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调动学生自身的内在学习动因,进而实现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
关键词:地理 思维
改革开放二十余年来,教学改革也跃上了一个又一个的新台阶,教学改革的目的就在于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个体潜在的内在学习动因,从而使绝大多数学生都能最大限度地发挥其个体最大的创造力。笔者以地理学科教学为载体,充分调动学生自身的内在学习动因,进而实现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这个亘古至今的终极目标,取得了一定的成效。目前,教育界大力倡导的使学生学会学习,就是这种目标的具体化。
一、把地理形象思维作为培养学生思维能力的切入点
地理教学中的地理形象思维是通过典型的地理现象,反映和把握地理事物本质的思维活动。地理形象思维不仅是思维过程中的一个闪念、一颗火花,而且是可以经常地存在于教与学的过程中。在教学中,进行地理形象思维能力的培养与训练,对于全面开发学生大脑(特别是右脑)、全面培养学生学习地理、认识地理并在实践中运用地理知识的能力具有重要意义。
在地理教学中,教师提供给学生的地理形象内容从形式上看可以分为三类:一是通过实物、模型、幻灯照片、声像资料等表现具体可观的地理形象;二是通过教师生动丰富的语言,描绘出具体的地理情境;三是通过简洁的线条符号和地理示意图形附加少量的说明文字表达一定的地理知识内容的形象化图示。它们都为教学中构成地理形象思维的丰富材料。
二、利用感性材料,强化语言表达,培养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
感性认识是思维的起点,思维就是对形象、直观的感性材料进行加工整理,上升到对事物的本质及规律的理性思考。初中生的时空抽象能力有限,教师必须从初中学生实际出发,教学中充分运用形象思维的丰富材料,把一些地理事物或现象通过直观的形式予以展示,教师进行必要的点拨、讲解,引发学生思考、探究,必要时进行适当的暗示或提醒,同时要求学生对这些感性材料用自己的语言进行表达,强化表达能力。例如:在“黄河水系”的教学中,幻灯片上黄河下游的流域面积明显地比中、上游缩小,这种一反常态的现象可以作为让学生从直观的视觉中进一步训练其抽象思维能力的一种素材。我们都知道黄河因中游流经黄土高原,大量的泥沙在下游地平水缓的华北平原沉积,使河床抬高而成为“地上河”,高出地面的河床再也不可能接纳支流入黄河干道(水往低处流的道理人尽皆知,但这一点仅从流域的平面图中是不可能直接观察到的,学生必须通过抽象思维才能得出的结论)。而在讲解黄河中游特点时,教师事实上已把原因告知了学生,因而,这一要求对初中生而言并不太难。
三、联系生活实际,活跃学生的发散性思维
在水产业和野生动物及自然保护区等章节的教学过程中,让学生死记硬背去掌握水产品的种类及分布、自然保护区的分布及所保护的珍稀动物,出现张冠李戴、移花接木的现象在所难免,甚至比比皆是,但教学中如能与学生日常生活实际结合,则效果就大不相同。例如:利用温州地处东海之滨的得天独厚的地理位置的优越性,让学生凭自己的生活经历讲出所吃过、见过或了解的鱼类,再把这些鱼类按生活在淡水或海洋进行分类,这就大大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又如,把野生动物的分布情况与国内的旅游景点有机地结合起来,许多学生原本对珍稀野生动物本身并不感兴趣,但因为平时的一次旅游留下深刻的印象而念念不忘,利用这种潜意识去识记野生动物或自然保护区就成了他对以往旅游的美好回忆。效果自然也不同凡响。人类学、心理学、生理学、逻辑学的新发现证实:人类具有巨大的潜能。人类储存在脑内的潜能惊人,平常只运用到潜能资源的10%。美国着名心理学家乔瑟夫?摩苏博士说:“人的潜意识好比一座‘冰山’,浮出水面一小部分是意识,而潜意识隐藏在水下大部分。……人只要适当地加以运用,记忆就变得十分轻松。”
实践证明,教学中注重与学生的生活实际结合,教学内容与实际生活越贴近,其学习的兴趣和识记的效果就越好,期间的思维活动也越活跃。
四、结合地理学科特点,培养学生逻辑思维能力
诚然,在课堂教学中,教师为引发学习热情,可以从邮票、旅游、动物世界等多种角度进行切入,以充分激发、活跃学生的思维和参与整个教学过程,使之成为学习的主体,但一切形式总是为内容服务的。地理教学本身旨在通过这些载体,让学生学会思考,结合地理学科特点,将看似繁杂、互不相关的地理事物与现象之间的内在逻辑关系揭示出来,这需要学生具有一定逻辑思维能力。例如:长江大堤上的“万寿塔”塔基为何要“建”在九米多深的地下?你知道原因何在?从中可以揭示哪些相关的地理知识?
