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苏轼、米芾作为宋代行书创作的杰出代表,他们的行书艺术虽然同属于尚意的审美范畴,但却有着明显的个性差异性,其技法的形态表现也有着较大的区别。苏轼行书内文外质,米芾行书则外文内质;苏轼老迈沉雄,米书沉着痛快。用笔上,苏轼的用笔厚重矫健,是取法唐颜真卿笔意。而米芾取法晋人,吸取二王艺术上的洒脱和灵秀,结字的变化极为丰富,章法因势生行,纵横跌宕的笔势和曲折成章的笔意多率意而成。
【关键词】行书教学 技法表现 苏轼 米芾 比较 艺术特征
一、苏轼与米芾的生平
苏轼(1037~1101)),字子瞻,号“东坡居士”,世称“苏东坡”。书法为宋代四大书家之一。苏轼怀有很高的政治热情,但是他一生仕途坎坷,满腹豪情,这样的经历激发了苏轼在艺术上的创作发挥。苏轼在流放黄州后的十多年,留下了很多千古名作,其中《黄州寒食帖》被后世推崇为“天下第三行书”。与米芾相比苏轼更有抱负,苏轼怀有儒家积极入仕的思想。
米芾(1051~1107),初名黻,字元章,号鹿门居士、襄阳漫士、海岳外史。徽宗时召为书画博士,人称“米南宫”。米芾以书画著称于世,为宋代四大书家之一。书法作品《苕溪诗帖》《虹县诗帖》等为其行书代表作。米芾一生对仕途抱有强烈的渴望,对当官极为热衷,但终于仕途无缘。
二、苏轼与米芾的技法特点比较
(一)米芾行书的技法
1.用笔特征
米芾行书用笔以流美、洒脱、跌宕的风格载誉书史。米芾曾自我评价说:“善书者只有一笔,我独有四面。”其用笔法被后人誉为“八面出锋”他称自己的书法为“刷字”。这比较形象地概括了他用笔的特质。苏轼曾赞道:米书“当与钟、王并行,非但不愧而已”。米芾代表作《苕溪诗卷》较好地体现了他的用笔技巧。如藏露多变,方圆结合,提按分明,用笔提按对比强烈,节奏跳跃而明快。
2.结体特征
结体也称结字是指字的结构。我们从造型、平衡、揖让、连笔、省笔和变化等几个方面对米芾行书的结体进行分析,会发现米芾行书中的结体常因势赋形,同一个字在不同的环境下,其造型可能有相当大的出入。颜真卿也曾说过:“不能大字促之令小,小字展之使大,兼令茂密。”米芾在《海岳名言》中也说:“……至隶兴,大篆古法大坏矣。篆籀各随字形大小,故知百物之状,活动圆备,各各自足。隶乃始有展促之势,而三代法亡矣。”这种意识,在米芾作品中表现为结体的大小参差,各尽其用。米芾在造型上常采用以下方式:
(1)纵横相生。在书法中各字的横纵取势,大多都是因其字体本身结构所决定的。在一幅优秀的书法作品中,若有结构类似的字相连,就需要书家对这些字 进行审视推敲,主观的对笔画加以夸张变形,从而达到服从整幅作品章法的需要。“怜”和“皎”这两个字都是左右结构,为了加强文章的节奏感把“怜”的最后一笔夸张取纵势。而“皎”字的最后一笔梭子捺的运用,使易方的字变成了横势。
(2)方圆兼施在米芾的作品中一种常见的处理方法
就是对方形和圆形结字的搭配。“柑”字和“好”字虽然都是左右结构,但是书家有意将“柑”字写方,运笔多为平动。而“好”字则写圆运笔多使转,内部夹紧,增加作品字面的丰富性。
(3)三角形结体。有些字,因结构原因,容易呈三角状,而有些书家为了增加画面的趣味性对字的某一部分进行夸张变形,使整个字的结体容易变成三角形。
3.章法特征
