虚幻空间中的铁道

来源 :名作欣赏·学术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qncy1239o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宫崎骏的电影作品《千与千寻》与宫泽贤治的小说《银河铁道之夜》都通过虚幻空间中的铁道意象各自讲述了主人公的成长故事。虽有宫崎骏在创作时受宫泽贤治影响之说,亦有学者将两部作品进行比较研究,但还未有针对两部作品中的铁道意象进行深入的研究。本篇论文将两部作品联系起来,从虚幻空间中的铁道意象入手,进行比较研究。
  关键词:《千与千寻》 《银河铁道之夜》 虚实结合 铁道意象
  宫泽贤治(1896—1933)是日本昭和时代早期的诗人、童话作家,《银河铁道之夜》(「銀河鉄道の夜」a)是其代表作,首稿写于1924年,目前流传的被认为是写于1931年的第四稿。
  宫崎骏(1941— ),动画制作人,2001年执导的《千与千寻》(「千と千尋の神隠し」)受到全世界无数观众的青睐。宫崎骏也曾明确表示:“我觉得自己是靠这某种信念来支持我的创作,而宫泽贤治先生始终是在前面引导我方向的那个人。”坦言宫泽贤治的作品给予自己创作灵感。确实,《银河铁道之夜》中驰骋在银河铁道的列车与《千与千寻》中的千寻乘坐的“海原电铁”的场景有相似之处。本篇论文将着重分析、比较《银河铁道之夜》与《千与千寻》两部作品的“铁道”这一意象,通过具体分析铁道意象来看两部作品中主人公的成长环境,分析作品内涵,亦通过铁道意象构建一个这两部作品相互对话的平台。
  一、乔班尼与千寻的成长故事
  《银河铁道之夜》与《千与千寻》都讲述了身为孩童的主人公的成长故事。《银河铁道之夜》的主人公乔班尼,在小山丘上做了一个和好朋友康贝聂拉乘上开往天国的银河铁道列车的梦,在旅程中探寻幸福真谛、如何获得幸福。但乔班尼梦醒之后,发现好友康贝聂拉为了救落水的扎奈力而溺水身亡了。
  《千与千寻》的大致情节是:一个名为千寻的十岁少女,在前往搬家目的地的途中和父母一起进入了一条隧道,误入了诸神的世界。千寻的父母因为违反了规矩变成了猪,千寻为了救父母,经历了种种挑战和磨炼,通过一系列奋斗,成功与父母一起回到了人类的世界。
  两部作品创作于不同的时代,乍一看作品风格也不同:《银河铁道之夜》的结局看似有些淡淡的忧伤;而《千与千寻》则是一个大众所谓的完美结局。然而,从两位主人公的成长环境的设定来看,能发现两部作品有一定的比较价值:虚幻空间中的铁道,是两位主人公成长经历中十分重要的背景元素。
  二、成长经历的载体:铁道
  乔班尼和千寻的成长故事中都离不开“铁道”(日语:鉄道)这一载体。铁道有两个基本特征:一是铁道作为一个场所和另一个场所的连接,代表着“移动”;二是铁道列车上运载的人,一条铁道上飞驰的列车,好比一个微型社会,通过与乘客的接触,产生思维的碰撞和对现实的反思。
  1.铁道意象是主人公成长经历的起点
  铁道纪行作家岚山光三郎认为铁道之行是一种探险,而探险从某种程度上反映了对当下生活一定程度的不满以及内心深处的渴望与憧憬。从这一角度来看,《银河铁道之夜》的主人公乔班尼和《千与千寻》中的主人公千寻都拥有对现实生活的不快感和渴望、憧憬的心理。并且正是出于这种心理,主人公开启了各自成长的历程。
  乔班尼善良、淳朴,但家境贫苦,父亲离家,母亲患病。在学校的时候,同学嘲笑他;在课堂上回答不出问题时,乔班尼难为情得满脸通红,甚至“觉得自己很可怜”。课堂之外,乔班尼不愿给患病的母亲添麻烦,在一家印刷厂当童工,努力工作贴补家用。乔班尼“在走廊尽头打开一扇很大的门”,领到工作任务之后点了点头,又“走到对面的墙角,蹲下开始工作”b,印刷厂又大又繁忙嘈杂,这与幼小、无言的乔班尼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可以看出乔班尼的乍一看较为坚强、乐观的背后深藏了无处派遣的孤独、脆弱、忧郁和自卑。因而他在梦中乘上银河铁道列车,不知不觉由现实移动到虚空,在列车中探寻、体会何为幸福、思考生死是乔班尼自然而然的心理反应。
