坚持科学定位 增创品牌优势 全面加快城乡一体示范区建设

来源 :财经界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ing40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加快形成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体化新格局,是党的十七大作出的重大战略部署,也是苏州在更高平台上实现新的更大跨越的重大战略选择。近年来,苏州作为国家发改委改革试点工作联系点以及江苏省城乡一体化发展综合配套改革试点区,全面贯彻落实中央的决策部署,按照上级总体要求,紧密结合苏州实际,坚持把城乡—体化改革发展作为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重大举措,作为省委、省政府交给苏州的重大政治任务,作为加快“两个率先”建设的重要抓手,作为推进经济社会转型升级的重大机遇,以农村改革发展的新突破,带动全局改革,促进全面发展,积极探索具有苏州特色的城乡—体化发展新路子。
  
  一、主要进展和成效
  
  “十一五”时期是我市发展史上综合实力提升最快、城乡面貌变化最大、人民群众得实惠最多的时期之一,也是城乡—体化改革发展取得重大突破的重要时期。全市上下坚持以富民优先为导向、以科学规划为引领、以制度创新为关键、以转型升级为路径、以固本强基为保障,着力在城乡优化布局、产业优化升级、环境优化发展、社会优化管理、体制优化创新、资源优化配置等方面求突破,牢固确立了城乡—体发展导向,加快形成了城乡—体推进机制,着力建立了城乡—体政策体系,城乡—体化改革发展取得重要进展。
  一是基本建立城乡统筹规划机制。按照城乡—体化全覆盖要求,城镇空间规划得到优化,镇村布局规划加快完善,工业、农业、居住、生态、水系等重大专项规划基本实现城乡对接。23个先导区已全面完成镇村布局规划和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修编,初步形成了“四规融合”的规划体系。积极推进“三个集中”,实施“三个置换”,全市累计30多万农户、近100万农民实现了居住地转移和身份转变,83%的工业企业进入工业园,70%的承包耕地实现规模经营,38%的农户实现集中居住。
  二是基本建立富民强村长效机制。农村“三大合作”改革持续深化,就业创业渠道不断开辟,持续增收空间进一步拓展,收入结构发生根本性变化。全市农村“三大合作”经济组织累计达3043家,持股农户比例达92%农村集体总资产达904亿元,村均收入448万元,比“十一五”初期增长2倍;农民人均纯收入14657元,连续八年实现两位数增长,比2005年增长72%;其中投资财产性收入比重由“十一五”初期的不足20%提高到35%,城乡居民收入比为1.99:1。
  三是基本建立现代农业发展机制。坚持以生产、生活、生态、生物为基本功能定位,按照“四个百万亩”的规划要求,创新农业发展载体、农业经营机制和农业支持保护制度,加快现代农业“园区化、合作化、农场化”建设步伐。全市建成各级各类现代农业园区175个,其中万亩以上18个,千亩以上70个,高效农业比例达55%。农业保险累计承保风险82亿元,农业担保累计担保84亿元,均居全国第一。农村小额贷款公司累计达到60家,注册规模和数量均列全省第一,累计发放贷款已超过180亿元。
  四是基本建立生态环境建设机制。“绿色苏州”建设加快推进,“十一五”期间全市新增林地绿地60万亩,森林资源总量达173.4万亩,陆地森林覆盖率达23.7%。在全省率先建立生态补偿机制,率先开展湿地地方立法工作,建成太湖湿地公园等7个国家级、省级湿地公园,列全省第一。加强村庄环境治理,建成省级示范村、先进村49个,市级示范村559个,近60%的村开展生活污水集中处理,90%以上的村建立垃圾无害化处理体系。
  五是基本建立公共服务均等化运行机制。我市成为全国首个“统筹城乡社会保障典型示范区”,全市88%的农村劳动力实现稳定非农就业,农村基本养老保险、基本医疗保险参保率分别达99.6%和97%以上,农村老年居民享受基本养老待遇或养老补贴覆盖面达99.9%,累计138万农村劳动力参加城镇职工养老保险。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年人均筹资416元,覆盖率达98.7%。昆山市、吴江市和吴中区、相城区、苏州工业园区、苏州高新区实现城乡低保并轨。
