关于名著阅读教学的一些探讨

来源 :中学课程辅导·教师通讯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ongxue121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名著阅读教学的提出
  纵观古今,横论中外,名著的存在数量可谓汗牛充栋。初中语文教学中所谓的名著,应该是文学方面的,此点是毋庸争议的。长期以来,我国的初中语文教学,重点关注的是名著文学常识方面的内容,譬如作品的名称﹑作者和朝代等,对文本的深度阅读和指导一直是避而不谈或点到即止的。这种原因是多方面的,不加多述。名著阅读的正式提出是在2001年的《课程标准》实验稿中,2011年的正式修订版《课程标准》中又加以强调,在《附录2关于课外读物的建议》中“要求学生九年课外阅读总量达到400万字以上,阅读材料包括适合学生阅读的各类图书和报刊”,建议中提到的有童话,寓言,故事,诗歌散文,长篇名著及科幻作品等。在实施建议中提到“多读书,好读书,读好书,读整本的书”。故此,名著阅读教学也自然成了很多教育人关注并讨论的话题。
  二、名著阅读教学的意义
  细研人教版﹑苏教版﹑语教版的教科书,为落实新课标精神,也都在每册书的后面选取附录了2至3种名著的有关简介。但对如何阅读,都没有具体的指导要求。阅读是写作的基础,名著阅读更是基础的基础。课本中所选的文本,多是经过历史的淘沙而留下来的璀璨明珠。有的文学性极高,有的则是思想性很强,有的是兼而有之,语文学科的人文性特点蕴含的甚是明确,对学生情感和价值观的正确引导起到了积极作用。《课程标准》具体建议指出“阅读是运用语言文字获取信息,认识世界,发展思维,获得审美体验的重要途径。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教科书编者,文本之间的对话过程。”同时,很多省市在中考试卷中大都增加了对名著阅读的考查,虽分值不大,3至5分左右,但也不容小觑,无疑对名著的阅读教学具有推动作用。所以,名著阅读教学对学生的做人,为文,升学考试等方面都有着长远意义和现实意义。
  三、名著阅读的教学方法
  名著阅读教学伴随着《课程标准》的不断讨论成长了十年。这期间,对其教学方法的研究可谓从无到有,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结合实际研究发现,大多语文教师对名著阅读的教学方法呈现出两种状况,一种是根据课后指定篇目自由阅读,无任何指导和总结,读完了事;另一种是把课后的内容简介、有关背景读读背背即可,无需读具体的原著,纯粹为了应付考试。笔者认为,这两种做法都是欠妥的,无论从长期或短期来说,对学生的个体发展都是没有益处的。对名著阅读的教学一定要抛弃“让学生随意读”和“为应付考试”的错误思想。
  在日常教学中,结合教学实际,笔者认为名著阅读教学应从以下三个方面着手:引读,讨论,体悟。
  1.引读
  教科书中所附的名著虽很优秀,但由于时代的间隔等诸多原因,与当今的中学生或多或少会有一些隔阂。这就需要我们语文教师针对不同的文本材料加以引导。指导学生读《骆驼祥子》时,我适时的引导学生要关注祥子生存的那一段社会背景,关注老舍的籍贯和语言风格,实际上,这是为以后分析祥子的悲剧成因和把握老舍的“京味”做铺垫。另外,对任何一本名著,都要求学生先读书中的导语﹑目录和后记,这有助于学生对文本内容的宏观把握。再者,考虑学生的可利用时间,虽说已经“减负”,但科目和作业依然很多。所以,在指导阅读时,我要求学生“分时而读之”。譬如《格列佛游记》,全书八十五页,我便要求学生每天至少读5页,这样读完一本书大约17天。当然,这需要家长的密切配合和关注,每三天检查一次。时间到后,学生大部分都可以读完,甚至有的学生提前读完,很好的做到了“灵活性”和“强制性”。
  2.讨论
  《课程标准》强调学生的个性化阅读,不可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又强调“通过小组和班级交流,学习成果展示等方式,了解学生的阅读量和阅读面”。在阅读完文本的基础上利用2节课左右的时间,教师组织学生进行讨论,每位学生在讨论的基础上形成自己的观点,并逐个表达出来和其他学生共享。学生可谈自己的情感体验,可谈作品的内涵,可谈作品中感人的情境和形象,可谈作品特有语言语句,可谈一个点,也可谈总的轮廓,都不一而足。指定一位学生专门负责记录大家的发言,课后整理归纳,逐条列出,形成知识点,发到每位手中。可以说,这是对文本的第二次深层次阅读。
  3.体悟
  学生通过阅读文本及彼此不同思想的碰撞,已经有自己独特的体验和感悟,甚至获得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有益启示。可以通过写读后感的形式体现出来,培养了“学生观察、思考、表达和创造的能力。”学生写的是自己切身感受,说的是真话﹑实话﹑心里话,很容易进入状态。《朝花夕拾》中学生们读出了温馨的回忆和鲁迅的另一面和蔼形象;《骆驼祥子》中学生们读出了人间的辛酸,语言的美味;《童年》里学生们看到,苦难和挫折也是人们进步的动力……教师在批阅的同时,伺机加以鼓励和点评,如此一来,会在他们的心里留下很深的印痕,甚至影响到一生,当然,对待考试自然不在话下。
  这样,学生阅读名著,走进文本,走出文本,实现了知识能力﹑过程方法和情感价值观的多重收获。
  【参考文献】
  [1]《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年版.
