运用焦点解决技术改进学生问题行为的案例分析

来源 :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ycblb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一位进入青春期的中学男生,有手机依赖问题,他既依赖家长又渴望独立,亲子关系紧张,时间管理能力和自控力较差,在学业上找不到成就感,与同伴关系比较紧张。辅导老师采用焦点解决技术,不仅有效地化解了学生的问题行为,而且促进了亲子之间、师生之间的有效沟通。最终,学生成长,家庭和睦,家校和谐。
  关键词:焦点解决技术;学生问题行为;中学生
  中图分类号:G44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2684(2021)20-0032-03
  一、案例概况
  小A是个12岁的男生,经常不交作业;总是因为玩手机的问题跟父母闹矛盾,不服管教,他将大部分精力放在观看手机视频综艺节目上;每天都会与同学发生冲突,每周都会因打架被请家长,家长对此束手无策。班主任也很头疼,做了大量的工作,收效不大。因此班主任推荐家长来找我求助。
  经过了解,该生父亲忙于工作,很少陪伴孩子,急了就揍孩子。母亲望子成龙,面对孩子众多的问题行为,尤其是对每周被班主任请到学校解决孩子打架的问题比较焦虑,恨铁不成钢,经常指责孩子。父母从小对孩子包办过多,导致他既依赖家长又渴望独立,时间管理能力和自控力较差,在学业上找不到成就感,与同伴关系比较紧张。
  根据对孩子整体发展状况的分析,确定为一般性发展问题,中学生中这类学生比较普遍。虽然家长要求严格,也很配合老师,但是苦于无法与孩子顺畅沟通,亲子关系比较紧张。
  二、辅导过程
  根据学生的问题以及年龄段判断,该生正处于发展的阶段,还是有很多资源和可能性,可以进一步挖掘,因此,我决定用焦点解决技术进行辅导。
  焦点解决技术认为,有时我们不需要过于执着地寻找问题出现的原因,而应聚焦于解决问题的方法。问题的背后,隐藏着学生的正向期待,因此是有其正向功能的。比如小A,之所以经常与同学发生冲突,他的正向期待是想跟同学交朋友,只是方法不当。基于这种认识,焦点问题解决理论认为,学生是解决自身问题的专家。教师和家长要做的就是发现学生身上的资源,发挥其潜能,协助他们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在此过程中,教师需要看到并引导学生发现例外,找到问题没有发生的时刻,并将其视为问题解决的资源,和学生一起研究他做了什么,而使例外情景发生。然后创造机会让例外再次发生,引导学生确定一个又一个合理的目标行动。小改变带动大改变,让学生拥有更多的成功经验,从而帮助学生逐步纠正行为问题。
  基于焦点解决技术的原理,我在辅导过程中采用了以下具体方法。
  (一)重新解释
  重新解释是焦点问题解决的起点,是从积极的视角重新描述并解释学生的问题,使师生看到更多的可能。以前从问题导向看小A的表现是这样的:长时间玩手机,刷视频,不加节制;在校期间违反校规,经常不交作业,中午擅自离校;每天都会与同学发生冲突,多次咬伤同学,每周都会因打架被请家长,多次受到班主任和年级主任的批评。
  我对这些重新做了解释:头脑聪明,喜欢综艺节目,精力充沛;比较重视学习,虽然经常忘带作业,但每次都能回家取作业;乐于与人交流,希望与同学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只是不知如何结交朋友。有了这样的重新解释,我对帮助小A有了基本的信心。
