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 重庆在抗战之前只是内陆的三线城市,因抗战成为陪都。抗战结束后,国民政府虽还都南京,仍以法律形式规定重庆为永久陪都。
【关键词】:重庆;陪都;抗战
一、引言
重庆在古时是被称为惊云鸟道的山国,物产丰富。只因交通不便,常令行者裹足,叹蜀道之难。因此,与省外一度隔绝。近代以来,西南交通日渐发达,由于商旅往来,开始被省外注意,天府之国也为他省认识。但由于政治未趋轨道,政教文化进步迟缓,民国二十年后,才渐渐趋于统一,与中央发生密切关系。“九一八事变”后,外地人对四川的了解日渐深入,于是,四川开始被国人认识。蒋介石到四川后,认为四川物庶民殷,是民族复兴的根据地。民国政府对四川进行了详细的勘察,并将四川印入中国地图,人们才真正知道四川。七七事变后,国民政府决定对日本帝国主义进行长期抗战,乃迁都重庆。于是,四川成为全国的重心,重庆更是成为抗敌心脏。迁来重庆的下江人源源不绝,重庆人口激增。然而,下江人初抵重庆,难免会产生人地两疏的感觉。据当时的记者记述,他见过党政商学各界,“多因初抵此间,因语言习惯地理关系,多感困难,常以渝市各情见询。”
二、市区沿革
重庆在西周为巴子国,春秋时为巴国都,灭于秦,置巴郡,汉沿之置江州县。晋改巴都郡,宋齐仍巴郡,梁改楚州,西魏改巴州,周改巴县。隋改渝州,复曰巴郡,唐复称渝州,嗣改南平郡,五代均称渝州。宋初渝州,嗣改恭州,又于重庆府置巴县,元明清沿袭。民初废府存县,为川东道巴县治。民国十二年二月一日,在总商会内设市政公所。民国十五年六月十六日,設商埠督办署。民国十六年十一月一日,成立市政厅迁过街楼。民国十八年三月十五日,复改名重庆市市政府,管辖旧巴县及江北县城区与南岸弹子石等区域。
三、地理环境
重庆为巫山及鹿头山之余脉,三面环水,是嘉陵与长江的汇合点,形状像葫芦,是一个半岛的形状,因此有山城之称。然而重庆又是一个水城,城分上半城与下半城,战时陪都城区马路铺设成功。虽然可以根据上半城的马路而至下半城抵达长江边,似乎上下半城没有明显的上下区别。但是,如果不走马路而抄近路,石坎历压眼前,上下区别如此明显。昔日有语称,“重庆城,山高路不平。”这句话是重庆的真实写照。嘉陵江对岸为江北,长江对岸为南岸,西端接浮图关,形状如龟头,有鹅颈项之称,扼成渝孔道,自古以来就是兵家必争之地。
四、城区概况
重庆城区建于明朝洪武初年,明末崇祯年间,流寇张献忠攻陷通远门,清初康熙二年补筑,高约三丈,周围环绕七十二里有余。西面有城门十七座,九开八闭,取九宫八卦之形状。其中,九开:通远门、临江门、千嘶门、朝天门、东水门、太平门、储奇门、金紫门、南纪门。八闭:仁和门、凤凰门、金汤门、定远门、洪崖门、福兴门、翠微门、太安门。从朝天门至南纪门,面对长江,自临江门至朝天门,面对嘉陵江,只有通远门临陆,接两路口,为去往成都大道——成渝公路的起点,已经改道从城门侧近七星岗往下驶,朝天门、千厮门、南纪门、临江门的城门均已经折去。
城区因上下不平,分为上半城和下半城。下半城靠近江岸,昔日异常发达;而上半城非常冷清,只因从前交通全靠水运。自成渝公路修建完成后,城区马路修建,上半城顿时异常热闹,而下半城却无昔日那般繁华了。上半城自通远门而东,沿嘉陵江一带,面积是下半城的好几倍。下半城自朝天门至南纪门,沿南城一带,长七里有余。自朝天门的过街楼起,经陕西街、县庙街、商业场、段牌坊、四牌坊而直出南纪门而上,马路接成渝公路,均有马路。从段牌坊、四牌坊而出储奇门,有下河公路。从朝天门过街楼,经小什字、小楼子、都邮街、关庙街、较场口、武库街、劝工局街、七星岗,出通远门、黄家垭口、观音岩,接成渝公路。从关庙街转较场,转木货街,转瓷器街大楼子,经长安寺,转打铁街,接小什字,亦是一条城区马路。城区除上下两半城过街楼至曾家岩之两大公路外,上下半城在打铜街与下城相连。而上小什字经大樓子接较场口马路,有天官街,演武厅两条马路连接,这是上半城的两条干线。演武厅与天官街,又有米花街马路连接。上半城由于地势关系,马路比下半城多。战时陪都最繁华的地方,首推上半城的小楼子、都邮街、关庙街一带,其次是大楼子、武库街,暑天的通远门外、黄家垭口一带也是相当的闹热。下半城最热闹的是陕西街、模范市场、县庙街、商业场一带。
