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基于我国中外合作办学存在的问题,对人才培养质量提升策略进行探索,提出加强学生管理和自律,加强“引进来”和“走出去”双语师资队伍的培养,多样化更新教学内容与课程考核方式,中方主导下双方共同制订培养方案,革新外教教学方式等多项措施,促进我国中外合作办学由规模扩张向质量和内涵稳步提升迈进。
关键词: 中外合作办学 人才培养 质量提升策略
一、引言
自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来[1],我国中外合作办学项目无论是从规模上还是办学层次上,都取得了长足的进步[2],但其实践过程远远领先于总结、研究、政策制定过程,目前还存在一些问题,仍处于探索阶段[3],需要不断总结经验和教训,将中外合作办学项目由规模扩张向质量和内涵稳步提升迈进[4]。同时,《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已经将中外合作办学项目纳入我国教育改革和发展中[5]。
针对中外合作办学,国内很多理论研究人员从宏观和中观层面进行了研究[6]-[8],在实践过程中缺少特色和先例研究。盐城工学院(简称盐工)践行“能力导向”为主的中外合作办学创新人才培养实践,培养质量逐年提升。因此,本研究以盐工与格林尼治大学(简称格大)的“3 1”中英合作办学项目为例,从学生、老师和学校等多角度进行对比、总结和建议,针对存在的问题,提出培养质量提升策略,期望为国内中外合作办学质量和内涵的提升提供启示性帮助。
二、中外合作办学现状及其存在的问题
1.国合班招生质量总体偏低,学生自律性差。国合班学生多数为刚够或略低于同类专业录取分数线,生源较差。在国外学习阶段,学生单一宿舍,生活和学习靠自觉和自我管理。自律性差的学生不能自我努力调整,采取鸵鸟政策逃避问题,或沉迷于游戏中而荒废学业,极易造成不良的后果。
2.师资队伍水平参差不齐。师资队伍是保障教学质量和人才培养的核心要素[7]。目前国内中外合作办学项目的任课教师主要有四类:国外合作高校派过来的专业老师、受国外高校雇佣的在华留学非专业老师、中方高水平双语型教师和中方普通专业老师。受条件限制,国外高校的专业教师一般来华突击短时间授课,而在华留学或工作的非专业教师缺少职业教师教学方法与技巧,中方老师则多采用中英文混合授课,效果均不太理想。
3.应试教育脱离专业培养目标。由于雅思成绩要达到5.5以上才能赴国外留学,国内学校阶段,学校会针对性地安排外籍教师对学生的听、说、读、写进行应试强化训练,挤占大量的专业授课时间。学生到了国外直接进入最后一年专业课学习,国内重语言导致专业知识的缺失,一些学生无法达到最后一年的专业课学习基础要求。
4.国内应试教育脱离工程实际。应试教育导致学生缺少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国外的工科教学更多地贴合工程实际应用,培养学生以“能力导向”为主。例如国内的机械类本科毕业设计安排在大四下学期开始,成果以画图为主,写出设计说明书,缺少物化成果,脱离生产实际。国外的Final Year Project安排在最后一年,学生自主选择感兴趣的题目,题目来自导师结合生产实际产品的科研项目,导师会同时给学生联系一位企业项目工程师,共同指导学生,要求学生做出实际模型或缩小比例模型,答辩时现场展示并讲解。
5.教材选用良莠不齐。国外教学一般不提供教材,老师只建议参考书。国内选用的多数非国外原版教材,国内双语专业教材建设落后,多数是中文教材的翻译本,与国外教学内容体系不一致,因此,教学效果大打折扣。
6.考核方式较为单一。国内考核方式多数是单一考试形式,学生不注重平时学习,考前搞集中突击应付期末考试,不能真实反映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情况;国外考核方式灵活多样,涵盖实验报告、作业、团队项目报告及每个人所做的演讲、期中和期末考试等多样化考核形式,学生对平时学习非常重视。