粗粗一看,万寿塔与地理知识能有什么关系,至多因为塔身太重而江堤地质不硬陷入地下的吧!如果没有仔细思考,这一结论很迎合常人心理,但事实上,众所周知,塔基原本是在高出河面数米的江堤上,因年代久远,长江受泥沙淤积,河床抬高并超过塔基,为了保护塔身免受江水浸蚀而在四周筑土叠砖,年复一年,四周越来越高,塔基便“越陷越深了”。那么这个原因本身又是怎样形成的?这就可以联系到长江上、中、下游的水文特点植被情况:长江上游多穿行高山深峡之中,水流湍急,落差大,植被情况相对较好,即便有泥沙入河,也因流速快而不能沉积。中下游河道流经平原地区,地势低平,使流速减缓,必然使泥沙沉积,抬高河床。通过“万寿塔”塔基低于地面这一普通现象,引发学生进行地理方面的逻辑思考,从而达到深化教学的目的。
五、精心设计问题,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
在教学中,为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教师可以特意对一些问题进行设计,以定向培养和训练学生创造性思维中的某一方面的能力。
1、通过引导学生转变看问题的角度,培养创造性思维的灵活性:中学生对问题的思考往往会犯单向性思维的错误,这种情况下,教师引导他们转换思考问题的角度是至关重要的,往往有“蓦然回首”之功效。如:有学生问:“老师,你曾说过南海诸岛中,岛屿都很小,而且尽是珊瑚礁”,“这样的岛还值得保卫吗”?问题提得很幼稚,但很实际。因此教师仅从岛屿本身去解释是很难有说服力的。但如果转换一个角度来思考,学生就很容易接受了。根据“海洋法公约”岛屿拥有与大陆一样的权利。可以围绕岛屿划定其领海、毗连区、专属经济区和大陆架等等各类管辖海域。据海洋学家测算,一个面积为2平方千米的小岛,从围绕该岛的领海基线起划定宽度为12海里的领海,则该小岛即可拥有面积为400平方千米的领海海域,此外还有12海里的毗连区及从领海基线起算宽度为200海里的专属经济区和大陆架,可想而知,为什么不能放弃哪怕是再小的看似毫无价值的孤岛了。象这样把审视问题的角度进行变换而使问题变得明了,极易锻炼学生创造性思维的灵活性。
2、通过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的独特性:许多发明创造,最初往往源于想象,以往在人们看来似乎异想天开,而今经过研究都一一成为现实,对于学生在课堂中的一些突发奇想,作为教师首先应从保护的角度表示理解,充分呵护这种具有创造性的思维,以培养学生思维的独特性。尽管在今天用台风发电还是一种奇想,但有谁能肯定,明天不会成为事实呢?为收集雷电而献身的富兰克林,用自身体温去孵化鸡蛋的爱迪生,当时不也是被人们视为疯子吗?例如学生在学习季风气候中的“台风”这一知识点和第七章风能发电之后,学生就提出了这样的问题:“既然风能发电,那么我们为什么不能用台风发电呢?台风来时,往往是狂风暴雨、停电、交通中断、通讯受阻,给人类带来不可预料的灾难、损失。如果把台风用来发电,便可化害为利,保持通讯畅通……”在我看来,这就是可贵的创造性思维。如果这时候对学生这种“无稽之谈”进行批评甚至取笑,那么,势必会扼杀学生积极思考、活跃思维的积极性,因而必须采取肯定的方式给予鼓励。
关键词:地理 思维
改革开放二十余年来,教学改革也跃上了一个又一个的新台阶,教学改革的目的就在于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个体潜在的内在学习动因,从而使绝大多数学生都能最大限度地发挥其个体最大的创造力。笔者以地理学科教学为载体,充分调动学生自身的内在学习动因,进而实现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这个亘古至今的终极目标,取得了一定的成效。目前,教育界大力倡导的使学生学会学习,就是这种目标的具体化。