  (二)寻找例外
  寻找例外的目的是帮助学生开启内在能力系统,发现自己的有效经驗,让对方的知觉从无能为力转化为自己曾经有力量做到,提升自我价值感,相信自己有能量可以做出改变,从而更有希望感。
  接下来,我开始发动班主任老师和家长以及他本人寻找他的例外行为,结果竟有许多收获。首先,班主任发现的例外是:(1)作业有时能带齐并认真完成;(2)有时能参加学校活动,为班级做贡献;(3)喜欢看课外书;(4)英语成绩不错;
  (5)面对批评能坦诚接受,不逃避责任。其次,家长的例外发现是:(1)有时愿意接受老师和家长的建议,争取进步,希望能控制自己不打架;(2)有时能接受家长对学习内容的检查;(3)偶尔能合理使用手机。最后,他本人发现的例外包括:(1)考试之前将注意力放在复习上,不玩手机不刷视频;(2)有时候能控制自己不动手打人;(3)有时上课能积极发言,每天能认真写作业,只是经常忘带。
  如此看来,小A还是有不少优点的,我对帮助他取得进步的信心越来越大,于是我请他自己设定一周想达到的小目标。他制定的目标是:(1)每节课上发言1~2次;(2)本周至少带齐三次作业;(3)一周与同学吵架不超过三次,最多打一次架,争取不咬人;(4)跟家长协商制定手机使用协议,每天使用手机时间控制在一个小时之内,用完主动将手机交给家长。
  我与他约定,如果能完成这些小目标,可以申请一次奖励。他希望能奖励与爸爸一起打一场游戏,而且妈妈不在旁边看管他。
  (三)目标评量
  目标评量是将目标状态和行为用量化的方式进行评估,使学生更直观地看到自身变化,从而引导学生进行中立、客观地自我认知评估,拥有面对改变的自信。我和他利用这一工具共同设定目标,如果最糟糕的情况是1,最好的状态是10,我们一起分析进步了多少,离目标还有多远等。他提出希望获得来自老师的帮助,我答应会和他一起做小的改变。小A觉得自己目前是1,希望一周后到3,并提出以下希望:(1)班主任老师能接受自己,因为每个人都难免犯错;(2)希望班主任每天课上至少提问自己一次;(3)希望爸爸妈妈对自己宽容些,妈妈别总挑他错,爸爸不能打人;(4)如果有进步,希望老师们能及时表扬自己,并及时跟家长反馈。
  我根据他的表现,认为目前他处于2,希望一周后到3。并根据他提出的希望做了如下的调整:(1)提醒各科老师每节课至少提问他一次,并给他做记录。如果他表现好,随时告诉他的班主任,及时肯定他的努力。当晚向家长反馈其良好表现。(2)每做完一科作业,马上收拾进书包,避免忘带。(3)在与同学交往中,学会用语言表达自己的想法和需求,宽容谅解同学的不当言行。如果发生冲突,做五次深呼吸,告诉自己打架不能解决问题,反而会造成恶劣结果,及时离开发生冲突的场地。(4)老师与家长沟通,建议家长发现学生问题背后的积极意义,关注问题解决的方法。希望爸爸做孩子文明沟通的榜样,不能打孩子。每周谈话时,交换其在校在家的表现,研究他进步的原因。强化促使他进步的因素。(5)确定下一步干预措施。   一周之后,我继续利用以上量尺,对他的行为加以评估。这周他只在体育课上打了一次架,而且没咬人;只有两次忘带作业;另外,语文和英语老师都表扬他听课认真,得到老师的表扬,他的心情非常好。最高兴的是,这周妈妈说话态度和语气更温和了,很少指责他,爸爸也没有打他。妈妈反馈,这周他能按手机使用制度,每天使用手机时间控制在一个小时之内。而且他还克服拉肚子的病痛,坚持上学。写作业认真了,作业质量提高。爸爸反馈,这周有三个晚上家里气氛好,没气妈妈,感觉家里很平静舒服。由于完成了小目标,爸爸兑现承诺,陪他打了一场电子游戏,全家很开心。之后,我和一家三口设定共同目标,继续提出希望,并共同努力做小的改变。
