珠江口盆地西江凹陷南部文昌组层序地层及沉积体系研究

来源 :海洋地质与第四纪地质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j1314810814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珠江口盆地西江凹陷南部包括两个相邻洼陷:西江36洼和番禺4洼,钻探结果却揭示了截然不同的油气勘探前景,其中,番禺4洼探明储量已过亿吨,而西江36洼却未有商业发现,导致勘探上对西江36洼烃源潜力有所顾虑.为了揭示这种差异油气地质条件产生的原因,亟待开展两个洼陷的对比研究.以主要烃源层系文昌组为切入点,通过开展精细的层序-沉积研究,进一步系统评估西江36洼烃源潜力.依据地震、钻井及分析化验等资料,在西江36洼与番禺4洼文昌组共识别了6个三级层序.西江36洼和番禺4洼文昌组发育扇三角洲、辫状河三角洲、湖底扇及湖泊沉积等沉积相类型,垂向上沉积相带具有旋回特征.伴随裂陷不同阶段和边界断层活动差异,陡坡带和缓坡带三角洲沉积体系规模呈现差异演化特征,而湖盆和半深湖-深湖相规模总体呈现出先增大后减小的规律.沉积相带在横向上也具有明显的迁移特征,表现为文六段时期先在西江36洼开始沉积,文五段开始再扩展到番禺4洼,同时文一段时期西江36洼湖盆已经消失,只在番禺4洼沉积充填.进一步对比两个洼陷各三级层序反映优质烃源岩条件的半深湖-深湖规模及物源供给量,结果显示在文六段至文四段时期两个洼陷烃源条件基本一致.鉴于该层段作为番禺4洼的主力源岩,其巨大的生烃潜力已经被勘探所证实,因此认为不能低估具有相似烃源条件的西江36洼生烃潜力.
其他文献
目前,利用互联网发布和获取航海通告已经成为一种常态化模式,而海图生产部门和用户主要延用了手工选择、摘录、检查和入库等操作来处理和应用通告信息,这种方式制约了海图改正和更新工作的效率.以海图人工地物要素为主要研究对象,基于ArcMap软件、ArcGIS Add-In组件和ArcPython编程语言等开发环境,设计了互联网在线式人工地物信息处理解决方案,研究并解决了有关人工地物通告数据的爬取及清洗、提取与修编、检索和筛选,以及图层创建和输出等关键技术问题.实验结果表明:嵌入式软件成果能够极大提高海图人工地物信
为提升多源异构海洋地理信息集成应用能力,以航海保障多维信息联动应用需求为例,介绍了“数字海洋基础地理信息平台”中相应解决方案:采取拆分、建库和重组的方法,实现了非结构化航海书表的空间关联;利用电子航海图数据动态生成三维模型,实现了航线仿真的三维关联;设计一种星球环形菜单三维视图多点触控方案,实现了人机交互的深度关联.所提方法已在实际应用中得到有效验证,并取得了良好应用效果.
深海热液区的热液物质喷发扩散会对周围海底的沉积物产生影响,研究沉积物中类脂物有助于进一步了解热液活动对其产生的影响.对东太平洋海隆西翼13°N附近E271和E272站位沉积物中的正构烷烃和脂肪酸进行了气相色谱-质谱(GC-MS)分析.在两个站位的沉积物中检测到链长C11—C 35的正构烷烃,其以双峰型分布为主,其中短链烷烃和长链烷烃分别指示了海洋细菌等微生物、陆源高等植物和热液物质的输入,且陆源输入主要来自大气输送的美洲物质.进一步,通过分析沉积物中正构烷烃的含量及组成,结果表明E272站位的沉积物经历了
陵水17-2气田位于中国南海琼东南盆地,是中国海油自营勘探发现的第一个深水高产气田,探明储量规模超千亿立方米.在水深200~1600 m区域,采用工程调查船与自主式水下潜器调查结合的方式,进行地球物理资料采集、海底表层取样及钻探取样,并对多波束测深、后向散射强度、侧扫声呐、浅地层剖面、室内测试分析等数据进行综合分析,研究了海底表层沉积物类型、分布规律及工程地质特性.按照海底地形地貌特征,陵水17-2深水气田开发区可划分为陆架区、缓坡区和滑塌区;陆架区表层沉积物以黏土和粉质黏土为主,不同站位物理力学性质差异
