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子生物学方法提高电活性微生物胞外电子传递效率的研究进展

来源 :中国生物工程杂志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xunmengya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微生物细胞与电极之间的胞外电子传递效率是限制微生物电化学技术发展的关键因素,而分子生物学的发展为提高胞外电子传递效率带来了光明前景。从四种具有代表性的纯培养电活性微生物(奥奈达希瓦氏菌、铜绿假单胞菌、硫还原地杆菌和工程大肠杆菌)和混合培养电活性微生物出发,综述了利用分子生物学手段改造几种电活性微生物的研究成果,阐明了针对特异的电活性微生物,如何采取相应的分子生物学手段提高其胞外电子传递的效率,并展望了未来的研究方向。
其他文献
笔者以一道解三角形模考题为例,从“基底向量法”、“倍长中线”、“中位线”、“构建直角三角形”、“多三角形中运用正余弦定理”五个角度探究解决三角形中线长这类问题的
立体几何中的翻折问题是高考的常见考点,主要考查学生对空间图形的观察、对比、分析、抽象能力,解决此类问题可考虑从四个视角入手,处理好翻折前后的“变与不变”的关系、探
生物制药行业迅速发展,尤其是上游表达量的增加和规模的扩大,促使上游培养采用连续灌流方式,同时也推动了下游纯化生产工艺相应的采取连续纯化策略。以灌流培养的Fc融合蛋白为例,采用BioSMB PD设备,对比了下游工艺亲和层析捕获步骤中单柱批次纯化和连续流层析纯化的样品纯度和收率,并在此基础上进行小试工艺放大和生产实际用量成本计算评估。连续流层析实现了上游灌流培养与下游亲和层析连续化的可行性,工艺稳定,回收率与批次纯化接近,但相比批次纯化,生产效率明显提高,填料载量提高,同时填料使用效率提高,生产成本显著降低。
作为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进入国家规划,开始了中国地震科学实验场的一个全新的发展阶段,同时也标志了2018年以来川滇国家地震监测预报实验场向中国地震科学实验场转型和中国地震科学实验场起步的阶段顺利结束.这一阶段,围绕"地震科学野外实验室"的定位和大陆强震、防震减灾"全链条"科学问题的主要研究方向,以开放合作为重点,追求"良好开局"的短期目标;以机制探索为重点,追求"可持续性"的长期目标,开展了积极的
期刊
Convective heat transfer characteristics of molten salt in receiver tube under axially and circumferentially non-uniform(ACN)heat flux were experimentally investigated under Reynolds number of 16000 to 58000 and Prandtl number of 4.6 to 7.5.The results sh
教材习题是学生数学学习的有效载体,典型习题也是一题多解、构建模型、命题优化的主要沃土,通过一题多解、结论引申、变式思考、命题优化等途径,实现数学创新学习的目标,训练
建立快速的病原学诊断方法对动物疫病的预防和控制、公共卫生安全等方面具有重要意义。重组酶介导扩增法(RAA)是一种新型恒温体外核酸扩增技术,在体外较低温度下就可以实现对DNA或RNA的快速扩增。RAA具有操作简便、快速、准确、节能、便捷等优点。重组酶、单链结合蛋白和DNA聚合酶是该技术的三大核心物质,利用这三种物质可替代传统PCR的热循环解链过程。该技术将会在病原微生物检测方面发挥重要作用。对RAA技术及其在病原检测方面的应用进行了综述,以期为相关领域的研究提供参考。
Blade lean has been intensively utilized in axial compressors.In this study,three families of highly loaded compressor cascades featuring different aspect ratios(AR)with different levels of blade lean were designed and simulated with and without tip clear
电离层具有非常鲜明的日变化特性.电离层日变化特性是认识包括逐日变化等众多电离层现象的出发点,也是电离层经验模型需要呈现的最基本特性.本文简要介绍了有关电离层日变化的一些研究工作,重点关注以电场为核心的电离层日出变化、电离层午时咬失现象、电离层夜间增强,特别是以威德海异常为典型代表的中纬电离层夏季夜间异常变化.评述了这些方面相关研究进展、目前存在的争议、需要特别注意的地方及应进一步探讨的问题.
萜烯类化合物是一类高度多样化的天然产物,具有抗肿瘤、抗氧化及免疫调节等生理活性,因此被广泛应用于医药健康、食品、化妆品领域。然而,直接从自然资源中获取萜烯类化合物效率低、成本高,且往往对生态环境产生不利影响,不能实现绿色可持续生产。微生物合成萜烯类化合物近年来备受关注,研究人员从合成途径的构建与调控、关键酶的理性及半理性改造、发酵工艺优化等多个方面进行了探究,取得了丰硕的成果。其中,合成途径中关键酶的催化效率是影响微生物生产萜烯类化合物的重要因素。针对关键酶的研究对于提高微生物合成萜烯类化合物的能力,推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