  [2]《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年.
  (作者单位:安徽省合肥市第四十二中学中铁校区)
其他文献
【内容提要】写出人物的个性,对高一的学生来说还是有一定的难度的。教师秉持过程作文教学理念,先从习作中了解学生写人普遍存在的问题,进而在具体的写作过程中,有针对性地引导学生学会筛选恰当、鲜活、细微的事例和描写方法,并尝试运用细化、定格的写作方法,凸显人物个性,收到了明显的教学成效。  【关键词】写作过程 描写 细化 筛选  一、导入  同学们,咱们是今天第一个上课的班级。咱们合肥一中高一(18)班的
【内容摘要】学校体育作为一个国家体育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有向国家输送多种形式体育人才的任务。我们必然要适应这种形势。近几年学生身体素质呈下降趋势的现实,也要求我们注重学生的身体锻炼和终身自我锻炼的能力培养,适应社会发展需要,使培育出来的学生走向社会后具有从事体育自我锻炼的能力。  【关键词】学生 体育锻炼 习惯  一、激发学生热爱体育的兴趣  德国着名的教育家第斯多惠曾认为,教学是一门艺术,其本
【内容摘要】阅读教学和写作教学是语文教学的两个组成部分,语文教学若能将二者密切地配合,以读导写,以写促读,那么学生的读写能力都能得到提高。  【关键词】诗歌教学 激趣 写作  写作一直是学生最棘手的事,学生普遍怕写、厌写作文,更遑论创作诗歌。而训练作文也一直令教师头疼。作文课上,教师往往把写作某种文体的要求、技巧讲得头头是道,然后一旦让学生去实践,学生写出的东西常常是语言无味,拒人于千里之外。那么
王荣生先生说,“在中小学语文教学中,小说,除了被拧干了的人物、情节、环境这三个概念,事实上已经没有多少知识可教了……除了开端、发展、高潮、结局套路简介,再不见有像模像样的知识。”小说课程内容严重老化,一方面造成学生学习小说的审美疲劳,另一方面迟滞了学生在文学鉴赏方面高级思维的发展。孙绍振教授认为,语文教育界关于文学的“观念”“至少落后二十年到五十年”。小说教学要走出眼前的困境,突破原有的小说教学套
人教版高中教材必修二中的《氓》选自《诗经,卫风》,叙述了一个女子从恋爱、结婚、受虐到被弃的过程,感情悲愤,态度决绝,深刻反映丁当时社会男女不平等的婚姻制度对女子的压迫和损害。虽属叙事诗,但有强烈的感情色彩。笔者执教之际,发现女主人公对其配偶称谓的几次变化颇有深意,值得探微。  “氓之蚩蚩,抱布贸丝,匪来贸丝,来即我谋。”这是女主人公以自悼的口吻回忆与丈夫初识时所用的称呼。“氓”,字从民,从亡,亡亦
【内容摘要】实验是科学探究的中心环节,是学生认识自然现象、探索自然规律、形成知识技能的行之有效的重要途径。本文从规范实验操作,养成良好的实验习惯;优化实验教学,拓展实验的广度深度;创新实验教学,培养学生的创造思维等方面探讨了优化实验教学提高初中科学教学质量的问题。  【关键词】实验教学 优化创新 途径策略  优化和创新实验教学,可以有效培养学生的观察、思维、实验操作、自主探究和创造能力,逐步改变学
文言文教学是初中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文言文内涵丰富,承载着优秀的传统文化,传统的文言文教学,难以调动学生的阅读兴趣和学习主动性。在新课程改革不断推进的今天,需要我们在文言文教学方法上进行大胆的有益的探索与尝试。语文课程标准提出的课程目标,要求培养学生阅读浅易文言文,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注重积累、感悟和运用,提高自己的欣赏品位。那么如何进行有效的文言文教学,让学生进一步理解文本内容,
数学来源于生活,又应用于生活。数学家华罗庚曾经说过:“宇宙之大,粒子之微,化工之巧,火箭之速,地球之变,日用之繁,无处不用数学。”这是对数学与生活密切关系的精彩描述。数学如此有用,但很多初中学生不愿意学习数学,甚至一些在小学阶段数学较好的学生,升入初中后数学成绩也不怎么理想。这主要是因为初中数学较小学数学知识面拓宽了,数学内容的逻辑性和系统性增强了,学习方法和教学方式也有较大的变化,若学生的学习方
一、培养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这句话是很有道理的。兴趣是人力求认识某种事物或进行某种活动的一种心理倾向,在教学活动中有着重要的意义。一旦引起了学生的兴趣,学生就会对该门学科产生强烈的求知欲望,明显地表现出对所学内容必须理解和掌握的心理倾向,因而就学得十分积极主动而有成效。新课程要求我们要体现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三维目标,而学习兴趣是三维目
【设计理念】  《画家和牧童》是人教版语文二年级下册第6单元的第一篇阅读课文。课文讲述的是唐代一个牧童勇敢地指出著名画家戴嵩画中出现的错误,戴嵩谦虚接受批评的事。主人公戴嵩勇于承认错误、谦虚诚挚的美德令人感动,而那个小小牧童面对备受尊崇的大画家,敢于批评,毫不畏惧,这种敢于挑战权威、实事求是的品质更是难能可贵!主人公优秀的思想品质渗透在优美的文字之中,给人以深远的回味。  本课教学设计抓住低段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