  千寻也有类似的心绪。千寻坐在后排车座上,手中捧着即将枯萎的花,面对搬家后新的环境、新的学校、新的生活,千寻充满了不安与忧郁。而父母对她的不安与忧郁却毫不关心,十分冷淡,这加剧了千寻内心的孤独与苦闷感。在进入隧道后,父母因贪食而变成了猪,就在千寻极度恐慌、不安之时列车在影片中首次出现,呼啸而过。千寻内心中对释放不安、摆脱忧郁、变得强大的憧憬和渴望与列车呼啸的声音融为一体。
  2.铁道引领主人公的成长与蜕变
  《银河铁道之夜》中,乔班尼通过与银河铁道列车的乘客相遇与分别,获得了成长。如前文所述,乔班尼在乘上列车前,是一个脆弱、忧郁、孤独、自卑的小男孩,虽然他非常善良,对母亲孝顺,在外当童工贴补家用,但能体会到他善良背后的无力。此时乔班尼的善良是“内敛”的善良,“小我”的善良。乘上列车之后,和好朋友康贝聂拉遇到的乘客主要有捕鸟人、一对姐弟和青年。遇到捕鸟人之后,乔班尼第一次认真思考如何让他人收获幸福;并且捕鸟人看到乔班尼和康贝聂拉的能通往天堂绿色车票,大赞他们是“了不起的人”c,这是乔班尼第一次受到赞扬,渐渐树立起了自信,对自己的人格品性也逐渐有了正确的认知。之后喬班尼遇到了海难中牺牲自己救活他人的姐弟和青年,在与青年、灯塔看守的交谈中,乔班尼对幸福有了更深的见解,并且开始反思,为什么自己总是感到忧愁和孤独。在和乘客们一起见证天蝎之火时,乔班尼开始敢于和青年争论幸福是否只在天堂存在,并且坚定了自己就算浴火千百次也要为大家找到真正的幸福的信念。
  可以看出,乔班尼在经历了铁道之旅后,变得勇敢、坚定。当他回到现实发现康贝聂拉为救扎奈力而溺水身亡之后,虽仍有悲伤,但他学会了接受现实,并且坚信自己在外的父亲终会回家,乔班尼的善良也由内敛型转为了外放型。人生在世,孤独难免,信念为坚,这是乔班尼铁道之旅最大的收获和成长。
  再看《千与千寻》,铁道意象出现在每一次千寻要面对挑战的时候,见证了千寻一次次的成长。第一次出现铁道意象是在桥上,这告诉千寻必须勇敢面对眼前的事实:你已经进入了另一个世界,父母变成了猪,你必须独立面对这个事实,要学会强大起来去拯救他们。第二次出现是在去锅炉爷爷处找工作的台阶上,这告诉千寻,要融入另一个世界,必须要找到一份工作,只有找到自己的归属,才能在一个新的环境中站稳脚跟。找到工作后,铁道意象又出现了,仿佛是一次里程碑的庆祝,标志着千寻有了一个阶段性的成长。千寻勇敢而智慧地给腐烂神洗浴之后,再次出现铁道意象,这一次又是一个标志千寻成长的里程碑,千寻不仅融入了这个新的世界,并且有了面对危险/独当一面的能力。当水中铁道出现的时候,就是千寻在这个世界中由被动转为主动的时候。千寻看到了受伤的白龙,决心为了爱、自由、拯救父母而主动出击。千寻在这里有了质的蜕变。   需要说明的是,宫泽贤治创作《银河铁道之夜》是在20世纪20年代至30年代,到20世纪最初10年的后半期,日本虽建成国家铁路系统的基本框架,但还处在逐步丰富的过程中。铁道与列车对于人而言还算是一种新型的交通工具,时效性也并不高。因此反映在作品中,乔班尼充满奇幻色彩的、完整的成长历程都是在一趟列车中实现的。而《千与千寻》是当代作品,创作于21世纪初,铁道与列车已经相当普及,日本的电车、新干线等已经深深融入了人们的生活,使用频率也相当之高。因此在千寻的成长过程中,铁道意象是间断出现的,扮演着千寻心路历程中的里程碑的角色。乔班尼的成长主要通过与车上乘客的接触获得;而千寻的蜕变则更加侧重于通过每一个阶段的挑战和实际体验获得,通过每一次呼啸而过的列车,也就是其“移动”的特征标记成长。这是两部作品中铁道意象微妙的差异。
  三、铁道的铺设环境:虚空
  1.虚幻空间照亮人间现实
