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引言:音乐教育以审美为核心,主要作用于人的情感世界。音乐课的基本价值在于通过以聆听音乐、表现音乐和音乐创造活动为主的审美活动,使学生充分体验蕴涵于音乐音响形式中的美和丰富的情感,为音乐所表达的真善美理想境界所吸引、所陶醉,与之产生强烈的情感共鸣,使音乐艺术净化心灵、陶冶情操、启迪智慧、情智互补的作用和功能得到有效的发挥。音乐课是人文学科的一个重要领域,是实施美育的主要途径之一,是基础教育阶段的一门必修课。在音乐鉴赏教学中,创设音乐意境,考虑学生感受,才能使课堂显得不枯燥,才能上好音乐欣赏课。下面我结合个人教学经历,谈谈如何上好音乐鉴赏课。
一、 精心创设音乐意境。
1、 音乐环境意境。
任何一种艺术对人的影响都来自于各种特色的文化活动,来自于各种方式的文化展示。让学生拥有对音乐鉴赏的兴趣,掌握一定鉴赏知识,首先必须创造一定的音乐文化氛围。教师可根据本班情况,适当的加以布置,如在教室墙壁上布置有关音乐的标语或小知识,或张贴著名音乐家资料和他们的作品,也可以展示学生优秀音乐作品。浓厚的音乐环境意境,是音乐鉴赏课的基础设施和基本前提。
2、 音乐语言意境。
实践证明,学生的情感很大程度上是靠教师来激发鼓励的,因此教师应根据乐曲内容把握语言的语调,运用富有激情的语调来最大程度地调动学生积极性,努力做到“以情动人”,而不是以平淡不变的语调贯穿全课堂,这样不仅无法调动学生学习兴趣,甚至会使他们产生厌烦心理,结果适得其反。如欣赏中国古代歌曲《阳关三叠》时,教师应用那种不舍、哀怨而富有激情的语调来表达作者的复杂心情,又如在欣赏《毕业歌》时,教师应以慷慨激愤的语调给授课,让学生产生热血沸腾之感。可以说,这就是音乐语言意境的创设过程。
3、 音乐交流意境。
在音乐交流意境中,不仅学生之间应多一些交流,师生之间的隔阂更应该被打破,教师应尝试从学生的角度看问题,从心灵上平等看待,认真交流。另外在这一过程中,教师应尤其注重自身的穿衣打扮,欣赏美声唱法是时教师着装应注重典雅高贵,欣赏民族音乐时应适当在穿着装扮中注入民族特色。一旦音乐交流意境创设,师生皆进入角色平等交流,这样会使教学效果明显增强。
二、 将音乐语言生动表达。
枯燥抽象的说教只会增加学生对音乐鉴赏这一课程的反感,将音乐语言生动化形象化是情感的载体,也最易唤起学生感情的共鸣。为了实现音乐语言形象化,教师可以针对教学内容,利用多种语言形式来展示音乐的内容和内涵。
1、 优美的描述、抒情语言。
音乐术语情感艺术范畴,通过情感曲折表达情态,因此,音乐通过表现性和描绘性表达情感。音乐鉴赏的实质是通过调动学生的“统觉”和“通感”,引发学生的联想,激发学生的情感,从而产生相应的审美体验。教师在引导学生进行音乐鉴赏时,要适时、适度地对音乐进行画龙点睛的介绍和点评。比如,《欢乐颂》第一部分鉴赏,当低音弦乐奏出《欢乐颂》主旋律,这是《欢乐颂》主题第一次呈现,音乐低沉、沙哑、悲怆、凝重。教师要对内容给予恰当的解说:描述英雄身经百战、遍体鳞伤之后,终于看到了胜利的曙光;此时,喜悦伴随着伤感,欢乐伴随着痛楚,希望伴随着委屈;一种难以言状的复杂情绪由低音弦乐慢慢地诉说······在教师的解说中,加深学生对音乐的理解和鉴赏能力。
2、借助体态丰富的语言。
运用体态语引发学生感情共鸣。教师引导学生鉴赏音乐内容、情感时,为了帮助学生更好理解音乐的内涵,可适当加入自己的眼神、动作、造型辅助语言的表达,通过视觉、听觉的共同刺激,外加情感的启发,带给学生快乐的同时加深他们对鉴赏内容的理解。如在鉴赏音乐作品《黄河》时,教师可适当加入一些手势来表达内心的豪情,又如在《马太受难曲》的学习过程中,教师可加入悲伤地眼神,无形中感染学生,影响他们的感情,将音乐语言生动化形象化,对教育对象会起到意想不到的艺术教育效应。
