摇晃在正邪之间

来源 :名作欣赏·学术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heeuuuu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青青河畔草》是《古诗十九首》中较为发露率真的作品,可借其管窥思妇诗的三种解读模式。其一,比兴寄托。即从儒家伦理道德角度,认为该诗是“男子作闺音”,委婉抒发怀才不遇的无奈不甘。其二,探究本事。即试图确定作者名姓,坐实诗中人物的原型,挖掘诗歌背后的本事。其三,自然感发。即正视诗中的感情,认为思妇虽然明艳招摇,但其质朴俚野的相思值得肯定。
  关键词:《古诗十九首》思妇诗 《青青河畔草》男子作闺音
  “青青河畔草,郁郁园中柳。盈盈楼上女,皎皎当窗牖。娥娥红粉妆,纤纤出素手。昔为倡家女,今为荡子妇。荡子行不归,空床难独守。”这首短小的《青青河畔草》,大概算得上是《古诗十九首》中最直率激切的思妇诗。不同于《行行重行行》《客从远方来》《冉冉孤生竹》等描写良家妇女深重而克制的相思,《青青河畔草》塑造了一个出身倡家的少妇形象,表露了她独守空闺的寂寞难耐,以及守贞与否的矛盾心态。这似乎是一种不足为外人道的不甚正当的情感,古往今来的解读存在较大分歧,笔者总结为三种模式。由于作者和创作时代都存疑,阐释空间开放多元,轻易抹灭任一种解读的可能性都有陷入独断的危险。那么它们的阐释逻辑如何,来自何种批评传统,又折射了怎样的文化心理,将是本文要探讨的问题。
  一、比兴寄托:无奈的“男扮女装”
  从儒家诗学的角度阐释《青青河畔草》是民国前的主流。《六臣注文选》中张诜、方廷珪认为该诗以思妇之美貌喻士人之有才,然而所遇非人。@近人隋树森编写的《古诗十九首集释》搜罗了自元至清共九位学者的解读,至少有刘履、张庚、朱筠、饶学斌、刘光菁六家持这种观点。可分为三种倾向:或将光彩照人的思妇视作士人才华的正面自喻,或认为倡家女的不幸是士人身处乱世的隐喻,或批评“倡家女”成为“荡子妇”属于咎由自取,认为诗作是讽刺“轻于仕进而不能守节者”。那么,这些批评家为何都抱着“美刺”的前见,品咂出了男性文人的言外之意?学者张晓梅将“男子作闺音”的原因总结为“寄托说”“文体说”“同情说”“双重性别说”和“女权说”五种。@具体到《青青河畔草》,笔者认为第一种“寄托说”和第四种“双重性别说”可资参考。
  “兴寄”笔法滥觞于《诗经》,屈原进一步发挥为香草美人隐喻,后世逐渐固化为比兴思维。其基本逻辑建立在“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妻为夫纲”之上,思妇弃妇与放臣逐子形成了文化心理上的同构。再加上“诗言志”观念,文论领域形成了热衷阐发微言大义的传统。“比兴寄托”更被清代常州词派发扬光大,某种程度上反映了士大夫阶层的社会责任感和进取心。
  “双重性别说”由叶嘉莹提出。她认为每个人身上都存在阴柔、阳刚两种气质,字面上是怨妇的处境,潜在也积聚着诗人自身的情感。即使《青青河畔草》本身未必有讽喻之意,深受政教诗学浸染的学人却可以此释诗。说得夸张些,正应了鲁迅先生那句名言:“经学家看见《易》,道学家看见淫,才子看见缠绵,革命家看见排满,流言家看见宫闱秘事。”
  “意在言外”的思维定式之所以发挥作用,应与该诗的语言风格有关。“空床难独守”是如此俚野直露,再加上汉魏从事音乐演艺的“倡家”常被曲解为唐以后的青楼娼妓,愈发令人无法直视。然而此诗早已被《文选》等选本、钟嵘等批评家经典化,又无法断然贬驳。折中的做法便是“深文罗织”(王国维评张惠言)以开脱“罪名”。