五、交通概况
城区交通有汽车、公共汽车、野鸡汽车、黄包车、轿子几种。在重庆市区修筑马路之前,交通工具只有轿子。虽然马路修筑成功了,但轿子仍不能淘汰,因为城区还有地方不能通车,需要用轿子。从重庆整个地形看,轿子是决不会马上灭亡的。黄包车只要有马路就能使用,它活动的范围,除公共汽车外,上半城由小什字经打铁街、半边街、大楼子、瓷器街、木货街、较场、苍平街、米花街、演武厅、石灰市、蹇家桥、夫子池,上下半城相接之打铜街。而下半城除了沿着公共汽车路外,几乎没有活动的范围。野鸡汽车大约从小什字经通远门,至上清寺。按上半城的公共汽车路线,从小什字到上清寺不论距离远近,都是一角钱。重庆的公共汽车一共有两路,上半城从过街楼起,经新丰街、小什字、小楼子、都邮街、关庙街、较场口,转武库街、劝工局、七星岗出通远门,经黄家垭口、观音岩、两路口、上清寺、曾家岩。全程共分七段,曾家岩至上清寺为第一段,至两路口为第二段,黄家垭口为三段,七星岗为四段,七星岗至较场口为第五段,至都邮街为六段,至小什字为七段,至过街楼为第八段,途中亦有小站,在红色电杆上有牌书“公共汽车站”处就可以上下车。下半城由过街楼起,经陕西街、模范市场、县庙街、商业场、四牌坊,出南纪门,至下菜乡坝为终点。
陆路交通有成渝公路、渝磁公路、川黔公路、川湘公路、海广路。成渝公路,由重庆市起点,经璧山、永川、荣昌、隆昌、小木岭而至成都,车设在通远门外两路口,每天公路局均有车辆行驶,清晨七点钟开始售票。渝磁公路在通远门外七星岗起,经两路口、上清寺、化龙桥、九龙坎、沙坪坝而至磁器口,有巴县汽车公司车辆行驶,每日分班开驶。车设在七星岗,沿途在化龙桥、九龙坎、南渝中学、沙坪坝——重大中大——教育学院,均可上下。川湘、川黔、海广公路,车设在南岸海棠溪。川黔公路为四川到贵州公路,经綦江、东溪而接凇坎。川湘公路为四川到西湖之路,经川黔路,由綦江转南川、涪陵、彭水、黔江、酉阳、秀山而接湖南。海广路由海棠溪到广元县、海檀,由海棠溪到南温泉路线,每日均有车行驶,海棠溪直抵红干,有下河公路,可以用木船载车,与城区储奇门下河公路相接,直接贯通成渝公路。
六、陪都优势
随着国民政府军在对日作战中接连失利,1937年11月,国民政府决定迁都重庆。管窥己见,国民政府迁都重庆的原因如下:第一,重庆地处四川盆地东部丘陵地带,四周环山,易守难攻;第二,山城多雾,能躲避日寇的轰炸袭击;第三,重庆为长江上游航运交通枢纽,交通便捷,便于战时物资的运输;第四,重庆有完善的军工基础;第五,重庆虽然物产贫瘠,但临近土地肥沃、物产丰富之四川,够满足战时生产生活的需要。
国民政府迁都后,重庆从西南的一个工业城市一跃成为当时中国的政治、军事、经济、文化中心,并成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中心之一。
参考文献:
[1] 《重庆四方的下上》,《商务日报》,1938年1月12日第三版
作者简介:秦秋菊(1990—),女,重庆丰都人,西南大学历史文化学院2013级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中华民国史。
唐 昊(1988—),女,重庆人,西南大学历史文化学院2013级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晚清史。
