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质疑中激活思维,在争辩中沉淀思想

来源 :数学教学通讯·高中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IA007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高中数学的学习过程应该是一个充满乐趣的过程,在数学教学中,学生和教师围绕某些问题积极展开质疑和辩论,在彼此交流中促进学生认识的提升和发展,同时教师也将在这个过程中更加深刻地领会教育的本质.
  [关键词] 高中数学;师生对话;质疑争辩
  数学学习的过程蕴含着一种独特的乐趣,这种趣味源于学生对数学知识的领会和琢磨,以及对数学问题的探索和分析,因此数学被人称为“思维的体操”. 在高中数学的教学过程中,笔者深切感受到这种奇特的乐趣,尤其是在笔者与学生一起围绕某些问题展开质疑和争辩的时候,这种感觉尤其明显. 以下笔者简单介绍两个教学实例,和大家分享一下自己的体会.
  师生交流案例的呈现
  案例1:面对学生的问题,教师质疑其问题的准确性
  学生进入高三阶段时已经形成较强的自主学习意识,他们不仅能够主动地对某些数学问题进行思考,还自觉地在课外探讨一些数学问题,这一过程中他们也会经常发现一些难题. 一次,两位同学在处理一道模拟题时遇到了困难,他们将问题拿出来和笔者一起讨论.这个题目是:定义在实数集R上的函数f(x)满足f(x y) f(x-y)=2f(x),已知f(x)≠0且f(1)=0,则可确认f(x)是一个以________为一个周期的周期函数.
  对于学生所遇到的问题,笔者并没有立刻予以解答,而是引导学生结合函数常用的解题思路展开分析:
  (1)是否可以采用赋值法,围绕条件较为充分的等式挖掘其隐含信息?
  (2)是否可以采用数形结合的思想,结合函数图像的形式来研究函数性质?
  (3)是否可以尝试整体代换法,对函数表达式进行简化处理?
  (4)是否可以选用具体的函数模型对其进行解答?
  围绕笔者所提供的解题思路,学生进一步展开尝试和探索,但是依然没有实现问题的解决.见到这样的情况,笔者也一起参与了他们的讨论,在尝试过多种方式后,笔者认为这个问题也许本身就存在错误,因为在推导的过程中发现了自相矛盾的地方. 为了帮助学生明确这一点,笔者和他们一起在百度上进行相似问题的搜索,发现很多网站上都是几乎一致的问题,而且还找到一个更加基本化问题:“设函数f(x)的定义在实数集R上,对于任意在其定义域中的x和y,都有结论f(x y) f(x-y)=2f(x)f(y),且有正数c存在f(c)=0,请分析f(x)是否为周期函数?如果具有周期性,请求出周期;如果不具有,则说明理由.” 相比于之前的问题,这个问题更加浅显而直接,学生很快就分析出这个函数是一个周期为2c的周期函数.
  对此学生都感到非常高兴,在探讨的过程中题目本身已经不再重要,他们倍感温馨的缘由在于和教师一起对自己的难题展开了探索,并由此感受到研究数学问题不应盲从于问题本身,也要具有敢于质疑问题准确性的勇气.
  案例2:教师讲授之后,学生对解答的合理性进行质疑
  在“概率与统计”的复习过程中,笔者和学生围绕着一个问题进行了探讨,题目如下:甲、乙两人各有5张卡片,现在以抛硬币的方式来展开游戏,当出现硬币正面向上时,甲就赢得乙的一张卡片,反之则乙赢得甲的一张卡片,并规定硬币抛掷次数达到9时,或者此前某人已经输光所有的卡片为游戏的结束,且设定ξ为游戏结束时硬币的抛掷次数.(1)求出ξ的取值范围;(2)求出ξ的数学期望Eξ. 在学生充分思考和展示的基础上,笔者进行了如下讲评:有关第一问的处理,很多学生只是求出1≤ξ≤9或者5≤ξ≤9,这些答案都不够精确,若将答案写成ξ=5,6,7,8,9,则又犯了想当然的错误;第二问处理的难点和关键是计算出P(ξ=7)=2C = ,有关于P(ξ=9)的计算可以参照P(ξ=7)来进行,或是在确保P(ξ=7)能够计算正确的前提下利用ξ选取不同数值时的概率之和等于1计算,而且如果将题中抛掷次数的限制由9改成10,结果也不会发生变化. 对此很多学生表示赞同,问题似乎也就到此为止.但是在下课之后,有一个学习成绩较为一般的学生向笔者提出了自己的质疑:我认为P(ξ=9)的计算不能参照P(ξ=7)来进行,因为当ξ=9时并不意味着某个人将所有的卡片都赢过去,而且如果将原先的次数改为10,P(ξ=10)也是可以计算的. 细加思考之后,笔者认为这个学生的认识还是很有见地的,因此就在第二课时让这位学生将自己的观点分享给其他学生,学生在思考和讨论之后,纷纷对此表示赞同. 看到大家能够达成共识,笔者对此进行总结,并对这位学生独到的见解予以表扬和肯定,其他学生也纷纷对他致以钦佩和惊讶的目光.