  回顾近年来的改革实践,主要是“五个坚持”:一是坚持率先科学和谐发展的目标定位。坚持把城乡一体化改革发展作为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重大举措,作为推进经济社会转型升级的关键抓手,作为苏州新一轮跨越的战略选择,着力增创城乡一体品牌优势,农民增收长效机制、社会保障水平、城乡环境面貌、公共服务均等化等方面始终保持领先优势。二是坚持“三农”与“三化”互动并进的思路理念。坚持以新型工业化推动农村产业新发展,以城市化提升农村建设新形态,以经济国际化塑造农村发展新理念,以农村改革发展的新突破,推动全局改革,促进全面发展。三是坚持富民优先的鲜明导向。始终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作为城乡一体化改革发展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坚持改革促进发展,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切实保障和维护农民权益,着力构建农民增收长效机制,让广大农民在改革发展中得到更多的实惠。四是坚持创新体制机制的改革实践。市委、市政府坚持创新发展思路、创新政策制度、创新管理体制,相继制定了推进农村土地使用制度创新、深化农村投融资制度改革、强化公共财政支农、建立农业保险和担保、统筹城乡就业社保、建立生态补偿机制、创新社会建设管理体制机制等16项综合眭的政策意见,相关部门出台了几十个配套文件,有力增强了改革发展内生动力,有效推动了城乡一体化改革发展进程。五是坚持统筹兼顾的根本方法。加强城乡一体化改革发展的整体设计和系统安排,制定改革发展方案和三年行动计划,确立23个改革先导区,建立强有力的领导决策体制、工作推进机制和挂钩联系制度,切实保障城乡—体化改革发展有力有序推进。
  
  二、工作思路和打算
  
  “十二五”时期,是苏州建设“三区三城”、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的关键时期,也是城乡—体化改革发展全面突破、整体推进的重要战略机遇期。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苏州城乡一体化改革发展总的指导思想是: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牢牢把握科学发展主题和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主线,紧紧围绕“三区三城”建设总目标总定位,进一步解放思想、把握全局,抢抓机遇、增创品牌,科学谋划、整体推进,大力实施城乡一体发展战略,全面加快城乡—体示范区建设,争当城乡一体化改革发展的领跑者,率先形成城乡发展规划、产业布局、基础设施、公共服务、就业社保一体化新格局,为全市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作出新的贡献。
  在工作中,牢牢把握以下“六个新”:
  第一,在思想认识上达到新的境界。苏州目前人均GDP已突破2万美元,城市化率已达66.6%。国际经验和发展实践充分表明,这一阶段,城乡一体化发展将成为区域发展的主要驱动力。苏州推进城乡—体化发展,既是—种发展理念,是对城市化战略的认识升华和对未来发展趋向的科学把握;也是一种发展路 径,是促进转型升级、实现富民强市、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的一个重要抓手。苏州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最艰巨最繁重的任务在农村,最广泛最深厚的基础也在农村,没有农业农村的现代化,就没有全市的现代化。