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期笔者在上九年级上册历史《决定美利坚命运的内战》一课时,课文设置了一道思考题:“‘我坚决相信民众,如果让他们知道真相,他们便可以应付任何国家危难。’—林肯。你如何评价这句话?”学生对这句话不知如何评价。对于学生的疑惑,我不直奔答案,而是换个问法:“大家想一下我们学过的历史人物中,他们对人民群众的力量是怎样理解的?”这时学生纷纷举手回答:1、唐太宗李世民认为“民,水也;君,舟也。水可以载舟,也可以覆舟”;2、毛泽东主席认为:“人民,只有人民,才是历史的创造者”;3、在前面的历史学习中,我们理解了不是华盛顿创造美国历史而是美国人民……这样学生也就理解了“林肯认识到人民群众力量的强大和作用”,从而评价林肯作为资本主义国家的领导人能认识到这一点是难能可贵的。这里既让学生重温了已学知识,又启发学生掌握理解新知识,可谓“温故而知新”,一举两得。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就是应该教会学生如何将学过的知识归纳总结,学以致用。当学生遇到疑难时,教师应该善于提出有关联的知识问题,启发学生,以便解决问题。当学生能掌握回答即时所学知识时,教师还可追问相关联的有关知识,例如:在《艰难曲折的探索历程》这课学习时,当学生回答完中国共产党第八次全国代表大会的有关问题后,追问:“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于什么时候在哪里召开?意义是什么?”这种提问不仅能很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还能诱发学生积极思考、巩固记忆,从而达到巩固已学知识的目的。这样还能使课堂更加活跃。
温故知新的本质是化难为易。由于知识变易了,学生就能学会;而学会了,就更容易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信心,这样就能进入良性循环的机制:学会—兴趣—愿学—学会。相反,如果学生读不懂、学不会,就会越来越没兴趣,这样学习只能进入恶性循环:学不会—没兴趣—不愿学—学不会。
学生学会了才有兴趣。一切教学都必须从学生实际出发。这是教学的一条规则、规律。美国著名教育心理学家奥苏伯尔曾经提出这样的命题:“如果我不得不将所有的教育心理学原理还原为一句话的话,我将会说,影响学习的最重要因素是学生已经知道了什么,根据学生的原有知识状况进行教学。”“ 根据学生的原有知识状况进行教学”,这是教育心理学对教学理论和教学实践最伟大的贡献。因为,只有如此,才能实现学生的有意义学习。每节课的教学必须帮助和引导学生找准与新知直接联系的旧知,并通过旧知去学习新知。苏霍姆林斯基说得好:“教给学生能借助已有的知识去获取新的知识,这是最高的教学技巧之所在。” 刘鸿铨老校长应邀在我校作课改专题报告,在谈到要走自己的路如何走得坚实时,提出了三个符合:第一,课程改革要符合素质教育;第二,课程改革要符合教学规律;第三,课程改革要符合人的认知规律。我十分赞同这种提法。我多年的教学实践感悟是:教学要从学生的认知能力出发,以学生的学习能力为基础;学生学会了才有兴趣,有了兴趣学生就更会学起来。
以上从激发兴趣上让学生学起来。这是精神引力,内心动力。然而激情不会永恒,兴趣也会淡化;精神有萎靡的时候,情绪也有低落的时刻。那么,如何让我们的学生学习激情不退,每堂课都参与学习呢?笔者从评价体系上说一说。
评价是行动推力,外界给力。 “评价不但是针对学习的,更应该是促进学习的。”我近年的教学探索之一是:要做到课堂有效教学和学生持续进步,可建立一套评价机制。用评价机制来规划我们的教学,来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来促进学生的进步;用评价机制来保证基本目标的稳定实现。学生的学习兴趣,需要教师去激发;教学目标的稳定实现,可靠评价机制来保障。
下面从原则上就评价机制中的评价组成、方法加以说一说。
评价分为个人评价和小组学习竞赛评价。二者有独立的地方也有交叉的地方。但必须坚持以下几条原则。
一、全面性
(一)过程:所有的流程都评价。具体所指课堂过程流程评价、月考、期中考、期末考评价。分值比为:40%(课堂过程流程评价)+60%(月考、期中考、期末考)。
(二)内容:预习、展示、检测。(课堂过程流程评价。分值比为:6+4+附加)
(三)对象:面向每个个体。这里既评价知识,更评价人。当然历史学科不像有些学科那样,需要很多的知识储备。只要学生积极参与,就有可能当堂达成学习目标并予以展示。
坚持全面性原则,既能培养学生良好的情感态度价值观,又能促成多数学生知识的不断积累。例如,小组之间互相挑选展示者这个展示环节,由于采取“一荣俱荣,一损俱损”的规则,他就会发挥团队精神,互帮互学,使小组团队作用越来越大。长此以往,明星展示现象越来越少,多数学生得以成长。小组合作学习虽然有利于培养学生集体意识和合作精神,但如果组织不当,学生就很容易出现拉大差距的现象,学习好的始终唱主角,学习差的总听别人在说。所以开展小组评比活动,给小组打分是激励每一个学生都积极参与活动的好方法。看哪个小组得分最多,合作得最好,给这一组以表扬。这样一来,不仅能激励每一个学生都积极参与活动,而且小组内也很容易形成互帮互学的好作风,让学生达到主动合作的目的.
