禁雷呼声高 造雷、扫雷出新招

来源 :轻兵器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taixiangle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地雷是一种古老的兵器,早在明朝中期(16世纪初),民族英雄戚继光率军抗击倭寇时就曾大量使用。但到了近代,中国在工业全面落后于西方的情况下,武器发展已经不能跟上世界潮流,像地雷这种武器就更是停滞不前了,倒是西方列强在不断制造战争的同时,也在不断地促进武器推陈出新。1863年,TNT炸药研制成功后,地雷的性能有了突飞猛进的发展。日俄战争(1904~1905年)中,俄国已经开始使用机械化生产的地雷,标志着地雷生产也开始步入机械化行列。第一次世界大战时,德国开始使用反坦克地雷。1970年代以后,又相续出现火箭布雷、火箭扫雷等新技术。进入新世纪,各种智能地雷层出不穷,性能已远非百年前的传统地雷所能比拟。
  
  地雷在战争中的作用
  
  在现代战争中,地雷曾发挥过巨大作用。据统计,第二次世界大战中盟军损失坦克总数的20.7%是被反坦克地雷所炸毁,苏联军民也布设了2.22亿颗地雷,使德军损失10多万兵员和1万余辆坦克。仅库尔斯克坦克大战中,被苏联反坦克地雷炸毁的德军坦克就有1 055辆之多。
  朝鲜战争中,美军坦克损失的70%是反坦克地雷的功劳,美军10%的人员伤亡也是地雷所致。而在越南战争中,由地雷所致的美军伤亡人数已达总数的33%。
  在中国的抗日战争中,地雷发挥的作用也尤为突出,特别是在武器落后的局面下,人民群众集思广益,通过布设自制地雷,炸得侵略者闻风丧胆。例如山东省海洋县赵疃村有位民兵英雄赵守福,他率领当地抗日军民创造发明了各种各样的土制地雷,并巧妙地将地雷埋在村头、路口、山坡、河道,甚至房檐、柴堆、粮囤等地方,有真有假,虚虚实实,使来犯的敌人真假难分,常常被炸得人仰马翻,谈雷色变。据统计,仅该村在抗日战争中用地雷炸死、炸伤的日伪军就有370多人。赵守福也被称为“地雷大王”。解放后家喻户晓的影片《地雷战》的故事就是来源于此,影片中赵虎的原型就是赵守福。
  
  地雷发展新趋势
  
  当今,随着作战模式的演进,大规模兵团对抗作战已经越来越少,但要达到占领对方领土的目的,地面机械化部队依然要面临地雷的重重威胁。随着防雷技术的提高,未来的地雷发展趋势主要表现在以下两方面。
  增加敌方扫雷难度,同时增强己方使用安全性 随着探测技术以及排爆技术的不断进步,布雷方也在千方百计地提高地雷的反探测能力,各种耐爆地雷、抗电磁探测地雷逐渐开始投入使用。地雷在保险功能不断完善的同时,其自毁、自失效及可控性也在逐步加强。例如,美军从2005年5月开始在伊拉克使用矩阵式智能地雷,布设后,用电脑在数百米之外采取多方式遥控起爆,杀伤半径约50m。MN123智能反坦克地雷,质量3.6kg,不仅能抵御电磁扫雷和爆破扫雷,而且还能在一段时间后自毁或自失效,完全符合《渥太华禁雷公约》的要求,称得上是一种“人道主义”地雷。
  