7.培养方案设置不合理。国内国合班专业培养计划及课程设置,更多的是国内同类专业培养计划的英文翻译,不能根据实际人才需求,结合中外培养方案,形成国合班特色专业培养方案,难以达到中外合作办学复合型国际化专业人才培养目标要求。基于出国留学雅思最低分要求,国内培养计划偏重外语教学,弱化了专业基础课及专业课,培养出来的学生只能是外语人才,而非国际化专业人才[8]。学生出国后需要大量恶补专业基础知识,一年的学习压力非常大。
三、中外合作办学培养质量提升策略
中外合作办学的目的是培养出一大批具有国际视野和沟通能力、通晓国际规则、能够参与国际事务与国际竞争的国际型人才[8]。在中外合作办学人才培养方面,应该接轨国际化,从招生质量、学生管理、国合班师资队伍建设、教学内容与教材建设、多样化课程教学方式与考核方式的改进、特色培养方案制订等方面进行实践探索,具体为:
1.提高招生质量,增强学生自律和自制力。加强和扩大中外合作办学招生宣传,提高招生质量,尤其是高水平英语的考生录取比例。
加强国外留学生自我管理,同一学校或班级出国的学生要设立形式上的留学生班级,推选班长组织大家交流汇报国外学习期间生活及学习情况,互相帮助和鼓励学习,访学老师发挥积极引导和帮助功能。另外,留学生心理健康辅导也非常重要。鼓励留学生应该多积极参与社团活动,提高交流技巧和沟通能力,切实提高英语听说能力,例如格大针对国际生的Table Talk和World Cafe等交流活动。
2.加强“引进来”和“走出去”的师资队伍的培养。要培养高质量的国际型专业人才,首先要有师资队伍的质量保障,特别是专业老师,而不仅仅是语言老师。一方面可以“请进来”,邀请国外高校派遣本校老师来华授课和讲学,不但给学生授课,而且与老师座谈、交流授课经验和进行教学研讨,更快地组建本校双语型专业师资队伍。另一方面要“走出去”,派遣国合班任课老师,特别是青年骨干教师深入国外高校,这是一种更有效的提高方式。例如笔者在初期上课不能准确把握双语教学要求,都是慢慢探索,在盐工派遣出国访学一年后,尤其是深入国外高校课堂切身体验,跟国外任课老师及学生交流探讨过后,能全方位更好地把握他們的上课方式、授课内容体系、考核要求及方式等。 3.国外原版教材作参考书,实际教学内容的多样化快速更新。中外合作办学的教材,尤其是工科类教材,应该选用国外原版教材,学生可以从一开始就奠定英文专业知识基础,接受原版教材中的新方法、最新的学术动态和研究成果,有助于培养国际型人才,也有助于学科建设中快速缩短与国外差距。鼓励教师自编讲义,教学内容不断更新,教学实例贴近生产实际,源于最新期刊、报纸、学术报告、网络视听资料等,人才培养理念重视“实用先学”,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强调课程教学中知识和技术的快速更新[8]。
4.立体化、网络化、信息化以及远程教学与面授相结合的教学方式。针对外籍教师派遣中出现的一些问题,以及师资力量的限制,避免突击授课的影响,建议借助国外多媒体等信息化资源,大力发展立体化、网络化和信息化的教学。由于格大师资力量限制及时间安排限制,在2014年的校际交流总结中,双方提出革新教学方式,由格大教师远程在线授课、录制授课录像与面授相结合的多样教学方式。正式面授前,借助网络的远程功能,由中方老师协助完成学习资料发放,布置预习作业等;完善电子邮件及网络化教学平台,实现双方网络化教学平台的开放,实现外教、老师与学生间及时有效的沟通交流。
外籍教师来华面授,时间安排上建立预先协调机制,中方提前安排拟授课课程并合理安排教学时间,提供课程名称和授课大纲,外方根据时间提前做出外籍教师的授课调整,选派教授对应授课内容、符合专业要求的老师来华授课。
5.贴合实际教学丰富多样化的考核方式。贴合实际教学丰富多样化的考核方式,提高学生的平时学习能力,增强团队合作意识和沟通能力。相比国内教学单一的考试考核方式,国外注重教学实际效果,通常在课程初期就会给学生明确学习目标、要求、期望和考核方案,并严格执行,例如外教会要求学生交一本Logbook,自主记录本课程学习过程中所有上课及日常课后自学内容,老师会定期检查签字点评并确认。外教注重平时考查与考试的结合,布置多个项目性的大作业,包括讨论报告、调研、学术小论文、上台做演讲等形式,参与课程成绩考核,并占一定比例,因此,极大地降低学生期末考试的投机心理,更注重平时学习。