章法从形式美来说,它是作品作流动照应的虚实相生关系,是指字与字、字与行、行与行之间关系的合理的安排。米芾的书法作品可以分为集古字、求变化、自成一家这样的三个阶段。他的章法大小变化很大,大行、小行交替穿插,又自然生发,相互避让和相互呼应,他的手札作品都是采用有行无列的章法形式 ,行间体现着自然有序的错落对比。
(二)苏轼行书技法特征
1.用笔特征
(1)苏轼书法给人的第一感觉就是丰腴。当然,环肥燕瘦,每个人的喜好是不同的。苏轼的作品中很少见枯笔,用笔厚润丰腴,字字丰润,他的每一幅作品几乎都有这一个特点。
(2)结字扁平,苏轼书法的结字多呈扁平式,与米芾字形的修长相反。这一特点,在其《赤壁赋》体现颇多。
(3)横轻竖重,从这一点我们可以看书苏轼书法是受到了颜真卿的影响,他的《归去来兮》中有明显的体现的。
(4)大小悬殊。大小悬殊。虽然讲究用笔的轻重,还有字的大小。如《寒食贴》中“哭涂穷”三个字,这三个字所占的比例比前面一行中的五个字所占的比例比较大,给人的视觉冲击力特别的强,其实这是对书家当时书写过程中的一种强烈情绪的写照。妩媚天真。苏书行书用笔所体现出来的这种独特韵味,自然率真,毫无做作之意。黄庭坚在《与景道使君书》中称“翰林苏子瞻书法娟秀,虽用墨太丰,而韵有余”。
2.结体特征
(1)横势、体势右倾,在苏轼以前的书法家中运用极少,唯唐时李邕的行书《李思训碑》有其势态。相比较而言,苏轼的横式较为突出,字形抑右扬左。苏轼结体右倾的态势在其密集型作品中表现得特别突出。
(2)上松下紧,左放右收,“上松下紧”是指字结构,字的上部体态放开,字的下部结构收紧。而“抑右扬左”亦可类推。
3.章法特征
(1)变化型,在苏轼的书法作品中就是指字形的大小变化较大,对比极为强烈的一种章法。其代表作有《新岁展庆帖》和《寒食帖》。
(2)自然型,平和自然,疏朗有致,是行书章法的基本常态型,主要指字距、行距相对均匀。这一章法形式也正是变化型章法生成的前提基础。王羲之行书《兰亭序》、五代杨凝式《韭花帖》都运用了这种形式。苏轼这方面的代表作有《赤壁赋》《祭黄几道文》《天际乌云帖》等。
(3)聚散型,聚散型是从自然型生成而来。自然型相对平和,聚散型更强调开合聚散、密集与疏朗的关系,加强了章法的变化节奏,丰富了章法的艺术表现形式。
苏轼行书的章法,一是变化型,二是自然平和型,三是聚散开合型。此三种章法类型是苏轼行书的主要形式载体。
三、结语
宋初书法艺术审美的取向,深受五代杨凝式书风的影响,在蘇轼、米芾等书家的倡导和推动下,开启了宋人书法尚意的时代风潮。作为宋代行书创作的杰出代表,苏轼和米芾的行书艺术同属于尚意的审美范畴,但却有着明显的时代风格下的个性差异。本文从用笔、结体、章法等艺术特征做了比较、分析研究。虽然研究所关注的重点是他们的书法技法范畴,但通过苏轼、米芾行书技法的比较研究,也让我们更清晰地关照了时代大背景下的个性风格的差异,以及取法与个性审美对艺术家风格形成的巨大影响。
参考文献:
[1]林语堂著.张振玉译.苏东坡传[M].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
[2]水采田泽注.宋代书论[M].湖南:美术出版社,1999.
[3][宋]佚名.范红娟.宣和书谱[M].人民美术出版社,2011.
[4]米芾与苏黄蔡三家交游考略[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4.
