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教育在非文学作品教学中的渗透

来源 :语文教学与研究(教研天地)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56573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文学教育是运用文学特质对学生进行想象力和创造力培养的教育。文学教育的主渠道是文学作品的教学,但文学作品的教学并非是文学教育的唯一途径。文学教育既是一种教育的内容更是一种教育理念。一般文章同样可以进行文学教育,这既是对文本进行个性解读的要求,也是培养学生个性的要求。
   一、文学教育的大力倡导及内涵
   作为语文教育教学指导性文献的语文课程标准,对于文学教育给予了极高的地位。在各个部分都以直接或间接的形式给予了充分的强调,使语文课程实施中,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培养成为语文教育的核心内容,使文学教育的内涵得到了凸显。第一,语文课程标准对文学教育的大力倡导。语文课程标准对文学教育的大力倡导主要是通过两个方面进行的。一方面是以直接的形式进行倡导。这种直接形式的倡导就是对语文课程人文性的强调。在基本理念中提出:“语文课程还应重视提高学生的品德修养和审美情趣,使他们逐步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促进德、智、体、美的和谐发展。”“语文课程丰富的人文内涵对学生精神领域的影响是深广的。语文课程应重视语文的熏陶感染作用,注意教学内容的价值取向。”在课程“总目标”当中的前三项集中反映人文性要求。“实施建议”中的“教学实施”“教学评价”“教材编写”和”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等方面都对于人文性进行了强调。而文学教育与人文性的落实具有直接的对应关系。正因为如此,作为语文课程实施基本依据的语文教材,其文学作品篇目与其它类型的一般文章相比占据了绝对的优势。以初中语文教材为例,人教版教材文学作品占65%,苏教版则占66%。另一方面是以间接的方式进行强调。就是以文学特质为依据,对语文课程的实施进行具体的规范。如对教学中体验和感悟的强调、对个性解读的强调、对情境教学的强调等等。体验和感悟是语文课程标准中出现频率最高的词汇,而且与之相关的词语诸如语感、悟性等等也提出了明确的要求。同时,这种要求往往与文本的个性化解读紧密联系在一起。对此,语文课程标准明确地指出:不能以教师的讲授代替学生的理解、体验和感悟,必须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认知水平密切联系。为了使体验与感悟在语文课程实施中得到落实,语文教学特别强调采用情境教学的方式。通过设置情境,使学生直接走进课文的场景和氛围之中,进行设身处地的体验和感受,而这一切都与文学特质所具有的含蓄蕴藉所带来的理解的多极取向密切联系,这种间接的强调,使文学教育在整个语文课程实施中具有更为深刻的内涵和更为广阔的意义。第二,文学教育的内涵。关于文学教育,鲁定元认为:“从本质上说,文学教育是作为读者的师生以语言为媒介、以文学作品展示的人类文化意象为内容,与作者进行的精神沟通,旨在丰富心灵世界,构建精神家园的活动。”这个定义无疑是正确的,它揭示了文学教育的基本内涵和基本本质。但与语文课程标准所倡导的“文学教育”相比,它因专注于文学作品的教学。而使对这个概念的理解显得单薄。从语文课程标准的整体内容上去理解“文学教育”这个概念,其内涵除了鲁定元先生所定义的内容之外,我认为不能单独地将“文学教育”明确为具体内容,更应将其视为一种教育观念,只有这样才能与语文课程标准的内涵对应起来,也只有这样我们才能不仅在文学作品的教学中进行文学教育,而且在一般文章的教学中同样进行文学教育,这才是语文课程标准对“文学教育”内涵的全面阐释。
   二、“文学教育”落实中的问题
   文学教育在理论上的倡导可谓是盛极一时,但在实际教学中,文学教育并没有真正地落到实处。假借文学教育之名所进行的非文学教育的情况比较普遍地存在于各个学段的语文教育中。第一,文学教育整体上的名不副实。主要反映在两个方面,一是倡导与实际教学的反差,一是文学教育的非文学化。语文课程标准颁布实施以后,文学教育成为教改的一个重要课题,不仅各级各类教育学术期刊上发表了大量的相关倡导和研究论文,而且在各种教改实验、教学竞赛中进行文学教育的探索和尝试。然而,通过对这个过程进行整理就会发现,围绕新课标的实施进行文学教育倡导和理论原理研究的较多,而实施教学中的探索和尝试成果不足,使文学教育始终在倡导和研究层面的徘徊,并没有真正地落到实处,给人的总体感觉是雷声大雨点小。在实际教学中,虽然也不断地强调文学教育,但我们很难看到反映文学本质内涵和理念的教育。