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上海高考作文写作随想录

来源 :七彩语文·中学语文论坛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ANDWICHSZHAN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笔者看来,2015年上海高考作文题“坚硬与柔软”,不仅彰显了上海高考作文特有的海派文化和人文情怀,而且延续了“两概念”对立统一、辩证思维的传统。从2011年的“过去与过不去”,2012年的“舍弃与不舍弃”,2013年的“重要与更重要”,2014年的“自由与不自由”,到今年的“坚硬与柔软”,上海的高考作文经过了五年的发展和演变,旨在进一步引导语文教育朝着提升学生的思维品质,构建学生写作的内在逻辑关系,完善学生对“矛盾与统一”的辩证思考和理性认知这一方向发展,无疑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和指导意义。但通过参与高考作文阅卷,笔者也有一些新的发现与思考,现以今年的考题为例,作如下分析。
  第一,针对“两概念”的关系型材料作文,部分学生还没有走出“作文不是一道数学题”这一写作的典型性困境。长期以来,写作受数学思维或逻辑推理等关系的影响,学生大都会用数学或证明题或简答题的思维来进行写作,他们比较注重论证和推理过程的清晰和完整,而忽视了要用语文独有的表达和思维方式来阐述自己观点的过程。表现为学生在作文中一般会有这样的写作套路:先化“虚”为“实”,指出自己所理解的心中的“坚硬的东西”和“柔软的东西”各是什么;然后结合实例依次阐述两者对于“造就和谐自我”的重要性;最后总结只有做到相辅相成,互为统一,才能“造就和谐的自我”。这样的作文,看似有辩证,实则是“伪辩证”,他们更多的是对所给材料或观点的阐释,大多都是正确的“废话”,缺少自己独特的见解。给读者或阅卷者的感觉,似乎是在论证或证明一道简单的数学题或正确的结论,如果把文章的论据抽离出来,剩下的只是对所给材料的“转述”,缺少自己独特而又深入的思考,从而失去了写作的色彩和味道。
  第二,不可否认的是,学生经过考前的系列指导和专项强化训练,作文中能够有一些辩证意识,但缺少辩证思考的深度和准确度,从而在文章的思想性上缺少可读性和独特性。我们不难看出,所给材料中提供的两个核心概念“坚硬”与“柔软”,看似矛盾,实则统一。如何能找到两者之间的内在联系,把两者有机结合,或找准思考问题的“结合点”,并能在思考两者关系的基础上,围绕“和谐的自我”这一主题抽象概括或引出一定的道理,这才是写作的关键所在。如《柔软也是勇敢》一文,学生能够从两者的对立关系中,找准分析问题的角度,确立思考问题的结合点,并提炼出自己独特的思考,指出人在面对自己心中看似“坚硬”的道德、法律和制度面前,要敢于承认自己的错误,看清自己内心的浅陋和自私,这是需要勇气的。而对待心中的柔软,我们更需要“坚硬”的勇气,这是走向和谐自我的必要途径。不难看出,好的辩证思维需要有一些适当而又合理的转换,这样才能凸显出思维的品质和思想的厚度。
  第三,一直以来,作文教学都受“重训练轻体验,重技巧轻立意”等应试实践的影响。特别是针对材料或题目中出现“虚”的概念时,老师一般都会引导学生通过概念“转换”来表达出自己的认识、理解和思考,从而使行文呈现出相对的辩证性。比如,考生把材料中“虚”的“坚硬的东西”转换为“实”的梦想、信念、追求、理性、原则、意志等内容,把“虚”的“柔软的东西”转换为“实”的亲情、友情、爱心、宽容、感性、情感等内容,这本无可厚非,但是从以上内容中,我们不难发现,经过学生转换以后的内容,他们的理解也许是有道理的,但不一定有价值;他们的认识或许是独特的,但不一定符合作文题本身的要求,甚至是文章前后内容不能很好地体现出辩证法的对立统一性,如《感性与理性》《原则与感情》,更有甚者直接等同于《猛虎与蔷薇》,一定程度上前后内容都存在不统一、不对立,甚至出现“套题”“贴标签”等问题。归结起来,无不表明在平时的作文教学中,教师只注重了外在的形式和方法,却淡化了写作思维品质的培养。相反,教师应更多地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进行“虚与实”的结合和转换,那是因为要借助“以实写虚”的方式,使我们的认识、理解和思考更加具体而又真实,辩证分析更加完整而又缜密,或许一定程度上还会增强文章的可读性和思想性。