加快形成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新格局,是破解农业、农村、农民工作难题的根本出路,是推动城乡生产要素优化组合、促进城乡协调发展的根本举措,是缩小城乡差别、实现城乡共同繁荣的根本途径,必须作为根本要求认真落实。我们一定深刻认识党的十七大关于加快形成城乡—体化发展新格局的重大决策,深刻认识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提出的“三化同步”的科学把握,深刻认识省委把城市化战略拓展为城乡一体化战略的重要部署,深刻认识城乡一体化在苏州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全局中的战略地位,在更大范围思考、更高层次谋划、更广领域部署城乡—体化改革发展。
  第二,在发展目标上实现新的跨越。按照率先科学和谐发展的要求,“十二五”时期,苏州城乡—体化改革发展的主要目标任务是:到2015年,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2.5万元以上,其中财产投资性收入占比超过40%,城乡居民收入差距达到1.8:1左右;农村新型集体经济总资产突破1500亿元,村级集体经济收入平均超过700万元,股份化覆盖率达到100%“三个集中”深入推进,农用地规模经营比重、镇村企业集中度均达90%,农村居民集中居住度达60%以上;农业现代化加快推进,高效农业面积占种养面积比重达65%,其中亩均效益达5000元的超过50%;基本实现城乡公共服务均等化,城乡基本养老保险、基本医疗保险和最低生活保障到2012年实现并轨;加快推进城乡生态环境建设,市区污水处理率达到98%,镇区及太湖一级保护区农村规划保留村庄达90%,其他地区达70%,陆地森林覆盖率达27%以上。
  第三,在富民惠民上创出新的路子。坚持把提高城乡居民的收入放在首要位置,统筹处理好发展与富民的关系。突出抓好就业、创业、产业、物业并举,进一步拓展富民空间,加快提高居民收入在国民收入分配中的比重,走出一条经济发展陕、社会贡献大、居民得实惠多的协调发展新路子。一是进一步减少农民,致富农民。按照省委领导提出的“让更少的农民经营更多的土地,获得更高的收入,过上更幸福的生活”的要求,坚定不移推进“三个集中”,实施“三个置换”,加快农民市民化、职业化进程,减少农民,致富农民。二是进一步突出科技创新,发展现代高效农业促增收。进一步创新农业发展载体、农业经营机制和农业支持保护制度,着力推进“园区化、农场化、合作化”,实现“水稻规模化、蔬菜设施化、水产标准化、营销现代化”,推动—产向二三产业拓展延伸、融合发展,通过农业产业化和营销现代化,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三是进一步优化资源,拓展空间。加快推进工业规划区以外的村办工业企业“退二进三”或“退二还一”,加快推进现有农业用地集中整理,加快推进村庄布局规划调整优化,加快推进撤并镇区优化整合、腾笼换鸟、转型升级,促进节约集约使用土地、拓展发展空间、壮大集体经济、增加农民收入。四是进一步深化“三大合作”改革,提高股份分红水平。加快制定出台《关于加快农村新型合作经济转型升级的若干意见》,进—步优化资源配置,创新发展方式,加大政策扶持,强化服务管理。深入推进资源资产化、资产资本化、资本股份化,深入拓展农村新型合作经济的发展空间和实现途径,持续提升农村新型合作组织的综合竞争能力和对农民持续增收的贡献份额。到“十二五”期末,努力使农民财产性收入人均超万元。
  第四,在体制创新上取得新的突破。充分发挥23个改革先导区的示范引领作用,勇于改革、敢于突破。一是加快建立“区镇合一”管理体制,积极推进强镇扩权改革,赋予改革试点镇(区)更多的行政和经济管理权限,建立与新形势新任务要求相适应的管理体制,进一步增强经济社会发展的内生动力。二是加快土地使用制度改革,在促进土地资源优化配置、节约集约使用的前提下,着力构建土地增值收益合理分配机制,在“三化”过程中给农村股份合作经济组织留一份土地,让农民更多地分享土地增值的收益。三是加快创新社会管理体制机制,全面落实《关于进一步创新完善社会建设管理体制的若干意见》,按照“一区多居”管理模式,创新完善社区管理服务体系,有效整合各类社会管理资源,实行重心下移,提高管理效率,努力把全市城乡社区全面建设成为安居宜居乐居的幸福家园。
