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村上春树的自传回忆录《当我谈跑步时我谈些什么》记叙了他作为一个“跑步作家”的心路历程,将近三十年坚持每天跑十公里,每年至少完成一个全程马拉松(42公里),之后挑战铁人三项赛。从身体素质上来看,他只是一个凡人,但一步一步,长年累月他完成了专业运动员才能达到的成绩。集中力和耐力对于成功必不可少,而村上明确告诉读者,它们是可以后天训练出来的。如书中言:“这同前面写过的强化肌肉的做法十分相似。每天不间断地写作,集中意识去工作,这些非做不可——将这样的信息持续不断地传递给身体系统,让它牢牢地记住,再悄悄移动刻度,一点一点将极限值向上提升,注意不让身体发觉。这跟每天坚持慢跑,强化肌肉,逐步打造出跑者的体型,乃是异曲同工。给它刺激,持续。再给它刺激,持续。这一过程当然需要耐心,不过一定会得到相应的回报。”
大部分人读完这本书一定会受其影响,出于崇拜和向往健康的生活状态,蠢蠢欲动开始有计划性地健身。单从这样的正面影响来看,这本书就值得成为工作一族的精神食粮。
书中前三分之二的篇幅以节选日记的形式勾勒出了准备近期一个全程马拉松比赛前数月的训练和心态变化。每章节还另外穿插了几个特别的跑步比赛经历,比如第一次跑半程马拉松,在最为苛酷的情况下从雅典到马拉松,沿着历史上最原始的路线跑完第一个全程42公里。村上的文字魅力当然不仅仅于跑步本身,他的舞台如梦幻般变化,从夏威夷到希腊,从日本的北海道到美国的剑桥。各种环境酝酿出形形色色的体验。
跑步跨越了國界,更跨越了人本身的定义。作家和跑步运动员本风马牛不相及,村上却又一次走出了自己人生的精彩。职业本身并不应该给任何人下定义,我们需要的是在角色之外花时间真正认识自己的内心。梦想无论大小,最重要的是内心感悟。想知道他怎样平衡多种角色吗?对于孤独,他如此道来:“在某种程度上,我也许是主动地追求孤绝。对于操我这种职业的人来说,尽管有着程度上的差异,这却是无法绕道回避的必经之路。这种孤绝之感,会像不时从瓶中溢出的酸一般,在不知不觉中腐蚀人的心灵,将之溶化。这是一把锋利的双刃剑,回护人的心灵,也细微却不间歇地损伤心灵的内壁。这种危险,我们大概有所体味,心知肚明。唯其如此,我才必须不间断地、物理性地运动身体,有时甚至穷尽体力,来排除身体内部负荷的孤绝感。”
大多数人对艺术家通常的概念是不健康或颓废,然而村上春树却出乎我们的意料:每天晚十点睡早五点起,饮食大部分是蔬菜和鱼类,很少吃肉和甜食,从不吸烟。对此,他辩证地作出了解释:“写小说乃是不健康的营生这一主张,我基本表示赞同。当我们打算写小说,打算用文字去展现一个故事时,藏身于人性中的毒素一般的东西,便不容分说地渗出来,浮现于表面。作家或多或少都须与这毒素正面交锋,分明知道危险,却仍得手法巧妙地处理。倘若没有这毒素介于其中,就不能真正实践创造行为。所谓艺术行为,从其最初的缘起,就内含不健康的、反社会的要素。我主动承认这一点。唯其如此,作家(艺术家)之中才会有不少人,从实际生活的层面开始颓废,抑或缠裹着反社会的外衣。这完全可以理解。这样一种姿态,我决不会予以否定。然而我以为,如若希望将写小说作为一种职业持之以恒,必须打造出一个能与这种危险(某些时候还是致命)的毒素对抗的免疫体系。如此才能正确而高效地对抗毒性较强的毒素,换言之,才能建构较为宏伟的故事。打造这种自我免疫体系,并将其长期维持下去,必须拥有超乎寻常的能量,还须想方设法谋取这种能量。但除却我们的基础体力以外,何处能获取这种能量?如欲处理不健康的东西,人们就必须尽量健康。这就是我的命题。甚至说,连不健全的灵魂也需要健全的肉体。此说颇有些自相矛盾,却是我成为职业小说家以来的深切感受。健康与不健康的东西绝非冰火两极,亦非针锋相向。它们相互补充,某些情况下自然地包于彼此之中。盼望健康的人往往仅仅思考健康的事情,不健康的人则单单思考不健康的东西。这样一种偏颇,不会使人功成正果。”
长跑是村上春树所追求生理和心理健康的一种调节方式。然而,好书往往在你认为已经通读全书主旨时来个峰回路转。全书的第六章描述了他的又一次挑战极限的尝试——超级马拉松(普通马拉松的两倍距离,约100公里)。他完成了那次比赛后,当然产生了极大的喜悦和自信。但如此匪夷所思的长跑最终带给他的是什么呢?自命其为“跑者蓝调”,简单而言就是热情衰退,跑步开始被视为形式重复化的一种。书看到这儿,我心里震了一下,忽然间自己曾经那连续三年不分昼夜为了拼搏一个奖项而心力憔悴的回忆油然而生。没错,恒心和毅力是我们从小被教育应该培养的品质。然而,某些人为达到一个简单明确的目标,则选择坚持到极端,并不断压榨生命,由潜意识到现实生活不断挑战自己的极限后,获得的却是一种很久很久才能愈合的创伤,过犹而不及。如此创伤就是他们为追求“信念”义无反顾地将任何感情和诱惑,甚至死亡都抛之脑后所付出的代价。