二、激励性
所谓激励性评价,就是不批评学生,而是尽可能鼓励学生张扬个性,发表自己的观点。大家都知道“我要学”比“要我学”产生的学习效益更高。也承认,兴趣和动机是学习的第一动力,但是,在实际组织学生学习的过程中,我们往往都急急忙忙地直扑知识目标,忘记了对学生兴趣、动机的培养保护,这不能说不是一个很大的遗憾。所以,上文我对激发兴趣作了强调。
我认为教师指导的较高境界是:学生展示期间,通过生生互动,师生互动,激发起学生学习兴趣与热情,让学生喷发出创新思维。一次,我在七年级(4)班上《璀璨的文学艺术》这课,让一个小组的学生展示材料分析题的学习成果,其间有这么一个插曲:在一个学生读完材料“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的诗句时,另一个小组的一位学生举手问“朱门”是什么门。我不急着回答,先让学生回答。出现了以下几个答案:(1)、“朱门”是姓朱人家的门;(2)、“朱门”是红门;(3)、“朱门”是油漆的门。我抓住“朱门”是油漆的门往下问:“门为什么要油漆?”有学生答:“那人有钱呗!”“对了!是有钱人家的门才油漆。”我肯定了他的回答。当这个问题解决后,又一个学生问:“酒阿肉阿是香的,为什么诗句里又说是臭?”同样,我也没急着回答,还让同学们回答。一位学生回答:“那人家钱多了,肉买多了,烂了,臭了。”另一位学生站起来说:“这是杜甫批判那人家生活腐败,当时社会的黑暗。”我赞扬说:“这位学生回答得很好!能把深层意思表达出来。两位同学回答都对。第一位同学回答了诗句的表面意思,第二位同学说出了诗人要表达的深层思想。”就这样,在师生、生生互动中,以表扬激励的手段,激发了学生兴趣,诱发了学生创新思维,拓展了课程领域。 三、规范性:(课堂过程流程评价)小组学习竞赛评价规则必须规范。针对小组学习竞赛评价,我制定以下规则
预习不到位者扣分;小组之间互相挑选展示者;组内展示采取降分法;就是说,第一位起来展示的能独立脱稿展示,给满分,否则,第二位起来展示降一分,依次再降,不会脱稿展示的也降一分。纪律扣分法;提示扣分法;帮助奖励法;知识拓展(迁移)奖励法。
课堂过程流程评价规范,有利于学习有困难的学生积极参与学习,为小组挣分,体现合作精神,团队精神,从而促进每个学生的发展;有利于课堂教学纪律的维持,做到课堂教学秩序井然,从而实现教学目标的达成;有利于活跃课堂,问题生成,知识生成,差生吃得了,好生吃得饱,从而提高整体教学质量。
课堂过程流程评价还体现即时性。课堂教学结束,评价结果马上出来,那个小组好,那个小组差,一目了然。即时性,能使课堂活跃。我们的传统课堂为何死气沉沉,为何精神萎靡?那是因为传统课堂,根本不关注即时评价。作业、月考、期中考、期末考等等,都是滞后的评价。设想一下,把所有的体育比赛中的记分牌都撤掉,比赛结果都在一个月后公布,赛场还能生龙活虎吗?