三、组织学生进行音乐讨论。
合作探究不仅适用于文化学习,也适用于艺术鉴赏课程。教师要敢于尝试新的课堂学习方式,勇于进行教学创新。在课堂教学中要设置音乐谈论、探究这样的环节,让学生畅谈自己对音乐的直接感受。在讨论过程中,学生的思维和感受互相碰撞,产生新的感知的火花和新的理解方向。比如,在欣赏《黄河大合唱》的《问边对口曲》时,学生对独特的音乐产生了浓厚的兴趣:有的学生同学说是街头杂耍的风格;有的说是民间小调;有的认为很有滑稽戏的风格······教师引导学生结合整篇音乐作品的主体以及本章节的内容去加以讨论、理解,学生在搜集了大量相关材料后逐渐理解了这个章节的内容和风格:主要是表现国土沦丧后日寇铁蹄下人民的悲惨遭遇,配乐采用民间小调形式,富有地方乡土气息,通过叙事般的对唱形式,手法简练,通俗易懂。整个篇章内容与形式,音乐与节奏相得益彰,充满了西北风情。学生通过讨论合作,加深了对音乐的理解,提高了音乐鉴赏能力。
四.引导学生把握音乐作品主题。
主题一部音乐作品的中心和灵魂,是音乐作品艺术风格的集中体现。把握音乐的主题,对于帮助学生感知音乐、理解音乐、鉴赏音乐有着至关重要的意义。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注重引导学生一步一步把握音乐的主题,在大方向明确的前提下进行以上三个环节的鉴赏教学,防止学生的音乐鉴赏与音乐本身、音乐主旨背道而驰,严重印象学生的音乐认知能力和鉴赏水平的提高。教师要善于从作品的创作背景、作者的人生经历、作者生活国度的历史、人文、借助画面等各方面加以引导,让学生从广泛的文化背景入手,了解作者在作品中给予的情感和社会理想,从而帮助学生准确、快速地把握音乐作品的主题。比如,在鉴赏《蓝色的多瑙河》、《海浪的嬉戏》、《沃尔塔瓦河》等以自然风光为背景的音乐作品,教师可以通过多媒体技术配以生动丰富的画面,帮助学生通过通感联觉效应体会作品的内涵,把握音乐的主旨。
总之,音乐鉴赏是高中音乐课的主要教学内容,也是提高学生艺术素养的重要渠道。教师要从多方面入手,调动学生鉴赏艺术的兴趣和积极性,使得学生乐学、爱学,并能在学习、鉴赏的过程中体验到音乐带来的乐趣,从而提高学生的艺术修养。
(作者单位:河北省乐亭县新寨高级中学)
一、 精心创设音乐意境。
1、 音乐环境意境。
任何一种艺术对人的影响都来自于各种特色的文化活动,来自于各种方式的文化展示。让学生拥有对音乐鉴赏的兴趣,掌握一定鉴赏知识,首先必须创造一定的音乐文化氛围。教师可根据本班情况,适当的加以布置,如在教室墙壁上布置有关音乐的标语或小知识,或张贴著名音乐家资料和他们的作品,也可以展示学生优秀音乐作品。浓厚的音乐环境意境,是音乐鉴赏课的基础设施和基本前提。
2、 音乐语言意境。
实践证明,学生的情感很大程度上是靠教师来激发鼓励的,因此教师应根据乐曲内容把握语言的语调,运用富有激情的语调来最大程度地调动学生积极性,努力做到“以情动人”,而不是以平淡不变的语调贯穿全课堂,这样不仅无法调动学生学习兴趣,甚至会使他们产生厌烦心理,结果适得其反。如欣赏中国古代歌曲《阳关三叠》时,教师应用那种不舍、哀怨而富有激情的语调来表达作者的复杂心情,又如在欣赏《毕业歌》时,教师应以慷慨激愤的语调给授课,让学生产生热血沸腾之感。可以说,这就是音乐语言意境的创设过程。
3、 音乐交流意境。
在音乐交流意境中,不仅学生之间应多一些交流,师生之间的隔阂更应该被打破,教师应尝试从学生的角度看问题,从心灵上平等看待,认真交流。另外在这一过程中,教师应尤其注重自身的穿衣打扮,欣赏美声唱法是时教师着装应注重典雅高贵,欣赏民族音乐时应适当在穿着装扮中注入民族特色。一旦音乐交流意境创设,师生皆进入角色平等交流,这样会使教学效果明显增强。
二、 将音乐语言生动表达。