  智能化程度不断提高 随着高新技术的不断突破,地雷也不仅仅局限于埋藏在地下“守株待兔”了,有些甚至能探测目标进行主动攻击。美国XM93自动寻的地雷就是一种专门用来攻击坦克顶部的智能反坦克地雷(一般坦克的顶部是装甲最为薄弱的地方)。其探测传感器由3个微音器和1个探测器组成,传感器探测到坦克到来后即进行跟踪,并测定坦克的行进方向和速度,由微处理器计算出坦克运行轨迹,然后自动计算出弹药飞行轨迹与坦克运行轨迹的交汇点后,自行发射,适时点火起爆,通过爆炸成型战斗部击穿坦克顶部装甲。该地雷也可进行远距离遥控起爆。该雷高343mm,直径188mm,质量16kg,最大作用距离400m,有效毁伤半径100m,野外执勤寿命约180天。
  美国还有一种空投ERAM远程反装甲地雷,主要用于攻击坦克顶部装甲,杀伤车内乘员,破坏车内设备,使坦克丧失战斗力。该雷由发射器、音响探测器、数据处理器和2枚带红外传感器的“斯基特”自锻破片战斗部等部分组成。该雷装在美空军SUU-65/B战术投弹箱内,离开投弹箱后自动打开降落伞,以50m/s的落速下降到地面。地雷借助冲击惯性抛掉降落伞,伸出3根接收目标音响的传感器天线,探寻进入其作用范围内的目标。一旦发现目标,即自动进行识别和跟踪,自动计算目标运动轨迹,发射器旋转至45°,沿目标拦截弹道射出第一个战斗部。战斗部上的红外传感器探测、跟踪目标和引爆战斗部内的炸药。装药起爆时,在100~150ms的时间内,爆轰波的高压将药形罩锻造成高压弹丸,弹丸飞行速度达到2750m/s。第一个战斗部发射后,发射器自动旋转180°,对准第二个目标,准备发射第二个战斗部。
  俄罗斯在这方面也有突破,其研制的TEMP 30反坦克地雷长900mm,质量25kg,战斗部质量4.2kg,可在120m内自动探测出运动中的坦克,敌我识别后,计算出提前量并垂直发射战斗部迎击坦克顶部装甲,其威力能穿透100mm厚的装甲。
  
  地雷之所以叫“地雷”,是因为从传统意义上来讲,其主要用途是对付地面物体。现在,智能地雷已经能突破二维空间的局限,开始把战斗部投向低空目标。比如美国研制的一种AHM声控全天候反直升机地雷,由传感器与战斗部/指挥/控制系统几大部分组成,其中战斗部内装有多个穿甲弹丸。这种地雷直径180mm,高380mm,质量约10kg。可用人工、火箭炮、战术导弹或专门的布雷系统布设。作战时,根据需要在易遭直升机攻击的地点布设地雷,其控制系统可以通过声传感器和信号处理器探寻直升机螺旋桨叶片的独特声波频率,并据此分辨出直升机的类型。只要声波探测器感受到直升机的声波,数据处理系统就开始用三角测量法确定目标坐标。当目标接近到一定位置时,地雷就会根据传感器的信号自动升空,并借助其红外自动导引头确定最佳爆炸点将目标击毁。其防御范围为半径400m、高度200m以下的空域,战斗部的有效杀伤范围约100m,当对付该空域中航速350km/h以下的目标时,可靠性达90%以上。此外,当友方部队经过时,可通过预编程序关闭雷场,以保友方直升机顺利通过,防止误伤。
  
  扫雷技术新发展
  
  正所谓“魔高一尺,道高一丈”,在地雷布设、攻击水平不断提高的同时,各种反地雷技术也在日新月异地发展。生物探雷技术就是一个热门课题。人们早就认识到,很多动物、植物和微生物在探测方面有着人类先天无法比拟的能力,比如犬的嗅觉灵敏度就是人类的100万倍。因此训练动物来进行对地雷的探测、识别和定位一直在研究进行中。例如苏联在二战后期曾训练了5000多只探雷犬,成功探测出400多万颗地雷,探测成功率约为75%。但是训练探雷犬的成本很 高,培养一只犬需要半年以上的时间。
  
