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1世纪职业教育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创新能力的提高不仅仅与广博的知识相关,而且与学生审美能力的高低也是息息相关的。笔者认为审美能力是关乎创新能力提升的重要因素,而审美教育则是开发和培养创新能力的基础和重要条件。如何让审美与创新的培养走进计算机教学?在平时的教学中,笔者作了一些尝试也取得了一定效果。
一、创设情境,唤起美的需求
在计算机课堂教学中,不难发现个别学生的审美观已经悄悄地发生了变化。有些学生对图片进行处理后,呈现出来的作品往往触目惊心。例如,将人物的照片加上了胡须,还点上了麻子,肆意丑化形象,有的直接下载一些恶搞的图片来装饰自己的作品,从中得到乐趣。不难发现,面对日益发展的网络信息,青少年学生在网络中会接触到各式各样的信息。一些腐朽、丑恶、暴力、庸俗的现象已经影响了下一代,少数学生对美的认同已经趋于庸俗化。
在Word图文混排的综合应用中,播放一段“荷塘月色”为背景的视频,营造出月夜下的美丽景色,接着展示用Word文档制作的海报。通过欣赏海报,在美妙的学习情境中,学生情感得到了陶冶与升华,激发了学生对美观文档学习的向往,调动学习新知识的积极性。根据不同的人对美的定义和理解的不同,培养学生用科技创造美,追求美。
视觉、听觉是感知美的两种主要官能。著名美学家朱光潜先生说:“美感起于形象直觉。”多媒体能集声、色、画、乐于一体,色彩丰富的画面、生动可感的声音有利于创设特定的情境,打破时空限制,展现宏大与细微,“观古今于一瞬,抚四海于须臾。”让教学任务活起来、动起来,全方位地调动学生的视觉、听觉,能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引起审美愉悦,使学生的认知渠道多元化。
二、创设情境,提升审美情感
在教学中,教师精心设计教案,认真钻研教法,对刺激学生的学习兴趣是非常重要的。情境,是“审美”教学的温床,教师依据计算机审美教育的目标和学生的心理特征,运用审美因素,按照审美规律精心地创设审美情境,是计算机教学得以成功和优化的保证。创设美的教学情境,不但能激发学生的审美情趣,更能收到“润物细无声”的效果,使学生在得到美的享受的同时,也对学习产生浓厚的兴趣。
三、引导学生感受美、鉴赏美,提升学生的美学素养
计算机教学课,作为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在课堂中学生不仅要求掌握计算机应用的基础知识,还要学会动手操作。这就使学生有了创造美的空间。在教学实践中,我发现学生中普遍存在计算机操作能力强,但制作出的作品在色彩、布局和创意上都缺乏美感的现象。如何培养学生美的表现力,制作出高质量的作品,这就需要教师积极引导与启发学生美的创作灵感。
教师在教学演示中,首先,可给学生提供大量可以感受的信息,充分挖掘美的因素,多角度地展示作品美,充实学生的直观感受,以促使学生产生创作美的灵感。其次,让学生多分析他人好的作品,比如引导学生去一些优秀的艺术网站上,多渠道获得美的创作灵感。
美感不能强加于人,但可以引导。学生“审美素养”的培养是一件长期的任务。在计算机教学中,教师要积极引导学生发现美、感受美、鉴赏美、创造美,让美成为学习的原动力,让学生在充满美的艺术殿堂中健康成长。
教学评价是计算机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教学评价要灵活多变,既要注重教学效果,又要能体现出发展学生个性美和创新精神的特点。课堂评价具有以下意义:①打开学生思路,获取创作灵感。经过一评一议,便会茅塞顿开,增加辨别美丑的能力。②让学生在自我欣赏的状态里走出来,在横向比较中找到差距,获得改进的勇气。③被人品评时,无疑是得到了重视,这对一些平时很少“出彩”的同学来说,是难得的成功体验,有助于他们找到信心。
在教学《使用滤镜制作玉质效果》一课中,采用学生自评、他评、集体评三者相结合的方法对学生作品进行评价。通过评价,在潜移默化中掌握基本的操作技能,同时学生的审美能力、鉴赏能力也得到了培养,从而逐渐形成正确的审美观和美学情趣。