由此造成“文学教育”的倡导与“文学教育”的实施实际存在巨大反差。而所谓文学教育的非文学化,则是假借文学教育之名实施非文学教育,或者直接就把传统的教育教学方式以文学教育冠之,混淆文学教育和非文学教育的界限,使最缺乏文学内涵的传统的灌输式教学方式也成为了文学教育。第二,将文学教育简单地理解为文学作品的教学。这是一种非常普遍的现象。在这种观念的主导下,只有文学作品才能进行文学教育。一般性文章是无法进行文学教育的。只要进行文学作品教学就是文学教育。而通过对实际教学状况进行考察我们发现,绝大多数教师在处理文学作品的教学时,并没有把文学作品所具有的特点突出出来。对文学作品教学的整体设计和实施的思路及环节,完全按照处理一般文章的模式进行:整体把握——语言精华——巩固拓展。文学作品与一般文章的教学毫无区别。更谈不上文学作品中各种不同题材的个性化处理了。将文学教育简单地理解为文学作品的教学已经是非常狭隘,而实际教学中又将文学作品的教学等同于一般文章的教学,这就必然导致对文学教育的完全取消。第三,文学教育与应试的冲突。语文课程标准对“文学教育”的倡导直接起因是不断走向绝对化的应试教育对学生个性化的禁锢和思维的扼杀。然而《语文课程标准》的颁布和实施并没有从根本上改变应试教育体制。于是,以全面提高学生素养为目的的文学教育就与应试教育产生冲突。在这种力量极不均衡的冲突中,“文学教育”遭遇冷落自在情理之中。我们无法想象,在一切都以应试为核心的教育环境中,有谁能够不顾自己的声名和社会评价,敢于冒丢掉饭碗的危险去进行文学教育,尝试通过文学教育对学生素质进行培养。当然这只是“文学教育”在实际教学中被漠视的一个方面,还有一个方面就是在现行从业的中小学语文教师中究竟有多少人能够承担起文学教育的责任的。相当多的语文教师缺少基本的文学素养,就足以说明在中小学真正实施文学教育的路还相当长,只有教師自身具备了文学素养,文学教育的落实才有可能。    三、一般文章进行文学教育的策略
   一般文章进行文学教育是文学教育深化的内容。那么这种深化必须要有相对稳固的基础,即文学教育的主渠道——文学作品的教学必须突出文学的特质。不仅要强调潜移默化地感染和熏陶,而且要执着于个性的培养。不仅要突出对想象,联想能力的引导,而且要专注于创造思维的培养。不仅要丰富学生的情感态度,而且要深化学生的透视能力。从而改变文学作品教学等同于一般文章教学的局面,发挥文学作品在培养学生的文学素养,形成文学理念中的作用。在此基础上,首先,明确文学教育既是教学内容,又是教学理念的观念。作为教学内容,文学作品是进行文学教育的主渠道,也是最为直接的路径。“文学作品”中的文学是具体内容的载体,而“文学教育”中的“文学”则是从无数具体内容的载体中抽取出的带有规律性的性质和特点。因此,在“文学教育”的具体实施中,绝不可能单纯地传授带有规律性的性质和特点,而必须回归于具体的“文学作品”。这既是文学性质和特点的要求,也是实际教学的规范。因此,在大力倡导文学教育的背景下,在语文课程实施的基本依据的教材中,文学篇目有大幅提高的原因正在于此。作为教学理念,文学教育不仅仅是针对文学作品教学的,即便是针对文学作品教学也必须突出文学的特质,采用文学的方式进行教学,否则就会产生当下文学作品教学中所体现的非文学化的倾向:作为文学教育内容的文学作品,通过所谓的文学教育,文学没有了,只剩下没有依托的内容。所以,在实施文学教育中,文学教育理念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所谓的文学教育理念是在长期教育教学中形成的,反映文学本质内涵的并渗透于教育教学过程中的思维方式和行为习惯。只有形成了这种教育教学理念。文学作品自身的特点和规律,才能得到充分的展示并发挥育人的作用。也只有树立起文学教育理念,才能够做到不仅在文学作品教学中进行文学教育,在一般文章教学中同样可以进行文学教育。其次,文学教育在一般文章教学中的渗透。文学教育在一般文章教学中的渗透包含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是对一般文章中的内容进行文学提升和拓展。在一般文章甚至是一些应用性文体写作中使用含蓄的语言、运用含蓄的表达方式是比较常见的。有的作者在写作中有意识地留给读者进行文学提升和拓展空间的。诸如某人在求职中的自我介绍中写到:他曾在某个地方晚报上发表了一篇名为《某某》的文章。后来为了增加表达效果,在不改变事实的基础上,使用了含蓄的语言,运用了含蓄的表达方式,改为:“我曾在国内公开发行的报刊上发表文章”,这就给读者留下了想象的空间,从而提高了表达效果。类似的处理在中小学教材中的一般文章的写作与修改中具有普遍性。在教这类文章的过程中,抓住这些特点进行拓展和提升对学生进行文学教育,培养学生的文学素养是非常有意义的。二是在尊重具体文体特点的基础上,加入文学教育的方式。文体特点是由内容决定的,由内容和文体的结合所构成的文章,其教学方式也有基本的规范。因此,对一般文章的教学基本的前提是根据文体特点进行教育教学方式的选择这是主体的教学形式。