6.中方主导下双方共同制订培养方案。中外合作办学的培养目标是培养国际化的人才,专业培养计划及课程设置上应该结合国内对复合型国际化专业人才需求,由中外合作双方共同讨论制订,既不直接采用国外原有培养方案,又不是国内同专业培养方案的直接翻译,而是在中方主导和外方协助下,由双方专业老师及管理层共同讨论制定符合国内人才需求的国合班培养方案。
四、盐工提升中外合作办学质量的举措与效果
盐工在中外合作办学过程中,践行“能力导向”为主的中外合作办学创新人才培养实践探索,采取了多项具体有效的措施:
1.提出了“能力导向”为主的中外合作办学创新人才培养模式。鼓励国合班学生参与“全国大学生机械创新大赛”、“大学生机器人大赛”、“挑战杯”等大赛,参与老师科研项目,进行素质拓展。
2.出台盐城工学院优秀学生境外留学奖学金奖励办法,推进和实施高等教育国际化战略,鼓励学生赴境外留学,增强学生的国际交往与竞争力,培养学生的国际化视野和跨文化沟通能力,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3.创新国合班学生管理多元化,加强学生自律。选派具有国外留学经历的教师担任“留学生专项辅导员”,提供全方位的出国留学指导和帮助;“国合班学业导师”指导学生尽快适应大学生活,引导并协调学生加入老师的科研团队,指导学生科技创新或自主创业;国外留学期间学生的“访学老师督导制”,填补国外留学生管理真空期,避免意外情况的发生。
4.师资队伍培养采取可持续发展和多样化模式,连年派出优秀青年骨干教师赴格大或其他国外高校进修,充实和提高双语教学师资队伍,保障国合班教学师资需求。
5.设立校级出版资助基金,鼓励国合班任课教师多方收集国内外教学素材,自编出版双语教学讲义。
6.鼓励教师革新教学考核方式,采取学术论文、结合自身科研项目、工程实际的团队项目报告、考试相结合的多样化考核形式。
7.中方主导外方协助下,中外双方共同制订符合复合型國际化专业人才培养方案。
8.立体化、网络化和信息化的多样化授课方式,强化中方任课教师和外方授课老师的互动交流,提前准备。外方反映2016年的Theory of Machines and Mechanisms外教来华授课,相比2015年教学效果及质量有了极大的改善。
截至目前,已经毕业的20名留学生中,机制专业国合班已经有5名留学生获得了英国“一等荣誉学士学位”,80%以上获得“一等”或“二等上荣誉学士学位”,80%继续留在英国读研或读博,部分同学回国工作,在国合班中形成了良好的示范效应,促进了招生质量的提升,机制(国合班)专业的招生规模由一个班扩大到两个班70多人。良好的培养质量已经吸引格大出台针对中国留学生的专项奖学金,吸引更多盐工国合班学生留学,盐工留学生的良好表现获得了国内各级媒体的系列报道。
参考文献:
[1]王璞,李玲玲.中外合作办学政策的发展历程和未来展望[J].东南学术,2013(4):242-248.
[2]王璞,李玲玲.中外合作办学模式下高职院校学生管理工作创新探究[J].文教资料,2016(20):120-121.
[3]孙巍,韩伟,李美旭.中外合作办学现状、问题及改进策略[J].现代教育管理,2014(8):97-101.
[4]赵彦志,葛婷婷.中外合作办学的特点与发展路径[J].中国高等教育,2014(20):54-56.
[5]教育部.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2010.
[6]王璐.1995—2010:中外合作办学研究15年的量化分析[J].现代教育管理,2012(4):14-18.
[7]曹建芳.提高中外合作办学人才培养质量的有效途径[J].教育理论与实践,2011(30):9-10.
[8]杨海蓝,杨峰峻.论中外合作办学的可持续性发展[J].中国成人教育,2009(19):61-62.