【关键词】:重庆;陪都;抗战
一、引言
重庆在古时是被称为惊云鸟道的山国,物产丰富。只因交通不便,常令行者裹足,叹蜀道之难。因此,与省外一度隔绝。近代以来,西南交通日渐发达,由于商旅往来,开始被省外注意,天府之国也为他省认识。但由于政治未趋轨道,政教文化进步迟缓,民国二十年后,才渐渐趋于统一,与中央发生密切关系。“九一八事变”后,外地人对四川的了解日渐深入,于是,四川开始被国人认识。蒋介石到四川后,认为四川物庶民殷,是民族复兴的根据地。民国政府对四川进行了详细的勘察,并将四川印入中国地图,人们才真正知道四川。七七事变后,国民政府决定对日本帝国主义进行长期抗战,乃迁都重庆。于是,四川成为全国的重心,重庆更是成为抗敌心脏。迁来重庆的下江人源源不绝,重庆人口激增。然而,下江人初抵重庆,难免会产生人地两疏的感觉。据当时的记者记述,他见过党政商学各界,“多因初抵此间,因语言习惯地理关系,多感困难,常以渝市各情见询。”
二、市区沿革
重庆在西周为巴子国,春秋时为巴国都,灭于秦,置巴郡,汉沿之置江州县。晋改巴都郡,宋齐仍巴郡,梁改楚州,西魏改巴州,周改巴县。隋改渝州,复曰巴郡,唐复称渝州,嗣改南平郡,五代均称渝州。宋初渝州,嗣改恭州,又于重庆府置巴县,元明清沿袭。民初废府存县,为川东道巴县治。民国十二年二月一日,在总商会内设市政公所。民国十五年六月十六日,設商埠督办署。民国十六年十一月一日,成立市政厅迁过街楼。民国十八年三月十五日,复改名重庆市市政府,管辖旧巴县及江北县城区与南岸弹子石等区域。
三、地理环境
重庆为巫山及鹿头山之余脉,三面环水,是嘉陵与长江的汇合点,形状像葫芦,是一个半岛的形状,因此有山城之称。然而重庆又是一个水城,城分上半城与下半城,战时陪都城区马路铺设成功。虽然可以根据上半城的马路而至下半城抵达长江边,似乎上下半城没有明显的上下区别。但是,如果不走马路而抄近路,石坎历压眼前,上下区别如此明显。昔日有语称,“重庆城,山高路不平。”这句话是重庆的真实写照。嘉陵江对岸为江北,长江对岸为南岸,西端接浮图关,形状如龟头,有鹅颈项之称,扼成渝孔道,自古以来就是兵家必争之地。
四、城区概况
重庆城区建于明朝洪武初年,明末崇祯年间,流寇张献忠攻陷通远门,清初康熙二年补筑,高约三丈,周围环绕七十二里有余。西面有城门十七座,九开八闭,取九宫八卦之形状。其中,九开:通远门、临江门、千嘶门、朝天门、东水门、太平门、储奇门、金紫门、南纪门。八闭:仁和门、凤凰门、金汤门、定远门、洪崖门、福兴门、翠微门、太安门。从朝天门至南纪门,面对长江,自临江门至朝天门,面对嘉陵江,只有通远门临陆,接两路口,为去往成都大道——成渝公路的起点,已经改道从城门侧近七星岗往下驶,朝天门、千厮门、南纪门、临江门的城门均已经折去。
城区因上下不平,分为上半城和下半城。下半城靠近江岸,昔日异常发达;而上半城非常冷清,只因从前交通全靠水运。自成渝公路修建完成后,城区马路修建,上半城顿时异常热闹,而下半城却无昔日那般繁华了。上半城自通远门而东,沿嘉陵江一带,面积是下半城的好几倍。下半城自朝天门至南纪门,沿南城一带,长七里有余。自朝天门的过街楼起,经陕西街、县庙街、商业场、段牌坊、四牌坊而直出南纪门而上,马路接成渝公路,均有马路。从段牌坊、四牌坊而出储奇门,有下河公路。从朝天门过街楼,经小什字、小楼子、都邮街、关庙街、较场口、武库街、劝工局街、七星岗,出通远门、黄家垭口、观音岩,接成渝公路。从关庙街转较场,转木货街,转瓷器街大楼子,经长安寺,转打铁街,接小什字,亦是一条城区马路。城区除上下两半城过街楼至曾家岩之两大公路外,上下半城在打铜街与下城相连。而上小什字经大樓子接较场口马路,有天官街,演武厅两条马路连接,这是上半城的两条干线。演武厅与天官街,又有米花街马路连接。上半城由于地势关系,马路比下半城多。战时陪都最繁华的地方,首推上半城的小楼子、都邮街、关庙街一带,其次是大楼子、武库街,暑天的通远门外、黄家垭口一带也是相当的闹热。下半城最热闹的是陕西街、模范市场、县庙街、商业场一带。
