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首地地震诗歌赏析

来源 :语文教学与研究(综合天地)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ueliangjin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是谁在那样肝肠寸断的深情呼唤自己的孩子?是谁在那样令人心碎的深情呼喊自己的母亲?是《孩子快抓紧妈妈的手》里的“妈妈”在那样肝肠寸断的深情呼唤自己的孩子,是《孩子快抓紧妈妈的手》里的“孩子”那样令人心碎的深情呼喊自己的母亲;是汶川特大地震灾害中成百上千失去孩子的母亲对孩子的深切呼唤,是汶川特大地震灾害中成百上千失去亲人的孩子对母亲的深切呼唤。自从四川汶川大地震发生以后,众多网友自发创作许多有关地震的诗歌,其中一首作者佚名的《孩子快抓紧妈妈的手》的诗歌广为传诵,并被制作成了MV,让许多人听后、读后热泪横流,有人还建议把这首诗歌选人今后的语文教材中,这首诗歌凭什么能够如此打动人心呢?
  一是题材好。在这次特大地震灾害中,最牵动人心的,莫过于那些幼小的生命和正值豆蔻年华的中小学生,他们像鲜花那样正含苞待放或者正像鲜花那样灿烂的开放。可是,一场地震让这些孩子顷刻间又如鲜花般迅疾凋谢,那样鲜活奔跃的身影顷刻间被沙砾堆埋,那样吹弹得破的笑脸顷刻间被尘土污秽,那样清醇爽朗的声音脸顷刻间被泥沙封存,这是多么令人心疼的事情啊!而关注呵护孩子最多的,又有谁敢说不是母亲呢?面对孩子的伤疼,又有谁及得上母亲的万一!因此,这首诗歌选取母亲直接呼唤孩子,孩子直接呼喊母亲的内容作为题材,是最能够写出人类最真挚感情的,也是最能够触动人心的。
  二是选材精当。如果只是题材好,而没有进行材料的精当选取,那么再好的题材也会只是一种摆设。在这首诗歌中,作者尽量站在母亲和孩子的角度,选取最能够触动人心的事物进行抒写。全诗共5节,前3节是以母亲的口吻来呼唤孩子的,第一节贯以两处“抓紧妈妈的手”来凸显母亲对孩子的挚爱。“手”——个孩子,在某种程度上几乎可以说是母亲牵着手长大的;从小长到大,“妈妈”牵过我们多少次手啊,从蹒跚学步到牙牙学语,“妈妈”的手始终在牵引着我们啊,从崎岖的山路到宽阔的街道,同样有“妈妈”牵手的身影啊!“孩子,快抓紧妈妈的手/去天堂的路/太黑了/妈妈怕你/碰了头/快抓紧妈妈的手/让妈妈陪你走”在这里,“妈妈”的“手”还和原来一样,是一种担忧,是一种牵引,是一种心甘情愿的付出啊。“手”就是传显感情的最集中的事物之一,第二节中的“眸”即眼睛,第三节中的“课本”,均如第一节中的“手”一样,既能贴合当时之情景,更能传递彼此之深情。后两节是以孩子的口吻呼喊妈妈的,也能抓住典型事物来传情达意。这两节诗歌中均以孩子的口吻劝慰“妈妈”“不哭”即泪水;可是,孩子啊,在这样失去你的哀痛中,哪一个“妈妈”不会流泪呢?因此“泪”最能够渲染大人和孩子的情感。还有如“爸爸”、“同学”等典型人物的提及等。
  三是极有层次感。有了好的题材和精当的选材还不够,如何把这些精当的材料组织起来呢?全诗从第一节中妈妈担心路太黑想牵住孩子的手帮助孩子走出黑暗,到担心因为天太黑而看不到孩子的手和眼睛,在感情和认识上有一个过程,即主观感情上想帮助孩子到客观事实上为条件限制担心帮助不了孩子,这种认识过程是多么令人心疼。一方面想帮助孩子的心情是多么急迫,可是另一方面却意识到了可能因为“路太黑”、“倒塌的墙,把阳光夺走”看不见自己的孩子等客观因素而帮助不了自己的孩子;这是生命中不能够承受之疼啊。但是诗歌的意境并没有到此结束,而是在第三节进行了升华即无奈而又衷心的嘱咐:“孩子/你走吧/前面的路/再也没有忧愁”,人生多苦忧,当现实的援救无法施行,做母亲的只好祈祷自己的孩子走好,这一声“你走吧”,饱含了母亲多少无助、多少心酸和血泪啊。即使有了这样理性的认识,意识到自己今生不能够再牵到孩子的手。但是,作为母亲,她是多么的不甘心啊。因此在第三节最后发出了令人肝肠寸断的祈愿:“你要记住/我和爸爸的摸样/来生还要一起走”,可谓“今生母子情缘浅,来生还续母子缘”啊。可是,我们有来生吗?因此,从上面的分析可以知道,本诗歌仅仅前面三节诗,其情感随着思路的层层递进而跌宕起伏,回环往复,母亲痛失孩子的千般柔情、万种怜爱表达得淋漓尽致。