  美国在生物探雷方面也走在前列。蒙大拿州大学两位教授从1998年开始进行蜜蜂探雷研究,也是利用了蜜蜂依靠气味觅食的原理。据说训练时间只需两天,使成本大为降低。另一家美国研究中心同比利时有关单位合作,对冈比亚巨鼠进行了研究,该巨鼠的寿命为7~8年,在出生24天后断奶,经过12~16周的专门嗅闻爆炸物训练,就可执行探雷任务,探雷速度可达200平米/小时。利用老鼠进行探雷的优点是老鼠的体重轻,因此没有犬类因自身体重施压进而引爆地雷的危险,并且由于经过训练的老鼠可以在几代内通过基因遗传这种探雷技能,从而大大节省了后期探雷训练经费。该项目目前还在进一步研究当中。
  但是,生物探雷技术也存在不足,比如持续探雷时间较短,探雷犬的一般工作时间都不超过半小时;对环境适应能力差,例如遇到爆炸声、闪电照射等则不能继续工作;需要在平和气候下才能正常开展工作等等。
  除了利用动物的能力外,微生物在探雷方面的潜能也陆续被开发出来。美国卡罗莱纳州的研究人员发现,自然界中有多种微生物对TNT及其他含氮爆炸性成分的物质具有刺激反应;还有些细菌能吸收TNT散发出来的氮和碳,并借此繁殖生存。如将这种特殊细菌布撒在可疑地区,此菌将在有雷的地方急剧繁殖,夜间可发出光亮。用这种方法实现探雷,不仅能节省经费,安全性也大为提高。
  在微生物探雷技术发展的同时,还有人在研究微生物分解炸药的途径,比如培养专门喜好食用炸药中某些成分的物种(细菌),使地雷等爆炸物被微生物静悄悄地蚕食掉,从根本上杜绝人工、动物排雷的隐患。
  丹麦的科研人员发现,有一种拟南芥植物,经过基因转换,遇到NO2(炸药中的一种物质)时就会从绿色变成红色。利用这种特性,向可疑地区布撒此种子,3~6周后观察植物变化,即可探知哪里有地雷。
  除了生物探雷,机器人探雷技术也显现出光明的发展前景。不久前,日本文部科学省在东京展示了他们开发的用于探测和清除地雷的六脚扫雷机器人“彗星2号”。“彗星2号”不但可以探测到普通地雷,而且可以发现一般金属探测器无法发现的塑料地雷。
  美国目前也正在研究探雷/扫雷一体化的机器人。马萨诸塞州图弗茨大学利用生物探雷原理制造出机械犬进行探雷,其探测能力是探雷犬的10~50倍。将来结合机器人扫雷技术的发展,机器人在探雷/扫雷一体化工作中将发挥更大的作用。
  
  禁雷呼声阵阵
  
  地雷是残忍的杀人工具,每次战争结束后,看似平静的战场上都要遗留下未爆地雷的隐患。即使是在冲突平息数十年之后,这些看不见的杀手仍然静静地埋藏在地下,没有人知道它在哪里。正是由于这些“死亡陷阱”,20世纪的战争依然在殃及21世纪的人,新的伤亡每时每刻都在增加。例如海湾战争中伊拉克在科威特遗留的地雷中有一种意大利V65跳雷,当人员踏上后地雷自动从沙土中跳至1m高左右时再爆炸,破片杀伤范围达百米,近距离之内被破片击中更是难以活命。这种跳雷到现在不知道还有多少没有清除,恐怖就像幽灵一样弥漫在雷区。
  自1975年以来,已有100万人(包括30万名儿童)被地雷炸死炸伤。根据联合国《2005地雷监测报告》,全世界每年有15000~20000人因地雷而丧生或伤残,其中至少20%是儿童。
  
