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文化力”是社会经济持续发展的内在驱动力。文化是灵魂,经济是血肉,把文化力注入经济变革发展中,产生的文化经济力,必将对社会经济发展产生巨大的推动作用。被誉为我国“文化力研究之父”、“文化力研究第一人”的贾春峰教授在1993年提出:文化力是综合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要加强市场经济中“文化力”的研究,指出“21世纪的经济赛局胜负将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文化力’的较量”。
文化力与新经济相生
二十世纪九十年代以来,文化力这一概念的使用频率越来越高。北京图书馆在开始建立国家数字图书馆时,曾把有关“文化力”的著作第一批纳入数据库。据说是因为这样的书借阅率很高,大学里诸多教师、学生写论文都要找这方面的书籍做参考资料。但在1992年以前,中国的图书资料文献中是没有这个概念的,虽然国外的一本书曾经有过这样一个词,但也只是提及,也是唯一被翻译成“文化力”的一个词。
文化力是同政治力、经济力相对应提出的一个专用概念。内涵一是智力要素,包括科学、教育、知识、智力、智慧等;二是精神理念要素,包括理想、信念、道德、伦理、价值观等,这是文化力量的重要方面;三是文化网络要素,包括图书馆、博物馆、文化馆、影视传媒等;四是在现实生活中传承的优秀传统文化,比如现在的和谐理念、“和为贵”、 “和而不同”、“同则不济”等。
新经济指的是,利用现代的、大容量的计算机、通讯、网络等新技术,靠具有高人力资本存量的人才,使各种各样的经济活动越来越全球化的经济形态。这些经济活动或商务活动的源泉不是金融资本,而是人们的注意力、关注度。其基本形式与特征一是人才经济,表现为以人的才能为中心,是以人力为原动力的经济;二是魅力经济或注意力经济,表现为以追求魅力或寻求、提高人们的注意力为目的的经济,表达的是人的兴趣、爱好、愿望、关心等等,属于个人的潜意识倾向;三是创造力经济,表现为以创造力为中心的经济。
这三种形态的经济所共通的地方在于:给人或物以及人的活动增添魅力,形成注意力。然而,能够增添这种魅力,引起人们关注的只能是文化的作用力或只能靠文化力。文化力的发展与三种经济形态的动态发展密切相关,或者说,不同时段上文化发展水平凸现着新经济发展水平的高低,反过来新经济发展水平又会展示出文化力的大小与强弱。这是在新经济时代最能吸引人们注意力的有力资源。
新经济与文化力相合
八十年代,时任商业部部长的胡平当时曾提出了一个商业文化学的课题,研究商业文化。有人就提出反驳的说法,说你是商业部长,不是文化部长,你搞商业的商业部长讲什么文化呢?他当时讲了很多一定要强调研究商业文化的原因。新经济的发展并不是一个纯经济的行为,新经济本身也不是一种纯经济,不能就经济论经济,不能经济是经济、文化是文化,两者不说话。
新经济中蕴含着一种内在的文化、道德和伦理的力量,而且新经济发展中非经济因素作用、文化力的作用越来越重大、越来越显著。加强新经济中文化力的研究,把文化力和新经济连为一体,为新经济、为企业、为文化的研究提供了一个新的视角。二十一世纪的经济格局将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文化力的较量。文化力是综合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没有文化力的综合国力论是一种片面的国力观。也就是说,讲综合国力,不能只讲军事实力、经济实力、科技实力,还有文化力。经济与文化一体化发展,经济文化一体化,就是改变了经济是经济、文化是文化这样一个观察问题的视角。现代农业经济当中的“农家乐”、旅游农业、观光农业等就是经济与文化相生相合的实例。
经济力提升文化力