在主体教育教学形式之下,增加文学教育的形式,不仅使一般文章的教学更为丰富,而且直接对应语文课程实施的文学教育取向。具体实施中,将潜移默化的教学方式,体验感悟的理念以及情境教学纳入一般文章的教学,并有意识地加以强化,使学生在熏陶中获得启发,在体验感悟中获得丰富,在情境中获得投入,从而得到文学素养的提高。再次,以文学思维培养学生的文学素养。所谓的文学思维就是想象思维能力、联想思维能力和创新思维能力。在一般文章的教学中。教师抓住含义比较深刻的词句引导学生展开联想和延伸,展示更为深远的内涵和意境。通过教师对具体内容和事物运用生动的语言进行描述,展开丰富优美的画面或意境,使学生进入其中,获得情感的陶冶。创新能力的培养是语文课程实施的核心内容,也是文学教育所追求的目标,而创新思维又是创新能力的核心。为此,进行两个方面的工作。一是在教学中积极引导和培养学生对课文文本的个性化解读,培养他们在面对具体课文文本时,以尊重客观规律为基础和原则,将个人的生活经验纳入到文本的理解中,使对课文理解具有个性。二是综合运用想象、联想和创新思维。构成文学思维的三种思维并非是彼此孤立的,而是相互联系、相互支撑的。所谓想象思维是人脑通过形象化的概括作用对脑内已存在的记忆表象进行加工、改造或重组的思维过程。所谓的联想思维是由此想到彼,并同时发现彼此共同的或类似的规律的思维方式。而创新思维是人们运用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增长开拓新领域的思维能力,亦即在人们的思维领域中追求最佳、最新知识的独创思维。从上述对三种思维概念的表述中可以看出,想象是基础,联想是发展,创新是目的,想象和联想共同支撑着创新,决定着创新的程度和价值,要想充分实现创新的目的,必须打好想象和联想的基础。只有在文学教育中,三种思维同时并举,互相穿插,才能最终完成文学教育对创新能力培养的目标。
   文学教育是语文课程实施中的重要追求,它不仅体现着学生是学习和发展主体的理念,更突出着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以及创造能力的目标,因此为使文学教育落到实处,不仅要加强文学作品的教学导向,而且必须对一般文章进行文学教育的渗透。
   参考文献:
   [1]陈水绎.高中语文教学应该突出“文学性”.[M]教育导刊:上半月.2012年第1期83-85页.
   [2]张国强.探讨文学教育在中学语文教学中的作用[J]课程教育研究.2012年第24期114-115页.
   [3]郑克辉.略论语文教学中的文学教育[M]中學教学参考.2010年第7期14-14页.
其他文献
诗史即以诗笔为史笔,反映历史,针贬时弊。这一文史优良传统既见于杜甫诗中,也见于毛泽东诗词中。据此,笔者联想所及,杜甫既被尊为诗史于唐;毛泽东当然可以尊为“词史”于今日
本文给出了一维Ginzburg-Landau超导方程组过值问题的正解唯一性的证明。其重要意义在于,由此可为讨论该超导方程组的解当k→∞时的浙近性态提供各种估计式。
对某火力发电厂排放SO2导致其周围小麦受污染的突发性事故进行了调查.通过实地勘察小麦的受害症状,发现小麦呈典型的硫氧化物危害和硫酸雾腐蚀特征;小麦生物学性状和产量调查
目的对中医治疗高血压的临床效果进行探讨与分析。方法对本医院在2008年1月至2011年10月之间收治的165例高血压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与总结。结果经过中医治疗方法,1
首先从大家都熟悉的贾岛的《寻隐者不遇》谈起,"松下问童子,言师采药去。只在此山中,云深不知处。"全诗只有二十字,但内容极丰富,意境优美,情节曲折,情感丰富。先看意境。诗
目的探讨子宫动脉结扎术在处理剖宫产术中大出血的临床意义。方法回顾性分析2011年1月至2011年12月在我院行剖宫产术中21例大出血患者行子宫动脉结扎的手术方法及止血效果。
当前,我国正由社会主义计划经济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转轨,这是一场深刻的社会大变动.相应地要求进行一次深刻的观念更新.企业文化相对于社会总体文化而言,是亚文化,虽然有它自
阐述了在Excel平台上建立的BP网络模型水质评价系统的方法和要点,以及网络模型结构的设计、训练数据的处理、网络的训练和评价结果的仿真情况.实例表明Excel建立的BP网络模型
笔者根据中学新教材的特点,结合自己从事中学数学十多年的教育教学工作体会,探讨了数学新教材教学方法的创新.
<正>1999年,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建国50周年。这一年,中国人民解放军在天安门广场举行了隆重的阅兵式。这是党的第三代领导核心第一次在天安门广场检阅三军部队,也是20世纪最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