  第四,材料作文本身具有的局限性,也会导致学生写作思维空间的窄化。表现为更多的学生是在阐释人的心中“坚硬的东西”和“柔软的东西”是什么,并尽可能地揭示出各自的思想内涵,往往容易忽视对所给材料核心思想的关注,即如何对待心中的“坚硬与柔软”关系到能否造就和谐的自我这一问题。如果只是关注前者,即思考“是什么”,并一味地解释而缺少分析、讨论与思辨,作文是不可能出彩的,更不可能产生思辨性,因为这样的写作并没有触碰到所给材料的核心思想,虽然有自己独特的思考,但是对所给材料的把握是片面的,理解题意是不完整的。倘若把写作的重点放在思考“怎么样”,即思考“如何对待它们”,反而会有意想不到的收获。或思考“造就和谐的自我”需要我们怎么做,或从人的内心深处探寻“和谐的自我”的意义和价值,并写出自己独特的思考与认知,这样的作文一定会有真我,并且有切实的心灵感受与领悟。如《行中庸之道》一文,它的立意远高于材料,并且在行文过程中作者的观点已经呼之欲出:“中庸之道的真正含义不在于一味地宽厚或一味地坚持,前者过了就是懦弱,后者过了就是一种劣根性的偏执。只有平衡好内心的两端,力行中庸,才能造就和谐的心灵和自我。”一般而言,学生在整体理解材料的基础上,能够准确把握材料的思想和情感倾向,并学会从材料中引出或提炼出自己的思考和观点,这是材料作文写作的一般规律。
  第五,对于材料作文以及它所隐含的思想观点,如果只是一味地趋同和附和,这样写出来的文章大多也只是“正确的废话”。相反,如果我们能够在问题的发现、提出到问题解决的过程中采取质疑的态度,有一点批评的声音或批判的精神,那么,写作就有了无限的活力和生气,就能让人看到新的希望和可能性。如从材料中所给的关联词“总有……也有……”不难看出,出题者旨在强调每个人的心中一定会有软也有硬,因此,我们大可不必一分为二地进行思考,两者无需对立,只需要统一即可。因为一旦对立,就是不和谐的表现。我们可以展开分析和议论,可以举例说理,也可以运用形象化思维。如,如何对待它们,我们可以选择像刺猬一样,用坚硬的外表来保护柔软的内心,从而达到自我的统一;像鸡蛋一样,坚硬的外壳里也能孕育着新的生命,直到新生命破壳而出,彰显了生命的完美与和谐;像河蚌一样,在坚硬的外壳之下只是为了保护自己柔软的躯体,而在柔软的躯体之中,也能孕育出坚硬的珍珠等等。倘若能从这些自然界与之相似的事物中引出和谐的自我是“由内而外”的,并写出自己的思考与感悟,必定能引起读者的思想共鸣。   第六,面对学生用做数学证明题或阐述题的方式,或“就事论事”的态度写出来的高考作文,阅卷教师常常是哭笑不得,因为写作如果只是按照现成的公式作简单的证明或因果推理,往往会丧失写作的独有的魅力。需要指出的是,与数学、政治等学科不同的是,作文应该有其特有的话语方式和思维方式,也是学生自我生命的发现和自由思想的表达。从这个方面来说,面对今年的高考作文题,学生需要论证的观点往往是出题者预设好的,或者是给定的,写作者只需要证明它或用故事来演绎它——尽管根据题目的意思,考生可能会有两种或三种选择,但不管有多少种,在部分学生那里,写作的出发点都是在证明和阐释,就像证明一个已经公认的定理或公式那样,毫无写作的创造性和审美的愉悦感。如果我们的作文题,仅仅只是停留在调动学生对已有发现的证明,而缺少对自我表达的激励、对问题的独特思考和对未知世界的探寻,那么,这样的作文命题,坦率地说,很难激发写作者自我表达和自我发现的欲望,只会让一群青春的面孔陷入死板的“说教”,毫无创新可言。