海底周期阶坎底形一直是海洋地质关注的热点.本文基于285 km2三维地震资料对琼东南盆地海底周期阶坎底形几何构型(波长、波高、迎流面长度、背流面长度、迎流面夹角和背流面夹角)及形成机理进行了分析.研究区位于上陆坡(2°~14°),发育一条NE-SW水道,宽6.5 km,深35 m.水道内外均发育周期阶坎,剖面上具有波状特征.周期阶坎的波长(20~160 m)随深度增加而变长,波高(4~10 m)随深度增加而减小,迎流面长度(20~140 m)比背流面长度(10~40 m)长,迎流面夹角(0.1°~0.15
根据2018年秋季至2019年夏季4个季节的海滩剖面形态测量和表层沉积物粒度分析结果,研究了海阳万米海滩地形和表层沉积物粒度季节变化特征,探讨了控制研究区砂质岸滩季节性演化的因素.结果表明:连理岛-东村河口以西海滩剖面形态在强动力和弱动力条件下分别呈“上蚀下淤”和“下冲上塑”特征,夏季台风造成的滩肩侵蚀量大于冬季风,在滩面形成的沙坝数量多、规模小且离岸距离较之冬季风更远.连理岛-东村河口处海滩剖面形态整体呈淤积状态,且在强动力条件下的淤积量大于弱动力条件.连理岛-东村河口以东海滩剖面形态的季节性变化幅度小
基于1976—2020年Landsat卫星长时间序列遥感影像开展研究工作,结合黄河水沙资料、河口沉积动力机制研究及人类活动影响,研究了黄河口湿地植被时空变化过程,对比揭示了清8汊(行水)和清水沟(废弃)不同流路湿地演化的差异,探讨黄河口湿地植被时空变化的影响因素.结果表明:①黄河口湿地在发育过程中呈现了显著的阶段性和空间差异性变化,总体上经历了快速增加、稳定增长、快速蚀退、相对稳定四个阶段.②现行清8河口湿地变化的主控因素为黄河入海径流量和输沙量,湿地面积与入海水沙量呈显著正相关,植被覆盖与黄河改道、调水
神狐海域是我国天然气水合物勘探试采的重点区域,在甲烷渗漏过程中会形成黄铁矿和蓝铁矿等具有指示意义的矿物,这些矿物和Fe、P、S等元素密切相关,通过Fe-P-S等元素地球化学特征来研究该区域的甲烷渗漏对进一步了解南海水合物的成藏状况有重要意义.本研究选取南海北部神狐海域Site 2A柱状沉积物为研究对象,通过对其主微量元素、铁结合磷、自生磷灰石态磷、碳酸盐铁、磁铁矿铁、还原性铁、铬还原硫、硫同位素以及总有机碳(TOC)等数据分析,研究该地区的Fe、P和S等元素之间的关系以及对甲烷渗漏的指示.研究发现,在60
基于龙口湾及附近海域的水文实测资料,利用Mike21数学模型模拟了人工岛建设前后的潮流、波浪、纳潮量及水交换率等水动力特征,探讨了人工岛群建设对龙口湾水动力环境的影响.结果表明,人工岛建设显著改变了龙口湾潮流场特征及水体运动路径,湾内受到人工岛的阻挡,流速普遍减小,局部区域潮流运动形式由往复流变为旋转流,流向变化较大,余流形成多个涡旋;湾外由于堤头挑流作用导致局部区域流速增大且余流流速增大,潮流运动形式未发生明显改变.受人工岛的掩蔽作用,人工岛及附近区域的波浪有效波高普遍减小.龙口湾潮位出现北部最大潮差变
深海铁锰结壳的定年对其记录的百万年尺度古海洋环境变化研究至为关键.综合运用10Be/9Be、Co经验公式、230Thex/232Th和磁性地层学,对采自加瓜海脊的铁锰结壳样品开展了系统的年代学对比研究.结果表明:相对于开阔大洋的铁锰结壳,较多的陆源物质输入造成了不同定年方法获得的年龄或生长速率的明显差异.其中,因为大量陆源物质携带的232Th以及对Co含量的稀释,铁锰结壳表层的230Thex/232Th初始通量以及样品部分层位的Co通量出现显著变化,230Thex/232Th定年方法与Co经验公式获得的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