基金项目:2015年江苏省高等教育教学改革项目“面向先进制造业应用型高级工程人才培养的校企协同育人机制研究”(编号2015JSJG264);2015年江苏高校品牌专业建设项目“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PPZY2015B123”;2014年教育部—西门子产学合作专业综合改革项目“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制造业信息化”。
关键词: 中外合作办学 人才培养 质量提升策略
一、引言
自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来[1],我国中外合作办学项目无论是从规模上还是办学层次上,都取得了长足的进步[2],但其实践过程远远领先于总结、研究、政策制定过程,目前还存在一些问题,仍处于探索阶段[3],需要不断总结经验和教训,将中外合作办学项目由规模扩张向质量和内涵稳步提升迈进[4]。同时,《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已经将中外合作办学项目纳入我国教育改革和发展中[5]。
针对中外合作办学,国内很多理论研究人员从宏观和中观层面进行了研究[6]-[8],在实践过程中缺少特色和先例研究。盐城工学院(简称盐工)践行“能力导向”为主的中外合作办学创新人才培养实践,培养质量逐年提升。因此,本研究以盐工与格林尼治大学(简称格大)的“3 1”中英合作办学项目为例,从学生、老师和学校等多角度进行对比、总结和建议,针对存在的问题,提出培养质量提升策略,期望为国内中外合作办学质量和内涵的提升提供启示性帮助。
二、中外合作办学现状及其存在的问题
1.国合班招生质量总体偏低,学生自律性差。国合班学生多数为刚够或略低于同类专业录取分数线,生源较差。在国外学习阶段,学生单一宿舍,生活和学习靠自觉和自我管理。自律性差的学生不能自我努力调整,采取鸵鸟政策逃避问题,或沉迷于游戏中而荒废学业,极易造成不良的后果。
2.师资队伍水平参差不齐。师资队伍是保障教学质量和人才培养的核心要素[7]。目前国内中外合作办学项目的任课教师主要有四类:国外合作高校派过来的专业老师、受国外高校雇佣的在华留学非专业老师、中方高水平双语型教师和中方普通专业老师。受条件限制,国外高校的专业教师一般来华突击短时间授课,而在华留学或工作的非专业教师缺少职业教师教学方法与技巧,中方老师则多采用中英文混合授课,效果均不太理想。
3.应试教育脱离专业培养目标。由于雅思成绩要达到5.5以上才能赴国外留学,国内学校阶段,学校会针对性地安排外籍教师对学生的听、说、读、写进行应试强化训练,挤占大量的专业授课时间。学生到了国外直接进入最后一年专业课学习,国内重语言导致专业知识的缺失,一些学生无法达到最后一年的专业课学习基础要求。
4.国内应试教育脱离工程实际。应试教育导致学生缺少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国外的工科教学更多地贴合工程实际应用,培养学生以“能力导向”为主。例如国内的机械类本科毕业设计安排在大四下学期开始,成果以画图为主,写出设计说明书,缺少物化成果,脱离生产实际。国外的Final Year Project安排在最后一年,学生自主选择感兴趣的题目,题目来自导师结合生产实际产品的科研项目,导师会同时给学生联系一位企业项目工程师,共同指导学生,要求学生做出实际模型或缩小比例模型,答辩时现场展示并讲解。
5.教材选用良莠不齐。国外教学一般不提供教材,老师只建议参考书。国内选用的多数非国外原版教材,国内双语专业教材建设落后,多数是中文教材的翻译本,与国外教学内容体系不一致,因此,教学效果大打折扣。
6.考核方式较为单一。国内考核方式多数是单一考试形式,学生不注重平时学习,考前搞集中突击应付期末考试,不能真实反映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情况;国外考核方式灵活多样,涵盖实验报告、作业、团队项目报告及每个人所做的演讲、期中和期末考试等多样化考核形式,学生对平时学习非常重视。
