没有喊出的“救命”

来源 :中国教研交流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fendynx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
  “救命,……”
  然而阿Q没有说。他早就两眼发黑,耳朵里嗡的一声,觉得全身仿佛微尘似的迸散了。
  这是鲁迅在《阿Q正传》第九章《大团圆》中对阿Q被杀前最后的一个细节描写。任何一个正常的人都有对生的渴望和对死的恐惧,阿Q也不例外,但我们不禁要问:强烈的求生欲望是任何一个人都具备的,被冤杀前的阿Q想喊“救命”,为什么最终没有说出口呢?
  原因有以下几个:
  一、从阿Q方面来看
  1、认罪伏法
  深受封建思想毒害的阿Q,在他的意识当中,眼前的皇帝和封建王朝就是天经地义不容质疑的,谁革命谁就是大逆不道——造反。由于封建统治者对革命者的残酷杀戮和镇压,又在阿Q的心中留下了深深的烙印:造反就是遭杀头——这几乎是所有造反者(包括革命者)的下场。他曾经在城里亲自见过被“咔嚓”一声杀死的革命党,而他自己在未庄也曾想过高喊过要造反、要革命,还参加过革命党。所以,当阿Q被抓进牢里后,他们问阿Q,阿Q爽利地答道:“因为我想造反。”对于自己的“革命行为”,在阿Q看来都是一时荒唐、大逆不道、罪不容诛的,杀头就是天经地义、理所当然的事了。他认识到了自己的“罪行深重”,绝望地低头伏法,所以始终没有喊出。
  2、没有必要
  请看阿Q进了监狱后的思想活动:
  “阿Q虽然有些忐忑,却并不很苦闷,因为他那土谷祠里的卧室,也并没有比这间屋子更高明。”
  “倒也并不十分懊恼。他以为人生天地之间,大约本来有时要抓进抓出,有时要在纸上画圆圈的……”
  “有时虽然着急,有时却也泰然;他意思之间,似乎觉得人生天地间,大约本来有时也未免杀头的。”
  “人生天地间,大约本来有时也未免要杀头的。”
  “大约本来有时也未免要游街要示众罢了。”
  “过了二十年又是一个……”
  连用了四次“人生天地之间,大约本来……”,足以看出阿Q把自己进监狱、被游街、被杀头当成人生天地间似乎每个人必有的事情,就像吃饭穿衣一样正常:这种遭遇不仅在他的身上而且在别人身上也必定存在。人人都如此,我阿Q又何必呢?更何况二十年后自己的生命又将轮回到人间,叫一声“救命”实在没有多少必要。多么淡漠的生命意识,何其愚昧的生命观念!
  3、伤害自尊
  阿Q非常自尊,在未庄上过城的只有阿Q和假洋鬼子,到城里见过世面的也只有他们两人,在这件事情上,阿Q是非常骄傲且非常鄙薄未庄的人的(包括吴妈在内)。然而,阿Q在囚车上,却看见了久违的已经在城里做工的吴妈,她竟然也到了城里并且欣赏自己的丑态,阿Q十分羞愧,他的自尊又一次受到了伤害。所以,他由于羞愧没有喊出救命,担心引来吴妈的讥笑和讽刺。
  再者,那些围着囚车的看客们,阿Q早已“领教”了不知多少次了:每次都是拿他的自尊取乐使他遭受屈辱,他自己是心知肚明的。就在阿Q无师自通地说出“过了二十年又是一个……”后,请看看客们的反应:
  “好!!!”从人丛里,便发出豺狼的嗥叫一般的声音来。
  这一声叫好,的确像豺狼一般在残忍地吞噬了阿Q最后的仅有的一丝自尊心,阿Q哪有勇气为自己鸣冤叫屈高喊“救命”?“鸟之将死,其鸣也哀。”阿Q将死,不如飞禽!
  二、从作者方面来看
  这是作者鲁迅的有意而为。鲁迅曾说,他的小说题材“多采自病态社会的不幸的人们中,意在揭示出病苦,引起疗救的注意”。它意在告诉人们:革命的目的之一就是要救出像阿Q这些生活在社会最底层的人,而辛亥革命却没有救出这些人,反而被押到法场去杀头,这是怎样的一场革命啊?在阿Q悲剧的后面,有着更为深广的社会悲剧——辛亥革命失败的悲剧。也启发着人们在思考:辛亥革命没有能够救阿Q的命,究竟谁来救他的命呢?
