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境·观众·传播

来源 :曲艺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sw6208475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从文艺反映论的角度看,文艺创作是一个由外而内、由客观到主观的过程,文艺家心中的审美意象和舞台化的艺术形象均是对客观事象的审美创造或艺术反映。这一创作过程要求文艺家对所创作的形象原像有精微的观察和深刻的体会,进而在心中形成对客观事物的审美情景和表现的艺术冲动。这一观点中外皆有或抽象或形象的论述。如19世纪法国著名现代诗人、象征派先驱波德莱尔之名作《应和》:“自然是座庙宇,那里活的柱子/有时说出了模模糊糊的话音/人从那里过,穿越象征的森林/森林用熟识的目光将他注视/如同悠长的回声遥遥地回合/在一个混沌深邃的统一体中/广大浩漫好像黑夜连着光明/芳香、颜色和声音在相互应和。”诗中“象征的森林”与人之间的“应和”关系,反映出人类的感觉与精神世界是经由感官对外部世界的折射而形成的,实际上说明了文艺创作就是一种自觉地精神创作。而唐宋八大家之一的苏轼在《江行唱和集序》中也有“已亥之岁,侍行适楚,舟中无事,博弈饮酒,非所以为闺门之欢,而山川之秀美,风俗之朴陋,贤人君子之遗迹。与凡耳目之所接者,杂然有触于中,而发于咏叹。”之意境,进而有了“有所不能自已而作”的冲动。所以文艺家之创作应该特别强调“博观”“厚积”,把认真体察物情后丰富的生活阅历当做创作的基础。
  就少儿曲艺创作而言,曲艺创演者们也应当注重对少儿这一特定群体的希望情境进行观照与思考。有人曾经幻想如果能从八十岁活到一岁,那人生必然能少许多弯路。此等“逆生长”的实质就是想人生伊始就用成人的眼光和阅历去观看和经验世间复杂的万物,如此就能思考更多、获取更多,这本质上是一种“成人中心观”。曲艺工作者如果用此来观照少儿的世界,或许会有不解乃至漠视。如此打造出的少儿曲艺作品和表演者可能是成人工业流水线上生产出的最完美的模块化产品,符合成人世界对孩子的普遍认识—— 听话懂事,直像个“小大人”。但却失了少儿的特色。
  少儿往往是单纯的,其对事物的认知还不够成熟,他们对事物的理解有更多的直观感觉和具体形象性。这一特征在他们对外部事物的认知上具体反应为具有强烈但可能不持久的好奇心,对美好事物的纯粹的欣赏和赞美。少儿曲艺工作者应当深刻理解少儿心境,从形神美、情趣美、自然美和真实美三个方面下功夫。
  大多数少儿的思维活性非常强,对某种新鲜、生动、具体的事物,少儿会表现出浓厚的兴趣,并能关注它的静态发展和动态发展。基于这一特点,少儿曲艺应当具有形神美的艺术特征,以形传神、以神化形,形神兼备,使得少年儿童对事物有着构建于兴趣之上的了解路径。
  少儿曲艺中的情趣并不单单是“感情”与“趣味”的简单相加,而是以“趣味”的形式唱“感情”的真实。成长中的儿童的感情是纯真的,更是浓烈的。对家庭的依恋、对朋友的渴求、对师长的敬爱、对英雄纯粹的崇拜等,都是他们感情的重要组成部分,少儿曲艺也应当据此进行创演培训的具体规划。
  少儿往往会给美好的事物以最直观纯粹赞美—— 湛蓝的天空、洁白的云朵、嫩绿的青草、娇艳的小花等—— 这一切都反映出少儿对自然美和真实美的需求。所以少儿曲艺作品应当有一种“绝假纯真”的真实美,能以忠实的白描笔法客观地描述了少儿对生活和自然的天然好奇和友善,忠实反映出少儿对和谐的追求和对生活的热爱。