  但这样的解读有时难免落入穿凿附会。试想,当我们沉浸于诗歌所营造的明媚春光,对思妇的惨然心境感同身受,就会生发出无尽意绪。限定为“男子作闺音”,无疑将读者的万千思绪戛然切断,剩下千篇一律的复述。换个角度看,男性文人是否会出于怜惜替现实中的女性发不平之鸣,这方面的例证,前有潘岳《寡妇赋》,后有王昌龄《春闺》更進一步,虽然署名卓文君、班婕妤的诗作大可怀疑,但相传《诗经》已有女性作品。《青青河畔草》前三联是第三人称,后两联可视作第一或第三人称,我们甚至无法彻底排除女性创作的可能性。
  二、探究本事:扑朔迷离的恋情
  近年来,汉魏五言诗的研究重又掀起热潮。宇文所安《中国早期古典诗歌的生成》和木斋《古诗十九首与建安诗歌研究》的出版值得注意。二书都讨论了《古诗十九首》的创作时代,质疑了文学史中的汉诗,从不同角度反驳了“五四”以来“新文学来自民间”的观念。宇文所安认为,当今所见汉魏诗歌的面貌,是齐梁文人为了推动五言诗的经典化而建构出来的,在刘勰、钟嵘等人的努力下,“无名‘古诗’再也不可能是建安之作,只因为别的地方——一个更早的时期——需要它们。”宇文指出,“古诗”与乐府以及大约作于2世纪后半叶的费凤碑诗有极相似的句式,因为早期诗歌有一个“流动的共享诗歌材料库”。
  木斋则认为真正的五言诗直到建安时代才诞生,两汉只是萌芽期。他通过考察曹植作品语汇,从《三国志·魏书》《魏略》等史书中钩稽拼绘出曹植与甄后不伦恋情的蛛丝马迹,考证出曹植是《古诗十九首》的主要作者,一举推翻了东汉末年出自下层文人之手这一通行观点。
  《古诗十九首》的作者和时代问题历来众说纷纭,代表性说法有:第一,西汉枚乘、傅毅说。刘勰《文心雕龙·明诗篇》云:“古诗佳丽,或称枚叔,其《孤竹》一篇,则傅毅之词”;徐陵《玉台新咏》将《古诗十九首》中的八首置于枚乘名下。第二,两汉说。钟嵘《诗品序》称:“《古诗》眇邈……固是炎汉之制,非衰周之倡也。”第三,曹氏父子、王粲说。钟嵘在《上品》专论《古诗》时又说:“旧疑是建安中曹、王所制。”可见木斋的观点并非凿空,但结论堪称石破天惊。他认为曹植因触怒皇帝而被删削,并嫁名枚乘以混淆视听。
  木斋认为《青青河畔草》是甄后被赐死前夕所作:“甄后自延康元年六月即留邺而与丈夫分居,直到黄初二年六月赐死,此又何异于‘荡子妇’?”但笔者以为该观点有值得推敲之处。
  首先,文字训诂问题。且不谈木斋将“河畔草”指为曹植在鄄城所见是否真实,试看他对“倡家女”的解释:“‘倡家女’在今日如同骂人,曹植怎敢以此语比喻甄氏?这其实是今人的观念,当时人并不以为意,曹丕兄弟的生母卞皇后,原本就是倡家女……诗人不过是使用形象的比喻,结合两位女性的身世,来寄托对诗中女主人公一生遭际的无限同情。”   长久以来,“倡家”与“娼妓”常被混淆,实为两码事。前者是汉魏以家族为单位的职业演艺群体,由于出入达官贵人之家,有嫁为其妻妾的可能性,但并非低贱淫荡的工作,艺人主观上也不会觉得不幸。“娼妓”则始于唐代,据《北里志》载,从贫苦人家买来或被诱骗进妓院的女子一入风尘就难以自拔。又李善注:“《史记》曰:‘赵王迁,母倡也。’《说文》曰:‘倡乐也。’谓作妓者。”可见《青青河畔草》里的“倡家女”是作为艺人的乐妓,而非后世从事性工作的娼妓。
  那么曾是“倡家女”,到底是幸还是不幸?“昔为倡家女,今为荡子妇”到底是拿往日繁华与眼下凄凉对比,还是说曾是倡家女业已堕落,其不幸一直在延续?日本学者吉川幸次郎曾检索《文选》中“今……昔……”型句式,发现“并列相同境遇者少,对照不同境遇者多。”可见“倡家”不是贬义,而是充满向往的追忆。而甄后在改嫁前是袁熙之妻,就算命途多舛,与倡家也谈不上有共鸣。
  其次,“感甄说”是否确凿。木斋认为甄后之死与曹植有關,“甄后之死,是由郭后诋毁所致,而郭后对于曹操之决定立嗣的问题,起着关键性的作用……黄初二年春夏之际,正是曹操刚刚经历丧父之痛”,故对甄氏难免惺惺相惜。对此袁济喜有过精辟论述:“私密版的《古诗十九首》是木斋先生打造出来的模型……木斋可以将发生在魏文帝曹丕黄初二年(公元221年)两件并没有内在联系的事情,即曹植受到监国使者灌均弹劾而被处罚,与甄后赐死联系在一起,以证明他们因恋情败露受到曹丕报复。……这种对于原始文献的误读是值得我们质疑的。”近年来学界基本对“感甄说”持否定态度,这个出自唐传奇的感甄故事实属后人的无稽附会。