  两部作品中看似是在虚幻空间中延展的铁道,但却时时刻刻与现实交织。铁道意象在虚拟与现实之中来回穿越,所有的虚幻都是对现实的一定程度的反映。
  《银河铁道之夜》中的乔班尼是因为现实生活中的孤独寂寞、贫苦艰辛,想要找到排遣的方法,所以才会跑上小山丘,在银河祭典的晚上梦见银河铁道之旅。看似是列车载着乔班尼在银河中飞驰,其实是乔邦尼自己主动在主动思考人生,追寻幸福真谛。乔班尼在通过与乘客的接触中一步一步深化自己对幸福的思考,实际上是乔班尼对当下现实生活的反思和感悟。乔班尼得出的自己就可以创造出比天堂更幸福的世界的结论,也反映了现世精神,即人有能力通过自身的努力和奉献收获幸福。从作者角度而言,1922年,宫泽贤治的妹妹去世,沉浸在悲伤之中的宫泽贤治想要寻求在人面对不幸、面对苦难的时候的精神解脱,想获得一种救赎,所以这种现实之中的意识在文学中以铁道之旅的形式得以反映。正如弗洛伊德所认为的,文学的本质来源于潜意识,宫泽贤治笔下的银河铁道之旅也是作者寻求内心救赎与解脱的心境之旅。
  《千与千寻》中,铁路意象的每一次出现都推动着千寻的成长与蜕变,同时也展现了千寻所处环境的奇异以及千寻以外的人物的千姿百态。作品中的魔幻世界是现实世界更为露骨的展示。只有在魔幻世界中,贪吃的人会异化成猪,只有通过这种超现实的“异化”,才能将人性的贪婪、毫无节制展现得淋漓尽致。再如把河神塑造为腐烂神,当河神吐出小山丘一样高的人类制造的废铜烂铁的时候,不禁长叹一声“真舒服啊!”河神这一声长叹,为人们敲响了思考如何与自然共存的警钟。此外,孤独自卑进而剑走偏锋的无脸男、贪婪狠毒却同时颇有敬业精神的汤婆婆、身体和精神上都是巨婴的坊宝宝、一开始带有偏见最后却对千寻敬佩有加的小玲……每一个丰满的角色都是现实中人们的缩影,都反映了人的性格一个侧面,也让人们在观看作品的时候不禁反思自身的为人处世。
  2.虚空当中的“水”
  两部作品中的虚幻空间中的铁道都与“水”紧密相关,这也是值得注意的。《银河铁道之夜》铁道的载体是银河水。银河水“呈现出淡淡的水银色,水波荡出一层层涟漪,拍打着手腕,泛起美丽的磷光,像火花一样闪耀着光芒”d,铁道之下的银河水通透、璀璨、泛光,勾勒出了一个极为澄澈、干净的虚幻空间,起到了净化心灵的作用。列车上的乘客虽然对幸福的理解不同、价值观不同,但都是善良、纯洁之人。银河水为探讨对幸福的定义、追寻,呈现乔班尼的思考与成长提供了一个极为合适的人物环境和空间背景。
  此外,水从神话系统的角度而言可分为混沌——洪水——黄泉;在象征系统中可分为生死——长生——再生。简而言之,水象征了人与世界的诞生、成长、死亡、重生四个阶段。除了乔班尼之外,列车上的乘客都是亡魂,这与银河水“死”的性质相呼应。但每位乘客又有各自的下车站,例如青年要带着姐弟在南十字星站下车,去往天堂,康贝聂拉也在不知不觉离开了列车。每一位乘客都在下车后开启新的旅程,开启新的生命轮回。而乔班尼虽非亡魂,但他在列车上通过与乘客的交流、接触,逐渐形成、坚定自己独有的人生观、价值观,懦弱的乔班尼死去了,勇敢、坚定、有强大信念的乔班尼再生了。乔班尼的成长、蜕变也是一种重生。因此这与银河水“生”的性质相呼应。
  《千与千寻》在这一点与《银河铁道之夜》相似。千寻乘坐的开往沼底站的水中列车上除了千寻与无脸男之外都是透明的亡魂,所以水与绝大多数乘客而言首先是“死亡”的象征,但下车后,又终会开始新的生命。至于千寻和无脸男,千寻是为了父母、白龙的重生而乘上这一班列车;无脸男也类似,为了给孤独、自卑的自己寻找一个栖息地,从某种意义上而言,无脸男期望实现自我的重生。
  另外,正如前文所述,前四次铁道与列車的出现都是在千寻被动适应环境、被动面对挑战的时候出现,而铁道与水同时出现是在第五、第六次,也就是千寻要主动营救白龙,主动找到拯救父母的时候。被动转为主动的过程,体现了千寻从一个害怕孤独、充满不安、胆小、不谙世事、时常失礼的一个小姑娘成长为一个能干、有智慧、充满活力、能够独当一面的角色的转变。因而这里的“水”也象征了“旧”千寻的死去,和“新”千寻的诞生。由此可以看出铁道周围的“水”在《千与千寻》中的死生双重性。