  这一次,小A觉得目前自己达到4,期待一周后达到5。这次他提出的希望是:(1)希望这周与同学发生矛盾时不动手打人,并希望班主任监督自己;
  (2)希望班主任老师更信任自己,把班里一些事务性的工作分配给自己;(3)愿意承担接待国际部的友好学校学生的任务,希望能给班级加分;(4)每天使用手机刷视频的时间压缩到45分钟,用完主动将手机交给家长;(5)每天临睡前整理书包,争取只忘记一次带作业;(6)希望妈妈和爸爸保持上周温和的态度。
  我也觉得他目前已经达到4,希望一周后达到5。我接下来做了如下工作:(1)对其各项常规进步密切关注,及时表扬;(2)提醒班主任老师经常提问他,并及时给予加分鼓励;(3)推荐他接待英国友好学校的外籍学生;(4)引导他观察班里最受欢迎的同学,分析他们为什么朋友多,想办法交到一两个朋友;(5)老师及时与家长沟通学生情况,肯定他的进步,慢慢培养他的自控力,确定下一步干預的措施。
  采用了以上方法之后,不到一个月,小A进步显著。首先,使用手机有所控制,在家能做到在规定时间内使用手机,而且只用手机处理与学习和社团活动相关的事情,用完之后即交给家长。其次,作业更多时候能高质量完成,每周只有1~2科忘带作业。甚至能在老师布置的作业之外,自主安排复习计划。每天小测成绩稳中有升。再次,能接受家长对学习内容的检查,跟家长的关系更加融洽。此外,他有几次差点与同学发生冲突,当时不计较同学的态度,及时躲开了,没再打架。还力所能及地协助班主任做好班级事务性的工作,赢得了老师和同学们的信任,在班里也有几个好朋友,学习的热情比以前高,显得精神焕发。
  三、辅导反思
  回顾整个辅导过程,我认为,焦点问题解决技术专注当下,专注有效经验,相信学生出现问题行为只是暂时受困,人生来具备解决问题的资源和智慧,学生总有积极的需要可以被发掘出来;对人性持有一种成长观,不把有问题行为的学生看成一个要解决的问题,而是看到这个完整的人。因此,焦点问题解决是比较直接又温暖的方法,很受学生和家长喜欢,而且事半功倍。其原因在于:(1)重新解释学生行为,可以让老师排除偏见。当老师对学生表达对他的正面看法,使学生感受到老师的信任,这有助于融洽师生关系。这是解决问题的起点。(2)在发现学生的例外这个环节中追问:你是如何做到的?这样强化了学生的正向意识和行为,对自己更有信心。(3)师生一起利用量尺设定小目标,引导学生每天做出小改变,简单易行,且能落到实处,唤起学生内在的能量。尝试一小步,带来大改变!(4)所有教师和家庭成员也要一起运用焦点技术积极改变,团结班主任和科任老师发挥各自的资源优势,有效推动师生和家校形成合力,最终使得学生的问题行为得以改变,而且变化更加持久。
  焦点问题解决的方法与传统的家长谈话法虽然有相同点,但是差异很大。焦点问题解决的方法与家长谈话法具有如下相同点:(1)目标上:帮助学生发现问题,改进行为,不断进步;(2)人员上:全家行动,师生总动员;(3)方法上:教育引导。但焦点问题解决更有助于促进行动,引发共识。
  焦点解决技术用于家庭心理辅导,有助于家庭成员的共同成长,有助于亲子之间的有效沟通,有效地转化学生的问题行为。最终,学生成长,家庭和睦,家校和谐。
  参考文献
  [1]李倩倩.焦点解决短期心理咨询在儿童与青少年群体中的应用[J].教育观察,2017,6(20):34-35.
  [2]吕思琦,刘丽.焦点解决短期咨询在青少年心理咨询中的适宜性[J].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2017(23):35-37.
  [3]许维素. 焦点解决短期治疗:学习与应用的经验分享[J].心理技术与应用,2015,3(11):51-54.