一、把地理形象思维作为培养学生思维能力的切入点
地理教学中的地理形象思维是通过典型的地理现象,反映和把握地理事物本质的思维活动。地理形象思维不仅是思维过程中的一个闪念、一颗火花,而且是可以经常地存在于教与学的过程中。在教学中,进行地理形象思维能力的培养与训练,对于全面开发学生大脑(特别是右脑)、全面培养学生学习地理、认识地理并在实践中运用地理知识的能力具有重要意义。
在地理教学中,教师提供给学生的地理形象内容从形式上看可以分为三类:一是通过实物、模型、幻灯照片、声像资料等表现具体可观的地理形象;二是通过教师生动丰富的语言,描绘出具体的地理情境;三是通过简洁的线条符号和地理示意图形附加少量的说明文字表达一定的地理知识内容的形象化图示。它们都为教学中构成地理形象思维的丰富材料。
二、利用感性材料,强化语言表达,培养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
感性认识是思维的起点,思维就是对形象、直观的感性材料进行加工整理,上升到对事物的本质及规律的理性思考。初中生的时空抽象能力有限,教师必须从初中学生实际出发,教学中充分运用形象思维的丰富材料,把一些地理事物或现象通过直观的形式予以展示,教师进行必要的点拨、讲解,引发学生思考、探究,必要时进行适当的暗示或提醒,同时要求学生对这些感性材料用自己的语言进行表达,强化表达能力。例如:在“黄河水系”的教学中,幻灯片上黄河下游的流域面积明显地比中、上游缩小,这种一反常态的现象可以作为让学生从直观的视觉中进一步训练其抽象思维能力的一种素材。我们都知道黄河因中游流经黄土高原,大量的泥沙在下游地平水缓的华北平原沉积,使河床抬高而成为“地上河”,高出地面的河床再也不可能接纳支流入黄河干道(水往低处流的道理人尽皆知,但这一点仅从流域的平面图中是不可能直接观察到的,学生必须通过抽象思维才能得出的结论)。而在讲解黄河中游特点时,教师事实上已把原因告知了学生,因而,这一要求对初中生而言并不太难。
三、联系生活实际,活跃学生的发散性思维
在水产业和野生动物及自然保护区等章节的教学过程中,让学生死记硬背去掌握水产品的种类及分布、自然保护区的分布及所保护的珍稀动物,出现张冠李戴、移花接木的现象在所难免,甚至比比皆是,但教学中如能与学生日常生活实际结合,则效果就大不相同。例如:利用温州地处东海之滨的得天独厚的地理位置的优越性,让学生凭自己的生活经历讲出所吃过、见过或了解的鱼类,再把这些鱼类按生活在淡水或海洋进行分类,这就大大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又如,把野生动物的分布情况与国内的旅游景点有机地结合起来,许多学生原本对珍稀野生动物本身并不感兴趣,但因为平时的一次旅游留下深刻的印象而念念不忘,利用这种潜意识去识记野生动物或自然保护区就成了他对以往旅游的美好回忆。效果自然也不同凡响。人类学、心理学、生理学、逻辑学的新发现证实:人类具有巨大的潜能。人类储存在脑内的潜能惊人,平常只运用到潜能资源的10%。美国着名心理学家乔瑟夫?摩苏博士说:“人的潜意识好比一座‘冰山’,浮出水面一小部分是意识,而潜意识隐藏在水下大部分。……人只要适当地加以运用,记忆就变得十分轻松。”
实践证明,教学中注重与学生的生活实际结合,教学内容与实际生活越贴近,其学习的兴趣和识记的效果就越好,期间的思维活动也越活跃。
四、结合地理学科特点,培养学生逻辑思维能力
诚然,在课堂教学中,教师为引发学习热情,可以从邮票、旅游、动物世界等多种角度进行切入,以充分激发、活跃学生的思维和参与整个教学过程,使之成为学习的主体,但一切形式总是为内容服务的。地理教学本身旨在通过这些载体,让学生学会思考,结合地理学科特点,将看似繁杂、互不相关的地理事物与现象之间的内在逻辑关系揭示出来,这需要学生具有一定逻辑思维能力。例如:长江大堤上的“万寿塔”塔基为何要“建”在九米多深的地下?你知道原因何在?从中可以揭示哪些相关的地理知识?