  总体而言,《银河铁道之夜》与《千与千寻》中铺设在虚幻空间中的铁道,为主人公提供了一次出走的平台,提供一次成长的动力,一次跳跃出现实,在虚空中审视、反思现实中的自我、人性与世界的机会。而日本社会现实中的铁道与列车,也有异曲同工之妙。正如铁道摄影师名叫中井精也说:“铁路不仅是出行工具,还搭载了人们的思想。”铁道与列车,给人的是一种无畏前行的积极的生活状态与冒险精神,提供的是远行的机会,在出行中思考、磨练、升华生活。人们在成长过程中会遇到艰难险阻,成长的环境可能也充满奇幻色彩,但只有出走,跳出舒适圈,才能够有质的飞跃。不过出走的青少年们在收获成长与多彩的经历后终归也有返回故土的那一天,在《银河铁道之夜》与《千与千寻》中都表现为主人公回归现实世界,这两则故事可谓人的一生的旅程的微小缩影。
  四、结语
  《银河铁道之夜》与《千与千寻》,通过虚幻空间中的铁道意象构建主人公的成长环境,实现了主人公的蜕变与重生。不仅起到了推动情节的作用,更通过铁道意象诠释了各自的作品主题,反思了生活与人性,阐释了人生的哲理。
  a 〔日〕宮沢賢治:《銀河鉄道の夜》,角川春樹事務所2019年版。
  bcd 〔日〕宫泽贤治:《银河铁道之夜》,张杰译,云南出版集团2016年版,第1—5页,第25—52页,第14—22页。
  参考文献:
  [1] 彭懿.宫泽贤治童话论[M].北京:少年儿童出版社,2003.
  [2] 浙江新华书店网.卜多力的一生[EB/OL].http://www. zxhsd.com/kgsm/ts/2017/09/19/3864292.shtml.
  [3] 姜建强.日本文化的点与线[J].书城,2018(1).
  [4] Erics.S.J.汽笛的声音:日本明治时代的铁路与国家[M].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11.07
  [5] 唐蕾.舒尔巴吉和宫泽贤治笔下的孤独主题——以《十二点的列车》和《银河铁道之夜》为例[J].河北联合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6).
  [6] 杨君.从精神分析学解读《银河铁道之夜》[J].陇东学院学报,2016(10).
  [7] 李德民,苏燕.水意象文化系统的构建[J].河海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6).
  [8] 摄影:追火车的人[EB/OL].真友书屋:http://www.360doc. com/content/14/1215/00/17132703_432979778.shtml.
其他文献
摘 要:本文结合晚明社会时代背景,观照晚明反理学思潮,具体地对晚明戏曲不同时代代表作《牡丹亭》《娇红记》进行文本解读,初步诠释了晚明戏曲反理学的弱化现象,认为晚明戏曲的创作受晚明反理学思潮指导,反理学思潮自身进步性、弱点以及其反理学倾向的弱化都具体投影在晚明戏曲创作中。  关键词:晚明戏曲 反理学思潮 投影 弱化  晚明资本主义生产方式萌芽,封建城市商业经济繁荣,思想界出现了一场声势浩大的反理学运
期刊
摘 要:台湾诗人洛夫被誉为“诗魔”,他的诗歌想象恣意、富于变化,这与其中“意象并置”的运用密不可分。洛夫的“意象并置”根植于中国古典作家与作品,汲取西方超现实主义意识,以“意象群”或“情感”为中心进行并置组合。在他的衔接缝合之下,诗歌呈现出或荒诞诡谲,或圆融空寂的审美效果,并被赋予深厚的隐喻意味。洛夫将古典意蕴与超现实融合的独创理念,使读者从炽热而饱满的意象中感受到其诗歌意境的巨大张力。  关键词
期刊
