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年教师应努力构筑好自身专业发展的“三条边”

来源 :网络科技时代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dflhe8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
  
  教师的专业发展与三个因素有关,这三个因素构成一个特殊三角形中的“等腰三角形”的三条边:底边——立足边,两条腰——理论边和实践边。各类教师根据自己的特点,沿着这三条边,经历了四个阶段向前发展:
  
  一、适应阶段
  
  刚从师范院校毕业的新教师,通过二到三年的教育实践,完成理论与实践的第一次结合,初步适应教学实践工作,实现由师范生向教师的角色转变。这一阶段的教师基本上是处于立足边上的适应型教师。
  
  二、分化定型阶段
  
  适应型的教师在继续发展过程中由于自身条件不同和努力程度不同,会出现一个分化发展的趋势。
  一部分教师沿着“实践边”向上攀登,他们致力于教育教学技能技巧的全面提高,由于“悟性”较好,逐渐从青年教师群体中“冒”出来,成为教学基本功扎实、教学经验丰富、教学效果显著的技能型教师,往往早早地被评上各个级别的“优质课”、“教坛新秀”,得到鲜花和掌声;一部分教师沿着理论边发展。成为知识型教师。他们侧重于系统教育理论的学习,在专业知识和教育理论修养方面逐渐比别人高出一筹,但教学技能不一定出色,他们经常会有论文得奖或发表,但很难被评为教坛新秀。在这两类教师的过渡区间还有一大批合格型教师。或与技能型相呼应或与知识型相适应。他们中的大部分就一直在这条道路上走下去,随着教学年限的增加,逐步走向成熟,但很难有新的突破。
  
  三、突破阶段
  
  首先冒出来的知识型教师和技能型教师继续向上攀登,由于教育教学工作任务繁重,社会各界期望很高,同事的压力很大,再加上前进道路也很迷惘,因此他们往往处于痛苦的蜕变期和高原期。退一步无忧无虑,海阔天空,进一步山高路远,前途渺茫。有些教师在几度碰壁后退回原处,安于做合格型教师,有些教师“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于是形成了两支小小的攀登队伍,绝大多数行的仍是实践之路(技能之路),少数走的是理论之路。可是他们不久便发现,无论怎么努力都难以有新的突破,又一个可怕的高原现象出现了。若仍沿着各自原来的道路“一条道走到底”,很难到达顶峰。关键是要找到理论与实践的结合点:经验型教师重在学习系统理论,用理论指导实践而不是盲目实践,使自己的教育经验科学化、规范化、理性化:知识型教师要重在感性发展技能技巧,将教育教学理论转化成自己的教学技能技巧。于是两类教师各自开始向自己的对方转换,由此出现了一次交叉:即技能型教师努力学习系统理论,向理论边靠近:知识型教师努力训练提高教学技能,向实践边靠近,他们都要以自己的悟性为基础,以自己个人的教学风格为条件,通过系统的反思来整合,抓住薄弱点,突破高原期,实现理论与实践的第二次融合,成为准学者型教师。
  