[5]陶明君颜.中国书论辞典[M].上海:上海书画出版社,1993.65.
[6]中国书画全集(第一册),海岳名言[M].上海:上海书画出版社,1999.
[7]王水照,朱刚著.跋东坡水陆赞[M].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04.66.
【关键词】行书教学 技法表现 苏轼 米芾 比较 艺术特征
一、苏轼与米芾的生平
苏轼(1037~1101)),字子瞻,号“东坡居士”,世称“苏东坡”。书法为宋代四大书家之一。苏轼怀有很高的政治热情,但是他一生仕途坎坷,满腹豪情,这样的经历激发了苏轼在艺术上的创作发挥。苏轼在流放黄州后的十多年,留下了很多千古名作,其中《黄州寒食帖》被后世推崇为“天下第三行书”。与米芾相比苏轼更有抱负,苏轼怀有儒家积极入仕的思想。
米芾(1051~1107),初名黻,字元章,号鹿门居士、襄阳漫士、海岳外史。徽宗时召为书画博士,人称“米南宫”。米芾以书画著称于世,为宋代四大书家之一。书法作品《苕溪诗帖》《虹县诗帖》等为其行书代表作。米芾一生对仕途抱有强烈的渴望,对当官极为热衷,但终于仕途无缘。
二、苏轼与米芾的技法特点比较
(一)米芾行书的技法
1.用笔特征
米芾行书用笔以流美、洒脱、跌宕的风格载誉书史。米芾曾自我评价说:“善书者只有一笔,我独有四面。”其用笔法被后人誉为“八面出锋”他称自己的书法为“刷字”。这比较形象地概括了他用笔的特质。苏轼曾赞道:米书“当与钟、王并行,非但不愧而已”。米芾代表作《苕溪诗卷》较好地体现了他的用笔技巧。如藏露多变,方圆结合,提按分明,用笔提按对比强烈,节奏跳跃而明快。
2.结体特征
结体也称结字是指字的结构。我们从造型、平衡、揖让、连笔、省笔和变化等几个方面对米芾行书的结体进行分析,会发现米芾行书中的结体常因势赋形,同一个字在不同的环境下,其造型可能有相当大的出入。颜真卿也曾说过:“不能大字促之令小,小字展之使大,兼令茂密。”米芾在《海岳名言》中也说:“……至隶兴,大篆古法大坏矣。篆籀各随字形大小,故知百物之状,活动圆备,各各自足。隶乃始有展促之势,而三代法亡矣。”这种意识,在米芾作品中表现为结体的大小参差,各尽其用。米芾在造型上常采用以下方式:
(1)纵横相生。在书法中各字的横纵取势,大多都是因其字体本身结构所决定的。在一幅优秀的书法作品中,若有结构类似的字相连,就需要书家对这些字 进行审视推敲,主观的对笔画加以夸张变形,从而达到服从整幅作品章法的需要。“怜”和“皎”这两个字都是左右结构,为了加强文章的节奏感把“怜”的最后一笔夸张取纵势。而“皎”字的最后一笔梭子捺的运用,使易方的字变成了横势。
(2)方圆兼施在米芾的作品中一种常见的处理方法
就是对方形和圆形结字的搭配。“柑”字和“好”字虽然都是左右结构,但是书家有意将“柑”字写方,运笔多为平动。而“好”字则写圆运笔多使转,内部夹紧,增加作品字面的丰富性。
(3)三角形结体。有些字,因结构原因,容易呈三角状,而有些书家为了增加画面的趣味性对字的某一部分进行夸张变形,使整个字的结体容易变成三角形。
3.章法特征
章法从形式美来说,它是作品作流动照应的虚实相生关系,是指字与字、字与行、行与行之间关系的合理的安排。米芾的书法作品可以分为集古字、求变化、自成一家这样的三个阶段。他的章法大小变化很大,大行、小行交替穿插,又自然生发,相互避让和相互呼应,他的手札作品都是采用有行无列的章法形式 ,行间体现着自然有序的错落对比。
(二)苏轼行书技法特征
1.用笔特征
