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程改革有效链接高中教育与大学教育

来源 :教育实践与研究·理论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mies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教育有着间断性和连续性相统一的特性。长期以来,我国高中教育与大学教育连续性不足,二者出现了严重的脱节与割裂。新课程改革的实施,对解决二者的有效链接问题带来了希望。然而新课程改革面临着观念陈旧、措施乏力等困难。要抓住契机,再造高中教育与大学教育的链接能力,需要明确链接的方向与方法,摆正对新课程改革的态度,实事求是,解放思想,认真解读和学习普通高中课程方案中的思想和理念,正确继承和客观扬弃传统教育观念,如此才能突破发展瓶颈,真正发挥新课程改革的效能。
  关键词:新课程改革;高中教育;大学教育;有效链接;贡献力再造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010X(2018)15-0008-04
  普通高中是链接义务教育和高等教育的桥梁和纽带。随着我国高等教育办学规模的扩大和招生人数的递增,高等教育已经从以往的精英教育转为大众教育,越来越多的中学生踏入了大学校园。然而,我国传统教育模式中固有的“阶段性”,使得我国教育的脱节与割裂现象十分严重。清华大学谢维和教授在论高中教育定位时指出,“高中教育定位的变化符合青少年身心发展和教育的间断性与连续性相统一的规律,也是符合高中阶段教育实际的”,按照杜威的观点,如果教育的不同阶段与不同部分之间缺乏过渡与衔接,则属于彼此之间的“隔离”,而这种教育的“隔离”则是教育中最大的浪费。新课程改革的实施,为解决我国高中教育与大学教育脱节与割裂问题带来新的希望。
  一、研究现状及研究价值
  关于高中教育与大学教育有效链接问题的研究,数不胜数。经过文献梳理,主要存在两种观点:一种是高中教育不应该为大学作准备,高中教育是一个独立的阶段,其功能应该是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而不是为大学教育作准备;另一种观点则将高中教育定位于为高中学生接受高等教育作准备,并不等于为他们参加高考作准备,这一观点反而符合了青少年身心发展和教育的间断性与连续性相统一的规律。而赞同第二种观点的学者及教师对此问题的研究又是百花齐放,各有千秋。肖凡、胡宗、孙丽媛等对新课程改革背景下教师专业培育与新要求的研究;袁东华、李强等对中学教育与大学教育接轨与连接问题的研究;王佩东等对以高中新课程改革促进中学教育与大学教育衔接问题的研究等。虽然众多学者对高中教育与大学教育的链接有一定的研究,但是基于新课程改革背景下,以新课程改革来促进中学教育与大学教育衔接问题的研究却比较少。因此,笔者基于高中新课程改革的实施现状,探讨其对高中教育与大学教育有效链接这一问题,是有理论意义的。而对现实中新课程改革这一方面贡献力不显著的问题深入调查、探讨、分析并着力解决,是本研究的现实价值所在。
  二、高中新课程改革实施问题及原因分析
  高中新课程改革,取得的进步是必须且值得肯定的,但仍然存在一些问题。主要的问题有以下几个:
  (一)思想观念上的固步自封
  在我国,应试教育具有根深蒂固的文化传统根源。首先,新课改实施之后,高考的作用依旧没有改变,这就导致教学上的想法和做法容易出现不一致的现象。如高中新课程改革中的课程设置,最初更多考虑的是中学与大学的衔接问题,这从课程设置上看是比较科学的。然而,课程设置与课程实施、高考并不完全一致,导致部分学校依然围绕着“高考”这一话题来进行课程实施,并以片面追求升学率为打造学校品牌的发展目标。据调查显示,新课改实施以来,认为学生自主性学习能力有微略提高或没有变化的占85%,多数学生认为自主学习的能力与权利并没有移交到自己手里;50%的学生认为,课堂教学仍然是“满堂灌”的风格,师生间的交流形式仍然是紧张抄记,学生没有发言权;62.22%的学生认为升学压力有增加的趋势;59.45%的学生学习负担不仅没有减少反而加重,教师因担心教学质量受到影响不敢也不愿意将学习的自主选择权交给学生;28.33%的学生依然将学习的定位放于“考高分,上重点”的观念上。因此,高考这一“指挥棒”左右了新课程改革的健康实行,使得教与学都过于“绝对化”,即出现了“不考不教、不考不学”的现象。其次,教育内部本身的“遗传”,让学校、教师、家长与学生都难以转变自身的思想观念,并以传统经验面对和实行新课程改革的转变。这对高中教育与大学教育链接的贡献力是极低的。