《当我谈跑步时我谈些什么》主体上细致刻画了整个训练长跑的心路历程,足以鼓舞人心,对多数人都适用,属于励志的现代经典。
倘若以一句话概括我个人的读后感精髓,则为如下:从容地把握自己,给内心一个淡定的起点。
(摘自Wendy新浪博客)
大部分人读完这本书一定会受其影响,出于崇拜和向往健康的生活状态,蠢蠢欲动开始有计划性地健身。单从这样的正面影响来看,这本书就值得成为工作一族的精神食粮。
书中前三分之二的篇幅以节选日记的形式勾勒出了准备近期一个全程马拉松比赛前数月的训练和心态变化。每章节还另外穿插了几个特别的跑步比赛经历,比如第一次跑半程马拉松,在最为苛酷的情况下从雅典到马拉松,沿着历史上最原始的路线跑完第一个全程42公里。村上的文字魅力当然不仅仅于跑步本身,他的舞台如梦幻般变化,从夏威夷到希腊,从日本的北海道到美国的剑桥。各种环境酝酿出形形色色的体验。
跑步跨越了國界,更跨越了人本身的定义。作家和跑步运动员本风马牛不相及,村上却又一次走出了自己人生的精彩。职业本身并不应该给任何人下定义,我们需要的是在角色之外花时间真正认识自己的内心。梦想无论大小,最重要的是内心感悟。想知道他怎样平衡多种角色吗?对于孤独,他如此道来:“在某种程度上,我也许是主动地追求孤绝。对于操我这种职业的人来说,尽管有着程度上的差异,这却是无法绕道回避的必经之路。这种孤绝之感,会像不时从瓶中溢出的酸一般,在不知不觉中腐蚀人的心灵,将之溶化。这是一把锋利的双刃剑,回护人的心灵,也细微却不间歇地损伤心灵的内壁。这种危险,我们大概有所体味,心知肚明。唯其如此,我才必须不间断地、物理性地运动身体,有时甚至穷尽体力,来排除身体内部负荷的孤绝感。”
大多数人对艺术家通常的概念是不健康或颓废,然而村上春树却出乎我们的意料:每天晚十点睡早五点起,饮食大部分是蔬菜和鱼类,很少吃肉和甜食,从不吸烟。对此,他辩证地作出了解释:“写小说乃是不健康的营生这一主张,我基本表示赞同。当我们打算写小说,打算用文字去展现一个故事时,藏身于人性中的毒素一般的东西,便不容分说地渗出来,浮现于表面。作家或多或少都须与这毒素正面交锋,分明知道危险,却仍得手法巧妙地处理。倘若没有这毒素介于其中,就不能真正实践创造行为。所谓艺术行为,从其最初的缘起,就内含不健康的、反社会的要素。我主动承认这一点。唯其如此,作家(艺术家)之中才会有不少人,从实际生活的层面开始颓废,抑或缠裹着反社会的外衣。这完全可以理解。这样一种姿态,我决不会予以否定。然而我以为,如若希望将写小说作为一种职业持之以恒,必须打造出一个能与这种危险(某些时候还是致命)的毒素对抗的免疫体系。如此才能正确而高效地对抗毒性较强的毒素,换言之,才能建构较为宏伟的故事。打造这种自我免疫体系,并将其长期维持下去,必须拥有超乎寻常的能量,还须想方设法谋取这种能量。但除却我们的基础体力以外,何处能获取这种能量?如欲处理不健康的东西,人们就必须尽量健康。这就是我的命题。甚至说,连不健全的灵魂也需要健全的肉体。此说颇有些自相矛盾,却是我成为职业小说家以来的深切感受。健康与不健康的东西绝非冰火两极,亦非针锋相向。它们相互补充,某些情况下自然地包于彼此之中。盼望健康的人往往仅仅思考健康的事情,不健康的人则单单思考不健康的东西。这样一种偏颇,不会使人功成正果。”
长跑是村上春树所追求生理和心理健康的一种调节方式。然而,好书往往在你认为已经通读全书主旨时来个峰回路转。全书的第六章描述了他的又一次挑战极限的尝试——超级马拉松(普通马拉松的两倍距离,约100公里)。他完成了那次比赛后,当然产生了极大的喜悦和自信。但如此匪夷所思的长跑最终带给他的是什么呢?自命其为“跑者蓝调”,简单而言就是热情衰退,跑步开始被视为形式重复化的一种。书看到这儿,我心里震了一下,忽然间自己曾经那连续三年不分昼夜为了拼搏一个奖项而心力憔悴的回忆油然而生。没错,恒心和毅力是我们从小被教育应该培养的品质。然而,某些人为达到一个简单明确的目标,则选择坚持到极端,并不断压榨生命,由潜意识到现实生活不断挑战自己的极限后,获得的却是一种很久很久才能愈合的创伤,过犹而不及。如此创伤就是他们为追求“信念”义无反顾地将任何感情和诱惑,甚至死亡都抛之脑后所付出的代价。
《当我谈跑步时我谈些什么》主体上细致刻画了整个训练长跑的心路历程,足以鼓舞人心,对多数人都适用,属于励志的现代经典。
倘若以一句话概括我个人的读后感精髓,则为如下:从容地把握自己,给内心一个淡定的起点。
(摘自Wendy新浪博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