摘 要:《黄金时代》中山上的生存体验一直在被重复诉说。在这个雾气弥漫又日光澄澈的空间里,王二不仅从农场的逻辑管控中成功逃脱,并且开启了和陈清扬的狂欢世界。在人与自然的统一和谐中,是本能生命力的释放,是性爱的舒展健康。但狂欢世界的相对性发生在权力默许之中,个人生存神话里携带着的是浓烈的乌托邦色彩。  关键词:山中世界 自然 狂欢 性爱  空间是具有独特性的客观存在的实体(梦境空间、幻想空间也是以现实
期刊
摘 要:卡夫卡作为西方现代派文学的开山鼻祖,其作品真实地反映了当时孤独迷茫的西方人在这个荒诞世界上的生存困境。他作品中的人物一方面在社会中找不到属于自己的一席之地,在心灵上失去对终极目标的渴望与追求,另一方面他们不能忍受被异化的世界消解和驯服,生存的本能使他们在畸形的城市现代文明中保持一种挣扎和坚持的态度。卡夫卡观察到社会与个体间的异化因素,他用隐喻的方式阐释这个内涵,以一种沉稳、自省的思考模式衡
期刊
摘 要:历史上,英国曾成为过世界的中心,以日不落帝国著称。但最终由鼎盛时期开始走向衰落。究其原因,在其迅速发展的过程中,社会弊端随之显现。本文概括在宏大的时代背景下,以狄更斯的《董贝父子》为个案,探究社会因素,分別从金钱至上和人道主义丧失两个方面展开分析和比较。最后提出作者通过塑造年轻一代人的正面形象,寄希望于民族自省和调整。由此得出启示:任何民族应随时审视自身的缺点,根据自身情况不断进行社会改良
期刊
摘 要:《红字》是美国文学史上的一部不朽之作,小说中的主人公丁梅斯代尔形象更是令人深刻。论文从丁梅斯代尔身上体现的俄狄浦斯情结入手,试用弗洛伊德精神分析法,从另一角度来剖析小说主人公深陷痛苦的原因,从而进一步阐释俄狄浦斯情结这一母题在文学作品当中的又一复现。  关键词:霍桑 《红字》 丁梅斯代尔 弗洛伊德 “俄狄浦斯情结”  一、引言  《红字》是美国19世纪文学中最令人瞩目的杰作,被称为“美国第
期刊
摘 要:亚里士多德对悲剧模仿对象的界定作为一条“暗线”贯穿了《诗学》全篇,串联起模仿说、悲剧论、净化说三大美学思想。根据亚里士多德对模仿对象的定位与对悲剧的定义,可以分析出悲剧模仿对象三个维度上的特征:悲剧模仿对象是高贵崇高、令人敬畏、善良真实的“好人”,是引起观众“恐惧与怜悯之情”的人,是历史英雄人物与当下普通人的中和。  关键词:《诗学》 悲剧 模仿对象 亚里士多德  亚里士多德在《诗学》开篇
期刊
摘 要:根据瓦尔特·本雅明的“机械复制”理论,大陆神话魔幻剧在这个大数据与科技发达的时代,呈现出同质化与符号化的“机械复制”特征,已经成为典型的机械复制时代的文化产品,而呈现这种特征的成因是“文化工业”式的生产模式和“不会反抗”的观众。  关键词:机械复制 神话魔幻剧 同质化 符号化  瓦尔特·本雅明是法兰克福学派的代表人物,《机械复制时代的艺术作品》包含了他一生的美学思想,奠定了他在文艺理论界与
期刊
摘 要:在早期电影发展史上,女性形象曾作为电影中的“奇观”之一,被赋予各种意义,随着女性主义的发展,当代社会将更多的视角放在女性个人价值上,女性意识也不断得到升华和发展。《穿普拉达的女王》展现女性群像在职场中的表现,折射了女性在社会中的独立性与价值,通过事件与情感发展的不断累积,从而探讨在男权社会下,女性在家庭与职业、梦想与现实之间的抉择。本文通过对片中女性形象进行分析,进一步探讨女性意识的呈现与
期刊
摘 要:柏格森关于直觉以及对绝对本体绵延的详细论述,深化了克罗齐对于非理性的理解,对研究现象学、存在主义、美学史都有重要的意义。而中国佛教禅宗的究竟法门“不二法门”及延伸出的“顿悟”心法,与“直觉”有相融共通之处,在“顿悟”的心法影响下,“教外别传,不立文字,直指人心,见性成佛”的禅宗指导思想亦对中国佛教和美學史有重要意义。柏格森对于直觉系统、物质与记忆的关系以及绵延的描述都与禅宗“顿悟”“不二法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