  作品之所以为能被称为“作品”,在于其本质的二元结构—— 一为作者,一为欣赏者。若有文艺成品而无人欣赏,那就不能被称为作品。所以曲艺作品与观众的关系,应当是曲艺工作者应当关注度和研究的一个问题。离开了观众,曲艺的认识价位、审美价值乃至商业价位,则将无法实现,功能的发挥更无从谈起。因此,认真地研究观众、了解观众,使曲艺能真正适应和满足广大观众众健康的审美需要,这是曲艺工作者们责无旁贷的事。
  但若将眼光单单放在少儿曲艺上,其观众群体之界定似乎甚为明了。不论是价值接受或是符合审美,少儿曲艺的观众群体看起来可以单纯到某种与世隔绝的程度,但这只是一种想当然的理想状态。少儿曲艺固然是要少儿欣赏,但也不能将成人排除在外。
  少儿曲艺创作的原料撷取不可能脱离当前的社会和普遍的观感,唯有不同者可能就是两者的欣赏态度,成年人的观感可能只是少儿的自然延伸,少儿的观感是成年人的启蒙钥匙。如《西游记》这部鲁迅在《中国小说史略》中评说为,“作者本善于滑稽,他讲妖怪的喜、怒、哀、乐,都近于人情,所以人都喜欢看!这是他的本领。而且叫人看了,无所容心……但觉好玩,所谓忘怀得失,独存赏签了—— 这也是他的本领。”的小说,少儿所关注的可能只是《西游记》中如三打白骨精等精彩有趣的故事,并对书中人物的境遇时而高兴,时而伤心,纯是一片小孩子心性。成年人则有不同,在看到故事的同时我们也许会思考作者创作的深刻含义,臧否故事中蕴含的思想,这是因为成年人经历愈多,更容易理解书中也许蕴含的世故人情。尽管如此,《西游记》依然是成人的名著,儿童的童话,是两者共有的瑰宝。再如第八届全国少儿曲艺展演中的两个作品:苏州评弹《我爱苏州我爱桥》与小品《成长宣言》,前者通过对苏州桥梁的描写反映出少儿对家乡的热爱,这种感情应该是与成人共通的。后者则通过儿童之口说出他们对家庭教育的一些看法,折射出当前社会中普遍存在的家庭教育问题。尽管只是三个孩子的“一家之言”,但也足以引起观众、特别是家长们的关注。
  文艺作品的一大重要作用是给人快乐。只是当下包裹着快乐内核有着太多的喧嚣浮华,人们往往难以触及真正的快乐本质。而这世上还有比儿童的快乐更为纯粹的快乐么?少年儿童情感比成人更加饱满,也更专注于情感的表達。当儿童在听歌或唱歌是他会全身心的投入,如加登纳在《艺术与人的发展》中指出的,“一个听音乐和故事的儿童,他是用身体在听的。他也许入了迷地、倾心地在听;他也许摇晃着身体,或行进着,保持节拍地在听。或者,这两种心态交替着出现。但不管是哪种情况。他对这种艺术对象的反应都是一种身体的反应,这种反应也许弥漫着身体感觉。”这是专注的于作品时获得的纯粹的快感,少儿曲艺作品应当有这样的魔力,让成人也能回到童年,重新享受这种快乐。
  好的少儿曲艺作品既要基于受众群体考虑创作的深度,也要考虑作品传播的广度。与以往受众相对居于被动地位的单向传播不同,在当今全媒体的大背景下,网络的极大普及昭示着传统的授受型传播转为对向流动型传播。在这一新形势下传播的主体相对模糊,即使一个成型的文本也可能因为某一受众群体的好恶而加以增删。这种主体相对不明确的态势在相当程度上导致了民间文艺创作“复兴”,甚至有了“狂欢”的意味,前苏联文艺理论家巴赫金在《佛朗索瓦·拉伯雷的创作和中世纪文艺复兴时期的民间文化》第六卷中指出,“在生活展现自身的同时,人们也就展现了自己自身存在的自由形式,人在这时回到自身,解去了种种束缚,异化消失,乌托邦的理想与现实暂时融为一体,这就是人与人的不分彼此,相互平等,不拘形迹,自由来往”。这种现象的出现一方面显示了当前社会生活的丰富,但在另一方面也是“娱乐至死”的肇始。甚至有些人不用考虑作品质量如何,只是单纯的堆积或荤或素的段子就能博得数百万点击,实现“草根的逆袭”。
