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目前,“减负提质”观念又被提及,新课程改革正在我校如火如荼地开展。笔者结合自身实践教学与经验,认为要想切实减轻学生过重的学习负担,有效提高学生的学科成绩,就要更新教学观念,转变传统教学方式,真正实现新课程的目标。
关键词:新课改;初中数学;课堂教学实践
课堂改革的核心环节是课堂实施,而课堂实施的基本途径则是教学。只有更新教学观念,转变教学方式,才能真正实现新课程的目标。新教材在理念、体系、形式和内容方面与旧教材有巨大的转变,体现了时代发展的需要和素质教育的新理念、新思维,同时也给广大中学教师带来更大的机遇和挑战。
一、领会新课程理念,转变教育教学观念
1.定位教师角色,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
在义务教育阶段的课堂教学中,为使学生得到全面、持续、和谐的发展,教师应该做到以下几变:变注入式为启发式,变学生被动为学生主动,变教师主宰为教师主导,变学生模仿为学生探究,变注重教条结论为注重知识发现过程。因此,教师的角色便是调动学生主动思维和主动参与的积极性,根据学生的认知规律创设条件,引导学生主动学习、主动探究,使教师成为学生的优秀组织者和引导者。有的教师因为受应试教育的影响,教学方式过于死板枯燥,教学费了九牛二虎之力,学生却还是掌握不了,甚至产生厌学情绪。
因此,笔者尽量在教学中做到以下几点:凡是学生能探索出来的,教师决不替代;凡是学生能够独立解决问题的,教师绝不暗示。让学生从活动、思索、合作、交流中学习,尽可能多给学生思考的时间,多给学生活动的空间,多给学生表现自己的机会,多一些成功的体验,增加学生的自信心。
2.让每个学生得到全面发展
新课程体现基础性、普及性,提出“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都能获得必需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教师应因材施教,分层设计目标,分层实施教育,培养出个性丰满的学生,让每一个有个性差异的学生充分展现自己独特的才华和兴趣,感受成功的喜悦。因此,笔者在备课时,十分注意研究三维目标并积极加以落实。每堂课学生对教师行注目礼时,笔者都要求学生充分展示自信,对学生学习过程中每一次进步和成功都对予积极的评价。在课堂上鼓励学生积极表达自己观点,耐心倾听学生发言,培养学生的自信心和勇敢精神。
二、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心理学表明,学习兴趣是学生对学习活动或学习对象的一种力求认识和探索的倾向,它不是靠单纯的模仿与记忆就能培养的,而是通过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等方式来实现的。学生对学习产生兴趣时,就会产生强烈的求知欲望,就会全神贯注、积极主动、富有创造性地对所学知识加以关注和研究。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多让学生动手,多让学生小组合作讨论,多举学生身边的实例,如存钱的利息计算、土地的面积计算等,让学生认识到数学知识在生活中的重要性与价值性,同时也体会到数学知识的趣味,这样才能使学生热爱数学,自觉地学习数学。
三、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和创新能力
数学学习是再创造、再发现的过程,主体必须参与数学学习才能实现。改革后的新教材将数学知识形成的基本过程和基本方法贯穿始终,这是培养学生数学思想和创造性思维的重要方式。
1.引导学生积极参与概念的建立过程
传统教学中,学生常被要求死记硬背数学基本知识。新教材为我们开拓了新的思路,教师应积极引导学生了解概念的背景与形成过程,使学生理解概念的来龙去脉,加深对概念的理解,培养学生数学思维的严谨性。
2.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定理、公式的发现与证明过程
如讲“多边形的内角和”时,笔者是这样处理的:首先,请学生探索N边形的一个顶点能作多少条对角线;其次,询问学生能否受图形的启发,计算出N边形的内角和;最后,问学生谁能提供计算N边形的内角和的方法。通过这种提问方式,学生很兴奋地以“发明家”的角色投入到知识的探索中。
3.从实际生活中提出问题,创设具有挑战性的问题情境
没有对常规的挑战就没有创造,而挑战常规的第一步就是提问。一个好的问题比一个好的回答更有价值。因此,我们可以将学习内容设计为具有挑战性的问题,引发学生更多的提问,启发学生思考,逐步使学生学会将实际问题转化为数学问题,学会用数学观点观察分析现实问题,并用数学方法解决问题,初步掌握建立数学模型的思路和方法。学习“成功的机会”这一节时,让学生对现实生活中彩票中奖率进行研究,比较各种形式的彩票中奖率的高低;学习“平移和旋转”后,向学生提出“一个湖对岸有两棵树,怎样利用平移和旋转的知识测量它们之间的距离”等问题。
四、充分发挥学习小组的作用,教学以学生为主体
学习方式的转变是新课程改革的显著特征。改变原有的接受式学习方式,形成发挥学生主体性的学习方式,这是新课改的核心任务。学习方式并非是用一种方式替代另一种方式,而是强调由单一转向多元,让学生更多的经历知识形成的过程,在乐趣中学习、在体验中学习、在合作中学习——从而获得学习的快乐、成功的感受和情感的升华。
参考文献:
[1]陈明华,林益生.数学(初中卷)教学实施指南[M].武汉: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
[2]郑毓信.认知科学 建构主义与数学教育[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98.