传统课堂一是不重视评价,认为评价浪费时间,没有必要;二是用批评代替评价,更有甚者,个别教师在“严是爱”的谎言下,肆意地宣泄自己的不良情绪,使评价脱离了理性,这样的评价不仅没有教育意义,还会造成对学生的伤害;三是几乎不评价学习的过程,因为,课堂上根本没有显性的认知冲突,所有的东西都来自课本和教师,一切都是标准、正确的,无从评价,不必评价。
事实上,我认为,评价极为重要,因为,评价是发动机,评价是方向标,评价是课堂魂。评价,让课堂充满生机;评价,让学生在认知冲突中找到正确的方向。激励性评价,让课堂不再冰冷、寂寞和缺乏人性关怀。
教学是一门极端复杂的艺术。但凡艺术,都带有极强的主体属性,再好的师傅,只能教原则和技巧,无法传输艺术,“师傅领进门,修行靠个人”。靠每个教师的悟性和能力,这是许多教师终生从教都难以逾越的一道门坎,也是推进课改的一道难题。
新的教育理念是让学生自主合作学习。由于它的教学有效性让大家已形成共识。但如何使学生自主的学起来又是一个课题,教师必须去研究。“教学有法,但无定法,重在得法,贵创新法”。我期望上面的讲述是一块砖,能引出各位同仁的玉,在今后的教育教学中,找出最佳方法,让我们的学生学起来,让我们的课堂教学最有效,让我们的学生形成终身学习的能力。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就是应该教会学生如何将学过的知识归纳总结,学以致用。当学生遇到疑难时,教师应该善于提出有关联的知识问题,启发学生,以便解决问题。当学生能掌握回答即时所学知识时,教师还可追问相关联的有关知识,例如:在《艰难曲折的探索历程》这课学习时,当学生回答完中国共产党第八次全国代表大会的有关问题后,追问:“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于什么时候在哪里召开?意义是什么?”这种提问不仅能很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还能诱发学生积极思考、巩固记忆,从而达到巩固已学知识的目的。这样还能使课堂更加活跃。
温故知新的本质是化难为易。由于知识变易了,学生就能学会;而学会了,就更容易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信心,这样就能进入良性循环的机制:学会—兴趣—愿学—学会。相反,如果学生读不懂、学不会,就会越来越没兴趣,这样学习只能进入恶性循环:学不会—没兴趣—不愿学—学不会。
学生学会了才有兴趣。一切教学都必须从学生实际出发。这是教学的一条规则、规律。美国著名教育心理学家奥苏伯尔曾经提出这样的命题:“如果我不得不将所有的教育心理学原理还原为一句话的话,我将会说,影响学习的最重要因素是学生已经知道了什么,根据学生的原有知识状况进行教学。”“ 根据学生的原有知识状况进行教学”,这是教育心理学对教学理论和教学实践最伟大的贡献。因为,只有如此,才能实现学生的有意义学习。每节课的教学必须帮助和引导学生找准与新知直接联系的旧知,并通过旧知去学习新知。苏霍姆林斯基说得好:“教给学生能借助已有的知识去获取新的知识,这是最高的教学技巧之所在。” 刘鸿铨老校长应邀在我校作课改专题报告,在谈到要走自己的路如何走得坚实时,提出了三个符合:第一,课程改革要符合素质教育;第二,课程改革要符合教学规律;第三,课程改革要符合人的认知规律。我十分赞同这种提法。我多年的教学实践感悟是:教学要从学生的认知能力出发,以学生的学习能力为基础;学生学会了才有兴趣,有了兴趣学生就更会学起来。
以上从激发兴趣上让学生学起来。这是精神引力,内心动力。然而激情不会永恒,兴趣也会淡化;精神有萎靡的时候,情绪也有低落的时刻。那么,如何让我们的学生学习激情不退,每堂课都参与学习呢?笔者从评价体系上说一说。
评价是行动推力,外界给力。 “评价不但是针对学习的,更应该是促进学习的。”我近年的教学探索之一是:要做到课堂有效教学和学生持续进步,可建立一套评价机制。用评价机制来规划我们的教学,来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来促进学生的进步;用评价机制来保证基本目标的稳定实现。学生的学习兴趣,需要教师去激发;教学目标的稳定实现,可靠评价机制来保障。
下面从原则上就评价机制中的评价组成、方法加以说一说。
评价分为个人评价和小组学习竞赛评价。二者有独立的地方也有交叉的地方。但必须坚持以下几条原则。
一、全面性
(一)过程:所有的流程都评价。具体所指课堂过程流程评价、月考、期中考、期末考评价。分值比为:40%(课堂过程流程评价)+60%(月考、期中考、期末考)。
(二)内容:预习、展示、检测。(课堂过程流程评价。分值比为:6+4+附加)
(三)对象:面向每个个体。这里既评价知识,更评价人。当然历史学科不像有些学科那样,需要很多的知识储备。只要学生积极参与,就有可能当堂达成学习目标并予以展示。
坚持全面性原则,既能培养学生良好的情感态度价值观,又能促成多数学生知识的不断积累。例如,小组之间互相挑选展示者这个展示环节,由于采取“一荣俱荣,一损俱损”的规则,他就会发挥团队精神,互帮互学,使小组团队作用越来越大。长此以往,明星展示现象越来越少,多数学生得以成长。小组合作学习虽然有利于培养学生集体意识和合作精神,但如果组织不当,学生就很容易出现拉大差距的现象,学习好的始终唱主角,学习差的总听别人在说。所以开展小组评比活动,给小组打分是激励每一个学生都积极参与活动的好方法。看哪个小组得分最多,合作得最好,给这一组以表扬。这样一来,不仅能激励每一个学生都积极参与活动,而且小组内也很容易形成互帮互学的好作风,让学生达到主动合作的目的.
