复杂性社会中的模糊发展及内在逻辑——基于复杂性理论视角下中国社会的当代发展

来源 :晋阳学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nana11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复杂性、非线性是当代人类社会发展的现实,中国作为“后发”的现代化国家,在其发展过程中尤其会遇到此类问题.从现实来看,随着经济全球化的深入、网络技术的发展,乃至大数据与虚拟化对现实生活的介入,使得国家、区域的边界,社会各个领域之间的边界,乃至虚拟与现实的边界等等,变得越来越模糊.这三种典型的模糊状态使得当代人类社会在利益博弈、价值评判、发展模式乃至阶层划分与交往方式等方面有了很多质的发展,而且其中蕴含了巨大的不确定性.对于中国社会而言,在其进入改革“深水区”之后,很多尚待解决的社会问题无可避免与这些模糊发展的状态产生了碰撞.这也要求中国必须从自身的特点和基础出发,探寻一条真正具有中国特色的发展道路,梳理出在这种不确定性中的相对稳定的内在逻辑.
其他文献
清末民初,东北地方政府通过铁路交涉局和其他机构,在中东铁路沿线地区逐步建立起一系列以保全地方行政权完整为目标的管制体制.与其他地区相比较,东北地方政府在中东铁路沿线行政权问题上有相当大的自主处置权.东北地方政府通过对铁路交涉局职能的调整,不断扩大其管辖范围,进而在中东铁路附属地建立起东省特别行政区.东省特别行政区经过几年的职能拓展,逐步成为一级建制完备的地方政府.在体制上,其应直属中央政府,奉系军阀则是实际的掌控者,东北易帜后仍然没有发生实质性改变,显然是清末民初政治区域化的一种特殊载体.
作为我国卓越的学术期刊编辑家和卓越的马克思主义哲学家,刘奔的人生折射出“世界历史性的个人”.他坚持“以现实问题研究推动基础理论研究,以基础理论研究深化现实问题研究”的办刊立场方法,并贯彻到自己的学术研究之中,贯彻到《哲学研究》编辑工作与哲学研究人才培养之中,从而在唯物史观、唯物辩证法、价值哲学、文化哲学以及人才培养等许多方面作出了开拓性贡献.
作家手稿越来越受到研究者的重视,手稿的本体论意义就是敞开了作家的存在,生成了创作的主体;手稿的价值论意义就是可以打破作品中心主义,冲击作品已经定型的体系化思想.研究手稿的方法多种多样,文学地理学、精神分析学等批评方法进入手稿领域,可以形成对“作者—手稿—作品”创作过程的新发现.
在晚清以来的社会变局中,中国传统乡村社会遭遇到了前所未有的冲击,借用西方文化改变困局成为知识界的共识.与其他启蒙作家不同的是,鲁迅在其小说中,除了预设的启蒙叙事目的 外,还充分展现了乡村文化力量在这一时期的对峙与博弈:乡村知识精英的分化与进城导致劣化乡绅留守乡村,他们既不具备保持文化权威的能力,也就无法以其道德与文化实施教化、维持礼俗秩序;乡民在乡村社会失序的情况下,开始挑战权力和秩序的边界;新派知识者试图以思想启蒙冲击和破坏传统社会秩序的框架,建构乡村新秩序与新权威.小说中新派知识者最终败退的结局与身后
卢梭的自由思想似乎一开始就是一个悖论,比如他在《社会契约论》开篇就说:“人是生而自由的,但却无往不在枷锁之中.”针对这个悖论,笔者考虑了对卢梭的自由观念的三种解释,即民粹主义解释、共和主义解释和社会自律的解释.笔者认为前两种解释都没有抓住卢梭的自由观念的核心,即对压迫和奴役的反抗.只有社会自律的解释把卢梭的自由观念解读为“不被自己之外的意志所支配”或者“服从自己为自己制定的法律”,这种解释抓住了卢梭自由思想中反奴役、非支配的内涵,把卢梭的著作解读为前后一致的整体,并且为佩蒂特的问题——民主自治带来暴政和专
二战战后初期,日本社会对战前的选举政治进行了深刻的反思,并期待通过完善选举制度来获得良政善治.不过,从战后初期的选举实践来看,政治人物把获得选票视为目的 本身、而非达到目的 的手段,由此导致不择手段、钻法律空子的现象司空见惯,金权政治连环上演,无法从根本上破解日本政治遇到的各种难题.究其深层次原因,日本社会过于迷信选举的倾向恐怕难辞其咎.
《中国共产党问责条例》形构了我国党内问责制度的基本框架,标志着党内问责制度的规范化.权力合理运行、责任落实与问责是问责制度的目的 、结果与手段,《中国共产党问责条例》的规范文本也依此基本逻辑展开.从权责配置角度思考党内问责制度的规范构成发现:我国党内问责制度还存在问责对象权职不清、问责结果与党规责任体系不统一、问责结果与法律责任衔接协调不够的问题;从问责机制角度来看,则存在问责主体自主性不足、问责情形宽窄失衡、问责程序条款设置不当、问责结果保障机制与问责机制运转有待优化等问题.对此,应从权责统一与问责要素
“五四”新文化运动不仅是中国近现代史上的一次思想解放运动,也是中国国民现代人格的一次觉醒.1982年中国宪法作出了有关人格尊严的保护规定,这既是对国民人格的法律承认,也是对国民人权的保障.随着中国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的转变,人格问题愈益凸显.顺应时代发展需要,遵循现代人格发展路向,培养现代人格意识,实现人格的现代自觉,是中国完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必然要求.
党的十八大之后,全面从严治党进入新常态.把握党内政治文化与党内法规制度的辩证关系是深入理解全面从严治党战略的题中应有之义.从逻辑分析看,党内政治文化与党内法规制度相互作用,相互促进,既有一致性,也有互补性.党内先进政治文化对党内法规制度起到价值引领作用,党内法规制度能够确保党内政治文化具有先进性.从问题分析看,当前党内政治文化出现的一些问题在一定程度上动摇了党内法规制度的权威性与统一性,尤其对党内法规制度的执行产生了重大影响.从路径分析看,在实现管党治党由宽松软走向严紧硬的全面从严治党进程中,党内政治文化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社会阶级阶层悄然嬗变,从原有的“两阶级一阶层”中裂变新生出了非公有制经济人士和新的社会阶层,阶级阶层的地位和关系也随之发生变化.阶级阶层变化使统一战线的工作范围、工作内容、工作方式和队伍建设面临新的挑战,也对新时代统一战线工作的开展提出了新的要求.新时代统战工作应树立新的统战理念;推动统战工作组织化,最大程度团结社会力量;推动统战工作核心化,最大范围凝聚社会共识;推动统战工作常态化,提升统战工作效能,在不断适应阶级阶层变化的过程中形成独特的统战工作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