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学生学习效果没有达到预期的缘由在于学生的倾听并不是“真倾听”,倾听过程中的思考和思维互动没有落到实处。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有效倾听能力,除了能够明显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之外,还能够为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养成良好的思考、有效的生成奠定基础。在教学实践中,可以从教师的教学语言、学生的良好内化和补强倾听三个方面提高学生的“真倾听”能力。
【关键词】小学语文倾听能力策略有效性
从小学语文课程标准来看,小学语文课程着重于基础知识的培养和学习能力的奠基,其中最重要的能力之一是学生的倾听能力。学生倾听能力的高低影响到课堂教学中教授与接受的比例关系,也对学生在教学中的生成质量高低有直接影响。在小学语文教学过程中,学生都能够端正的坐在座位上履行“倾听者”的角色,教师的询问和点拨往往能得到积极肯定的答复,但是根据作业和检测等反馈情况来看,学生看似全情投入的倾听并没有达到预期的效果。其中的缘由,皆在于学生的倾听并不是“真倾听”,倾听过程中的思考和思维互动没有落到实处。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有效倾听能力,除了能够明显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之外,还能够为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良好的思考、有效的生成奠定基础。在教学实践中,可以从如下几个方面提高学生的“真倾听”能力。
一.教师的教学语言明确而有启发性,给学生的“真”倾听提供良好的教授保障
小学生的思维发展还不完全成熟,对教师教学语言的理解能力有限,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提炼自己的教学语言,保证教学语言兼具通俗易懂和富有启发性。首先,教师的教学语言要具体明确,这是对教学语言最基本的要求,也是学生能够准确倾听的前提。所谓具体明确,就是教师的教学语言、普通话标准、没有生僻字词、符合学生的理解层次、语义能够被学生辨识,学生在倾听时能够随着教师的讲述或者发问而同步理解,让倾听的效果非常明显。其次,学生有效倾听能力的提高还要求教师教学语言富有启发性。语言富有启发性就要提高叙述和提问的针对性,教学语言也同样如此,教师在引导学生理解课文、提出问题、做出总结评价等时要让语言具有针对性,学生在倾听时能够准确的把握思考的点和作答的中心,不仅提高了教学效果,也发展了学生的有效倾听能力。第三,学生有效倾听能力的培养还要注重教师通过教学语言提醒学生全情投入,投入是有效倾听的基石,小学生的注意力集中时间有限,经常会出现开小差、走神等情况,教师通过明确的教学语言提醒学生及时的回过神来,投入到学习之中,才能保证学生的良好倾听。例如《《大人们这样说》》一课的教学中,教师在教授“龙”在大人们心中是什么样子的这一知识点时,明确的指出要通过文中的语句来呈现,学生分别找到了奶奶、爷爷、爸爸、妈妈、老师五位大人眼中的龙的形象,在引导学生进行深入理解、突破难点时,教师具体分析“神”、“龙的故乡”、“长城”等具体意象,让学生在倾听过程中感受到不同时代、不同身份的大人对龙的不同认知,最后教师总结点拨,指出“龙”象征腾飞的中华,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发生着翻天覆地变化,让学生再次结合所发生的变化进行思考,有效的突破重难点。这个教学过程中,教师的教学语言具体而又富有启发性。学生理解了知识,也学会如何有效的倾听。
二.留给学生一定的思考时间和空间,让倾听能够充分内化
有效倾听的最终目的就是让书本当中的知识和教师传授的知识成为自己知识体系的一部分、能够为自己所用,根据知识理解的规律,任何知识由接受到内化需要一定的时间和思考的空间,小学生的这个过程更显漫长,因此语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留给学生一定的时间去理解和消化,同时让学生在倾听过程中积极的动脑思考,留给他们一定的思考和生成空间,提高倾听内化的效度。一方面,倾听要有时间保证。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语速过快、教学节奏过快都会压缩学生倾听的时间,倾听不充分会让学生的理解大打折扣,也会让一部分学生由于听不懂、听懂了没时间消化等而产生知识断层、自信心减弱,降低倾听的有效性。