实践证明,审美教学理念融入计算机课堂教学,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和自主创新能力。但是学生的创新能力并不是一朝一夕形成的,因此,每一位教师都应该积极运用计算机技术,挖掘学生的潜能,不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责任编辑 易志毅)
一、创设情境,唤起美的需求
在计算机课堂教学中,不难发现个别学生的审美观已经悄悄地发生了变化。有些学生对图片进行处理后,呈现出来的作品往往触目惊心。例如,将人物的照片加上了胡须,还点上了麻子,肆意丑化形象,有的直接下载一些恶搞的图片来装饰自己的作品,从中得到乐趣。不难发现,面对日益发展的网络信息,青少年学生在网络中会接触到各式各样的信息。一些腐朽、丑恶、暴力、庸俗的现象已经影响了下一代,少数学生对美的认同已经趋于庸俗化。
在Word图文混排的综合应用中,播放一段“荷塘月色”为背景的视频,营造出月夜下的美丽景色,接着展示用Word文档制作的海报。通过欣赏海报,在美妙的学习情境中,学生情感得到了陶冶与升华,激发了学生对美观文档学习的向往,调动学习新知识的积极性。根据不同的人对美的定义和理解的不同,培养学生用科技创造美,追求美。
视觉、听觉是感知美的两种主要官能。著名美学家朱光潜先生说:“美感起于形象直觉。”多媒体能集声、色、画、乐于一体,色彩丰富的画面、生动可感的声音有利于创设特定的情境,打破时空限制,展现宏大与细微,“观古今于一瞬,抚四海于须臾。”让教学任务活起来、动起来,全方位地调动学生的视觉、听觉,能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引起审美愉悦,使学生的认知渠道多元化。
二、创设情境,提升审美情感
在教学中,教师精心设计教案,认真钻研教法,对刺激学生的学习兴趣是非常重要的。情境,是“审美”教学的温床,教师依据计算机审美教育的目标和学生的心理特征,运用审美因素,按照审美规律精心地创设审美情境,是计算机教学得以成功和优化的保证。创设美的教学情境,不但能激发学生的审美情趣,更能收到“润物细无声”的效果,使学生在得到美的享受的同时,也对学习产生浓厚的兴趣。
三、引导学生感受美、鉴赏美,提升学生的美学素养
计算机教学课,作为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在课堂中学生不仅要求掌握计算机应用的基础知识,还要学会动手操作。这就使学生有了创造美的空间。在教学实践中,我发现学生中普遍存在计算机操作能力强,但制作出的作品在色彩、布局和创意上都缺乏美感的现象。如何培养学生美的表现力,制作出高质量的作品,这就需要教师积极引导与启发学生美的创作灵感。
教师在教学演示中,首先,可给学生提供大量可以感受的信息,充分挖掘美的因素,多角度地展示作品美,充实学生的直观感受,以促使学生产生创作美的灵感。其次,让学生多分析他人好的作品,比如引导学生去一些优秀的艺术网站上,多渠道获得美的创作灵感。
美感不能强加于人,但可以引导。学生“审美素养”的培养是一件长期的任务。在计算机教学中,教师要积极引导学生发现美、感受美、鉴赏美、创造美,让美成为学习的原动力,让学生在充满美的艺术殿堂中健康成长。
教学评价是计算机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教学评价要灵活多变,既要注重教学效果,又要能体现出发展学生个性美和创新精神的特点。课堂评价具有以下意义:①打开学生思路,获取创作灵感。经过一评一议,便会茅塞顿开,增加辨别美丑的能力。②让学生在自我欣赏的状态里走出来,在横向比较中找到差距,获得改进的勇气。③被人品评时,无疑是得到了重视,这对一些平时很少“出彩”的同学来说,是难得的成功体验,有助于他们找到信心。
在教学《使用滤镜制作玉质效果》一课中,采用学生自评、他评、集体评三者相结合的方法对学生作品进行评价。通过评价,在潜移默化中掌握基本的操作技能,同时学生的审美能力、鉴赏能力也得到了培养,从而逐渐形成正确的审美观和美学情趣。
实践证明,审美教学理念融入计算机课堂教学,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和自主创新能力。但是学生的创新能力并不是一朝一夕形成的,因此,每一位教师都应该积极运用计算机技术,挖掘学生的潜能,不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责任编辑 易志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