  第五,在公共服务上提升新的水平。更加重视以保障和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进一步提升城乡公共服务均等化水平。一是提升社区服务中心建管水平。坚持把集党员活动、就业社保、商贸超市、卫生计生、教育文体、综治警务、民政事务、环境保护等多种功能于一体的农村社区服务中心,作为促进城乡公共服务均等化的重要载体,作为广大农民参与政治经济文化活动的重要场所,作为提供社区教育和加强人际交往的重要阵地,提高建设和管理水平。二是加快城乡社保并轨步伐。进一步健全农村基本养老保险、失地农民养老保险、农村基本医疗保险、农村最低生活保险、农村特困人群救助等农村社会保障体系,加快实现城乡社会保障制度并轨。特别针对“因病致贫”这个突出问题,完善大病医疗保险制度,进一步提高筹资标准和报销比例,提高群众受益水平。三是加大优质公共服务资源向农村延伸的力度。深入贯彻城乡教育一体化现代化意见,深化教育体制改革,按照城乡学校“统一管理体制、统一规划布局、统一办学标准、统一办学经费、统一教师配置、统一办学水平”的要求,促进城乡教育一体化现代化发展。市委、市政府将出台《关于加快推进城乡医疗卫生一体化的意见》,完善农村医疗卫生服务体系,鼓励优秀医务人员向农村流动,推动镇村卫生机构—体化管理。积极发展农村养老事业,构建农村居家养老服务平台,鼓励社会力量开办农村养老机构。建立统筹城乡的文化事业发展机制,形成覆盖城乡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
  第六,在生态环境上呈现新的风貌。坚持把生态文明建设摆上更加重要战略地位,进一步加强城乡环境综合治理,让老百姓喝上干净的水、呼吸清洁的空气、吃上放心的食品、享受优美的环境。一是高度重视水利改革发展。把水利作为苏州基础设施建设的优先领域,把农村水利作为农村经济发展的重点任务,把严格水资源管理作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战略举措,根据中央和省委1号文件精神,市委、市政府已制定出台《关于加快推进水利现代化建设的意见》,注重科学治水、依法治水,建立健全政府主导、金融支持、市场运作相结合的投入机制,重点抓好通江达湖、流域防洪、清水畅流、饮水安全、综合治污、高标准农村水利等六大工程,全力构建“水资源、水环境、水安全、水文化”四位一体新格局。二是不断提升“绿色苏州”建设水平。持之以恒地加强植树造林工作,掀起新一轮绿化建设高潮,确保“十二五”新建林地绿地面积30万亩。加强生态湿地建设,加快湿地自然保护区、湿地公园和重点湿地保护恢复工程建设,遏制湿地面积减少的趋势,努力保持全市湿地资源总量平衡。三是健全城乡环境长效管理机制。加强土地、水源、环境等资源的严格保护和长效管理,扎实推进蓝天工程,强化城乡污染源监管与治理,加快实施一批重点治污民生工程,加强再生资源回收处理体系建设,进一步健全生态补偿机制,加强城中村、城乡结合部、村庄、社区等重点区域环境综合治理,不断改善城乡生态环境质量,提高老百姓对环境的满意度。
其他文献
交通部部长张春贤5月15日在北京召开的全国农村公路建设工作电视电话会议上宣布,今年我国启动县际及农村公路建设项目5300多个,建设总里程约为7.8万公里,总投资750亿元,年度
围绕建设上海国际航运中心这一议题,本刊组织刊登了一系列的文章。我们的讨论引起了长江三角洲其他地区、城市的兴趣。江阴市港务局潘齐元的来稿,有助于我们从另一个角度来认
盛夏的沂河水,浩浩荡荡南去。水畔的临沂城,洗尽铅华。在千百年岁月中,有人大步流星,有人蹀蹀躞躞。还有一位兰山县令,在宦海沉浮之后,盘桓于此,留下一段段佳话。这位县令,便
岳口地处江汉平原腹地,汉水之滨,是天门市的南大门和南部交通枢纽,全省12个水陆联运港之一,也是天、潜、沔三市边缘地区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素有“小汉口”的美誉。全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