  后两节诗歌通过孩子之口吻来劝慰妈妈不要担心他们,他们告慰妈妈说“别担忧/天堂的路有些挤/有很多同学朋友”,这里意在进一步阐明,这次地震中非一个两个孩子遇难,也非一个两个母亲饱尝伤子之痛,而是有许多这样的母亲在饱尝着失去孩子的哀痛啊。诗歌接着写到了这些孩子的心声“哪一个人的妈妈都是我们的妈妈/哪一个孩子都是妈妈的孩子,没有我的日子/你把爱给活的孩子吧”,这里就更一步说明,我们失去生命的孩子是多么懂事啊,我们难道不会因为失去这样懂事的孩子而更加痛心吗?其中“哪一个”犹言失去孩子之多,具有震撼人心的效果。诗到最后一节,由孩子之口点破了冷酷的事实“妈妈/你别哭/泪光照亮不了/我们的路/让我们自己/慢慢的走”,多么令人心痛!孩子是喜欢说真话的,这些话无疑是想给心存侥幸心理的“妈妈”当头棒呵:孩子的死,是一种既存事实了,再多美好的想法和向往都显得无力了——多么沉痛的事实啊。但是,懂事的孩子还是给了当“妈妈”的一个令人心碎的承诺:“妈妈/我会记住你和爸爸的模样/记住我们的约定/来生一起走/”。
  该诗就这样,在一首五节的小诗里,层次清晰,推波助澜,一层更比一层深的写出了母亲对孩子的深切哀痛之情,并在母子的互相呼告约定中,写出了人世亲情的可贵。
  四是构思新巧,感情真挚。作者站在母亲和孩子的角度,让这人世中最难互相舍弃的人在阴阳两隔的惨烈背景下互诉衷肠,在母亲对孩子、孩子对母亲的呼唤中,均以“来生还要一起走”一句作结,既是形式上的呼应和前后照应,也是母子情感上不离不弃、生死相随的郑重承诺。这种构思把母子终于不能互相见面的深深痛憾、因深爱对方而作出的绝世劝勉以及来世还为母子的深情约定等情感一起巧妙地爆发出来,其罕见的激烈、深细与真实,使读者怀着战栗的心灵看到了人类生命情感的无尽深处。这种构思还使该诗在有限的节句中容纳更多的内容,且能让读者依据其提供的典型人物和场景结合自身感受进行联想、补充和伸发。因此这一新巧的构思拓宽并加深了诗歌的艺术表现力。有些地震诗歌只是就其一方面来抒写情感,缺乏本诗这种构思的空灵之感和表现力。
  据说这首诗歌是作者看到了灾区的一组图片深为感动写下的。作者带着对灾区人民深切的悲悯和关爱,以其独特的表现手法使其真挚、深沉的情感紧紧融注在具有代表性的生活场景及其事物的叙述之中,让绵密深沉的主体情感,直接投射于与母子有关的生活细节之中,反复抒吐,使之熔铸成完整的审美意象,释放出强烈、隽永的感情光芒。如果没有作者自己深切的感受,何来如此动人心魄的诗歌?要让自己的作品打动别人,首先就要能打动自己。
  此外,作者还善于极贴切、生动地使用语言,使其文字不但切情而且切“境”,即描写什么人在什么时间场合,便用什么样的语言手法使之凸现出来、活动起来,如第三节“把阳光夺走”中的“夺”,第四节“天堂的路有些挤”中的“挤”,均称得上是一字千钧,真实地摹写出了地震灾害的无情。其次是作者在用语方面擅长变化。人的情感活动本来就处在时刻张弛起伏的规律之中,所用于表达的语言如果平板单调,就万不能表现好情感世界的微妙深奥。而此诗的句式随着自身情感的发展变化段段变、时时变,句式或长或短、或口语或雅句;语调或急促或迂缓、或高亢或低回,真正做到了情至笔随。再次是本诗还大致押了“头、走”的韵脚,使全诗读起来朗朗上口。所有这些使文章收到了情文并生的最佳效果。
  当然,作为一首即时产生的网络诗歌,有些语句改后当可以更好的传情达意,更好的贴合意境,如第三节的“和爸爸的拳头”,代表爸爸管教孩子的似乎不仅只有“拳头”吧,此处用“拳头”和全文要营造的不弃不离的父子亲情不相协和。但这瑕不掩瑜,总体来看,本诗是一首构思新巧、结构谨严、选材精当、感情真挚的好诗。
  
  赵翔,男,贵州商业高等专科学校工商管理系讲师;李和平,男,贵州铜仁第一中学教师。
其他文献
究竟如何去培养学生的写作能力,提高他们的写作水平呢?下面是我对作文教学的现状所作的一些分析与思考,希望能对提高作文教学质量有所帮助。  现状一:学生对写作缺少兴趣,怕作文、厌作文的现象十分普遍,许多学生把作文当成一种负担,一见作文就叫苦不迭。其原因是在作文教学中只重视技巧训练,而忽视写作动机的激发。学生为写而写,胡编乱写,无病呻吟。面对如此不爱作文的学生,怎么办呢?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语文