上一世纪80年代对文化具有经济的内涵一直不太关心的政策制定者们,开始意识到文化作为经济发展驱动力的重要性,不仅在大城市,而且在中小城市也认识到创造性文化产业对城市发展和保持活力的必要性。此外,企业也开始认识到商品经济价值的主要部分不在于物质价值,而在于文化联想、设计等审美价值。以往文化政策的对象一般偏重于高雅文化,而现在的“俗文化”——大众文化也成为文化政策的涵盖对象。并且将“俗文化”与“雅文化”区别开来,反而容易使后者在商业上难以成功,不能吸引大众,是非生产性的。
最近被定义的文化产业包括相当广泛的领域,有艺术、媒体、工艺、时装、设计、体育、历史自然遗产和文化遗产、观光、饮食、娱乐、地方历史、城市主体性和对外形象等等。而且西方许多国家近几年出现了许多公开报道,就创造型产业提出了许多新观点。这些报道将广告和行为艺术、传播媒体与美术馆、软件开发与交响乐团都列入文化定义之中。认识到以创造型产业为中心的文化产业的经济侧面,对构筑未来社会非常重要。有专家将文化产业政策分为三种类型:其一,是将焦点集中在文化产品的生产上,如电子产品或宣传媒体等在国内外消费的产品;其二,是将焦点放在“输入和接受”消费者身上,这里所说的消费者是为体验地区所特有的文化财富即当地的氛围而前往的;其三,是将焦点锁定在“装扮城镇”上,以期不仅吸引游客,还要吸引投资者和定居者。
有专家仿效国内生产总值(GDP)的提法,将“文化力”解释为“国民总魅力度”或“国民总文化力”(GNC)。近几年人们特别留意到动画、漫画、音乐等流行文化备受推崇的现象,认为象日本等国在20世纪90年代已成为文化上的新超级大国。
“国民总魅力”这样的“文化力”,要像国内生产总值或国民生产总值那样被量化是困难的,需要附加详细的定义和完善的调查、统计方法。不过我们可以利用录音唱片、磁带、印刷书籍、报纸、绘画、找享用底片、电影胶片、美术品、收藏品和古董的商品贸易统计,以及专利使用费、文化娱乐收入等的服务贸易统计形成的出口额和交易额的总量,对“对外文化力”进行粗略的推算,得到“对外文化力”的增长程度。如日本在1993-2000年间,其对外文化力大约增长了两倍。
文化力助长经济力
文化力会吸引人们的注意力,给消费行动带来巨大影响。如中国近几年播放的几部韩国电视连续剧,致使特别是中小学生在日常消费上形成了一股“韩流”,与电视剧道具有关的产品,如韩产汽车、泡菜等,其销售量大增,从中国赚取了大把大把的钞票。
企业或产业文化力的高低,即文化重视度的高低与经营利润存在着正相关的关系。文化重视度高的企业或产业,一般其经营利润率也较高。广西玉柴老总曾说过,跟德国人谈判,德国人第一句话问的就是玉柴的精神,他说:以人为本、零起点、争第一。德国人说:好,开始谈判。周总理曾27次在前门烤鸭店接待外宾,有一次被问到“全聚德”的含义,总理顺口而答:全而无缺、聚而不散、仁德至上。现在这仍是全聚德企业文化的内核。正是因为有了这种文化的支撑,全聚德的家才越做越大、业越聚越丰。劳动部近年新增加了一个职业名称,叫“企业文化师”,定义就是在企业经营管理活动过程中,从事企业价值理念体系构建及其转化工作的管理人员。这个定义是准确的。优秀的企业文化,是价值理念与行为规范的有机统一。张裕葡萄酒是1892年创办的,是李鸿章签发的营业执照,与其同一年诞生的美国道琼斯工业指数、GE公司等现在差不多都死了,而张裕与喀斯特结盟,结盟带来了新的文化、新的生机,并在生产上引进法国技术、法国酿酒师。所以企业是有寿命的,文化力是一种经济力。
文化推动新经济区域的崛起
所谓的文化地区,指艺术和文化成为主要吸引力的特定地区。根据文化地区的特征,可以分为产业文化区、艺术文化区、制度文化区和大都市型文化区。
产业文化区指的是具有特定文化价值的产业集中在某一地区之后,使得该地区产生了活力,意大利家具产地或米兰的服装产地就是例子。美国的洛杉矶也可以称为产业文化地区。在这座城市,从事电影和录像产业的人员在整个从业人员中所占比例,1993年为5.2%,1997年为5.3%。