  第七,倘若以“造就和谐的自我”作为对材料的理解和思考的切入点,那它本身意味着什么并不重要,只要人在面对“坚硬与柔软”时,心中没有郁闷纠结,有的只是硬骨气和软心灵,那么,我们就可以说这样的人是和谐的自我。然而,问题是学生并没有这样想,他们大都从材料中引出诸如要处理好坚持和放下,讲诚信和懂宽容,平衡内心的善与恶、理性与感性、坚硬与柔软等问题的思考。对于以上这些问题,学生或许早已驾轻就熟,并能准确地在两者之间找到“平衡术”,自觉地参悟各种人生的真谛,或展开一分为二式的“辩证”,或进行生搬硬套式的说理,或华而不实的铺陈。无论怎样,这样的写作并非是在读懂材料“在说什么”的基础上,围绕“我想写什么”“我想到了什么”来进行审题和立意,文章必然会缺少自我真实的表达,也会减损一些生气与灵气,甚至是丧失写作者应有的追求和生命意识。
  第八,作文题所给材料中人的心中“坚硬的东西”与“柔软的东西”究竟是什么,恐怕没有人能说清楚,但有一点是可以肯定的,那就是前者是指人在面对困难、挫折时所表现出的一种内在的强大的力量和执著的勇气,它具有强烈的意志力和穿透力;而后者是指人在达到某种本能的极限后,所表达出来的一种心灵的脆弱和本性的软弱,甚至是自我妥协、自我质疑和自我唤醒。对于人的内心来讲,无论是强大还是弱小,两者应该是相互统一、互为补充,都是人的心灵深处应该保有的东西。因此,我们不能只强调“坚硬”而忽视了“柔软”,也不能只允许自己内心“坚硬”而鲜有“软弱”,而应当学会寻求内心的自我平衡,造就更和谐的自我。
  第九,在阅卷中学生较多地引用了英国诗人西格夫里·萨松在《于我,过去,现在以及未来》中的诗句“我心里有猛虎在细嗅蔷薇”。对此,诗人余光中的解读是人性有两面性,而两两相对的人性本质又是调和的。现实中的我们,每个人的内心深处都穴居着一只猛虎,只是在虎穴之外仍有蔷薇丛生。老虎也会有细嗅蔷薇的时候,忙碌而远大的雄心也会被温柔和美丽所折服,因此,有人会慢慢地停下脚步,安静地欣赏自然赐予他的美好。然而,猛虎的魄力也可以和蔷薇的细腻形成和谐的整体。再怎样坚如磐石的内心或豪情满怀者,在胸中依然有一份清淡灵动,一份安然静默蕴藏其中,依然会有柔弱而美丽的花朵启颜开放,随清波婉转而下。但无论怎样,踏碎了的蔷薇犹能盛开,醉倒了的猛虎有时也能醒来,这些都需要我们好好地善待。在写作中可能是学生喜欢“猛虎细嗅蔷薇”这一诗歌般的意境,更多的是借助其比喻义,而很少涉及以此来表述人内心的爱之细腻。无论是怎样的人,只要心间起了爱意,就会变得很温柔,从而小心翼翼地靠近美好,生怕惊落了花蕊上的晨露,就连凶猛的老虎也是这样。
  第十,面对人的心中总有的“坚硬与柔软”,我们应该如何对待它们,或者是如何对待心中总有的东西,体现的是对自我的关切与提升。大多数学生都能联系现实,想到6月1日发生的“东方之星”沉船事件。然而,学生写得并不好,并且有牵强附会之嫌。比如,叙写官兵接到上级下达的搜救任务后内心表现出来的“坚硬的东西”,就是对国家和人民的忠诚和尊重,而在经过努力搜救无果后他们的内心是无比软弱的,因为他们对遇难的乘客心怀悲伤和哀悼,两者的完美表现和结合,让他们成为了“和谐的自我”。显然,这样的论据并不具有说服力和表现力,甚至是扭曲了事实。与其这样,还不如回归教材,回归生活,回归自我,让这些内容和素材真正成为写作的“富矿”,不断地予以呵护并深入开掘。如,外刚内柔的刘兰芝,在面对封建礼教势力和亲情、爱情时,她平衡了心中的坚硬与柔软,成全了完美而又和谐的自我。再如,始终向往山外现代文明的香雪,她内心对于铅笔盒的追求是坚定而又执著的,而面对父母和同伴的指责与不解时,她内心表现出来的唯有听从和软弱,作者在内在与外在的和谐统一中造就了和谐的自我。这些课本中的篇目和内容,学生应该比较熟悉,但唯独缺少个性化、主题化和思想性的分析和解读,至于文本的思想表现力和文本的个性价值,学生在写作中尚不能很好地进行揭示和阐发。真可谓,学课本只学皮毛,不见“精神”,憾哉!