7.培养方案设置不合理。国内国合班专业培养计划及课程设置,更多的是国内同类专业培养计划的英文翻译,不能根据实际人才需求,结合中外培养方案,形成国合班特色专业培养方案,难以达到中外合作办学复合型国际化专业人才培养目标要求。基于出国留学雅思最低分要求,国内培养计划偏重外语教学,弱化了专业基础课及专业课,培养出来的学生只能是外语人才,而非国际化专业人才[8]。学生出国后需要大量恶补专业基础知识,一年的学习压力非常大。
三、中外合作办学培养质量提升策略
中外合作办学的目的是培养出一大批具有国际视野和沟通能力、通晓国际规则、能够参与国际事务与国际竞争的国际型人才[8]。在中外合作办学人才培养方面,应该接轨国际化,从招生质量、学生管理、国合班师资队伍建设、教学内容与教材建设、多样化课程教学方式与考核方式的改进、特色培养方案制订等方面进行实践探索,具体为:
1.提高招生质量,增强学生自律和自制力。加强和扩大中外合作办学招生宣传,提高招生质量,尤其是高水平英语的考生录取比例。
加强国外留学生自我管理,同一学校或班级出国的学生要设立形式上的留学生班级,推选班长组织大家交流汇报国外学习期间生活及学习情况,互相帮助和鼓励学习,访学老师发挥积极引导和帮助功能。另外,留学生心理健康辅导也非常重要。鼓励留学生应该多积极参与社团活动,提高交流技巧和沟通能力,切实提高英语听说能力,例如格大针对国际生的Table Talk和World Cafe等交流活动。
2.加强“引进来”和“走出去”的师资队伍的培养。要培养高质量的国际型专业人才,首先要有师资队伍的质量保障,特别是专业老师,而不仅仅是语言老师。一方面可以“请进来”,邀请国外高校派遣本校老师来华授课和讲学,不但给学生授课,而且与老师座谈、交流授课经验和进行教学研讨,更快地组建本校双语型专业师资队伍。另一方面要“走出去”,派遣国合班任课老师,特别是青年骨干教师深入国外高校,这是一种更有效的提高方式。例如笔者在初期上课不能准确把握双语教学要求,都是慢慢探索,在盐工派遣出国访学一年后,尤其是深入国外高校课堂切身体验,跟国外任课老师及学生交流探讨过后,能全方位更好地把握他們的上课方式、授课内容体系、考核要求及方式等。 3.国外原版教材作参考书,实际教学内容的多样化快速更新。中外合作办学的教材,尤其是工科类教材,应该选用国外原版教材,学生可以从一开始就奠定英文专业知识基础,接受原版教材中的新方法、最新的学术动态和研究成果,有助于培养国际型人才,也有助于学科建设中快速缩短与国外差距。鼓励教师自编讲义,教学内容不断更新,教学实例贴近生产实际,源于最新期刊、报纸、学术报告、网络视听资料等,人才培养理念重视“实用先学”,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强调课程教学中知识和技术的快速更新[8]。
4.立体化、网络化、信息化以及远程教学与面授相结合的教学方式。针对外籍教师派遣中出现的一些问题,以及师资力量的限制,避免突击授课的影响,建议借助国外多媒体等信息化资源,大力发展立体化、网络化和信息化的教学。由于格大师资力量限制及时间安排限制,在2014年的校际交流总结中,双方提出革新教学方式,由格大教师远程在线授课、录制授课录像与面授相结合的多样教学方式。正式面授前,借助网络的远程功能,由中方老师协助完成学习资料发放,布置预习作业等;完善电子邮件及网络化教学平台,实现双方网络化教学平台的开放,实现外教、老师与学生间及时有效的沟通交流。
外籍教师来华面授,时间安排上建立预先协调机制,中方提前安排拟授课课程并合理安排教学时间,提供课程名称和授课大纲,外方根据时间提前做出外籍教师的授课调整,选派教授对应授课内容、符合专业要求的老师来华授课。
5.贴合实际教学丰富多样化的考核方式。贴合实际教学丰富多样化的考核方式,提高学生的平时学习能力,增强团队合作意识和沟通能力。相比国内教学单一的考试考核方式,国外注重教学实际效果,通常在课程初期就会给学生明确学习目标、要求、期望和考核方案,并严格执行,例如外教会要求学生交一本Logbook,自主记录本课程学习过程中所有上课及日常课后自学内容,老师会定期检查签字点评并确认。外教注重平时考查与考试的结合,布置多个项目性的大作业,包括讨论报告、调研、学术小论文、上台做演讲等形式,参与课程成绩考核,并占一定比例,因此,极大地降低学生期末考试的投机心理,更注重平时学习。
