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利用磁控濺射的方法在单晶p型Si(100)片上生长BiFeO3/C/Ag薄膜,研究器件的阻变特性. 实验结果表明,随着退火温度的升高,器件显示出越来越明显的电阻开关效应.
关键词:BiFeO3;电阻开关;特性
铁酸铋(BiFeO3)是多铁材料研究的热点之一,并且在BiFeO3薄膜中已经观察到电阻开关行为. 石墨(C)制品具备优良的性能,应用日益广泛. 本文研究了BiFeO3/C/Ag薄膜中退火温度对电阻开关特性的影响.
1 样品制备及测量
铁酸铋和石墨靶材(纯度均为99.99%)是直接购买于公司. 在室温下,采用直流磁控溅射的方法在p型硅(100)单晶衬底上溅射230 nm的银(Ag)薄膜作为下电极,用同样的方法再溅射200 nm的石墨(C)薄膜. 然后在石墨薄膜的基础上,用射频磁控溅射的方法生长200 nm的铁酸铋(BiFeO3)薄膜,沉积的背景真空度为4.4×10-4 Pa,溅射功率为88 W,氩气气压为1 Pa,基片与靶材的距离为8 cm. 将样品放置在不同温度(TA = 100℃,200℃和300℃)的真空条件下退火1小时. 最后在样品的顶部沉积厚度为100 nm,直径为0.1 mm的圆形银电极用于进行各种电数据的测量. BiFeO3/C/Ag薄膜的I-V曲线通过美国Keithley公司生产的2400测试,用两个探针将样品的上下两个银电极分别连接起来,接入到2400仪器上,再将2400仪器与电脑连接在一起即可进行数据测量. 图1(a)为BiFeO3/C/Ag薄膜样品的结构图及测量示意图.
2 结果与讨论
图1(b)是由扫描电子显微镜(SEM)扫描样品横截面的图像,由图可知,BiFeO3薄膜的厚度为200 nm,石墨层的厚度为200 nm,并且各薄膜层的界面清晰可见. 图2(a)是通过直流电压扫描测量样品的I-V曲线,图2(b)是I-V曲线的对数图. 在I-V曲线的测量中,所加偏压的扫描顺序为0V→1V→-1V→0V,扫描速度为0.1 V/s,为避免击穿器件,限流1 mA. 图2显示了样品在不同退火温度下的电阻开关特性,从图中可以看出,样品刚开始处于高阻态,随着电压的增加,器件由高阻态转变为低阻态,这一过程称为“set”过程. 当扫描电压反向时,器件从低阻态转变为高阻态,这一过程称为“reset”过程. 从图2(a)中可看出,样品的电流随着退火温度的升高而变大,并且随着退火温度的增加,样品的电阻开关特性越来越明显. 这应该是由于样品在真空条件较高温度下退火时,在耗尽层中形成越来越多的氧空位,氧空位的增加会导致电阻开关效应的增强.
3 结论
本文利用高真空磁控溅射系统在单晶p型Si片上生长了BiFeO3/C/Ag薄膜,研究了器件的电阻开关特性. 实验结果表明,样品的电流随着退火温度的升高而变大,并且随着退火温度的升高,器件表现出越来越明显的电阻开关效应. 这种材料很可能会应用于下一代非易失性存储器.
参考文献:
[1]S. Hong,T. Choi,J. H. Jeon,Y. Kim,H. Lee,H. Y. Joo,I. H. Wang,J. S. Kim,S. O. Kang,S. V. Kalinin,and B. H. Park,Adv. Mater. 25,2339(2013).
[2]Z. Hu,Q. Li,M. Li,Q. Wang,Y. Zhu,X. Liu,X. Zhao,Y. Liu,and S. Dong,Appl. Phys. Lett. 102,102901(2013).