  上述两个教学案例给笔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数学课堂应该成为师生之间平等交流、互相促进的平台,在彼此的交流中不仅学生能学到很多,教师对教学的本质也有了更加深刻的理解,这也许就是所谓的“教学相长”吧!
  反思和评析
  在新课改不断深入的新形势下,如何培养学生数学学习兴趣?如何更加有效地发展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这些问题都值得数学教师在教学中不断地探索和研究. 笔者对上述问题有着这样的体会:教师要做教学的有心人,我们不仅要引导学生对数学知识与技能进行掌握和理解,也要教会学生对数学思维方法进行熟悉和掌握,培养学生正确的思维习惯与能力,给予学生敢于质疑的勇气,引导学生在合作与讨论中形成自己对方法的理解和认识,这也是引导学生不断接近数学本质的必由之路. 上述两个案例都呈现出这样一个主题,即教师要成为学生思维训练的启发者和领路人,并在以下三个方面给予学生恰当的引导.
  1. 帮助学生夯实基础,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
  无论在哪一个学段,数学都是一门基础性的学科,知识体系性强、思维灵活而严谨是数学的本质特点. 因此我们在指导学生进行数学学习时,务必要帮助学生打下坚实的基础,这里的基础包括基本的数学知识、基础性的数学处理方法,还有最为基本的数学思想.
  此外,教师还要培养学生正确的学习习惯,即在面对具体的问题时,学生要学会全面而细致地对问题进行分析,并积极探求问题解决的方案,同时在问题解决的过程中要学会以更加规范、精确、简洁的方式来对相关内容进行表述. 没有这样的基础,学生的质疑意识和争辩能力的培养都是一句空话,甚至学生的合作与讨论也将无法获得实际效果,甚至还将产生一些负面的影响.
  2. 善用数学检验,校准正确的思维方向
  勇于质疑、积极辩论是提升学生认识的重要途径,但是在整个过程中学生绝不能钻牛角尖. 教师在学生进行讨论和研究的过程中,要明确自己在整个过程中的地位:启发者、合作者、参与者,教师要帮助学生时刻校准自己讨论和研究的方向,要善于用科学的方法对自己的认识进行检验.
  必须强调的是,学生不仅要用挑剔的目光来审视他人的见解,检验其他学生的答案,更要用苛刻的目光来评价自己的答案,因为自己的观点不一定就是正确的. 只有这样,学生才能更加明确地理清数学问题,同时其数学思维也将得以优化,而相应的质疑和争辩也不再是漫无目的的争吵和喧嚣.
  3. 指导数学合作,引导学生进行反思
  新课程倡导以多样化的学习模式来组织我们的课堂,比如探究性学习、自主学习和合作学习. 尤其是合作学习,因为我们的学生在以往的学习过程中过分地被灌输独立意识,因此他们对合作学习的方式很是陌生,他们不知道如何进行合作,更不知道如何高效地进行质疑与辩论. 在这种情形下,教师要对学生合作学习善加引导,例如提供学生一个具体的问题,让学生围绕某一个疑难点展开探讨. 同时教师要帮助学生进行合理地分组,从而让学生能在合作学习中实现互补,让每一个学生都能在合作学习中把握自我,充分享受合作学习的快乐.
  在整个学习过程中,教师还要引导学生展開反思,并将反思的体会和同伴分享,从而在彼此交流中形成更加深入的反思,将数学知识和方法纳入自己的认知体系,让其成为进一步学习的基础.
  教学无止境,只要我们都能充当数学教学的有心人,我们的教育空间将更加开阔,数学课堂的天空也将闪现更加绚烂的色彩.