  四、成熟阶段
  
  准学者型教师继续向上发展,又出现一次大浪淘沙:不少人再次进入高原区,有的精力不足,有的积蓄不足,有的底气不足,总之是心有余而力不足,一直滞留在准学者区,成为一定范围的骨干教师。而要真正成为学者型教师,光靠单纯的理论学习、技能的诊断和发展、两种知识的整合已经远远不够了,需要的是以自己的学科性质特点为基础,研究自己的教学个性,形成自己独特的教学思想、教学体系和教学风格。这时候,个性化的教育科学研究,成了学者型教师成长的必经之路。换言之,只有进入自觉规范的教育科研的准学者型教师,才有希望攀上学者型教师的顶峰,
  如此说来,优秀教师的成长模型有两种:
  一是从“新教师”。到“适应型教师”,到“知识型教师”,到“准学者型教师”,到“学者型教师”:二是从“新教师”,到“适应型教师”,到“技能型教师”,到“准学者型教师”,到“学者型教师”。
  不管通过哪一种模式走向学者型教师的高度,教育科研是一条必由之路,这是导致一部分人成为学者型教师而另一部分人却不能的一个重要原因。
  纵观古今中外的大教育家,无一不是教师,无一不是边教学边研究,无一不是在教学与研究中逐渐形成他们自成体系的教育思想和教育理论。凡是优秀的教师,没有不搞研究的,凡是研究有成的教师,无一不是优秀的;没有当过教师的人搞教育研究,往往是空洞的理论而已;从不研究教育教学问题的教师,到头来只能是个教书匠!
  有人说,教师的全部尊严就在于思想,一个没有思想的教师也就没有了教书育人的灵魂。而我们许多教师终年忙得连轴转,往往缺乏思想,尤其缺少自己的思想。思想在哪里?无数优秀教师成长的经历告诉我们,就在读书、思考、研究和实践里。
  因而,高明的教师总是精通并热爱他所教的科目所据以建立的那门科学,对探讨和研究学科、教法和学生这三方面的问题总是充满激情,总是不间断地记录着每天的事件和感想,收集着与自己的教育教学工作有关的资料,然后用自己所擅长的形式表达出来。中小学教师的杰出代表李吉林、于漪、李镇西……莫不是如此。
  
  (二)
  
  课程改革需要成功的教师,而众多的教师也在期盼着成功。那么。怎样才能构筑好自身专业发展的三条边呢?我以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去努力。
  
  一、自我定位,明确方向
  
  教育、教学是科学也是艺术,理论与实践都告诉我们。它大体可以分为四种境界:
  第一种境界是实践——辛苦型。这一类型的教师勤于实践也勇于实践。他们对工作倾注了极大的热情和奉献精神,深入备课,耐心辅导,全身心地投入工作,一丝不苟。但是在工作中明显地缺乏研究意识,因而漠视许多值得探讨的有意义的教学现象、教学方法;不注意经验的积累与反思,缺乏对有价值的实践成败的总结。丧失了对自身、对周边教育教学现象因果关系的探索。因此,常常与好的经验、方法、规律的发现失之交臂,在成功或失败时也往往是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使之蒙上偶然的色彩。刚刚参加工作两三年的青年教师,有这种现象是正常的也是自然的,如果已经是有七、八年以上教龄的教师也停留在这个水平,应该是值得反思的。
  第二种境界是经验——积累型。这一类型教师重视也积累了丰富的经验,能够认真总结自身实践的成败得失,深入思考其中的心得与体会、感悟与启迪。他们也能够较自觉地观察周边的教学活动中的现象。借鉴其成功与失败、顺利与挫折的经验与教训。这样的教师往往是教学的有心人,勤于思考,勇于实践,有着强烈的把工作干得更好的愿望与热情,也有着冷静而深刻的归纳总结的理性。然而由于个人实践固有的局限性,对现代教育教学理论学习的空白或浅表性,造成他们有时表现出视野不开阔、焦点较单一,思维停滞在解释、佐证的层次上,缺乏说明力,缺乏普遍指导意义,他们的谈论及文章大多是回顾和介绍 自己在实践中被证明为有效的做法,剖析自己在实践中得到的提高与教训。
  这样的教师正处在前进的十字路口上,要么“固守家园”。囿于自身实践的狭隘和理论的局限,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往复循环,无新意,无发现,无创造,最终退化到实践——辛苦型:要么在自己已有的经验及理论的基础上,孜孜不倦地学习研究现代教育教学理论,研究教学方法,探索教学现象的规律,使自己的实践从盲目走向自觉,使理论从含混趋于清晰,向着更高的境界迈进。
  第三种境界是科研——创新型。通过教育科研促进教育教学质量的提高是这一类型教师的自觉选择和自我追求,他们远远不满足于个人的体验和浅层次的认知归纳上,而是强烈地坚持走教学与科研一体化的道路。一方面在自己努力积累的经验中寻求内在规律并使之升华,一方面如饥似渴地学习移植他人的经验并追求其成功的内涵,明显地表现出高度自觉的追求与事业心。科研——创造型教师是一批既有研究能力又善于钻研的人,对教育教学的理解达到了相当的深度,他们身体力行的是既教书育人。又从事教育科研:既提高自己又出成果福及他人。无论是现代教学的基本原则。还是现代教学的新观念——学生观、教学观、评价观、质量观,都广泛涉猎,勇于探索。这是一批教师队伍最高境界的预备队员,正在向最高层次冲击。
  第四种境界学者——专家型。达到这一境界的教师完全进入了教育教学的自由王国。他们积几十年的实践积累、理论探讨,对教育教学的内在规律熟谙于心,身体力行,挥洒自如,游刃有余。自由是对必然的认识,惟其如此,他们才能既视野开阔,左右逢源,又个性鲜明。你总能感到这些教师的言论、实践的独到之处和高屋建瓴的气势。
  这四种境界也是一个成功教师的必由之路。只有自我定位、明确方向。才能少走弯路、事半功倍。
  