  第十一,针对题目中“如何面对它们”这一写作的提示语,大多数学生能想到生活中的人们因为身处现实社会之中,他们往往掩盖或掩饰心中的柔软,在他人面前更多地表现出“坚硬”的一面。因为忘记了自我,丢失了人的本心,看不到自己内心的软弱,更多地表现出一种冷漠,甚至是冷血的坚硬和冷酷的自我,从而看不到自己当初的梦想和自我。因此,这道作文题的价值就在于:它有如一股清风,能唤醒写作者的本我意识和生命意识,引导他们要保持纯洁高尚的灵魂,并思考在物质化盛行的当下,要更多地认识到内心的丰富和人性的两端,主动将思想、梦想、信念、力量等融入生活,尽量减少对物质的依赖,激励人的自知、自明、自清等,坚守心中的家园。
  第十二,在“坚硬与柔软”之间作何选择,恐怕对国家或个人而言,都是必须要面对的问题。正如材料中所说,人的心中总有坚硬的东西,因为与万物相比,人的意志、精神是不能被打倒的,这是人与动物的本质区别所在;而人的心中也离不开柔软的东西,因为人内心的情感是十分敏感而又脆弱的,缺少情感的人,内心犹如戈壁的沙漠或冰冷的地狱,十分恐怖而且可怕。对于现在的学生而言,内心坚硬的东西是需要自己给予并在生活中慢慢地积淀而成的,而内心柔软的东西则需要用心呵护,两者都会存在。如何对待和选择?这是一种考验,更是一种智慧。写作者需要在肯定两者共生共存的同时,适当地有一些自己的质疑和评判,并学会合理地表达自己独特的见解。对于材料作文,这样的写作意识和求异思维,在阅卷中也是会得到保护和肯定的。   第十三,要注意考场作文写作的结构与层次。对于高三学生,特别是高考作文而言,应该要有所追求,最起码要达到“结构完整、层次清晰”这一基本要求。但是从阅卷中不难发现,学生作文的结构与层次的问题比较突出,很难做到形式与内容的兼顾和统一。对于写作本身而言,文章的结构与层次从来都不是只有外在的特征,它是不需要刻意去打造的,因为它与文章的思想内容有紧密的联系。如果只是为结构而结构,那么,写出来的文章必定是呆板而又生硬的,毫无生气可言。如果有严密的逻辑、独到的思想内容和个性化的语言表达,即便是结构和层次存在一点瑕疵,也是可以被忽视的。因为,作文的生命在于有内在的逻辑与独到的思想。写作者在处理写作结构与层次的问题上,只要符合写作的基本要求,尊重写作的客观规律,就可以视为有层次。毕竟,好文章的结构与层次是不需要刻意打造的,它需要思维的逻辑、语言的表达等支撑,因而它无法复制。
  第十四,针对如何造就“和谐的自我”这一问题,许多学生都尝试着给出了自己的答案。在笔者看来,写作者的思考并没有好坏、高低之分,只有深浅、善恶之分。深入的思考当然可以充实人的内心,体现自我对生活、社会和人生的关切,使自我充满诗意和情味;而肤浅的思考则流于问题的表面,表现出人的内心对于问题缺乏洞察力和思考力。因此,造就和谐的自我主要取决于心灵的选择。正如有学生所说:自我的选择和独特的思考会让一个人的内心变得充实,让人的灵魂鲜活起来。笔者认为,和谐是对自我内心的一种关切与成全。人内心的东西都有其两面性,需要努力寻找平衡,诸如表里如一、善恶相待、美丑一致、虚实相生等,这些是和谐的表现。一般情况下人并没有什么好坏之分,只是内心的选择和思考让他们变成了好人或坏人,穷人或富人。
  第十五,对于这道作文题的写作,需不需要举例论证?从阅卷中不难发现,很多学生写作文,特别是议论文几乎都是用例子堆起来的,一篇文章有三分之一甚至一半的内容都是在举例论证和分析论证。殊不知,议论文并不是例证文,也不是单纯的论证文。例子,用之恰当,固然是好;用之失当,则弄巧成拙。从理论上来说,一篇完整的议论文,必须要有充实而又典型的论据,但是也有的议论文完全不用例子,却可以在行文中呈现出比较严谨的层次与思维,表达出鲜明的观点。那是因为,在写作者的心中,他十分明白议论文的力量并不是例子或论据的力量,而是思想和逻辑的力量。
  (上海市崇明县民本中学)
其他文献
民族高校法学专业担负着为边疆民族地区培养法律人才的重任,“一带一路”沿线的边疆民族地区对涉外法律人才的需求,是民族高校法学专业不容忽视的问题.国际法课程群建设关乎涉外法律人才的培养质量,力图突破国际法课程群建设瓶颈,从明确目标、优化体系、师资建设及评价指标四个方面,为民族高校国际法课程群建设提出可行建议.