  以史证诗,追究《青青河畔草》背后的本事,令人想到历代读者对阮籍《咏怀诗》、李商隐《无题诗》的诸般猜测。值得注意的是,当我们以意逆志做出大胆假设时,一定要仔细求证作为支撑。
  三、自然感发:“淫鄙之尤”与人生实相
  抛开讽喻或本事,是否可以透过《青青河畔草》解读人情与人性本身?清代张玉毂、方东树的批评大约属于此类,但他们对诗歌内容持批评态度。如方东树云:“令此女昔不为倡女,则独守已惯;或今不做荡妇,则行有归期。”清以前难道没有更多此类例证吗?陆机拟诗有一定参考价值:
  靡靡江离草,熠耀生河侧。皎皎彼姝女,阿那当轩织。粲粲妖容姿,灼灼美颜色。良人游不归,偏栖独只翼。空房来悲风,中夜起叹息。
  陆机他将主人公身份替换为“姝女”和“良人”,收敛了原诗的怨气,免于俚野粗陋之讥。此拟诗是否读得出讽喻之意?答案恐怕是否定的。
  20世纪以来,最早正面肯定《青青河畔草》的要数王国维。他推崇真实自然,虽仍不脱士大夫习气地指责“空床难独守”实乃“淫鄙之尤”,但“无视为淫词、鄙词,以其真也”。
  朱自清的看法更通达。他认为,《青青河畔草》中的思妇虽不是怨而不怒的贞妇,但不代表她一定放滥无耻:“世间是有‘昔为倡家女,今为荡子妇’的女人,她有她的身份,有她的想头,有她的行径……只要真能表达出来这种女人的别恨离愁,恰到好处,歌咏是值得的。”这番议论令人拍案叫绝。刻意回避不代表不存在,不如正视这样一种现实。
  叶嘉莹则从人类情感“共相/基型”的高度出发,指出《青青河畔草》中的思妇与《西北有高楼》中矜持高洁的女子,区别在于追求层次不同。这实在发人深省:
  这首诗中的女子是炫耀的、世俗的,她所追求的,仅仅是一种感情。……而有的人宁可忍受感情上的孤单寂寞,所要追求的乃是理想上的满足。……对于一个有才能的男子或者美丽的女子来说,当得不到别人赏识时,总会产生一种寂寞的感情,而这时候往往也是对品格操守的一个重要考验的时刻。……“难独守”三个字,实在是写尽了千古以来人性的软弱!
  总结全文,从古至今《青青河畔草》的题旨解读摇晃在“正邪”之间,涵盖了思妇诗的三种诠释模式。因为生怕招致“淫野”的批判,曾经历了蔚为大观的经学阐释,在现当代逐渐过渡到自然感发,还有学者在诗歌本事方面做了大胆探索,但仍需谨慎斟酌。值得注意的是,面对思妇诗这一源远流长的题材范式,既要避免穿凿附会,也要考虑到特定的批评传统与文化心理。
其他文献
摘 要:文字是记录语言的符号,是用来传递一定信息的文化载体。在传承中华文化方面,汉字居功至伟。汉字充分发挥它记录功能的同时也带动了其他文化的发展,避讳文化就是其中一种。避讳是汉字和文化关系的体现之一,中国避讳学历史也有一个很长的发展过程。  关键词:汉字 避讳 文化  一、避讳与避讳学  陈垣a在《史讳举例》中给避讳和避讳学下了定义:“民国以前,凡文字上不得直书当代君主或所尊之名,必须用其他方法以
期刊
摘要:本文旨在挖掘萨特的代表作之一《恶心》中的存在主義哲学思想,围绕其核心概念“恶心”分析它出现与中止的原因。恶心是作为自为的意识与自在的存在物相接触的产物,由于“我思”是不可避免的,每个人都可能会产生恶心,但是事实上产生这种感受的只是清醒的少数人,因为大多数人都在通过自欺逃避恶心。再扩展一步说,自欺并不仅仅发生在个体中,我们总是与他人发生联系。当个体之间发生联系,在第三者的目光下安于作为共在的“
期刊
摘要:古代希腊哲学的重要论题之一就是平等,平等问题也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焦点问题。柯亨作为分析马克思主义者,在自由主义者罗尔斯发表《正义论》后,对其做出了尖锐的批评。柯亨理性地阐述了社会主义观点并为社会主义进行辩护,反映了现代政治哲学的发展。这里将以柯亨对罗尔斯平等主义观点的系统批判为切入点,以比较为方法,反观其政治哲学思想及其当代研究价值。  关键词:柯亨 罗尔斯 平等主义 政治哲学  一、引言 