  地雷一直都受到爱好和平的有识人士的强烈反对。1997年9月,137个国家的民间禁雷组织共同签订了《渥太华禁雷公约》,规定全面禁止杀伤性地雷的使用、生产、储存和转让。联合国呼吁各国在《特定常规武器公约》的框架内努力限制使用各种地雷,并加入这项公约,通过签订专门的附加议定书加强此项限制。
  为便于开展减轻地雷和遗留未爆军火有害影响的工作,以及引起更多爱好和平的人士关注此事,联合国于2005年11月8日通过一项决议,即将每年4月4日定为防地雷纪念日。2006年的4月4日是首个国际防地雷宣传日,全球多个国家举行了各种活动,介绍对地雷危害的认识和有效防范地雷伤害的方法,同时悼念全球各地无数受到地雷伤害的无辜平民。
  在世界各国人民的努力下,禁雷有了初步效果:1996年统计,全世界每年因触雷的死伤人数为2.6万人,签订禁雷协议后的2001年,全世界每年因触雷的死伤人数已减为1.3万人。但不要忘记,全球目前有80多个国家仍然存在地雷的威胁,其中有29个深受地雷之害,问题最严重的包括阿富汗、波黑、柬埔寨、哥伦比亚和老挝。现在,在印度与巴基斯坦交界的2900km的国境线上,从印度洋海岸到喜马拉雅山,布置了5kin宽的地雷阵,其间几十万颗地雷,形成了当今地雷的“柏林墙”。
  解决仍然存在着的未爆地雷威胁的任务仍在继续。据统计,1997年以来,50多个国家已销毁防步兵地雷270多万颗。时任联合国秘书长的安南2006年4月4日在首个国际防地雷宣传日的致辞中指出:“我们曾经在地雷埋设方面如此富有成效,现在必须在扫雷方面做得更好。每扫除一枚地雷可能就意味着拯救了一个生命;每扫除一枚地雷,我们就向为持久和平创造条件方面更接近了一步。”
  现行各种扫雷方法都还存在着一定的危险性,目前平均每清除1 500枚地雷就会发生一次人员伤亡事故。据统计,1982~1997年,世界上因执行扫雷任务而死亡的人数已有7000~8000人。
  中国在扫雷方面曾经创造过奇迹。1991年,中越两国关系正常化,边境的地雷隐患需要消除。1992年4月至1994年12月,中国人民解放军进行了第一次扫雷作业,扫雷30多万颗。1997年12月,又组成510多人的专业队伍开始第二次扫雷。在中越一千两百多公里长的边境线上共有雷场161处,埋藏有中、越、美、俄4个国家的18种地雷,总数约有80多万颗,散布在270平方公里的地域内。我军经过7个月的努力,在与死神搏斗的扫雷行动中,只发生少许轻伤,没有一人致残,更没有一人牺牲,称得上是世界扫雷史上令人折服的奇迹!
  编辑/袁炜
  
其他文献
黑水城文献《麦足朵立只答站户案卷》内容丰富,从这件案件中明显可见,利用驱口代替使长承当并不能保证驿站的正常运转。但官府对这种情况是默许的,只有在影响驿站正常运转时
This paper develops an analytical framework to explain the Internet interconnection settlement issues. The paper shows that multiple linear regression can be us
芬兰的帕提亚公司开发了一种通用化的车体平台--AMV 8×8轮式装甲车,它可以根据战斗情况配置不同的武器系统,包括输送车、轮式步兵战车、战地救护车和侦察车等等。它的最大公
亚当·斯密的不朽名著《国民财富的性质和原因的研究》(简称《国富论》),已经发表200余年了。长期以来,各国经济学界一直都很重视对《国富论》所阐述的经济理论进行研究,从
This paper presents a new integrated information retrieval support system (IIRSS) which can help Web search engines retrieve cross-lingual information from hete
又迎来了一批崭新的学弟学妹,也有一批旧的学弟学妹变成了学长学姐。新来的人儿身上,总是不乏一份傲娇的锐气。即使看起来很低调的言行,也是掩藏不住的刻意。湿弟:“湿兄你好
韩国研制发展主战坦克 起步较晚,与德国、美国、英 国、俄罗斯、日本、法国等 发达国家不可同日而语。但 曾几何时,韩国的K1系列 主战坦克却一跃进入世界主 战坦克十佳排行榜
两汉时代是宗教思想传入我国的阶段,民间社会充满着浓厚的神鬼气氛。巫信仰在汉代具有深厚的思想基础和社会基础,巫与巫术是人们生活中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也是汉代思想文化
急性胃肠道感染后部分患者发生持久性肠功能紊乱症状 ,同时 ,部分肠易激综合征 (IBS)患者肠道粘膜内炎症细胞增多。因此 ,炎症在IBS中的作用受到重视。文章就近年来肠道感染
请下载后查看,本文暂不支持在线获取查看简介。 Please download to view, this article does not support online access to view profile.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