6.中方主导下双方共同制订培养方案。中外合作办学的培养目标是培养国际化的人才,专业培养计划及课程设置上应该结合国内对复合型国际化专业人才需求,由中外合作双方共同讨论制订,既不直接采用国外原有培养方案,又不是国内同专业培养方案的直接翻译,而是在中方主导和外方协助下,由双方专业老师及管理层共同讨论制定符合国内人才需求的国合班培养方案。
四、盐工提升中外合作办学质量的举措与效果
盐工在中外合作办学过程中,践行“能力导向”为主的中外合作办学创新人才培养实践探索,采取了多项具体有效的措施:
1.提出了“能力导向”为主的中外合作办学创新人才培养模式。鼓励国合班学生参与“全国大学生机械创新大赛”、“大学生机器人大赛”、“挑战杯”等大赛,参与老师科研项目,进行素质拓展。
2.出台盐城工学院优秀学生境外留学奖学金奖励办法,推进和实施高等教育国际化战略,鼓励学生赴境外留学,增强学生的国际交往与竞争力,培养学生的国际化视野和跨文化沟通能力,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3.创新国合班学生管理多元化,加强学生自律。选派具有国外留学经历的教师担任“留学生专项辅导员”,提供全方位的出国留学指导和帮助;“国合班学业导师”指导学生尽快适应大学生活,引导并协调学生加入老师的科研团队,指导学生科技创新或自主创业;国外留学期间学生的“访学老师督导制”,填补国外留学生管理真空期,避免意外情况的发生。
4.师资队伍培养采取可持续发展和多样化模式,连年派出优秀青年骨干教师赴格大或其他国外高校进修,充实和提高双语教学师资队伍,保障国合班教学师资需求。
5.设立校级出版资助基金,鼓励国合班任课教师多方收集国内外教学素材,自编出版双语教学讲义。
6.鼓励教师革新教学考核方式,采取学术论文、结合自身科研项目、工程实际的团队项目报告、考试相结合的多样化考核形式。
7.中方主导外方协助下,中外双方共同制订符合复合型國际化专业人才培养方案。
8.立体化、网络化和信息化的多样化授课方式,强化中方任课教师和外方授课老师的互动交流,提前准备。外方反映2016年的Theory of Machines and Mechanisms外教来华授课,相比2015年教学效果及质量有了极大的改善。
截至目前,已经毕业的20名留学生中,机制专业国合班已经有5名留学生获得了英国“一等荣誉学士学位”,80%以上获得“一等”或“二等上荣誉学士学位”,80%继续留在英国读研或读博,部分同学回国工作,在国合班中形成了良好的示范效应,促进了招生质量的提升,机制(国合班)专业的招生规模由一个班扩大到两个班70多人。良好的培养质量已经吸引格大出台针对中国留学生的专项奖学金,吸引更多盐工国合班学生留学,盐工留学生的良好表现获得了国内各级媒体的系列报道。
参考文献:
[1]王璞,李玲玲.中外合作办学政策的发展历程和未来展望[J].东南学术,2013(4):242-248.
[2]王璞,李玲玲.中外合作办学模式下高职院校学生管理工作创新探究[J].文教资料,2016(20):120-121.
[3]孙巍,韩伟,李美旭.中外合作办学现状、问题及改进策略[J].现代教育管理,2014(8):97-101.
[4]赵彦志,葛婷婷.中外合作办学的特点与发展路径[J].中国高等教育,2014(20):54-56.
[5]教育部.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2010.
[6]王璐.1995—2010:中外合作办学研究15年的量化分析[J].现代教育管理,2012(4):14-18.
[7]曹建芳.提高中外合作办学人才培养质量的有效途径[J].教育理论与实践,2011(30):9-10.
[8]杨海蓝,杨峰峻.论中外合作办学的可持续性发展[J].中国成人教育,2009(19):61-62.
基金项目:2015年江苏省高等教育教学改革项目“面向先进制造业应用型高级工程人才培养的校企协同育人机制研究”(编号2015JSJG264);2015年江苏高校品牌专业建设项目“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PPZY2015B123”;2014年教育部—西门子产学合作专业综合改革项目“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制造业信息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