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紧凑度测度及驱动力分析

来源 :中华建设科技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fzxl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本文首先根据紧凑城市的核心内涵,从人口紧凑度、经济紧凑度、产业紧凑度、用地紧凑度、交通紧凑度及城市紧凑趋势六个方面构建城市紧凑度的综合测度模型,应用主成分分析法,对近年来西安城市紧凑度进行综合分析,最后通过逐步回归法得出西安城市紧凑程度主要是经济带动力、产业拉动力及城市的自组织综合作用的结果。
  【关键词】紧凑城市;城市紧凑度 ;主成分分析
  Urban compactness and driving forces of Measure ——Case of Xi'an City
  Yang Xiao-kun ,Zhang Hai-ming
  (Xi'an University of Architecture & TechnologySan XiXi'an710055)
  【Abstract】Build a comprehensive measure of the compact city,based on the core content of the compact city,from the factors of population、economic 、industrial land use,urban transport and the compact trends,then,analyze the urban compactness by the principal component analysis. Finally, obtain the compact driving forces of Xi'an city are economic driving, industrial pulling power and the urban self-organization.
  【Key words】Compact city ;urban compactness;principal component analysis
  1. 引言
  西方学者Dantzing G和Satty T于1973年提出的紧凑城市理念〔1〕 ,主张通过集中设置公共设施、有效缩短交通距离、减少污染物排放来促进城市可持续发展。 1990年“紧凑城市”被欧共体委员会(CEC)作为“一种解决居住和环境问题的途径”。此后, 紧凑城市引起西方学界的广泛关注,近年来,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出现了城市盲目扩大规模,城市用地不经济的现象,紧凑城市的相关理念引起了我国规划界和学术界的关注。
  1.1紧凑城市及城市紧凑度。
  1.1.1紧凑城市的核心内涵。
  迄今为止,学术界有关紧凑城市的定义争论颇多,尚无一个标准定义。笔者认为紧凑城市是一种城市空间发展战略,以保证城市土地合理开发利用,公共设施高效利用,市政基础设施紧凑而经济,交通运行的便利性为目的,旨在建立紧凑而不拥挤,高效经济的城市生活,其不单是城市物质形态的紧凑集约,更强调的是城市功能的紧凑与多样化,城市生活的舒适性。
  1.1.2城市紧凑度。
  对于紧凑度,多数学者只是作为度量城市空间形态的一个地理空间指标,目前也无一个确定的概念来界定城市紧凑度的涵义。顾朝林,张京祥等(2000)指出城市紧凑度是用来考察城市发展空间填充程度的一种度量指标; 戴松茁(2005)认为“紧凑”首先是指高密度的状态,并且还含有高效率的意思;方创琳,祁巍锋等(2008)指出“紧凑度”是用以测度城市建成区用地的紧凑与饱满程度;秦成、毛蒋兴 (2010)指出城市紧凑度是在城市形成与发展过程中,所体现出的城市人口、经济、土地利用、交通等各种要素按照一定的经济技术联系在空间上的集聚程度或紧凑水平。
  1.2笔者认为“紧凑”是特定的社会经济条件下,城市以有限的土地、资源、资本提供高效、多样的城市生活的状态,城市紧凑度是对这种状态的程度的测度,不只是城市发展空间物质填充程度的一种度量指标,更大程度上反映城市社会经济形态和生活的高效、和谐程度。
  2. 城市紧凑度综合测度
  2.1城市紧凑度综合测度指标体系构建。
  根据紧凑城市的核心内涵,按照系统性、一致性、可比性原则,从人口紧凑度、经济紧凑度、产业紧凑度、用地紧凑度、交通紧凑度及城市紧凑趋势六个方面构建城市紧凑度的综合测度模型。
  表1
  指标