枯燥抽象的说教只会增加学生对音乐鉴赏这一课程的反感,将音乐语言生动化形象化是情感的载体,也最易唤起学生感情的共鸣。为了实现音乐语言形象化,教师可以针对教学内容,利用多种语言形式来展示音乐的内容和内涵。
1、 优美的描述、抒情语言。
音乐术语情感艺术范畴,通过情感曲折表达情态,因此,音乐通过表现性和描绘性表达情感。音乐鉴赏的实质是通过调动学生的“统觉”和“通感”,引发学生的联想,激发学生的情感,从而产生相应的审美体验。教师在引导学生进行音乐鉴赏时,要适时、适度地对音乐进行画龙点睛的介绍和点评。比如,《欢乐颂》第一部分鉴赏,当低音弦乐奏出《欢乐颂》主旋律,这是《欢乐颂》主题第一次呈现,音乐低沉、沙哑、悲怆、凝重。教师要对内容给予恰当的解说:描述英雄身经百战、遍体鳞伤之后,终于看到了胜利的曙光;此时,喜悦伴随着伤感,欢乐伴随着痛楚,希望伴随着委屈;一种难以言状的复杂情绪由低音弦乐慢慢地诉说······在教师的解说中,加深学生对音乐的理解和鉴赏能力。
2、借助体态丰富的语言。
运用体态语引发学生感情共鸣。教师引导学生鉴赏音乐内容、情感时,为了帮助学生更好理解音乐的内涵,可适当加入自己的眼神、动作、造型辅助语言的表达,通过视觉、听觉的共同刺激,外加情感的启发,带给学生快乐的同时加深他们对鉴赏内容的理解。如在鉴赏音乐作品《黄河》时,教师可适当加入一些手势来表达内心的豪情,又如在《马太受难曲》的学习过程中,教师可加入悲伤地眼神,无形中感染学生,影响他们的感情,将音乐语言生动化形象化,对教育对象会起到意想不到的艺术教育效应。
三、组织学生进行音乐讨论。
合作探究不仅适用于文化学习,也适用于艺术鉴赏课程。教师要敢于尝试新的课堂学习方式,勇于进行教学创新。在课堂教学中要设置音乐谈论、探究这样的环节,让学生畅谈自己对音乐的直接感受。在讨论过程中,学生的思维和感受互相碰撞,产生新的感知的火花和新的理解方向。比如,在欣赏《黄河大合唱》的《问边对口曲》时,学生对独特的音乐产生了浓厚的兴趣:有的学生同学说是街头杂耍的风格;有的说是民间小调;有的认为很有滑稽戏的风格······教师引导学生结合整篇音乐作品的主体以及本章节的内容去加以讨论、理解,学生在搜集了大量相关材料后逐渐理解了这个章节的内容和风格:主要是表现国土沦丧后日寇铁蹄下人民的悲惨遭遇,配乐采用民间小调形式,富有地方乡土气息,通过叙事般的对唱形式,手法简练,通俗易懂。整个篇章内容与形式,音乐与节奏相得益彰,充满了西北风情。学生通过讨论合作,加深了对音乐的理解,提高了音乐鉴赏能力。
四.引导学生把握音乐作品主题。
主题一部音乐作品的中心和灵魂,是音乐作品艺术风格的集中体现。把握音乐的主题,对于帮助学生感知音乐、理解音乐、鉴赏音乐有着至关重要的意义。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注重引导学生一步一步把握音乐的主题,在大方向明确的前提下进行以上三个环节的鉴赏教学,防止学生的音乐鉴赏与音乐本身、音乐主旨背道而驰,严重印象学生的音乐认知能力和鉴赏水平的提高。教师要善于从作品的创作背景、作者的人生经历、作者生活国度的历史、人文、借助画面等各方面加以引导,让学生从广泛的文化背景入手,了解作者在作品中给予的情感和社会理想,从而帮助学生准确、快速地把握音乐作品的主题。比如,在鉴赏《蓝色的多瑙河》、《海浪的嬉戏》、《沃尔塔瓦河》等以自然风光为背景的音乐作品,教师可以通过多媒体技术配以生动丰富的画面,帮助学生通过通感联觉效应体会作品的内涵,把握音乐的主旨。
总之,音乐鉴赏是高中音乐课的主要教学内容,也是提高学生艺术素养的重要渠道。教师要从多方面入手,调动学生鉴赏艺术的兴趣和积极性,使得学生乐学、爱学,并能在学习、鉴赏的过程中体验到音乐带来的乐趣,从而提高学生的艺术修养。
(作者单位:河北省乐亭县新寨高级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