其他文献
[摘 要] 圆锥曲线是高中数学的重要内容,其问题具有综合性强、知识关联、解法多样等特点,考题设问具有一定的代表性,深入探究可有效提升学生的解析能力. 文章对一道圆锥曲线综合题进行思路突破,开展解后反思,拓展延伸,提出相应的教学建议.  [关键词] 圆锥曲线;相交;范围;代数法  问题呈现,思路突破  1. 问题呈现  问题:已知椭圆的解析式为■ y2=1,点F■和F■分别为椭圆的左、右焦点,试回答
Have you ever thought about what the sun sounds like? Scientists from the European Space Agency and NASA studied 20 years of data to try to listen to the sun. They say the sun produces a sound like a
[摘 要] 《二十六个优美不等式》(安振平)提出了26个优美不等式,《“柯西不等式”引领不等式证明》(程汉波、杨春波)给出了第23个优美不等式的证明,并做了引申性探究. 文章将给出第23个优美不等式的另外一种证法,并给予推广.  [关键词] 优美不等式;证明;推广  《二十六个优美不等式》(安振平)提出了26个优美不等式,《“柯西不等式”引领不等式证明》(程汉波、杨春波)给出了第23个优美不等式的
[摘 要] 圆锥曲线作为高中数学的核心知识,一直都是高考的重要考查内容,同时圆锥曲线考题也经常以压轴题的形式出现,对学生的综合应用能力和思维能力有着极高的要求.近几年考题也越发趋向于解法多样化,能够充分发挥学生的思维才能,文章以一道圆锥曲线压轴题为例,开展解法探究,并以考题为基础探讨教学微设计.  [关键词] 圆锥曲线;点坐标;解析式;幾何;微设计
皮埃尔·德·顾拜旦(Le baron Pierre De Coubertin,1863~1937),是法国著名教育家、国际体育活动家、教育学家和历史学家、现代奥林匹克运动的发起人。1896年至1925年,他曾任国际奥林匹克委员会主席,并设计了奥运会会徽和奥运会会旗 。由于他对奥林匹克不朽的功绩,被誉为现代“奥林匹克之父”。  Pierre de Coubertin was born on Janu
[摘 要] 在高中数学教学的传统当中,历来有同时重视数学与哲学的选择,在数学教学的视野里,也常常闪烁着哲学的影子. 考虑到核心素养有必备品格与关键能力培养的两个基本目标,考虑到学生在经由数学学习之后可能形成科学的数学眼光、严密的数学逻辑、准确的数学语言,于是可以发现,这两者是高度对应的:核心素养视角下对数学哲学进行思考,有助于提升数学的教学实践智慧;核心素养视角下对数学哲学精神的思考,有助于提升高
No. no. I’m not on a fairvtale movie set. The oddly shaped trees you see behind me aretotallv real! And there are 400 0f these mvsterious pine trees. here in Poland. All of them havethe same northward
[摘 要] 著名心理学家皮亚杰认为“一切有成效的工作必须以某种兴趣为先决条件”,学生只有对学科有了兴趣,才会主动投入,积极探究,促进教学的展开. 所以,我们要加强兴趣导学,注重课堂导入,为学生营造良好的氛围,激发其兴趣,活跃其思维,为深入教学奠定基础.  [关键词] 高中数学;课堂导入;新颖;趣味  “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想要实现教学的有效性,我们不能只重视学生的学习结果,还要关注其心理变化
摘 要:“数系的扩充”是“复数”这章的重点内容,具有承前启后的作用. 本节课的学习,一方面让学生回忆、归纳数的概念的发展和数系扩充的过程,感悟数的概念产生于实际需求与数学内部的矛盾,感受人类理性思维的作用以及数与现实世界的联系,体会学习新知的必要性和合理性;另一方面,让学生理解复数的有关概念,掌握复数相等的充要条件,为今后的学习奠定基础.  关键词:数系扩充;复数;问题解决  数学理解有三种方式,
第I卷 (选择题 共85分)  一、听力测试部分  第一节(共5小题, 每小题1分,满分5分)  听下面5个问题,每个问题后有三个答语,从题中所给的A、B、C三个选项中选出最佳选项。听完每个问题后, 你都有5秒钟的时间来作答和阅读下一小题。每个问题仅读一遍。  ( )1. A. It’s June 28. B. It’s sunny. C. It’s Friday.  ( )2. A. Und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