  二、科研先导,重练内功
  
  教师的教育教学行为依赖教育科研,这既是现代化教育教学的重要标志,也是实现教育教学现代化的重要前提。所以建设科研型、学者型的教师队伍是实施素质教育和新课程的必然要求,同样也是追求成功教师的自觉选择——这就是依赖教育科研为自身实践与发展导航。教师队伍中实践——辛苦型、经验——积累型大有人在,他们对很多值得研究的现象熟视无睹,置若罔闻,丧失了宝贵的研究机遇和提高自己的科研能力。传说释迦牟尼曾经问弟子,一滴水怎样才能不会干涸。众莫能答。释迦牟尼说,一滴水只有放进大海才不会干涸。同样道理,科研是一滴水,教学是大海。教学是一枝花,注入科研才使它更艳丽。滴水穿石不是力量大,而是功夫深。科研成果不仅要学问高,而且要积累多。
  教育是整体的、发展的、开放的,所以我们迫切需要调整和确立一种新的观念、新的意识——教师即研究者:教育教学即研究活动,树立牢固明确的科研意识。
  教学的科学性和艺术性决定了科研的多向性和多角度,为科研开辟了广阔的视野。教学、科研是一个不断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处在教学第一线的教师有着丰富的教育生活经历与经验,有着层出不穷、丰富多彩的教育教学场景,这都是教育科研的源头活水、肥源沃土。教师应当充满自信,你有着“提出问题”的敏锐感觉:你有着“搜索资料”的广泛条件:你有着“分析资料”的独特优势:你有着“建立假说”的实践基础:你有着“形成理论”的发展领域,现代教育科研的一般过程的五个方面就蕴含在教师的工作中,我们需要的是选择与坚持。留心处处有学问,细心时时有发现,上心事事长见识,专心必定会收获。
  克服教师自我中心意识,永远谱写科研与备课的主旋律乐章。众所周知,教学不息,备课不止。同样道理,教学不息,科研不止。科研与备课是教师生涯的永恒主题。常言道: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困,既是教学中知识能力的困惑,也是科研中方法目标的困惑。一堂课的成功绝不是45分钟的功力,而是几年、十几年乃至几十年备课的必然。长期备课有别于短期备课就在于,前者是以知识积累为目的的过程,是全部自身修养的过程。是追求教学艺术精益求精的过程,是呕心沥血倾注于教研的过程。
  