  面对这一“盛筵”应当保持足够的警惕心,如尼尔·波兹曼在《娱乐至死》中所说:“有两种方法可以让文化精神枯萎,一种是奥威尔式的—— 文化成为一个监狱,另一种是赫胥黎式的—— 文化成为一种滑稽戏。”“人生感到痛苦的不是他们用笑声代替了思考,而是不知道自己为什么笑以及为什么不再思考。”
  少年儿童的思维会随着年龄的增长而逐渐成熟,但过早过多接触“盛筵”的菜品会让他们的思维花园枯萎。所以包括少儿曲艺作品在内的所有少儿文艺应当在确保质量的大前提下,加大传播的力度—— 不仅仅是通过官方搭建常规性的平台,更要在广大的网络平台上与不利于少儿思想成长的不良”作品争夺“阵地”,确保少儿在成长过程中能够获得足够的养分。
  我国著名学者楚图南先生曾用屈原《离骚》中“滋兰九畹,树蕙百亩”为教师节题词,这表达了老先生对教育园地可以百花齐放的深切期盼。广大的少儿曲艺工作者也要根据花时不同细加培养,及时铲除杂草,让曲艺的百花园中芳杜相杂,枝叶峻茂。
其他文献
一  上世纪80年代以来,关于“苏州评弹的传承与创新”这个话题可以说讨论不绝。  这样的话题,几十年来,既深深地触动人心、传达着激情燃烧的持续热烈,又渐渐地温度消却、传递出无动于衷的终究冷漠。这一遭论过来了再又那一番争过去,其热闹而扣人心弦的程度,大约也能与世界杯加时赛后的决胜罚点球相媲美了。于今,“传承与创新”已然成为苏州评弹“困境与展望并存”的不时热议。  前一阵,《光明日报》《中国艺术报》都
期刊
【慢板】  汉高祖斩蛇起义四海一统,  传到了献帝刘协寡坐龙庭。  满朝中各诸侯纷争割据,  涂炭了众黎民苦害生灵。  那曹孟德拥雄兵江东讨定,  鲁子敬窥探虚实搬请卧龙。  诸葛亮他欲说孙刘结盟誓,  偏遇那江东的文武反唇相争。  这孔明舌战群儒狂生斗定,(上三番)  展奇才智激周瑜大破曹营。(下三番)  孔明复见孙权将来意告禀,  孙仲谋说容孤家细斟酌三思而行。  回府中见母亲心神不定,  吴
期刊
《杜十娘》是单弦经典名段,故事出自明代通俗小说家冯梦龙《警世通言》中《杜十娘怒沉百宝箱》,讲述青楼女子杜十娘为摆脱逆境,自赎自身与富家公子李甲从良。不想,李甲背信弃义,将其卖于孙富。万念俱灰之下,杜十娘怒骂孙富,痛斥李甲,把多年珍藏的百宝箱中的一件件宝物抛向江中,最后纵身跃入滚滚波涛之中的故事。  京剧、评剧等很多剧种都演绎过这段故事,很多单弦名家也唱过不同版本的《杜十娘》,其中,影响力最大的应该
期刊
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民族工作会议、文艺工作座谈会、第十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等重要场合多次述及“三大史诗”,以激励中华各族儿女发扬伟大创造精神,实现中华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蒙藏民族史诗《格萨(斯)尔》作为三大史诗的重要一员,其传承和发展应借助良好的传播环境,把握新时期的种种机遇,正对“走出去”的种种挑战。对蒙古史诗青年艺人特·呼和牧仁的采访主要关注其在蒙古史诗传播过程中的个人实践,