  (二)新课改出现“换汤不换药,穿新鞋走老路”现象
  由于利益因素的制约、高考制度的瓶颈、评价制度的缺陷,教师和学生为了保证自身的教学质量和学习效果,都不敢大刀阔斧地进行课程改革。而社会的评价缺陷与“谁升学率高,谁就是好学校”的心理导向,迫使教师为了教学绩效而向课程改革低头。于是,出现了“你不改我也不改”,但是又不能没有变动,于是变相改革的现象。一方面,新課程改革提倡学生自主学习、“减负”、重素质教育、把课堂还给学生、重视创新能力的培育等;另一方面,高考“指挥棒”的作用并没有减弱。而社会的评价缺陷与“谁升学率高,谁就是好学校”的心理导向,迫使他们选择了后者,由此出现了想放开又不敢放开,想改革又不想因此影响升学率的“病态心理”问题。据调查显示,56.66%的学生认为学分制没有多大作用或作用不大,理由就是学校并不重视,出现学分“教师承包制”现象;71.67%的学生认为开设的研究性学习以及艺术鉴赏课程对学生是极为有用的,然而遗憾的是,学生表示有些学校并没有开设这类课程,教材也从来没有使用过,或者只是在课表上开设此类课程,而实际上被其他学科教师用来上“正课”、测验或评价试卷。据调查数据对比分析,在大学校园里新课程学生相比较老课程学生而言,并没有明显的区别与优势。这些现象将新课程改革的效益极大地削弱了,甚至割裂了新课程改革对高中教育与大学教育有效链接的促进功能,贡献的可能性减小到了最低。
  (三)社会环境没有为新课程改革提供良性的循环空间系统
  长期以来,由于历史和现实原因,以及我国传统教育模式中固有的“阶段性”特征,使得我国教育存在脱节与割裂现象。李延林教授认为:“我国的大学录取、毕业制度以前还属于‘严进宽出’,近年来的扩招以及生源数量减少等原因,导致大多高校甚至可以被称作‘宽进宽出’。从这些因素来看,对于大学和中学的教育衔接、人才对接,理论和实践之间的矛盾还是较大的。”不仅考试选拔人才制度与新课程改革不对接,而且在学校管理制度方面也存在着与新课程改革不适应的问题,如以前的固定班制度变化为现在的走班制度,资金公共财物管理等问题;再如学分制的实行,使得评价考核的办法也发生了很大变化,指标、方法、量化都需要去摸索。“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传统观念,使得家庭与学校出现了改革认识上的断层。学校要通过课程改革转变对学生的培育方向与重心,而家庭教育仍然是传统的教育观念。新课程改革理念下的一些具体做法,需要得到社会组织的支持与帮助,如对改革的调研需要得到学校、教师、家长、学生的密切配合,学生的研究性学习课程需要高素质与高教育技能的教师,需要某些社会组织提供实践阵地与空间,搭建学生学习实践性、学术性、自主性的实践平台。然而,社会不仅没有提供良性的循环空间系统,而且社会的功利心态让新课程改革难以在社会上有立足之地。学生被束缚在校园里,无法参加实践与劳动活动,不仅不能对学生的思想道德与性格品格塑造发挥潜移默化的作用,而且使得新课程改革在促进高中教育与大学教育有效链接的过程中缺乏空间和途径。新课程改革的有效转变与大学教育模式特点的相似之处,也即为有效链接的两端,不能很好地通过社会提供的实践阵地与空间有效链接起来,因此,新课程改革的贡献力没有得到有效发挥。   三、抓住机遇,突破瓶颈,再造改革贡献力
  在对新课程改革链接功能的研究中,王佩东认为:“以新课程改革促进中学教育与大学教育的链接,就要从改革课程设置、实现教师角色转变、加强思想道德教育、培育学生自主学习和创新精神、改革高考制度和建立新的评价体系等方面来着手。”但是,基于目前新课程改革出现的问题及现状背景,探讨其链接功能贡献力的再造,首先,需要我们准备的有以下几点:一是着力深入研究和探讨高中教育与大学教育的断裂“纹理”,理清头绪,找到断裂的病因;二是明确链接的方向和方法,改革高中教育链接大学教育是肯定的,但是每一个方面的断裂原因、程度、情况都是复杂多变的,需要我们明确方向与方法,把握青少年身心发展与教育间断性与连续性的统一规律;三是实事求是,解放思想,认真解读和学习普通高中课程方案中的思想和理念,客观扬弃传统教育观念,摆正对新课程改革的态度。其次,对于新课程改革链接功能贡献力的再造,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一)树立落实责任、探索创新的正确心态
  抛开所谓的社会病态教育绩效利益,要敢为人先,大刀阔斧地进行整顿与改革,真正把具体做法落到实处,勇于实践和探索具体做法和措施,从中总结经验教训,推动改革完善发展,进而发挥新课程改革的效能,发挥其连接功能,再造其贡献力。
  (二)实施多元化评价方案,建立完善的监督机制