  三、勤字当头,勇于实践
  
  科研型教师不是一朝一夕就能造就的。教育教学研究是综合的、整体的,研究教育教学规律更是一个长期的、复杂的过程,作为教师应当在完成繁重的教学任务的同时,注重在教育动态中不断获取新的教育理论,提高自身的研究修养。当然,更要突出教育科研的基本特征——创新。及时了解、掌握教育教学的新信息、新动态、新趋势,选择具有独特性和新颖性的课题及科学的方法进行研究。只有以超功利的奉献精神敢于实践,乐于创新,敏于捕捉,精于积累,善于总结,勤于思考,自觉地、有目的地、有计划地实施自己追求成功的策略,必然会逐步“登堂入室”,成为教育科研的行家里手,真正进入成功教师的新境界。
  勤字当头,路在脚下。勤于思考是捕捉选题、捕捉灵感、捕捉素材的源头。“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是对学习而言,那么对于教学则应是“教而不研则退,研而不教则废”。
  勤于阅读是提高自身理论水平、修养水平,借鉴他人成败优劣的途径。读专业书、理论书、报刊,甚至于跨学科的有启迪、有哲理的读物,就是与智者对话,得到的是一种不可言传的精神享受和行为教养、文化素养、道德修养的提高。
  勤于积累是厚积薄发的需要。只有采集花粉才能酿出甜蜜,教师的花粉就是在浩如烟海的种种资料中,撷取自己需要的摘记、剪报、制卡片……日积月累就可以成为令人惊羡的“富翁”。
  勤于总结。教学与写教科研文章是相互促进的,因为经常写才会时时留心辨别教学问题,才会更加主动积极地吸纳别人的成功经验,才容易发觉自身的不足,才能把握住时机找到提高自身的切入点和教育教学能力的增长点。著名的教育改革家魏书生说:“不写教研文章的教师只不过是经验型的,而经常写的教师则有可能是创造型的!写得多、写得好的人未必是名师、大师,但不写者则一定不是名师、大师。”魏书生、钱梦龙、于漪如此,李镇西、余映潮、洪镇涛如此,汉川的陈志超、张建安、樊兴、尹金松等人也是如此。相信这些名师的成功,会给在课程改革的大潮中期盼成功的广大教师以启发。
其他文献
<正> 能力训练1.梁实秋《渎画》中有这么一段:《蒙娜丽莎》的微笑,即是微笑,笑得美,笑得甜,笑得有味道,但是我们无法追问她为什么笑,她笑的是什么。尽管有许多人在猜这个微笑
分子医学研究需要在活体实验动物上观察分子水平的生物学过程,因而正电子发射体层(PET)显像作为目前最成熟的分子显像方法,正被越来越多地用于动物实验。新开发的实验动物专用PET扫描仪的各项性能也逐步趋于完善。该技术将在疾病研究、新药开发、基因治疗等领域发挥重要作用。
介绍了涉及核及辐射恐怖事件的类型、不同类型事件的特征、袭击的后果,阐述了美国在危机处置和后果处置两方面的工作要点,提出了在后果处置方面需要深入研究的课题.
简要综述111In-奥曲肽和99Tcm-NeoTec在肿瘤诊断中的应用,其对类癌、甲状腺髓样癌、来自胰腺或上消化道的神经内分泌肿瘤的诊断和随访有重要价值,对失去摄碘功能的分化型甲状
2004年高考是建国以来高考最丰富多彩的一年,共有15套试卷,分别是全国卷1(山东、河南、河北、安徽等地区用)、全国卷2(吉林、四川、黑龙江、上海等地区用)、全国卷3(广西、海南
黄颡鱼属底栖杂食性优质鱼类,农村利用稻田推广黄颡鱼养殖有优越广阔的前景。
通过对正电子核素标记的示踪分子参与活体的生理生化过程进行PET,能够从分子水平反映活体的生理生化变化。PET作为目前核医学诊断和研究最先进的分子显像方法,已从临床应用推广到了小动物科学实验。近几年来,随着新的探测技术的不断涌现,专门用于小动物显像的PET扫描仪的各项性能日臻完善,它正逐渐成为现代生物医学研究的一项重要工具。小动物PET将在药物寻找和开发、疾病研究、基因显像等领域发挥重要作用。
国家标准<建设工程工程量清单计价规范>(以下简称<计价规范>),已于2003年7月1日正式颁布实施.实行工程量清单计价是深化工程造价管理改革的重要举措,是推进建设工程市场化、
近几年,随着《国务院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和《关于进一步加强高技能人才工作的意见》的颁发,各类职业学校越来越重视校企结合工作,从物力和财力上给予大量支持,保证了校企结合工作的顺利进行。  首先,加强学习,提高对校企结合工作的认识,是做好校企结合工作的动力。  通过《国务院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和职业教育工作会议精神的学习,认识到校企合作是技工院校发展的必由之路,是技工院校活力的根源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