期刊
2020年庚子春节前后,新冠肺炎疫情肆虐全國。在中国曲协的统筹引领下,曲艺界迅速掀起了创演作品抗“疫”的热潮。自1月27日开展“抗击疫情 曲艺在行动”作品征集活动以来,截至本期杂志出刊,我们已经收到来自全国各地的30多个曲种、1000多篇原创曲艺作品。此外还有数量众多的作品在微信群、微信朋友圈、喜马拉雅、优酷视频、腾讯视频、凤凰视频、爱奇艺、哔哩哔哩、抖音、荔枝等平台上广泛传播。曲艺工作者用实际行
期刊
在全党各族人民奋进新时代的重要时刻,党中央召开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这是继5年前习近平总书记“8.19”重要讲话之后,党中央对全国宣传思想工作的又一次战略部署,对开创新时代宣传思想工作新局面具有重大意义。习近平总书记在这次会上发表的重要讲话,站在新时代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全局的高度,深刻总结了党的十八大以来党的宣传思想工作的历史性成就和历史性变革,深刻阐述了新形势下党的宣传思想工作的历史方位和使命任务
期刊
2019年9月,历时5个月10场“笑满巴渝”全国曲艺表演场所协作发展联盟交流展演在重庆市沙坪坝区文化馆巴渝书场圆满结束。  曲艺是传统文化的瑰宝,是宝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好的文化需要传承,好的艺术需要发展。搭建好的演出平台,营建好的演出环境可以让曲艺人之间有更好的交流和学习机会,也为传统曲艺的繁荣提供更好的基础。全国曲艺表演场所协作发展联盟作为沟通与联系全国曲艺表演场所的重要平台,为办好此次展演活
期刊
“儿童散学归来早,忙趁东风放纸鸢。”清人高鼎用这14个字把儿童急于玩耍的心情形象地勾勒了出来。若说总角垂髫此时只以放飞纸鸢为要务,那长者就要多操些心了。在孩子们出门之前,总要叮咛到那地势平坦之处徐进慢跑,不可狂奔,若有风势乍起或天阴欲雨,还要急出门寻着回家;至于娇儿手拙,纸鸢总飞不起,以至于在小伙伴前失了面子,那大人更少不得协助,帮着孩子让纸鸢飞起来。  总归是少儿尚在稚龄涉世未深,不独玩耍需要时
期刊
四时代序,万物循回。  春敷夏茂,冬如睡。唯此三秋景,无处不堪悲。  风雨感飘摇,草木伤憔悴。  若在远行肠断后,登山临水送将归。  冷萧萧,一霎秋风来天外,吹起那万感千愁总相随,(过板)望  长空萧寥清旷,日净烟霏。  天高秋气爽,暑退日光微。  哀飒飒不断繁声林间起,乱纷纷无边枯叶风中坠。  雁飘飘,蝉,斜阳临水噪。  疏雨入云飞。愁怀无可遣,登楼日几回。  到晚来天街月色凉如水,一庭白露清光
期刊
中华传统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曲艺这种说唱艺术作为传统文化之一,千百年来,以其雅俗共赏接地气、地域特色明显等特点一直深受人们欢迎和喜爱。曲艺再好,也需要有人来传承,有人继承才能薪火相传,曲艺才能持续在中华艺术的百花园中展瓣吐蕊,少兒曲艺,便是曲艺传承发展、繁荣壮大的新生之“光”。  在当今多元化的文艺市场,曲艺发展有喜有忧。部分曲艺品种凋落、演员流失、人员老龄化、缺乏培育资金、受众日渐趋少等问题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