[3]马兰.合作学习的价值内涵[J].课程·教材·教法,2004(4).
关键词:新课改;初中数学;课堂教学实践
课堂改革的核心环节是课堂实施,而课堂实施的基本途径则是教学。只有更新教学观念,转变教学方式,才能真正实现新课程的目标。新教材在理念、体系、形式和内容方面与旧教材有巨大的转变,体现了时代发展的需要和素质教育的新理念、新思维,同时也给广大中学教师带来更大的机遇和挑战。
一、领会新课程理念,转变教育教学观念
1.定位教师角色,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
在义务教育阶段的课堂教学中,为使学生得到全面、持续、和谐的发展,教师应该做到以下几变:变注入式为启发式,变学生被动为学生主动,变教师主宰为教师主导,变学生模仿为学生探究,变注重教条结论为注重知识发现过程。因此,教师的角色便是调动学生主动思维和主动参与的积极性,根据学生的认知规律创设条件,引导学生主动学习、主动探究,使教师成为学生的优秀组织者和引导者。有的教师因为受应试教育的影响,教学方式过于死板枯燥,教学费了九牛二虎之力,学生却还是掌握不了,甚至产生厌学情绪。
因此,笔者尽量在教学中做到以下几点:凡是学生能探索出来的,教师决不替代;凡是学生能够独立解决问题的,教师绝不暗示。让学生从活动、思索、合作、交流中学习,尽可能多给学生思考的时间,多给学生活动的空间,多给学生表现自己的机会,多一些成功的体验,增加学生的自信心。
2.让每个学生得到全面发展
新课程体现基础性、普及性,提出“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都能获得必需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教师应因材施教,分层设计目标,分层实施教育,培养出个性丰满的学生,让每一个有个性差异的学生充分展现自己独特的才华和兴趣,感受成功的喜悦。因此,笔者在备课时,十分注意研究三维目标并积极加以落实。每堂课学生对教师行注目礼时,笔者都要求学生充分展示自信,对学生学习过程中每一次进步和成功都对予积极的评价。在课堂上鼓励学生积极表达自己观点,耐心倾听学生发言,培养学生的自信心和勇敢精神。
二、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心理学表明,学习兴趣是学生对学习活动或学习对象的一种力求认识和探索的倾向,它不是靠单纯的模仿与记忆就能培养的,而是通过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等方式来实现的。学生对学习产生兴趣时,就会产生强烈的求知欲望,就会全神贯注、积极主动、富有创造性地对所学知识加以关注和研究。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多让学生动手,多让学生小组合作讨论,多举学生身边的实例,如存钱的利息计算、土地的面积计算等,让学生认识到数学知识在生活中的重要性与价值性,同时也体会到数学知识的趣味,这样才能使学生热爱数学,自觉地学习数学。
三、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和创新能力
数学学习是再创造、再发现的过程,主体必须参与数学学习才能实现。改革后的新教材将数学知识形成的基本过程和基本方法贯穿始终,这是培养学生数学思想和创造性思维的重要方式。
1.引导学生积极参与概念的建立过程
传统教学中,学生常被要求死记硬背数学基本知识。新教材为我们开拓了新的思路,教师应积极引导学生了解概念的背景与形成过程,使学生理解概念的来龙去脉,加深对概念的理解,培养学生数学思维的严谨性。
2.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定理、公式的发现与证明过程
如讲“多边形的内角和”时,笔者是这样处理的:首先,请学生探索N边形的一个顶点能作多少条对角线;其次,询问学生能否受图形的启发,计算出N边形的内角和;最后,问学生谁能提供计算N边形的内角和的方法。通过这种提问方式,学生很兴奋地以“发明家”的角色投入到知识的探索中。
3.从实际生活中提出问题,创设具有挑战性的问题情境
没有对常规的挑战就没有创造,而挑战常规的第一步就是提问。一个好的问题比一个好的回答更有价值。因此,我们可以将学习内容设计为具有挑战性的问题,引发学生更多的提问,启发学生思考,逐步使学生学会将实际问题转化为数学问题,学会用数学观点观察分析现实问题,并用数学方法解决问题,初步掌握建立数学模型的思路和方法。学习“成功的机会”这一节时,让学生对现实生活中彩票中奖率进行研究,比较各种形式的彩票中奖率的高低;学习“平移和旋转”后,向学生提出“一个湖对岸有两棵树,怎样利用平移和旋转的知识测量它们之间的距离”等问题。
四、充分发挥学习小组的作用,教学以学生为主体
学习方式的转变是新课程改革的显著特征。改变原有的接受式学习方式,形成发挥学生主体性的学习方式,这是新课改的核心任务。学习方式并非是用一种方式替代另一种方式,而是强调由单一转向多元,让学生更多的经历知识形成的过程,在乐趣中学习、在体验中学习、在合作中学习——从而获得学习的快乐、成功的感受和情感的升华。
参考文献:
[1]陈明华,林益生.数学(初中卷)教学实施指南[M].武汉: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
[2]郑毓信.认知科学 建构主义与数学教育[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98.
[3]马兰.合作学习的价值内涵[J].课程·教材·教法,200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