(1)苏轼书法给人的第一感觉就是丰腴。当然,环肥燕瘦,每个人的喜好是不同的。苏轼的作品中很少见枯笔,用笔厚润丰腴,字字丰润,他的每一幅作品几乎都有这一个特点。
(2)结字扁平,苏轼书法的结字多呈扁平式,与米芾字形的修长相反。这一特点,在其《赤壁赋》体现颇多。
(3)横轻竖重,从这一点我们可以看书苏轼书法是受到了颜真卿的影响,他的《归去来兮》中有明显的体现的。
(4)大小悬殊。大小悬殊。虽然讲究用笔的轻重,还有字的大小。如《寒食贴》中“哭涂穷”三个字,这三个字所占的比例比前面一行中的五个字所占的比例比较大,给人的视觉冲击力特别的强,其实这是对书家当时书写过程中的一种强烈情绪的写照。妩媚天真。苏书行书用笔所体现出来的这种独特韵味,自然率真,毫无做作之意。黄庭坚在《与景道使君书》中称“翰林苏子瞻书法娟秀,虽用墨太丰,而韵有余”。
2.结体特征
(1)横势、体势右倾,在苏轼以前的书法家中运用极少,唯唐时李邕的行书《李思训碑》有其势态。相比较而言,苏轼的横式较为突出,字形抑右扬左。苏轼结体右倾的态势在其密集型作品中表现得特别突出。
(2)上松下紧,左放右收,“上松下紧”是指字结构,字的上部体态放开,字的下部结构收紧。而“抑右扬左”亦可类推。
3.章法特征
(1)变化型,在苏轼的书法作品中就是指字形的大小变化较大,对比极为强烈的一种章法。其代表作有《新岁展庆帖》和《寒食帖》。
(2)自然型,平和自然,疏朗有致,是行书章法的基本常态型,主要指字距、行距相对均匀。这一章法形式也正是变化型章法生成的前提基础。王羲之行书《兰亭序》、五代杨凝式《韭花帖》都运用了这种形式。苏轼这方面的代表作有《赤壁赋》《祭黄几道文》《天际乌云帖》等。
(3)聚散型,聚散型是从自然型生成而来。自然型相对平和,聚散型更强调开合聚散、密集与疏朗的关系,加强了章法的变化节奏,丰富了章法的艺术表现形式。
苏轼行书的章法,一是变化型,二是自然平和型,三是聚散开合型。此三种章法类型是苏轼行书的主要形式载体。
三、结语
宋初书法艺术审美的取向,深受五代杨凝式书风的影响,在蘇轼、米芾等书家的倡导和推动下,开启了宋人书法尚意的时代风潮。作为宋代行书创作的杰出代表,苏轼和米芾的行书艺术同属于尚意的审美范畴,但却有着明显的时代风格下的个性差异。本文从用笔、结体、章法等艺术特征做了比较、分析研究。虽然研究所关注的重点是他们的书法技法范畴,但通过苏轼、米芾行书技法的比较研究,也让我们更清晰地关照了时代大背景下的个性风格的差异,以及取法与个性审美对艺术家风格形成的巨大影响。
参考文献:
[1]林语堂著.张振玉译.苏东坡传[M].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
[2]水采田泽注.宋代书论[M].湖南:美术出版社,1999.
[3][宋]佚名.范红娟.宣和书谱[M].人民美术出版社,2011.
[4]米芾与苏黄蔡三家交游考略[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4.
[5]陶明君颜.中国书论辞典[M].上海:上海书画出版社,1993.65.
[6]中国书画全集(第一册),海岳名言[M].上海:上海书画出版社,1999.
[7]王水照,朱刚著.跋东坡水陆赞[M].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04.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