制度文化区可以以葡萄酒产地为例。意大利巴罗洛、巴尔巴雷斯科、巴尔贝拉等三个地区分别为自己的葡萄酒申请了知识产权保护。与实施这一制度的1999年前后相比较,尽管其国内生产总值在缩减,但葡萄酒价格却大幅增长了,进而带动了该三个地区的经济发展。
作为艺术文化区,西班牙的毕尔巴鄂是一个很好的例子。该市以建设美术馆为中心,通过城市综合开发吸引游客,成功地激活了城市经济。
美国90%以上的城市都将振兴艺术文化作为制定政策的中心来实施文化地区建设。南非的开普敦也在致力于文化建设,该地具有风光明媚的海滨沙滩,气候也非常宜人,因而致力于电影产业。另外,当新西兰成为《指环王》和《最后的武士》的取景地后,也开始向文化产业倾斜。
由此看来,成功的文化区域有三个共同特征:一是官方部门与民间组织发挥有效领导作用;二是具有多种资金来源;三是具备明确目的。
因为文化,人们的日常生活变得充实起来、街镇更有乐趣、社会整体变得更加富裕了。无论是商品、服务,包括独特的设计或技术,从广义上说,具有文化力的东西更易为消费者所选择所接受。而且,具有文化力的企业,其消费额与利润率都更高;具备文化力的街镇和城市更能吸引人和企业,税收也更高;具备文化力的国家也能从世界上吸引游客和投资,从而变得更加富裕。
马克思说: “劳动……只要它的目的仅仅是增加财富,那么它就是有害的、罪孽的。”这就从侧面告诉我们,文化力生产不同于物质硬实力生产所特有的内涵。文化力中包含着人的内在尺度和精神理想,蕴涵着人类向善求美的崇高情怀,洋溢着人性、人文、人生的快乐。没有文化力作先导的社会,人们无论有多么丰富的物质享受,也必然是浅薄的生物躯壳。认真思考、运用并发展文化力,对于中华民族文化乃至人类文化的发展,都有着重要意义。在先进生产力和先进文化力的共同推动下,中华民族的文化一定能够实现新跨越,从而占据世界文化发展制高点,掌握国际竞争主动权,最终屹立于世界先进民族之林。
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征程中,我们要大力提升文化力、解放文化力、发展文化力。让文化力与新经济力相互作用、相互依靠,如车之两轮、鸟之两翼,凤鹏并举、协同前进,为中国新经济运行发展增添新的生命力。
文化力与新经济相生
二十世纪九十年代以来,文化力这一概念的使用频率越来越高。北京图书馆在开始建立国家数字图书馆时,曾把有关“文化力”的著作第一批纳入数据库。据说是因为这样的书借阅率很高,大学里诸多教师、学生写论文都要找这方面的书籍做参考资料。但在1992年以前,中国的图书资料文献中是没有这个概念的,虽然国外的一本书曾经有过这样一个词,但也只是提及,也是唯一被翻译成“文化力”的一个词。
文化力是同政治力、经济力相对应提出的一个专用概念。内涵一是智力要素,包括科学、教育、知识、智力、智慧等;二是精神理念要素,包括理想、信念、道德、伦理、价值观等,这是文化力量的重要方面;三是文化网络要素,包括图书馆、博物馆、文化馆、影视传媒等;四是在现实生活中传承的优秀传统文化,比如现在的和谐理念、“和为贵”、 “和而不同”、“同则不济”等。
新经济指的是,利用现代的、大容量的计算机、通讯、网络等新技术,靠具有高人力资本存量的人才,使各种各样的经济活动越来越全球化的经济形态。这些经济活动或商务活动的源泉不是金融资本,而是人们的注意力、关注度。其基本形式与特征一是人才经济,表现为以人的才能为中心,是以人力为原动力的经济;二是魅力经济或注意力经济,表现为以追求魅力或寻求、提高人们的注意力为目的的经济,表达的是人的兴趣、爱好、愿望、关心等等,属于个人的潜意识倾向;三是创造力经济,表现为以创造力为中心的经济。
这三种形态的经济所共通的地方在于:给人或物以及人的活动增添魅力,形成注意力。然而,能够增添这种魅力,引起人们关注的只能是文化的作用力或只能靠文化力。文化力的发展与三种经济形态的动态发展密切相关,或者说,不同时段上文化发展水平凸现着新经济发展水平的高低,反过来新经济发展水平又会展示出文化力的大小与强弱。这是在新经济时代最能吸引人们注意力的有力资源。