  评价会对人们的行为起到导向作用。评价方案的合理与否,对不同角色的人的观念转变具有很大影响。变革以往的单一评价方式为现如今的多元化评价方式,能够改变人们以前“唯分数论成败”的传统观念,推动人们向素质与能力各个方面的关注与培养。如此,新课程改革就会成为完成高中教育与大学教育链接的有效途径。
  (三)坚持教书与育人“两手抓”
  长期以来,教 育阶段性断裂的表现为“一个阶段一手抓”。高中教育注重知识理论教育,而缺乏育人的素质教育及各方面能力的培养。我们可以借助新课程改革的功能力量,将重心放到学生上,以学生为中心,关注学生的需要与反映、变化和问题;将课堂、学习自主选择权还给学生,实现高中教育与大学教育的内在人才培养目标的有效接轨。
  (四)寻“纹理”,觅“纹路”,探索方向正确的新道路
  高中教育与大学教育的两端不是平整的,它具有一定的“纹理”。高中教育与大学教育的链接是一个复杂的问题,但是青少年身心与教育联系性与间断性的统一规律,决定了其必然有自己的客观规律。我们要链接什么?链接的关键是什么?怎样链接?这些问题都是需要我们思考的。如果不对二者链接问题有一个准确的定位,可能就会出现极端的做法。一个就是“打结”,两头拉拢乱接;另一个就是“标准”链接,以大学教育模式为参考,把高中教育的培育模式改变为大学模式,形成表面的链接,而忽视青少年身心发展的间断性规律,造成教育混乱。因此,要再造新课程改革对二者有效链接的贡献力,必须积极抓住新课程改革机遇,大刀阔斧地实施改革,以突破发展瓶颈,真正发挥新课程改革的效能,再造新课程改革的链接功能。
  参考文献:
  [1]谢维和.从教育的间断性和连续性看高中改革——再论高中教育的定位与选择[N].中国教育报,2012-03-02.
  [2]李 强.浅议中学教育与大学教育的链接[J].达县师范高等专科学院学报(自然科學版),2005,(2).
  [3]王佩东.浅论以高中新课改促进中学教育与大学教育的衔接[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08,(28).
  [4]蒋雪岩.教育的链条不可割裂[J].湖北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5).
  [5]潘志贤.注重高中教育与大学教育的对接[N].中国青年报,2004-04-30.
  [6]王中华,熊 梅.新课程改革推进中存在的问题、成因及对策[J].教育理论与实践,2013,(8).
  [7]徐伯钧.普通高中新课程实施中的异化现象令人担忧[J].中国教育学刊,2015,(9).
其他文献
中国国家质检总局和欧盟委员会3月23日宣布,洛克福奶酪、阿让李子干、帕加诺奶酪、帕尔玛火腿、科多瓦橄榄油、马吉娜橄榄油、孔蒂奶酪、斯提尔顿奶酪、苏格兰农家三文鱼和农
目的客观评价中长期颅内动脉狭窄支架治疗与药物治疗的临床结局。方法 73例符合标准的症状性颅内动脉狭窄患者分为血管内支架治疗组31例及单纯药物治疗组42例;随访1个月、1年
近些年来,南果梨产业在辽宁地区发展迅猛,已成为鞍山、海城和辽阳等地的主导果树产业,是果农增收致富的主要途径。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和对绿色无公害果品需求的增加,科学
目的:探讨TERT基因修饰的绵羊脂肪间充质干细胞在体外多向分化的能力,验证TERT基因对绵羊脂肪间充质干细胞永生化的作用。方法将TERT-ADSCs进行传代培养,选取P3和P30进行成骨
尊敬的糖尿病及相关学界各位同道:由北京大学糖尿病中心、《中国糖尿病杂志》社主办的"2018北大糖尿病论坛"将于2018年5月4~6日在北京会议中心召开。在此,我们诚挚邀请国内外从事
<正>同学们都喜欢在海边踏沙、逐浪,可是你们有没有仔细地想过,一捧透明的海水里头到底有些什么呢?其实呀,看起来平凡无奇的海水里,如果用显微镜看,却是一个全新的世界。让我
【正】 本文试图结合西方商业银行的公司治理结构探讨我国城市商业银行公司治理结构存在的若干问题及借鉴意义。一、西方商业银行和我国城市商业银行公司治理状况比较(一)英
【正】 由于会计和税法在确认相关收益、费用或损失时所依据的不同的理论和法规,使得企业一定时期实现的利润总额不等于按税法规定计算的应纳税所得额,但同时,企业计算应纳税
目的分析自膨式金属支架(self-expandable metallic stent,SEMS)联合外科手术对结肠癌合并急性完全肠梗阻的治疗效果,探讨其临床应用价值。方法选取本院2017年1月至2019年1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