替米沙坦与氯沙坦在治疗高血压合并糖尿病患者中对胰岛素抵抗的影响

来源 :中国实用医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iongliong535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 观察替米沙坦与氯沙坦在治疗高血压合并糖尿病患者中对胰岛素抵抗的影响.方法 2006至2007年我院门诊及收治的高血压合并2型糖尿病患者160例,随机分为替米沙坦治疗组(n=80)和氯沙坦治疗组(n=80).替米沙坦治疗组使用替米沙坦口服(80~160 mg/d),氯沙坦治疗组使用氯沙坦口服(50~100 mg/d),疗程6个月.治疗前后检测空腹血糖、血清胰岛素、胰岛素抵抗指数,对比分析治疗前、后上述指标的差异.结果 与治疗前比较,替米沙坦组和氯沙坦组治疗后收缩压和舒张压明显下降(160/102)~(130/85)mm Hg,(160/103)~(142/89)mm Hg,均P<0.05).替米沙坦治疗组在治疗后较治疗前空腹血糖、血清胰岛素、胰岛素抵抗指数明显降低(P<0.05).氯沙坦治疗组在治疗前后空腹血糖、血清胰岛素、胰岛素抵抗指数均无明显变化(P>0.05).结论 替米沙坦在降低血压的同时降低高血压合并糖尿病患者的胰岛素抵抗,氯沙坦在降低血压的同时对高血压合并糖尿病患者的胰岛素抵抗没有影响。

其他文献
BACKGROUND: Brain ischemia involves secondary inflammation, which significantly contributes to the outcome of ischemic insults. Vascular endothelial growth fact
目的 探讨运用旋核抛光法处理后囊下性白内障的方法 和治疗效果.方法 对127例132眼后囊下性白内障患者,在完成截囊或环形撕囊后,在囊袋内旋转晶体核,依靠晶状体核半球形后表面与晶体后囊的接触以及晶状体核旋转时所产生的研磨力量对后囊进行抛光.结果用旋核抛光的方法 处理后囊下性白内障132眼,无1例发生后囊破裂,在晶体核摘除后,晶体后囊膜均完全透明,无浑浊物残留,无需再用器械进行抛光处理.结论 旋核抛
目的 提高对肺炎支原体(MP)感染的临床认识,合理诊治MP,合理使用抗生素以减少耐药性的发生.方法 对2005年3月至2008年2月上海第八人民医院收治的136例下呼吸道肺炎支原体感染病例,对其临床过程、实验室检查和治疗措施进行总结和分析.结果发病年龄多为学龄儿,早期无明显阳性体征,MP痰液培养阳性率低,仅占3.9%;外周血白细胞多正常,占70.6%;但CRP升高,占44.1%;胸片表现有多样性,
目的 研究将几种手术方式联合应用治疗顽固性癫痫的疗效.方法 对53例顽固性癫痫患者进行联合手术治疗.局部致痫灶切除术+多处软膜下横纤维切断术(MsT)11例,局部致痫灶切除术+皮层热灼术19例,局部致痫灶切除术+胼胝体前部切开术+颞前叶及海马切除术+MST23例.手术中进行皮层及深部电极监测.结果术后随访2-3年,Ⅰ级优20例(37.7%),Ⅱ级良24例(45.3%),Ⅲ级可6例(11.3%),Ⅳ
目的 观察兔低位腹主动脉阻断后不同时间血液中丙二醛(MDA)和超氧化物歧化酶(SOD)的变化.方法 建立兔腹主动脉阻断1、1.5 h的模型,检测阻断前、再灌注不同时点血液中丙二醛(MDA)和超氧化物歧化酶(SOD)的变化.结果与对照组比较,阻断1 h组(B1)再灌注时点血液中MDA升高、SOD降低不明显(P>0.05),阻断1.5 h组(B2)再灌注时点血液中MDA升高,SOD降低(P<0.05)
目的 加强抗感染药物的管理,降低抗感染药物应用率.方法 用现况调查的 方法对全院所有住院的病人,按照设计的统一表格逐份填写应用抗菌药物情况,进行抗菌药物合理使用评价并统计分析.针对存在的问题,制定并采取相应的控制措施.结果 应查病人为738例,实查732例,实查率为99.19%.其中使用抗菌药物425份,使用率58.06%,合理应用336份,占45.90%,基本合理224份,占30.60%,不合理
目的 探讨儿童寰枢椎半脱位的X线影像学表现及其临床价值.方法 结合环枢椎的解剖特点,回顾分析48例儿童寰枢椎半脱位的颈椎X线平片影像学改变.结果齿状突前间隙宽度有不同程度增宽、侧间隙差值增大可伴有侧块、齿突侧块间隙不对称等X线影像学改变.结论 颈椎侧位及张口位X片测定齿突前间隙、侧间隙、两侧块椎间隙差值能提高确诊率,并指导临床治疗和估计预后。
目的 探讨梗死前心绞痛对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心肌损伤的影响.方法 选择82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分为"梗死前心绞痛发作组"48例、"无梗死前心绞痛发作组"34例.均于入院后测定心肌酶谱,并对比两组血清肌酸激酶(CK),血清肌酸激酶同工酶(CKMB)峰值,观察比较两组的并发症及病死率.结果 梗死前心绞痛组患者的CK,CKMB峰值浓度显著低于无梗死前心绞痛组(P<0.01),心源性休克、心律失常、病死率明显
目的 研究早产儿缺氧缺血性脑病(HIE)血中血小板活化因子(PAF)水平的变化,探讨早产儿合并HIE时血中PAF水平,及PAr在早产儿HIE发病机制中的作用.方法 采用EUSA 方法测定早产儿脏血中PAF水平.结果 早产儿血中PAF水平(9±3)pgs/ml比足月新生儿低(44±12)pg/ml;早产儿HIE时PAF浓度显著高于无HIE组,P<0.01;早产儿轻度HIE时PAF浓度(13±6)pg
目的 观察阿托伐他汀治疗对脑梗死患者血脂及颈动脉粥样斑块的影响.方法 脑梗死患者随机分为2组:治疗组30例,基础用药加阿托伐他汀20mg/d治疗;对照组30例,基础用药治疗.分别在治疗前及治疗6个月后做总胆固醇(CHOL)检测及颈动脉B超检查检测颈动脉粥样斑块大小.结果 CHOL及颈动脉粥样斑块大小在治疗组用药后明显下降,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阿托伐他汀对降低脑梗死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