二、激励性
所谓激励性评价,就是不批评学生,而是尽可能鼓励学生张扬个性,发表自己的观点。大家都知道“我要学”比“要我学”产生的学习效益更高。也承认,兴趣和动机是学习的第一动力,但是,在实际组织学生学习的过程中,我们往往都急急忙忙地直扑知识目标,忘记了对学生兴趣、动机的培养保护,这不能说不是一个很大的遗憾。所以,上文我对激发兴趣作了强调。
我认为教师指导的较高境界是:学生展示期间,通过生生互动,师生互动,激发起学生学习兴趣与热情,让学生喷发出创新思维。一次,我在七年级(4)班上《璀璨的文学艺术》这课,让一个小组的学生展示材料分析题的学习成果,其间有这么一个插曲:在一个学生读完材料“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的诗句时,另一个小组的一位学生举手问“朱门”是什么门。我不急着回答,先让学生回答。出现了以下几个答案:(1)、“朱门”是姓朱人家的门;(2)、“朱门”是红门;(3)、“朱门”是油漆的门。我抓住“朱门”是油漆的门往下问:“门为什么要油漆?”有学生答:“那人有钱呗!”“对了!是有钱人家的门才油漆。”我肯定了他的回答。当这个问题解决后,又一个学生问:“酒阿肉阿是香的,为什么诗句里又说是臭?”同样,我也没急着回答,还让同学们回答。一位学生回答:“那人家钱多了,肉买多了,烂了,臭了。”另一位学生站起来说:“这是杜甫批判那人家生活腐败,当时社会的黑暗。”我赞扬说:“这位学生回答得很好!能把深层意思表达出来。两位同学回答都对。第一位同学回答了诗句的表面意思,第二位同学说出了诗人要表达的深层思想。”就这样,在师生、生生互动中,以表扬激励的手段,激发了学生兴趣,诱发了学生创新思维,拓展了课程领域。 三、规范性:(课堂过程流程评价)小组学习竞赛评价规则必须规范。针对小组学习竞赛评价,我制定以下规则
预习不到位者扣分;小组之间互相挑选展示者;组内展示采取降分法;就是说,第一位起来展示的能独立脱稿展示,给满分,否则,第二位起来展示降一分,依次再降,不会脱稿展示的也降一分。纪律扣分法;提示扣分法;帮助奖励法;知识拓展(迁移)奖励法。
课堂过程流程评价规范,有利于学习有困难的学生积极参与学习,为小组挣分,体现合作精神,团队精神,从而促进每个学生的发展;有利于课堂教学纪律的维持,做到课堂教学秩序井然,从而实现教学目标的达成;有利于活跃课堂,问题生成,知识生成,差生吃得了,好生吃得饱,从而提高整体教学质量。
课堂过程流程评价还体现即时性。课堂教学结束,评价结果马上出来,那个小组好,那个小组差,一目了然。即时性,能使课堂活跃。我们的传统课堂为何死气沉沉,为何精神萎靡?那是因为传统课堂,根本不关注即时评价。作业、月考、期中考、期末考等等,都是滞后的评价。设想一下,把所有的体育比赛中的记分牌都撤掉,比赛结果都在一个月后公布,赛场还能生龙活虎吗?
传统课堂一是不重视评价,认为评价浪费时间,没有必要;二是用批评代替评价,更有甚者,个别教师在“严是爱”的谎言下,肆意地宣泄自己的不良情绪,使评价脱离了理性,这样的评价不仅没有教育意义,还会造成对学生的伤害;三是几乎不评价学习的过程,因为,课堂上根本没有显性的认知冲突,所有的东西都来自课本和教师,一切都是标准、正确的,无从评价,不必评价。
事实上,我认为,评价极为重要,因为,评价是发动机,评价是方向标,评价是课堂魂。评价,让课堂充满生机;评价,让学生在认知冲突中找到正确的方向。激励性评价,让课堂不再冰冷、寂寞和缺乏人性关怀。
教学是一门极端复杂的艺术。但凡艺术,都带有极强的主体属性,再好的师傅,只能教原则和技巧,无法传输艺术,“师傅领进门,修行靠个人”。靠每个教师的悟性和能力,这是许多教师终生从教都难以逾越的一道门坎,也是推进课改的一道难题。
新的教育理念是让学生自主合作学习。由于它的教学有效性让大家已形成共识。但如何使学生自主的学起来又是一个课题,教师必须去研究。“教学有法,但无定法,重在得法,贵创新法”。我期望上面的讲述是一块砖,能引出各位同仁的玉,在今后的教育教学中,找出最佳方法,让我们的学生学起来,让我们的课堂教学最有效,让我们的学生形成终身学习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