活动课程是以活动的方式,侧重学生直接经验的获得而组织起来的一类课程。活动课不是临时安排的即兴活动,而是有计划、有组织、有主题的课程安排。从长期的教学实践中,我们深切认识到:在高中语文教学中穿插一定的活动课程,既能引起学生的浓厚兴趣,又可使学生扩大视野、增长才干、培养志趣,能更好地促进语文教学。我认为在平时的教学中,应上好以下几类活动课:    一、上好说话课    听说教学是培养学生语文能力、提高
那是不可承受之力。那是桥墩和桥板。  那是许多车辆行走,奔驰  那些大大小小的  它们风驰电掣  那些物。那些人。  我們奔驰在生活之中  在速度上行走  在命里,各奔东西  就这样。从平面到斜面  毫无觉察承受力正在改变  在桥墩和桥板衔接处  它们一直互相牵扯  在我们和生活之间  生活同生命也一直牵扯  斜面也还是平面  所以,奔驰和漫步  假如明确了参照物  奔驰也不过是一种漫步  同理 
语文科的综合性质决定了考试题型结构的综合性。笔者接手新一届高一语文教学月余后,进行了一次阶段性检测,试题除了注音、错别字与名句默写在所学“阶段”内,其它题目均属“课外”。这些中考的佼佼者,面对综合型的能力题,竟是那样的茫然无措。身为高中语文教师,倍感引导高一新生实现“大语文”学习转型,迫在眉睫。  初中和高中语文学习是完全不同的两个概念。初中语文停留在识记阶段,更多的只是认读、识记,且主要停留在对
小学伊始,作文便与我们结下了不解之缘,也就是从那个时候起,“流水帐”式的“作品”也便成了大家作文中的常客,面对这些“雨后春笋”般的“佳作”,老师们显得一筹莫展,于是,长期以来这些“作品”便成了天天“挨批”的对象。自然而然地,“流水帐”式的作品便成了“幼稚”、“不成熟”作品的代名词。  然而,文无定式,对“流水帐”式的“作品”我们也不能“一棍子打死”,其实,只要作者思路清晰,布局合理,一篇看似腐朽的
笔者对2006年全国各地150多份中考语文试题进行了一番研究和探讨,能真正体现课程改革理念的试卷并不多见。湖北仙桃市、潜江市和江汉油田今年中考仍然是联合命题,由仙桃市教科院颜文豪副院长主笔命制的语文试卷可谓独树一帜。这份试卷时值新课程改革实施的头一轮,继承了前几年的优势和特色,即:板块明晰,题量适中,难易适度。在此基础上,今年又把新课程改革的理念渗透其中,在原来“积累与运用”、“阅读与探究”和“写
除夕夜的雪堆满了大地  还没有融化的迹象  万木肃然,风未吹草不动  陷入黑白分明的沉寂  人间正在生病,我正在赶路  前方是百刀梁子,我想借它  一刀一刀,剜除那感染人间的病毒  拐过一道梁子,乌黑的云层突然裂开  “好像云端里開了门”,有光落下  在一座锥形的山上。我相信  一定有更多的光,落下  在更多的山头上。大雪化尽  山河无恙,人间春暖花开
难得星期天,舅妈叫我去住在郊区的她家作客,路途不远,我徒步前往。   二月乡村,风光无限。山水荡漾,像耀眼的明珠;树木挺拔,像健壮的士兵;花朵鲜艳,像美丽的织锦;小草青翠,像碧绿松软的绒毯。清新的空气里蕴涵着泥土的气息,甜滋滋的!蝶儿飞舞,鸟儿盘旋,心情舒畅的我开心地欢蹦乱跳,感觉自己就是一只轻松快活的百灵,我陶醉在这风月无边的春光里。  “啪嗒”一滴水珠落在额头上,容不得我多想,天公爷爷的脸色就
“万事开头难”。小学生初学作文,不知道怎么写,不是抓耳挠腮,就是看着黑板发呆,要不就胡抄一通。怎样指导学生写好起步作文呢?我的体会是:只要从兴趣入手,先说,再察,最后写、改,循序渐进的进行,学生就会很轻松的写好作文。    一、从说自己熟悉的事物开始。    第一次作文课上,我告诉学生,你们并不是第一次学作文,其实你们从一两岁学说话就是作文的开始了,只不过学说话是用嘴作文。我们今天就是用笔把你们说
对偶,是汉族人富有特色的表达方式。在西方语言中只形成了句子的语气、节奏重音的大体平衡,而汉语中的对偶却可以字字相对,小到词语的内部构造,大到成段连篇,不论是词性对整,还是词义相应,抑或是平仄相安,都可达到相对严整的程度。从现有保存的先秦作品中的对偶句子的出现到汉赋骈文的排偶、五代始出的对联,以及延至今日见诸于笔端、口头对整形式的运用,其普及的广度无与伦比。作为汉文化一种典型的“有意味的形式”,对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