新经济与文化力相合
八十年代,时任商业部部长的胡平当时曾提出了一个商业文化学的课题,研究商业文化。有人就提出反驳的说法,说你是商业部长,不是文化部长,你搞商业的商业部长讲什么文化呢?他当时讲了很多一定要强调研究商业文化的原因。新经济的发展并不是一个纯经济的行为,新经济本身也不是一种纯经济,不能就经济论经济,不能经济是经济、文化是文化,两者不说话。
新经济中蕴含着一种内在的文化、道德和伦理的力量,而且新经济发展中非经济因素作用、文化力的作用越来越重大、越来越显著。加强新经济中文化力的研究,把文化力和新经济连为一体,为新经济、为企业、为文化的研究提供了一个新的视角。二十一世纪的经济格局将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文化力的较量。文化力是综合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没有文化力的综合国力论是一种片面的国力观。也就是说,讲综合国力,不能只讲军事实力、经济实力、科技实力,还有文化力。经济与文化一体化发展,经济文化一体化,就是改变了经济是经济、文化是文化这样一个观察问题的视角。现代农业经济当中的“农家乐”、旅游农业、观光农业等就是经济与文化相生相合的实例。
经济力提升文化力
上一世纪80年代对文化具有经济的内涵一直不太关心的政策制定者们,开始意识到文化作为经济发展驱动力的重要性,不仅在大城市,而且在中小城市也认识到创造性文化产业对城市发展和保持活力的必要性。此外,企业也开始认识到商品经济价值的主要部分不在于物质价值,而在于文化联想、设计等审美价值。以往文化政策的对象一般偏重于高雅文化,而现在的“俗文化”——大众文化也成为文化政策的涵盖对象。并且将“俗文化”与“雅文化”区别开来,反而容易使后者在商业上难以成功,不能吸引大众,是非生产性的。
最近被定义的文化产业包括相当广泛的领域,有艺术、媒体、工艺、时装、设计、体育、历史自然遗产和文化遗产、观光、饮食、娱乐、地方历史、城市主体性和对外形象等等。而且西方许多国家近几年出现了许多公开报道,就创造型产业提出了许多新观点。这些报道将广告和行为艺术、传播媒体与美术馆、软件开发与交响乐团都列入文化定义之中。认识到以创造型产业为中心的文化产业的经济侧面,对构筑未来社会非常重要。有专家将文化产业政策分为三种类型:其一,是将焦点集中在文化产品的生产上,如电子产品或宣传媒体等在国内外消费的产品;其二,是将焦点放在“输入和接受”消费者身上,这里所说的消费者是为体验地区所特有的文化财富即当地的氛围而前往的;其三,是将焦点锁定在“装扮城镇”上,以期不仅吸引游客,还要吸引投资者和定居者。
有专家仿效国内生产总值(GDP)的提法,将“文化力”解释为“国民总魅力度”或“国民总文化力”(GNC)。近几年人们特别留意到动画、漫画、音乐等流行文化备受推崇的现象,认为象日本等国在20世纪90年代已成为文化上的新超级大国。
“国民总魅力”这样的“文化力”,要像国内生产总值或国民生产总值那样被量化是困难的,需要附加详细的定义和完善的调查、统计方法。不过我们可以利用录音唱片、磁带、印刷书籍、报纸、绘画、找享用底片、电影胶片、美术品、收藏品和古董的商品贸易统计,以及专利使用费、文化娱乐收入等的服务贸易统计形成的出口额和交易额的总量,对“对外文化力”进行粗略的推算,得到“对外文化力”的增长程度。如日本在1993-2000年间,其对外文化力大约增长了两倍。
文化力助长经济力
文化力会吸引人们的注意力,给消费行动带来巨大影响。如中国近几年播放的几部韩国电视连续剧,致使特别是中小学生在日常消费上形成了一股“韩流”,与电视剧道具有关的产品,如韩产汽车、泡菜等,其销售量大增,从中国赚取了大把大把的钞票。