粗粗一看,万寿塔与地理知识能有什么关系,至多因为塔身太重而江堤地质不硬陷入地下的吧!如果没有仔细思考,这一结论很迎合常人心理,但事实上,众所周知,塔基原本是在高出河面数米的江堤上,因年代久远,长江受泥沙淤积,河床抬高并超过塔基,为了保护塔身免受江水浸蚀而在四周筑土叠砖,年复一年,四周越来越高,塔基便“越陷越深了”。那么这个原因本身又是怎样形成的?这就可以联系到长江上、中、下游的水文特点植被情况:长江上游多穿行高山深峡之中,水流湍急,落差大,植被情况相对较好,即便有泥沙入河,也因流速快而不能沉积。中下游河道流经平原地区,地势低平,使流速减缓,必然使泥沙沉积,抬高河床。通过“万寿塔”塔基低于地面这一普通现象,引发学生进行地理方面的逻辑思考,从而达到深化教学的目的。
五、精心设计问题,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
在教学中,为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教师可以特意对一些问题进行设计,以定向培养和训练学生创造性思维中的某一方面的能力。
1、通过引导学生转变看问题的角度,培养创造性思维的灵活性:中学生对问题的思考往往会犯单向性思维的错误,这种情况下,教师引导他们转换思考问题的角度是至关重要的,往往有“蓦然回首”之功效。如:有学生问:“老师,你曾说过南海诸岛中,岛屿都很小,而且尽是珊瑚礁”,“这样的岛还值得保卫吗”?问题提得很幼稚,但很实际。因此教师仅从岛屿本身去解释是很难有说服力的。但如果转换一个角度来思考,学生就很容易接受了。根据“海洋法公约”岛屿拥有与大陆一样的权利。可以围绕岛屿划定其领海、毗连区、专属经济区和大陆架等等各类管辖海域。据海洋学家测算,一个面积为2平方千米的小岛,从围绕该岛的领海基线起划定宽度为12海里的领海,则该小岛即可拥有面积为400平方千米的领海海域,此外还有12海里的毗连区及从领海基线起算宽度为200海里的专属经济区和大陆架,可想而知,为什么不能放弃哪怕是再小的看似毫无价值的孤岛了。象这样把审视问题的角度进行变换而使问题变得明了,极易锻炼学生创造性思维的灵活性。
2、通过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的独特性:许多发明创造,最初往往源于想象,以往在人们看来似乎异想天开,而今经过研究都一一成为现实,对于学生在课堂中的一些突发奇想,作为教师首先应从保护的角度表示理解,充分呵护这种具有创造性的思维,以培养学生思维的独特性。尽管在今天用台风发电还是一种奇想,但有谁能肯定,明天不会成为事实呢?为收集雷电而献身的富兰克林,用自身体温去孵化鸡蛋的爱迪生,当时不也是被人们视为疯子吗?例如学生在学习季风气候中的“台风”这一知识点和第七章风能发电之后,学生就提出了这样的问题:“既然风能发电,那么我们为什么不能用台风发电呢?台风来时,往往是狂风暴雨、停电、交通中断、通讯受阻,给人类带来不可预料的灾难、损失。如果把台风用来发电,便可化害为利,保持通讯畅通……”在我看来,这就是可贵的创造性思维。如果这时候对学生这种“无稽之谈”进行批评甚至取笑,那么,势必会扼杀学生积极思考、活跃思维的积极性,因而必须采取肯定的方式给予鼓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