  人口紧凑度市区人口密度、建成区人口密度
  经济紧凑度市区人均GDP、市区地均生产总值、市区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劳动生产率、地均固定资产
  用地紧凑度建成区占市区面积比重、城市建设用地面积占建成区比重、居住用地占城市建设用地比重、工业用地占城市建设用地比重、道路面积占建设用地面积比重
  交通紧凑度道路密度、人均拥有道路面积、万人拥有公共交通车辆、公共交通运营线路网密度
  产业紧凑度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分布密度、二三产业产值占生产总值比重、产业结构集中度指数
  城市紧凑趋势人口增长与城市用地增长弹性系数、GDP增长与城市用地增长弹性系数、固定资产投资增长与城市用地增长弹性系数
  2.2基于主成分分析的西安城市紧凑度研究。
  (1)本文选取西安市1998年到2009年的统计数据,运用以上构建的指标体系对西安市城市紧凑度作测度,由于所选的城市空间形态紧凑度指标的量纲不完全一致,因此需要对其进行标准化处理,即将各种不同度量的指标转化为同度量的指标,使各指标具有可比性。应用SPSS软件对原始数据进行标准化处理后,进行主成分分析,由于提取前四个因子的特征值累计贡献率达到85.192%,满足主成分提取大于85%的原则,基本能够反映原有指标的信息,故选取前四个新变量来代替原来的二十一个变量来对西安城市紧凑度进行测度。   (2)本文应用SPSS软件对西安市区的紧凑度进行主成分分析,得到1998年到2009年的紧凑度分别为-0.580、-0.358、-0.301、-0.031、-0.358、0.182、-0.518、-0.380、-0.152、0.218、0.939、1.339。
  (3)可以看到,西安城市空间形态紧凑度整体呈上升趋势,1998~2001年西安城市空间形态紧凑度呈缓慢增长阶段,2001~2005年以后紧凑度呈波动发展阶段,2005年至今呈快速发展阶段。2005年以前,由于西安经济结构尚不合理,行业带动效应差,增长方式还比较粗放,城市空间形态还处于合理构建期,紧凑度呈现波动增长现象,2005年以后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化,西部大开发的政策支持,西安市大力推进经济结构调整,重点发展优势产业和特色产业,产业发展的规模效应和集聚效应的逐步体现,经济发展出现了强劲的增长势头,带动人口密度增加,土地利用集约紧凑,城市空间形态紧凑发展,紧凑度呈持续猛增的态势。
  图1
  3. 西安城市紧凑度驱动力分析
  (1)以前文选取的21个指标分别代表人口推动力、经济带动力、市场拉动力、制度调控力、交通引导力及城市自组织力作为自变量(X),城市空间形态紧凑度作为因变量(Y),建立城市紧凑度及其影响因素的多元线性回归模型,为了避免指标间的多重共线性对分析造成影响,选用逐步回归的方法加以分析,结果发现西安市城市紧凑度与市区人均GDP、二三产业产值占生产总值比重、固定资产投资增长与城市用地增长弹性系数有极显著的相关性,相关系数R平方值达到0.985,F值高达240.394,即三个自变量对城市紧凑度的提高均有显著的作用。
  (2)数据标准化后建立紧凑度与三个高度相关变量的回归方程如下:
  Y =-2.470E-15+0.484X3+0.147X8+0.102X21
  其标准化回归系数绝对值较大的自变量对因变量Y的贡献率较大,可以看出,市区人均GDP对西安市空间形态紧凑度的贡献率最大,其次是二三产业产值占生产总值比重贡献率较大,固定资产投资增长与城市用地增长弹性系数相对较小,可以说明经济带动力,产业拉动力、城市的自组织在城市紧凑发展中有很强的作用力,而三者的作用力中经济带动力最大。
  4. 结论
  紧凑城市是现今我国大力推广的城市发展模式,对城市紧凑度的测度也是关注的热点问题,大量论文借助GIS软件对城市紧凑度在地理空间上做了度量,但城市紧凑发展不单是实体物质的有形填充,而是社会经济和谐发展的状态,因此其测度就应多方面的考量,构建综合指标测度法是较为科学的测度方法,而在有效测度后其深层次驱动力的挖掘能够对城市空间形态的发展开展科学的指引,因而更具有实际意义。
  参考文献
  [1]Dantzing G, Satty T. Compact city : a plan for a livable city environment〔M〕. Free and company, San Francisco. 1973.
  [2]仇保兴. 紧凑度和多样性——我国城市可持续发展的核心理念〔J〕.城市规划,2006,(18):18~24.