[3]C. Wang,K. J. Jin,Z. T. Xu,L. Wang,C. Ge,H. B. Lu,H. Z. Guo,M. He,and G. Z. Yang,Appl. Phys. Lett. 98,192901(2011).
关键词:BiFeO3;电阻开关;特性
铁酸铋(BiFeO3)是多铁材料研究的热点之一,并且在BiFeO3薄膜中已经观察到电阻开关行为. 石墨(C)制品具备优良的性能,应用日益广泛. 本文研究了BiFeO3/C/Ag薄膜中退火温度对电阻开关特性的影响.
1 样品制备及测量
铁酸铋和石墨靶材(纯度均为99.99%)是直接购买于公司. 在室温下,采用直流磁控溅射的方法在p型硅(100)单晶衬底上溅射230 nm的银(Ag)薄膜作为下电极,用同样的方法再溅射200 nm的石墨(C)薄膜. 然后在石墨薄膜的基础上,用射频磁控溅射的方法生长200 nm的铁酸铋(BiFeO3)薄膜,沉积的背景真空度为4.4×10-4 Pa,溅射功率为88 W,氩气气压为1 Pa,基片与靶材的距离为8 cm. 将样品放置在不同温度(TA = 100℃,200℃和300℃)的真空条件下退火1小时. 最后在样品的顶部沉积厚度为100 nm,直径为0.1 mm的圆形银电极用于进行各种电数据的测量. BiFeO3/C/Ag薄膜的I-V曲线通过美国Keithley公司生产的2400测试,用两个探针将样品的上下两个银电极分别连接起来,接入到2400仪器上,再将2400仪器与电脑连接在一起即可进行数据测量. 图1(a)为BiFeO3/C/Ag薄膜样品的结构图及测量示意图.
2 结果与讨论
图1(b)是由扫描电子显微镜(SEM)扫描样品横截面的图像,由图可知,BiFeO3薄膜的厚度为200 nm,石墨层的厚度为200 nm,并且各薄膜层的界面清晰可见. 图2(a)是通过直流电压扫描测量样品的I-V曲线,图2(b)是I-V曲线的对数图. 在I-V曲线的测量中,所加偏压的扫描顺序为0V→1V→-1V→0V,扫描速度为0.1 V/s,为避免击穿器件,限流1 mA. 图2显示了样品在不同退火温度下的电阻开关特性,从图中可以看出,样品刚开始处于高阻态,随着电压的增加,器件由高阻态转变为低阻态,这一过程称为“set”过程. 当扫描电压反向时,器件从低阻态转变为高阻态,这一过程称为“reset”过程. 从图2(a)中可看出,样品的电流随着退火温度的升高而变大,并且随着退火温度的增加,样品的电阻开关特性越来越明显. 这应该是由于样品在真空条件较高温度下退火时,在耗尽层中形成越来越多的氧空位,氧空位的增加会导致电阻开关效应的增强.
3 结论
本文利用高真空磁控溅射系统在单晶p型Si片上生长了BiFeO3/C/Ag薄膜,研究了器件的电阻开关特性. 实验结果表明,样品的电流随着退火温度的升高而变大,并且随着退火温度的升高,器件表现出越来越明显的电阻开关效应. 这种材料很可能会应用于下一代非易失性存储器.
参考文献:
[1]S. Hong,T. Choi,J. H. Jeon,Y. Kim,H. Lee,H. Y. Joo,I. H. Wang,J. S. Kim,S. O. Kang,S. V. Kalinin,and B. H. Park,Adv. Mater. 25,2339(2013).
[2]Z. Hu,Q. Li,M. Li,Q. Wang,Y. Zhu,X. Liu,X. Zhao,Y. Liu,and S. Dong,Appl. Phys. Lett. 102,102901(2013).
[3]C. Wang,K. J. Jin,Z. T. Xu,L. Wang,C. Ge,H. B. Lu,H. Z. Guo,M. He,and G. Z. Yang,Appl. Phys. Lett. 98,192901(2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