另一方面,教师要给学生的倾听留下足够的空间,教学过程中并不是完全、不留余地的分析与解构才能让教学效果最大化,恰恰相反的是教师要给学生留下一定的思考空间,让学生在倾听教师的讲解、学生的思考之后能够进行适度的思维活动,把听到的信息和指导进行分析,一点点的融入到自己的知识体系之中,达到对知识的深层次理解。可以说留给学生一定的思考时间和空间,就是给学生的倾听留下一定的分解和融合时间和空间,有效的促进了学生倾听能力的提高。例如在学习《修鞋姑娘》一课时,要理解作者对待这样一个诚实、善良的美丽姑娘态度前后的变化,首先让学生发言交流态度前后不同的表现语句,让学生初步倾听,感受态度的变化,然后教师对相应的语句做出讲解,学生在倾听过程中展开积极的思考,理解作者被修鞋姑娘的善良和真诚所打动而发生态度的转变。整个教学过程中给学生的倾听留下了足够的时间,学生的思考更充分,倾听效果更好。
三.在反馈过程中补强倾听的不足,提高学生对倾听进行反思的能力
小学生的思维能力毕竟有限,所以倾听过程中的思考必然会有所疏漏,如果不及时的弥补,会留下知识的缺口和思考的真空,不利于学习基础的夯实。教师要引导学生在展示、交流等反馈环节中发现自己在倾听过程中的不足之处,并再次思考,完善思考的成果。在反馈过程中补强倾听的不足,首先要对之前的倾听有深刻的思考和分析,能够完成知识框架的构建。其次是要对反馈进行二次倾听,完成新的知识碎片的理解,也查缺补漏,完成之前倾听后的思考不足的修正。提高学生对倾听进行反思的能力不仅是课堂教学中知识多层次循环的有效策略,也是发展学生倾听能力的重要方式。例如学习《幸福在哪里》时,学生在阅读了教材之后对三个人通过劳动获取到的幸福不一样并不能很好的理解,教师点拨学生阅读体现三个人对幸福的不同理解的语句,在交流展示过程中围绕“这三个青年为什么会感到幸福”这一主题进行,学生在听取了教师的点拨分析和学生的思考发言之后,发现自己对“劳动”和“幸福”之间的关系并没有完全的认识清楚,接着进行更深入全面的思考,有效的理解了知识点。在反馈过程中,学生弥补了之前倾听中的不足,提高了学生对倾听的反思能力,也发展了二次倾听能力。
小学语文教学中学生倾听能力的培养影响到教育教学效果和学生学习能力的提高,教师要提高自身执教能力,为提高学生的“真倾听”能力创设丰富的教学过程,全面促进倾听小学生倾听能力的提升。
参考文献
[1]陆志明. “倾听”技术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的运用——以“去打开大自然绿色的课本”为例[J]. 新课程(教育学术版),2009,12:163-164.
[2]吴兵. 小学语文实施倾听教学的策略研究[J]. 作文教学研究,2013,06:114-115.
[3]郑娟玲. 谈小学语文课堂中学生倾听能力的培养[J]. 考试与评价,2012,10:58.
【关键词】小学语文倾听能力策略有效性
从小学语文课程标准来看,小学语文课程着重于基础知识的培养和学习能力的奠基,其中最重要的能力之一是学生的倾听能力。学生倾听能力的高低影响到课堂教学中教授与接受的比例关系,也对学生在教学中的生成质量高低有直接影响。在小学语文教学过程中,学生都能够端正的坐在座位上履行“倾听者”的角色,教师的询问和点拨往往能得到积极肯定的答复,但是根据作业和检测等反馈情况来看,学生看似全情投入的倾听并没有达到预期的效果。其中的缘由,皆在于学生的倾听并不是“真倾听”,倾听过程中的思考和思维互动没有落到实处。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有效倾听能力,除了能够明显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之外,还能够为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良好的思考、有效的生成奠定基础。在教学实践中,可以从如下几个方面提高学生的“真倾听”能力。
一.教师的教学语言明确而有启发性,给学生的“真”倾听提供良好的教授保障
小学生的思维发展还不完全成熟,对教师教学语言的理解能力有限,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提炼自己的教学语言,保证教学语言兼具通俗易懂和富有启发性。首先,教师的教学语言要具体明确,这是对教学语言最基本的要求,也是学生能够准确倾听的前提。所谓具体明确,就是教师的教学语言、普通话标准、没有生僻字词、符合学生的理解层次、语义能够被学生辨识,学生在倾听时能够随着教师的讲述或者发问而同步理解,让倾听的效果非常明显。其次,学生有效倾听能力的提高还要求教师教学语言富有启发性。语言富有启发性就要提高叙述和提问的针对性,教学语言也同样如此,教师在引导学生理解课文、提出问题、做出总结评价等时要让语言具有针对性,学生在倾听时能够准确的把握思考的点和作答的中心,不仅提高了教学效果,也发展了学生的有效倾听能力。