  [文章编号]1619-2737(2014)10-23-59
  [作者简介] 杨晓坤(1984-),女,毕业院校:西安建筑科技大学,专业:城市规划与设计  研究方向:城市与区域发展。
  张海明(1985-),男 ,毕业院校:西安建筑科技大学,专业:城市规划与设计  研究方向:道路交通规划 。 时培养规划、设计、施工这三方面的人才。其次,加强设计者与施工者的交流,尤其是设计者应放下架子(现在似乎有一种设计者看不起施工者的倾向),主动与施工者勾通,增强责任感,不要把一个项目的中标当作自己任务的结束。我想一个值得尊敬的设计师应参与施工,并且对建成的景观进行分析、思考其中存在的不足,来不断提高自身的创作能力。这才有利于景观设计行业的发展,乃至整个社会的发展。
  3.5改变投资者的观念。景观设计要追求美观,更要追求生态性,在建筑用料的选择上应考虑再生性、本土化、易得性等
其他文献
【摘要】随着国家经济的不断发展,人们对居住建筑给排水设计的要求越来越高,设计的是否合理、可靠。将直接影响整个建筑的使用以及人们的生活水平,这也显示了给排水设计的水平的重要。本文对给排水设计过程中的问题进行了分析与探讨,为后续的设计做好理论基础。  【关键词】建筑;给排水;设计  Construction project to the Drainage Design Study  Huang Xu 
期刊
【摘要】变电站综合自动化采用自动控制和计算机技术实现变电站二次系统的部分或全部功能。为达到这一目的,满足电网运行对变电站的要求,变电站综合自动化系统体系由“数据采集和控制”、“继电保护”、“直流电源系统”三大块构成变电站自动化基础。“通信控制管理''是桥梁,联系变电站内部各部分之间、变电站与调度控制中心之间使其相互交换数据。“变电站主计算机系统”对整个综合自动化系统进行协调、管理和控制,并向运行人
期刊
【摘要】进行园林设计不是一项简单的工作,它需要根据园林设计的诸多相关的理论知识以及丰富的实践操作经验,在现代的园林设计中又加入了很多的新元素,本文从现代园林的设计理念以及功能的要点,还有在园林的具体区块的设计中应注意的相关问题进行了深入的分析讨论,希望可以对我国园林设计的发展有所助益。  【关键词】现代园林;园林设计;要点  The Modern Garden Design  Lv Wen-li 
期刊
【摘要】在钢筋混凝土结构中设置后浇带是目前常采用的一种解决裂缝方法。本文对后浇带设计和施工中应明确和注意的问题作一浅析,以更好地控制工程裂缝。  【关键词】超长钢筋混凝土结构设计;后浇带设计;后浇带施工  On pouring belt design and construction  Wang Yi-fan  (Xinjiang Great Wall Institute of Architect
期刊
【摘要】真实有效的信息是防洪指挥调度决策的基础, 防汛指挥调度的优劣直接关系到全市人民生命财产安全和经济社会发展。本文通过分析防洪调度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及产生的原因,将WebGIS技术应用在德州市三干流防洪指挥调度系统中,并把研究成果推广应用,更好的为防洪除涝减灾服务。  【关键词】WebGIS;德州;三干流;防洪调度  On WebGIS technology in Dezhou Three Ri
期刊
【摘要】水利水电工程项目的管理包含内容十分丰富,如何加强其项目管理,必须从质量、监理、安全等等各个方面进行有效的管理。本文探讨了水利水电工程项目管理的新思路。  【关键词】水利水电;工程项目管理;新思路  Hydraulic engineering project management and construction Measures  Liu Jia,Jiao Song-shan  (MWR
期刊
【摘要】本文通过分析地源热泵系统的组成,分别建立了地源热泵系统的三个组成环路的数学模型:地下埋管换热器环路模型、热泵机组环路模型、末端水环路模型。通过质量守恒、能量守恒和动量守恒关系,利用MATLAB-SIMULINK模块,搭建整个系统的动态仿真模型。  【关键词】地源热泵;仿真模型;动态仿真  Simulation study of ground source heat pump hot wat
期刊
【摘要】结合笔者对长距离输水管道在设计中防护技术与安全措施的运用,提出各种水力计算的分析方法与实际运行的比较,为长距离输水管道的设计提供借鉴和参考。  【关键词】输水管道;水力计算;安全措施  On the long-distance water pipeline design should pay attention to the problem  Wang Zhen-ye  (Turfan r
期刊
【摘要】为了解决改性乳化沥青稀浆混合料成型阶段经常出现的问题,介绍了电荷理论、化学反应理论和振动功能理论,阐述了阳离子乳化剂的作用原理,通过对粘聚力——耗水率关系的研究,得出了粘聚力——耗水率曲线范围,揭示了改性乳化沥青稀浆混合料成型的规律。  【关键词】改性乳化沥青;稀浆混合料;粘聚力:微表处  Research on modified asphalt emulsion slurry mixtu
期刊
【摘要】对纤维沥青应力吸收层组成材料及粘结性能进行研究,通过正交设计法进行试验设计,采用剪切试验得到剪切强度和拉拔试验得到粘结强度两个指标来评价夹层材料粘结性能,分析纤维沥青应力吸收层达到最佳粘结性能时组成材料的最佳用量,通过极差分析,得到对粘结性能影响为:纤维长度影响最大,改性乳化沥青用量次之,纤维用量影响最小。  【关键词】纤维沥青;应力吸收层;组成材料;粘结性能  Fiber asphalt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