  编辑/张国宪 终校/刘 芳
其他文献
摘要:为研究中小学生运动习惯与智能手机成瘾的关系,考察坚毅的中介作用,为减少中小学生智能手机成瘾问题的发生提出建议,在2019年4月抽取河南省12所中小学、初中和高中生3087人为研究对象,采用问卷调查方式测查人口学变量、运动习惯、坚毅和智能手机成瘾情况,采用Mplus软件进行中介效应分析。结果:中小学生运动习惯与智能手机成瘾呈负相关,运动习惯与坚毅呈正相关,坚毅与智能手机成瘾呈负相关;三个学段的
摘要:生涯教育重在探索、体验和创造生命的价值,服务于学生的自我成长和终身发展。在生涯教育理念的指导下进行心理社团的建设,给学生的生涯发展提供了一个很好的平台。福建省福州高级中学提出了基于生涯教育理念下的高中心理社团的“1234 实施策略”,即一个目标引领心理社团活动常态化开展;两个要素将学校文化融入社团建设;三个原则将生涯发展的意识渗透入社团活动;四条路径发挥心理社团的生涯教育功能。最终心理社团成
[活动背景]rn2020年初开始的新冠疫肺炎情影响了学生的生活,使生活适应难度增加.学生们以在家上网课的形式度过了几乎整个学期,长达半年的网课经历中,没有同伴和老师面对面的
摘要:同理心是学生社会情感发展的重要基础,对个体的发展意义深远。在童年阶段注重学生的同理心培养,有利于学生习得友善、有效的沟通模式,还是立德树人的关键抓手。采用电影片段作为心理课主要情景素材,围绕课程目标巧设问题,能有效地唤醒、提高小学生的同理心。本文在实践的基础上总结了电影片段应用于课堂的主要优势和取得成效的关键要素,实践证明,该课程在学生群体中高度受欢迎,课堂效果显著。  关键词:同理心课程;
[活动背景]rn我校(山东省青岛李沧实验初级中学)最近在学生中开展了MHT心理普查,通过访谈发现,学生的困扰很大一部分来自日常生活中一些不合理的想法,这些想法阻碍了他们成长
摘要:高考季有不少学生处于焦虑的情绪状态,被情绪所困,被眼前的障碍所遮挡,担心现在的状态会影响高考,会影响未来人生的走向,然后导致注意力不集中,思维阻滞,知识点提取慢,学习效率明显下降。通过对大量有考前焦虑情绪学生的案例咨询,探析得到可能引发焦虑情绪的认知模型,通过六步走的咨询方略进行心理辅导,取得了不错的咨询效果。  关键词:考前焦虑;认知模型;心理辅导;高三  中图分类号:G44 文献标识码
关键词:心理剧;心理疾病;情绪问题;同伴沟通  中图分类号:G44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2684(2021)20-0071-04  【剧情简介】  故事的主人公文珊患有心理疾病,经过治疗重新回归校园。因为被同学们发现她将药装在薄荷糖的盒子中,她一时情绪失控,开始怀疑自己返校的决定。同学们在与班主任商量之后,所有的同学都带上了薄荷糖,并且给文珊写了一封道歉信。他们的包容与鼓励感动
关键词:时间管理;时间管理四象限法则;活动设计  中图分类号:G44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2684(2021)21-0023-03  【活动背景】  进入初中阶段的学生,面临着一个最为重要的适应问题。与小学阶段的学习相比,初中的课程增多,学业难度加大,评价方式也发生了改变。因此,很多初中生在学习生活中,出现忙乱的现象,总感觉到时间不够用,为此苦恼伤神。如何成为一名合格的时间管理
矩阵力学和波动力学是量子力学的两种早期形态.前者由海森堡、约当、玻恩提出,后者由薛定谔提出.1926年,薛定谔给出二者之间等价性的证明.随后,泡利、狄拉克、约当、冯·诺伊
摘要:寄养儿童大多由祖父母辈或其他亲属监管, 由于体力、 知识等原因,监护人大多局限于让孩子吃饱穿暖之类的浅层关怀,力求“不出事”就好,无法尽到对孩子的教育责任,所以寄养儿童的家庭教育存在诸多问题。本文探讨寄养儿童的家庭教育存在问题,并提出几点建议。  关键词:寄养儿童;家庭教育;亲子沟通;亲子依恋  中图分类号:G44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2684(2021)21-00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