早期地理学关于人地关系的研究多基于本土思维,秉持"一方水土养育一方人"的理念。在严重依赖自然资源的传统农业社会,这一理念及其指导下的区域地理研究和区域管理实践,对于促进人与自然的协调发展起到积极作用。随着系统开放程度的增加,规模不等、层级不同的地域系统形成了一个相互依赖、相互耦合的地理网络。每个地域都是这个网络上的节点,地域问题的产生与解决与网络上其他节点有密切关联、与地域系统内外因素紧密相关,地
用地更新潜力分析是践行集约利用空间与城市更新、可持续性城市建设的重要基础,对认识城市土地利用、居住空间转型与治理意义重大,包括面积更新潜力与集约利用潜力。从社区土地面积、空间集约利用和两者关联性3个维度出发,采用企业社区兴趣点、兴趣面数据与建筑基底数据,以及景观格局指数、区位熵、重要性—绩效分析等方法,构建城市企业社区用地更新潜力分析框架,探究用地更新潜力特征,以西安市为案例进行验证。结果表明:(
图片形式的汉字结构分类问题由人工完成,存在主观分类误差、分类效率低、分类时间长,传统的数字图形图像学知识用于汉字结构分类时,无法做到使用一个模型区分多种复杂汉字结构。针对这些问题,搭建基于卷积神经网络ResNet进行迁移学习的汉字结构分类算法和搭建两层卷积层的卷积神经网络的汉字结构分类算法。在建立的数据集中训练集有19 798张汉字图片,测试集使用143张结构风格与训练集相似的汉字图片完成9分类任
在探讨"美丽冰冻圈"内涵的基础上,从自然属性与社会经济两个层面、致利与致害两条线,分析了"美丽冰冻圈"与区域可持续发展的关系,"美丽冰冻圈"、区域社会经济发展、人类福祉构成冰冻圈—人类社会经济复合命运共同体。基于中国冰冻圈要素及其变化影响的区域差异性,选取祁连山—河西地区、青藏高原三江源地区、横断山大香格里拉地区,分别代表冰冻圈水资源影响区、冰冻圈灾害影响区、冰冻圈旅游经济区,围绕冰冻圈水资源服务
中国的减贫实践证明,地理学在服务国民经济建设和支撑减贫瞄准与扶贫决策中发挥着重要学科价值。然而,由于基本概念模糊、基础理论滞后、学科体系不健全,"理论贫困"成为制约贫困地理学创新发展的最大短板。本文在解析贫困核心概念的基础上,系统剖析了贫困地理学作为一门分支学科的学科性质、基础理论、研究对象、研究内容与框架,提出了未来贫困地理研究中的前沿领域。结果表明:(1)贫困是指与一定标准相比,人们所享受的各
促进资源型城市转型升级与高质量发展,是中国全面实现高质量发展的难点和重点。对资源型城市高质量发展水平进行综合评估并分析其影响机理既能丰富相关理论研究,也具有重要的实践意义。基于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梳理和分析了新时代高质量发展的理论框架,系统构建了资源型城市高质量发展的指标体系,在此基础上综合测算了中国117个资源型城市的高质量发展水平,并深入分析了其影响机理。结果表明:(1) 2005—2017
元胞自动机(CA)作为城市时空动态模拟应用最广泛的模型,可以有效模拟填充式和边缘式城市扩张过程,但是在飞地式扩张模拟方面稍显不足。本文提出一种改进CA模型—APCA,在传统CA基础上利用近邻传播聚类(AP)搜寻城市扩散增长的"种子点",实现城市增长扩散过程和聚合过程的同步模拟。以武汉市为研究区域,使用APCA模拟其在2005—2025年间城市扩张的时空过程。结果显示:(1) APCA在设置"种子点
为使学生在学习程序设计的同时领悟德育内涵,以计算机程序设计能力培养为载体,以程序的“设计”“实现”和“评价”为主线,体现“设计”的创新性、“实现”的严谨性和“评价”的辩证性,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和信息素养.同时,精心设计具有中国特色和时代特征的案例,将专业教育与课程思政有机融合,激发当代大学生的家国情怀和使命担当.经过两年的教学实践,课程教学大纲修订、教学内容更新和案例设计等工作已经完成,与之相适应的混合式教学手段和方法已经形成,新的过程化考试评价方法已经建立,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不断提高.
准确限定球粒陨石的Ca同位素组成对于研究太阳星云物质演化和行星形成都具有重要意义.选取7块典型的球粒陨石,包括3块CV3型陨石(Leoville、Allende和Vigarano)、1块CM2型陨石(Murchison)、1块CO3.2型陨石(Kainsaz)、1块EH4型陨石(Indarch)以及1块H4型陨石(LaPaz Icefield 03601),进行了Ca同位素组成的研究.其中,Kainsaz、Leoville和LaPaz Icefield 03601共3块陨石的Ca同位素组成是首次报道.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