期刊
摘要: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发展,新媒体技术日益成熟并被广泛运用。应互联网时代的要求,传统文学的新媒体化成为当下文学发展的一个必然趋势。传统文学在新媒体中延伸出了多种形式,如驻站式网络文学、社交平台的个人化写作、传统文学有声版本、传统文学影视以及游戏改编,包含传统文学同人衍生作品,其中不乏成功案例。近期关注度较高、反响较好的《中国诗词大会》延伸模式可以作为一个典型案例来探究传统文学在广义新媒体中的延伸状
期刊
摘要:本文通过语料库中大量的语料事实,从句法、语义和语用三个层面,对转折副词“却”在单甸中连接状语中心语展开研究。“却”在原有的语法结构关系的语义基础上,增添了转折的逻辑语义,并突出了对比凸显和主观反预期的语用功能。  关键词:却 单句 状语 中心语  转折副词“却”一直以来都受到了学界较多的关注,但对“却”在单句中的使用只在复句研究中偶有提及,对其在单句中连接状语中心语的专门研究更是甚少。本文就
期刊
摘要:路遥的中篇小说《人生》以主人公高加林的人生为例,揭示其在社会中处于上升时期、青年走到人生的十字路口的特殊阶段时所面临的复杂问题与本质,同时将对文学的观照与人生的思考融合到一起,从《人生》中高加林等青年面对的人生问题切入,为文本之外、处在现实生活中同样迷茫的青年提供了借鉴意义与摆脱成长困境的解决策略。  关键词:《人生》青年 导向性 人生出路  路遥在《人生》中不止于对高加林艰难境遇的表面展示
期刊
摘要:《悲剧的诞生》是弗里德里希·尼采的惊世之作,是人类美学史、思想史上一块不朽的圣地。它承载着尼采对悲剧的独到解读,融入了作者深刻的思想体验,颠覆了传统学术界对希腊艺术的认识。这部作品以“悲剧”为核心,以“酒神”“日神”为线索,来阐述悲剧从音乐精神中的诞生、毁灭和再生。  关键词:《悲剧的诞生》 尼采 狄奥尼索斯 阿波罗 毁灭  古希腊文明是人类文明史上的一颗明珠,与之对应,古希腊艺术也取得了辉
期刊
摘要:王绩《野望》被选入初二语文课本,而王维《渭川田家》暂时还未被选入中学语文课本,简单分析这两首诗,二者在主题、用字、题材以及结构等方面有许多相似之处,但在写景、写作背景、诗的体裁等方面又有不同。本文试从两首诗的相同点和不同点来分析,从中体会两位诗人在写诗时的不同心境,让读者对两首诗有一个更深层次的了解。  关键词:王绩 《野望》 王维 《渭川田家》  王维(701-761),唐代著名的诗人、画
期刊
摘要:本文通过深入阐析叶弥的小说《桃花渡》在语言层面呈现出的颜色之味、佛语之味与隐语之味,分析这篇小说的语言特色。  关键词:叶弥《桃花渡》 颜色之味 佛语之味 隐语之味  这是一篇在真实与虚构间徘徊的小说文本。叶弥的小说《桃花渡》以纤细的手指拨开世俗人间的纷繁世相,于杂乱斑驳中瞥见一泓静谧的清泉,触摸了红尘与三界之外的敏感点,在渡与不渡之间,在渡与将渡之间,在渡与无渡之间清弹了一首无声的天籁,划
期刊
摘要:中国现代小说文体的发生、生成与“五四”时期国际国内文化语境休戚相关,它融入了多样的艺术因素,呈现出了多元性。从基本创作方法上来看,它不仅承续了传统现实主义小说和浪漫主义小说,也借鉴和吸收了西方现代主义小说,当然,承续中融入了新质素,借鉴和吸收中也包含了文体艺术的创新和创造,保留着现代主义的核心质素。若从艺术观念、思维、审美认知等方面审视,其多元形态更为显著。中国现代小说文体容纳了丰富多样的艺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