第三,学生有效倾听能力的培养还要注重教师通过教学语言提醒学生全情投入,投入是有效倾听的基石,小学生的注意力集中时间有限,经常会出现开小差、走神等情况,教师通过明确的教学语言提醒学生及时的回过神来,投入到学习之中,才能保证学生的良好倾听。例如《《大人们这样说》》一课的教学中,教师在教授“龙”在大人们心中是什么样子的这一知识点时,明确的指出要通过文中的语句来呈现,学生分别找到了奶奶、爷爷、爸爸、妈妈、老师五位大人眼中的龙的形象,在引导学生进行深入理解、突破难点时,教师具体分析“神”、“龙的故乡”、“长城”等具体意象,让学生在倾听过程中感受到不同时代、不同身份的大人对龙的不同认知,最后教师总结点拨,指出“龙”象征腾飞的中华,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发生着翻天覆地变化,让学生再次结合所发生的变化进行思考,有效的突破重难点。这个教学过程中,教师的教学语言具体而又富有启发性。学生理解了知识,也学会如何有效的倾听。
二.留给学生一定的思考时间和空间,让倾听能够充分内化
有效倾听的最终目的就是让书本当中的知识和教师传授的知识成为自己知识体系的一部分、能够为自己所用,根据知识理解的规律,任何知识由接受到内化需要一定的时间和思考的空间,小学生的这个过程更显漫长,因此语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留给学生一定的时间去理解和消化,同时让学生在倾听过程中积极的动脑思考,留给他们一定的思考和生成空间,提高倾听内化的效度。一方面,倾听要有时间保证。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语速过快、教学节奏过快都会压缩学生倾听的时间,倾听不充分会让学生的理解大打折扣,也会让一部分学生由于听不懂、听懂了没时间消化等而产生知识断层、自信心减弱,降低倾听的有效性。另一方面,教师要给学生的倾听留下足够的空间,教学过程中并不是完全、不留余地的分析与解构才能让教学效果最大化,恰恰相反的是教师要给学生留下一定的思考空间,让学生在倾听教师的讲解、学生的思考之后能够进行适度的思维活动,把听到的信息和指导进行分析,一点点的融入到自己的知识体系之中,达到对知识的深层次理解。可以说留给学生一定的思考时间和空间,就是给学生的倾听留下一定的分解和融合时间和空间,有效的促进了学生倾听能力的提高。例如在学习《修鞋姑娘》一课时,要理解作者对待这样一个诚实、善良的美丽姑娘态度前后的变化,首先让学生发言交流态度前后不同的表现语句,让学生初步倾听,感受态度的变化,然后教师对相应的语句做出讲解,学生在倾听过程中展开积极的思考,理解作者被修鞋姑娘的善良和真诚所打动而发生态度的转变。整个教学过程中给学生的倾听留下了足够的时间,学生的思考更充分,倾听效果更好。
三.在反馈过程中补强倾听的不足,提高学生对倾听进行反思的能力
小学生的思维能力毕竟有限,所以倾听过程中的思考必然会有所疏漏,如果不及时的弥补,会留下知识的缺口和思考的真空,不利于学习基础的夯实。教师要引导学生在展示、交流等反馈环节中发现自己在倾听过程中的不足之处,并再次思考,完善思考的成果。在反馈过程中补强倾听的不足,首先要对之前的倾听有深刻的思考和分析,能够完成知识框架的构建。其次是要对反馈进行二次倾听,完成新的知识碎片的理解,也查缺补漏,完成之前倾听后的思考不足的修正。提高学生对倾听进行反思的能力不仅是课堂教学中知识多层次循环的有效策略,也是发展学生倾听能力的重要方式。例如学习《幸福在哪里》时,学生在阅读了教材之后对三个人通过劳动获取到的幸福不一样并不能很好的理解,教师点拨学生阅读体现三个人对幸福的不同理解的语句,在交流展示过程中围绕“这三个青年为什么会感到幸福”这一主题进行,学生在听取了教师的点拨分析和学生的思考发言之后,发现自己对“劳动”和“幸福”之间的关系并没有完全的认识清楚,接着进行更深入全面的思考,有效的理解了知识点。在反馈过程中,学生弥补了之前倾听中的不足,提高了学生对倾听的反思能力,也发展了二次倾听能力。
小学语文教学中学生倾听能力的培养影响到教育教学效果和学生学习能力的提高,教师要提高自身执教能力,为提高学生的“真倾听”能力创设丰富的教学过程,全面促进倾听小学生倾听能力的提升。
参考文献
[1]陆志明. “倾听”技术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的运用——以“去打开大自然绿色的课本”为例[J]. 新课程(教育学术版),2009,12:163-164.
[2]吴兵. 小学语文实施倾听教学的策略研究[J]. 作文教学研究,2013,06:114-115.
[3]郑娟玲. 谈小学语文课堂中学生倾听能力的培养[J]. 考试与评价,2012,10: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