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了解翻译的人都知道,翻译并非只是用一种语言来解释另一种语言。它涉及到理解原文的意义和本质,抓住原文的精神,最后要求目标语也要有高的水平。本篇文章我们将谈谈为何翻译不能交给一个业余的译者或者翻译机器来完成,而必须让专业译者来完成,从而达到翻译的首要目标——“信”。
关键词:翻译;机器;艺术
一、为何要求翻译的准确性
你知道为什么当年日本会遭到美国两次的原子弹袭击吗?——有种说法是因为一个错误的翻译。1945年7月26日,美国总统杜鲁门向日本发出最后通牒,让其对《波茨坦公告》做出答复。7月28日下午,日本首相铃木贯太郎召开了新闻发布会并使用了“mokusatsu”这个词来回复美国。这个词的意思是“不做评论”,而它还有另外一个意思:“完全忽略”,而媒体便是译成了第二种意思,美国便理解成了这是日本对它的一种拒绝,就是这个误译导致了美国对日本发射了两颗原子弹。杜鲁门回忆此事表示,如果日本不拒绝《波茨坦公告》,美国就不会向日本投掷原子弹。而很多年后,铃木贯太郎也确认说他当时想表达的意思是:“暂时不予置评”。
如果一个词的错误就可以引发一场如此大的灾难,那么一篇文章的误译会造成多大的严重后果啊!翻译错误引起的误会影响人际交往,商业往来等等方面。所以我们不能随便地翻译,要严肃对待翻译,确保译文的质量。
二、不要相信翻译机器
为什么当今时代越来越多的人使用翻译机器呢?因为在一个沟通频繁、联系紧密的世界里,将各种各样的文本翻译成不同的语言已经成为一种必要,尤其是那些想开拓国际市场的企业。拥有一个多语种的公司网站不仅显得值得信赖,而且对商业往来有着极大的促进作用。欧洲委员会调查发现,多数网民不会在一个没有自己母语的网站购买东西,因此,大量的企业意识到翻译的重要性。但是,它们却更喜欢使用一些免费的翻译软件。那么,我们可以信赖这些软件翻译出来的结果吗?
语言中一词多义的现象便是机器翻译的第一个难题。很多词语都有着多种不同的意思,而哪一个是最恰当的,需要结合句子文章的背景或者说话人的环境以及作者或说话人的想法和意图才可以确定的。然而当今世界上,没有任何一样翻译软件可以区分一个词的多种意思并找到其中最合适的一个。机器翻译出来的东西总是一个大概宽泛的意思,经常是语句不连贯,甚至是不通顺,让人无法理解。所以只有专业的译者或者是以目标语为母语的人才可能在词语的多种意思中抓住最准确的那个,并把这些词语用恰当的方式连接组合成精准的句子和文章。如果你真的用了机器来翻译文章,那么你必须要对翻译结果进行大量的修改和润色,否则这样的翻译纯粹是一文不值。
此外,笔者通过实验测试了一下不同的翻译软件的翻译效果,结果显而易见。笔者选择了谷歌翻译、百度翻译以及有道翻译这几种网上常见的翻译软件,用它们对同一篇文章进行翻译,结果是它们都存在着很多的语法、语义种种问题,有的甚至到了莫名其妙,不知所云的程度。总的来说,我们认为可以接受的翻译错误应该低于5%,而翻译机器犯的错误至少达到了30%以上。所以,翻译机器是不能随便用来翻译文章进行发表的。
三、以源语言或目标语为母语的译者
翻译文章,首先是要理解,不仅是原文意思的理解,同样要求对文章精神实质的理解。如果一个译者达不到这种境界,那么他翻译出来的东西就会空洞,脱离原文。翻译是一种技能,因为译者必须要掌握翻译的准则,尤其是从别国语言翻译成译者自己的语言,而翻译又不仅仅是一种技能,它还是一门艺术。因为翻译一篇文章并非是一些词语的翻译,同样是挖掘和阐述词语背后隐藏的信息和内容。每一个字或者词都伴随着它的意义,尤其是在一个固定的背景下,它的意思就更加明确了。所以,一个真正的译者,就是可以准确抓住背景下这些字或者词的意思,然后准确地用目标语表述出来,这是一门艺术,因为专业译者看到的不是文字和语言本身,而是透过它们看到它们所承载的实质的东西。他们不仅要可以抓住源语言的细微之处,也要了解语言中所包含的文化内容。
如果译者是以目标语为母语的人,那么他可以使用自己语言中最地道的表达来完成自己的翻译,而不是通过查找字典去堆砌一些词汇。比如在法国,里昂的人把塑料袋说成 “sac”,而在图卢兹,人们更喜欢说 “poche”。尤其在文学作品中,译者如何准确地将作者笔下的语言和文化转化成目标语便是一个难题。因为一旦找不到合适的转化,那么呈现给读者的译文就会显得不知所云。有时候我们理解了原文作者所写的东西,却苦于找不到一个可以与之完美对应的目标语表达,那么,以目标语为母语的译者这时候就可以更为轻松地应付这样的问题。
四、结语
翻译作为一项技能,同时可以确切地说是一门艺术。如果掌握不好这门艺术的实质,那么翻译出来的东西就没了价值,甚至会引发很多问题。而翻译的是指问题永远都是“信”这一要求,关于“达”和“雅”,都要建立在“信”的基础上,才能达到艺术的境界,否则翻译就失去了存在的价值。
参考文献
[1] 许钧.《翻译论》.湖北教育出版社,2003.