  这一声没有叫出的“救命”,意味是深长的。
其他文献
班主任工作千头万绪、纷繁芜杂、劳心费力,班级管理既是一门科学,更是一门艺术,如何提高班级管理效益,使班级管理的科学性和艺术性有机地统一起来,是我们班主任老师值得深思的重大课题,也是我们新时期班级管理工作应追求的理想目标。那么,怎样才能让我们辛勤地耕耘,能够在“柳暗花明又一村”中乘风破浪、直挂云帆呢?我认为应从以下五个方面着手:  一、爱心是基础  有人说:“一切最好的教育方法,一切最好的教育艺术,
期刊
随着改革大潮的到来,农村的基础教育日益完善,农村的外出务工人员日益增多,农村的生活条件也不断改善。但农村教育却出现了新问题——“留守学生”亚健康,这种“亚健康”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一是思想品行极端化。由于父母长期在外,无暇顾及子女的思想教育,致使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脱节。因而绝大部分的“留守学生”在学校纪律散慢,迟到旷课是家常便饭,逃学打架不时准备着干,网吧、游戏厅成了他们心中的彼岸,在盲目反
期刊
班主任是学生健康成长的引路人,他(她)肩负着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重任,在学生心目中占有重要的地位。一个班级肯定既有优秀生,也有后进生,班主任千万不能因为后进生学习不好或表现不佳而放弃对他们的培养和转化。这些学生真的无药可救了吗?或许班主任的冷眼相看,是把他们推向更为错误方向的助力。苏霍姆林斯基曾感叹:“从我手里经过的学生成千上万,奇怪的是,留给我印象最深的并不是无可挑剔的模范生,而
期刊
随着课改的深入进行,语文综合性学习在各种考试中成为试卷中的一大亮点。而语文综合性学习是对语文课本学习的提升与拓展,为学生自主探究创设了问题情景和学习空间。在教材使用、实验中,我们欣喜地看到它给语文教学带来了无限生机和崭新气象。有专家预言:“在我国未来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中,综合化将给学校课程带来巨大的变化和新的面貌,但学校教育将要产生和遭遇的问题、难题也是空前的。”确实,语文综合性学习不仅是语文考试的
期刊
识字教学是小学低年级语文教学中的重要内容,是学好语文及其它学科的关键。这一时期的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差,识字教学怎样才能收到好的效果呢?在识字教学中,我运用了多种方法来进行教学。下面是我的一些初浅的认识:  一、以读代写,轻松识字  在课文中有很多字是要求学生认识并且会读就可以了。教学这种类型的字,我主要是先让学生借助拼音读准字音,然后我用多种教学方法检查学生对字音的掌握情况,如同桌互读、开火车读、小
期刊
我国语文教育家苏灵杨认为:“语文教学进行美育的广泛性和深远意义,胜过中小学的其它课程,甚至超过了音乐、美术等艺术学科。”因为它有大量的文学作品展现自然美、社会美。语文教学的整个过程又是师生之间、师生与作者之间的审美关系的演示过程。鉴于此,语文教学中应讲求美感的营造、感受和体验。即教师语言要营造美,课文朗读要感受美,文学赏析要体验美。这样,才能使整个教学过程充满教学操作的美感,令人赏心悦目、情怀激越
期刊
我是个语文教师。我经常看到有老师在各种课堂上“缴获”各色书籍,在办公室不无忧患地翻阅。我不是没在上课时间遇到过那躲躲藏藏的目光、那张皇失措的动作——但我从来不会因此而没收学生的书。对于一个语文教师而言,学生会读课外书,那是多么幸福的信息呀!尽管那时间安排可能不太对,但那是可以解决的,而老师如若因此扼杀了学生对课外书的感情,那才是致命的。  这让我想起看过的一则文章,说有一个初中女生,几年来经常由妈
期刊
一、体验生活,培养语感  生活是学生的最大课堂。在潜移默化中,每个人都形成了自己的爱好、性格、特点及语言感受能力。要求语感的敏锐,惟有从生活方面去体验,把生活的所得一点一滴积聚起来,积聚得越多,了解就越真切。必须经常观察生活、品味生活,留心别人的语言,注意生活中的文字,仔细辨别其中好坏,慢慢培养自己的语感。  1、从优秀篇章中感知、积累,培养语感。汉语是世界上最美、最丰富的语言,鼓励学生读背一些文
期刊
近年来,全国初中语文教学领域又出现了一个新的改革热点——活动课。语文活动课的出现,是初中语文教学的一次大改革,是语文学科课程实施素质教育、全面提高学生语文素质的有力举措。  语文活动课的“活动”,并不是一般意义上的教学活动,而主要是指学生的学习活动。活动课侧重于以学生的学习活动为中心组织教学,因而活动的目标、内容和方式方法就与传统的必修课课堂教学有明显的区别。  在教学内容上,它强调语文的社会实用
期刊
鼓励,顾名思义,就是激发、勉励的意思。鼓励可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使其为实现某一目标而正确行动。鼓励使学生在表扬中找到自信,在宽松自由的氛围中实现自我的发展和完善,有利于学生健康人格的形成,有利于素质教育的实施,是我们目前比较提倡的一种教育管理方法。在教学中,教师可针对学生某件事做得好而以言语鼓励,如“你的想法很有新意”、“你的表述很准确”、“为你的进步鼓掌”、“你是我们班的小作家”、“你真聪明”、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