企业或产业文化力的高低,即文化重视度的高低与经营利润存在着正相关的关系。文化重视度高的企业或产业,一般其经营利润率也较高。广西玉柴老总曾说过,跟德国人谈判,德国人第一句话问的就是玉柴的精神,他说:以人为本、零起点、争第一。德国人说:好,开始谈判。周总理曾27次在前门烤鸭店接待外宾,有一次被问到“全聚德”的含义,总理顺口而答:全而无缺、聚而不散、仁德至上。现在这仍是全聚德企业文化的内核。正是因为有了这种文化的支撑,全聚德的家才越做越大、业越聚越丰。劳动部近年新增加了一个职业名称,叫“企业文化师”,定义就是在企业经营管理活动过程中,从事企业价值理念体系构建及其转化工作的管理人员。这个定义是准确的。优秀的企业文化,是价值理念与行为规范的有机统一。张裕葡萄酒是1892年创办的,是李鸿章签发的营业执照,与其同一年诞生的美国道琼斯工业指数、GE公司等现在差不多都死了,而张裕与喀斯特结盟,结盟带来了新的文化、新的生机,并在生产上引进法国技术、法国酿酒师。所以企业是有寿命的,文化力是一种经济力。
文化推动新经济区域的崛起
所谓的文化地区,指艺术和文化成为主要吸引力的特定地区。根据文化地区的特征,可以分为产业文化区、艺术文化区、制度文化区和大都市型文化区。
产业文化区指的是具有特定文化价值的产业集中在某一地区之后,使得该地区产生了活力,意大利家具产地或米兰的服装产地就是例子。美国的洛杉矶也可以称为产业文化地区。在这座城市,从事电影和录像产业的人员在整个从业人员中所占比例,1993年为5.2%,1997年为5.3%。
制度文化区可以以葡萄酒产地为例。意大利巴罗洛、巴尔巴雷斯科、巴尔贝拉等三个地区分别为自己的葡萄酒申请了知识产权保护。与实施这一制度的1999年前后相比较,尽管其国内生产总值在缩减,但葡萄酒价格却大幅增长了,进而带动了该三个地区的经济发展。
作为艺术文化区,西班牙的毕尔巴鄂是一个很好的例子。该市以建设美术馆为中心,通过城市综合开发吸引游客,成功地激活了城市经济。
美国90%以上的城市都将振兴艺术文化作为制定政策的中心来实施文化地区建设。南非的开普敦也在致力于文化建设,该地具有风光明媚的海滨沙滩,气候也非常宜人,因而致力于电影产业。另外,当新西兰成为《指环王》和《最后的武士》的取景地后,也开始向文化产业倾斜。
由此看来,成功的文化区域有三个共同特征:一是官方部门与民间组织发挥有效领导作用;二是具有多种资金来源;三是具备明确目的。
因为文化,人们的日常生活变得充实起来、街镇更有乐趣、社会整体变得更加富裕了。无论是商品、服务,包括独特的设计或技术,从广义上说,具有文化力的东西更易为消费者所选择所接受。而且,具有文化力的企业,其消费额与利润率都更高;具备文化力的街镇和城市更能吸引人和企业,税收也更高;具备文化力的国家也能从世界上吸引游客和投资,从而变得更加富裕。
马克思说: “劳动……只要它的目的仅仅是增加财富,那么它就是有害的、罪孽的。”这就从侧面告诉我们,文化力生产不同于物质硬实力生产所特有的内涵。文化力中包含着人的内在尺度和精神理想,蕴涵着人类向善求美的崇高情怀,洋溢着人性、人文、人生的快乐。没有文化力作先导的社会,人们无论有多么丰富的物质享受,也必然是浅薄的生物躯壳。认真思考、运用并发展文化力,对于中华民族文化乃至人类文化的发展,都有着重要意义。在先进生产力和先进文化力的共同推动下,中华民族的文化一定能够实现新跨越,从而占据世界文化发展制高点,掌握国际竞争主动权,最终屹立于世界先进民族之林。
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征程中,我们要大力提升文化力、解放文化力、发展文化力。让文化力与新经济力相互作用、相互依靠,如车之两轮、鸟之两翼,凤鹏并举、协同前进,为中国新经济运行发展增添新的生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