五、交通概况
城区交通有汽车、公共汽车、野鸡汽车、黄包车、轿子几种。在重庆市区修筑马路之前,交通工具只有轿子。虽然马路修筑成功了,但轿子仍不能淘汰,因为城区还有地方不能通车,需要用轿子。从重庆整个地形看,轿子是决不会马上灭亡的。黄包车只要有马路就能使用,它活动的范围,除公共汽车外,上半城由小什字经打铁街、半边街、大楼子、瓷器街、木货街、较场、苍平街、米花街、演武厅、石灰市、蹇家桥、夫子池,上下半城相接之打铜街。而下半城除了沿着公共汽车路外,几乎没有活动的范围。野鸡汽车大约从小什字经通远门,至上清寺。按上半城的公共汽车路线,从小什字到上清寺不论距离远近,都是一角钱。重庆的公共汽车一共有两路,上半城从过街楼起,经新丰街、小什字、小楼子、都邮街、关庙街、较场口,转武库街、劝工局、七星岗出通远门,经黄家垭口、观音岩、两路口、上清寺、曾家岩。全程共分七段,曾家岩至上清寺为第一段,至两路口为第二段,黄家垭口为三段,七星岗为四段,七星岗至较场口为第五段,至都邮街为六段,至小什字为七段,至过街楼为第八段,途中亦有小站,在红色电杆上有牌书“公共汽车站”处就可以上下车。下半城由过街楼起,经陕西街、模范市场、县庙街、商业场、四牌坊,出南纪门,至下菜乡坝为终点。
陆路交通有成渝公路、渝磁公路、川黔公路、川湘公路、海广路。成渝公路,由重庆市起点,经璧山、永川、荣昌、隆昌、小木岭而至成都,车设在通远门外两路口,每天公路局均有车辆行驶,清晨七点钟开始售票。渝磁公路在通远门外七星岗起,经两路口、上清寺、化龙桥、九龙坎、沙坪坝而至磁器口,有巴县汽车公司车辆行驶,每日分班开驶。车设在七星岗,沿途在化龙桥、九龙坎、南渝中学、沙坪坝——重大中大——教育学院,均可上下。川湘、川黔、海广公路,车设在南岸海棠溪。川黔公路为四川到贵州公路,经綦江、东溪而接凇坎。川湘公路为四川到西湖之路,经川黔路,由綦江转南川、涪陵、彭水、黔江、酉阳、秀山而接湖南。海广路由海棠溪到广元县、海檀,由海棠溪到南温泉路线,每日均有车行驶,海棠溪直抵红干,有下河公路,可以用木船载车,与城区储奇门下河公路相接,直接贯通成渝公路。
六、陪都优势
随着国民政府军在对日作战中接连失利,1937年11月,国民政府决定迁都重庆。管窥己见,国民政府迁都重庆的原因如下:第一,重庆地处四川盆地东部丘陵地带,四周环山,易守难攻;第二,山城多雾,能躲避日寇的轰炸袭击;第三,重庆为长江上游航运交通枢纽,交通便捷,便于战时物资的运输;第四,重庆有完善的军工基础;第五,重庆虽然物产贫瘠,但临近土地肥沃、物产丰富之四川,够满足战时生产生活的需要。
国民政府迁都后,重庆从西南的一个工业城市一跃成为当时中国的政治、军事、经济、文化中心,并成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中心之一。
参考文献:
[1] 《重庆四方的下上》,《商务日报》,1938年1月12日第三版
作者简介:秦秋菊(1990—),女,重庆丰都人,西南大学历史文化学院2013级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中华民国史。
唐 昊(1988—),女,重庆人,西南大学历史文化学院2013级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晚清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