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极磷虾粉营养特性及其在水产饲料中的应用

来源 :动物营养学报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am_rao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南极磷虾是一种重要的海产品资源,因其具有生物量大、营养丰富、富含生物活性物质等优点,越来越多地受到研究者的关注.研究证实南极磷虾粉对水产动物的生长和免疫性能等具有调节作用.本文综述了南极磷虾粉的营养特性及其在水产饲料中的研究和应用,以期为南极磷虾粉在水产饲料中的应用提供参考,促进南极磷虾粉作为新型蛋白质资源在水产养殖中的应用,推动南极磷虾资源的综合开发.
其他文献
干旱胁迫严重影响黄秋葵的生长和产量的形成,包括种子萌发,株高、茎粗、叶片数、叶片面积等农艺性状,干物质累积与分配,生育期以及结实等.黄秋葵具有耐旱性强、适应性广等特点,通过一系列形态、生理和基因表达的变化以应对干旱胁迫,降低水分流失,增强水分吸收,从而维持生长和发育.研究干旱胁迫对黄秋葵形态、生理以及基因表达的影响,可为抗旱品种鉴定和选育提供重要依据.该研究对近年来黄秋葵响应干旱胁迫取得的研究进展进行了综述,并简要讨论了今后的研究趋势,为进一步揭示黄秋葵响应干旱胁迫的机制提供参考.
该研究建立的春茬黄瓜间作空心菜,黄瓜拉秧后留下空心菜进行夏季填闲的栽培模式,可缓解关中地区叶菜伏缺现状;秋茬黄瓜间作木耳菜,并在秋茬清棚后进行生菜冬季填闲,提高了设施资源的利用率和经济效益.该模式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黄瓜连续单作造成的连作障碍问题,对以黄瓜为主导产业的“一村一品”基地,具有一定借鉴意义.
采用随机前沿引力模型,考察2010-2019年中国出口“一带一路”国家蔬菜贸易效率及影响因素,分析中国蔬菜出口的市场空间和贸易潜力.结果 表明:中国对“一带一路”国家蔬菜出口贸易逐步增长,但出口产品结构、出口市场集中度较高.“一带一路”国家的经济规模和人口数量、中国的经济规模正向促进中国蔬菜出口,中国的人口数量和地理距离则起到抑制作用.政府效能、自贸协定、金融自由度会显著提升出口效率,而物流绩效、货币自由度和是否加入WTO会限制出口效率的提高.中国对“一带一路”国家出口蔬菜的平均贸易效率为0.51.其中,
地被石竹‘元红’是利用中国石竹和香石竹‘Tuareg’进行体细胞杂交形成的优良地被石竹新品种.该品种株高约15 cm,平均冠幅25 cm,株型直立紧凑;花单瓣、正红色,花色鲜艳,单朵花平均直径2.2 cm;单株小花数约45~50朵,花朵稠密.具有耐旱、耐高温、耐强光等特性,无明显病虫害,综合表现优良.适合上海及周边地区进行温室栽培.
该研究总结了一套适合河套地区使用的四膜覆盖薄皮甜瓜-番茄促早延后高效栽培技术,通过增加内棚膜和小拱棚膜覆盖,提高棚内植株所处环境温度5~8℃.使用该技术可使早春薄皮甜瓜比常规大棚提早定植、上市7~10 d,秋延后番茄采收期延长10~15 d,将原来种植一大茬或两小茬的生产模式转变为1年种植两大茬的安全生产模式,每667 m2效益均突破2万元,经济效益显著提升.
以‘辽峰’葡萄为试材,对其避雨栽培模式下病虫害发生特点、种类及症状进行了调查,研究避雨栽培下不同病虫害的发生规律,并总结其防治措施,从而为有效预防避雨栽培模式下‘辽峰’葡萄病虫害提供参考依据.
探索合作社农产品质量监控的有效模式对提升农产品质量具有重要作用.该研究结合系统论和管理控制论,按照内外双层控制系统-社内成员分类-社员类型对应监控类型匹配的分析框架,构建了具有双层监控路径、三级反馈运行、多向协作渠道运行框架的合作社农产品质量监控模式,依据其运行框架,对应提出质量价格对等机制、奖惩激励约束机制、农产品质量追溯机制3种运行机制,剖析模式生成完备型体系评价机制、共享型技术支持机制、专业型人员管理机制、综合型基础保障机制4类模式实现机制,保证模式的优质高效运行,实现农产品竞争力提升,有效推进乡村
以龙胆草提取物作为添加剂,按照不同比例配制等氮等能饲料,对罗非鱼幼鱼进行分组饲养.通过11周养殖试验,采集鱼体肌肉组织,测定不同添加量组间肌肉常规及其氨基酸组成等指标,以研究龙胆草作为饲料添加剂对罗非鱼生长及肌肉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龙胆草提取物作为饲料添加剂能够显著提升吉富罗非鱼具有提高肌肉粗蛋白含量,增加必需氨基酸以及鲜味氨基酸含量的作用,其中以0.3%为最适添加量.
渔业是我国产业结构分类中的第一产业,同时作为贵州省助推乡村振兴的重要抓手之一,鼓励发展的意义重大.黔南州深入贯彻落实省委、省政府关于生态渔业有关部署要求,按照“全域无网箱、全域生态鱼”的要求,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在因地制宜发展生态渔业产业前提下取得前所未有的成绩,本文根据近年黔南州生态渔业发展情况,分析现状和前景,针对存在问题提出建议.
杂交黄颡鱼是优质的养殖新品种,深受养殖户青睐,但由于该品种体小嫩弱、发病率高、成活率低,是制约发展的重要因素.2018年~2020年对杂交黄颡鱼池塘养殖关键技术进行了探索,通过分级养殖、池塘轮养和分批上市等措施,夏花成活率达70.8%,成鱼成活率达81.4%,亩均杂交黄颡鱼产量最高达2723.4 k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