[2] 许钧.《当代法国翻译理论》.湖北教育出版社,2004.
[3] 罗顺江,马彦华:《汉法翻译教程》.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
[4] 刘宓庆.《新编当代翻译理论》.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2012.
关键词:翻译;机器;艺术
一、为何要求翻译的准确性
你知道为什么当年日本会遭到美国两次的原子弹袭击吗?——有种说法是因为一个错误的翻译。1945年7月26日,美国总统杜鲁门向日本发出最后通牒,让其对《波茨坦公告》做出答复。7月28日下午,日本首相铃木贯太郎召开了新闻发布会并使用了“mokusatsu”这个词来回复美国。这个词的意思是“不做评论”,而它还有另外一个意思:“完全忽略”,而媒体便是译成了第二种意思,美国便理解成了这是日本对它的一种拒绝,就是这个误译导致了美国对日本发射了两颗原子弹。杜鲁门回忆此事表示,如果日本不拒绝《波茨坦公告》,美国就不会向日本投掷原子弹。而很多年后,铃木贯太郎也确认说他当时想表达的意思是:“暂时不予置评”。
如果一个词的错误就可以引发一场如此大的灾难,那么一篇文章的误译会造成多大的严重后果啊!翻译错误引起的误会影响人际交往,商业往来等等方面。所以我们不能随便地翻译,要严肃对待翻译,确保译文的质量。
二、不要相信翻译机器
为什么当今时代越来越多的人使用翻译机器呢?因为在一个沟通频繁、联系紧密的世界里,将各种各样的文本翻译成不同的语言已经成为一种必要,尤其是那些想开拓国际市场的企业。拥有一个多语种的公司网站不仅显得值得信赖,而且对商业往来有着极大的促进作用。欧洲委员会调查发现,多数网民不会在一个没有自己母语的网站购买东西,因此,大量的企业意识到翻译的重要性。但是,它们却更喜欢使用一些免费的翻译软件。那么,我们可以信赖这些软件翻译出来的结果吗?
语言中一词多义的现象便是机器翻译的第一个难题。很多词语都有着多种不同的意思,而哪一个是最恰当的,需要结合句子文章的背景或者说话人的环境以及作者或说话人的想法和意图才可以确定的。然而当今世界上,没有任何一样翻译软件可以区分一个词的多种意思并找到其中最合适的一个。机器翻译出来的东西总是一个大概宽泛的意思,经常是语句不连贯,甚至是不通顺,让人无法理解。所以只有专业的译者或者是以目标语为母语的人才可能在词语的多种意思中抓住最准确的那个,并把这些词语用恰当的方式连接组合成精准的句子和文章。如果你真的用了机器来翻译文章,那么你必须要对翻译结果进行大量的修改和润色,否则这样的翻译纯粹是一文不值。
此外,笔者通过实验测试了一下不同的翻译软件的翻译效果,结果显而易见。笔者选择了谷歌翻译、百度翻译以及有道翻译这几种网上常见的翻译软件,用它们对同一篇文章进行翻译,结果是它们都存在着很多的语法、语义种种问题,有的甚至到了莫名其妙,不知所云的程度。总的来说,我们认为可以接受的翻译错误应该低于5%,而翻译机器犯的错误至少达到了30%以上。所以,翻译机器是不能随便用来翻译文章进行发表的。
三、以源语言或目标语为母语的译者
翻译文章,首先是要理解,不仅是原文意思的理解,同样要求对文章精神实质的理解。如果一个译者达不到这种境界,那么他翻译出来的东西就会空洞,脱离原文。翻译是一种技能,因为译者必须要掌握翻译的准则,尤其是从别国语言翻译成译者自己的语言,而翻译又不仅仅是一种技能,它还是一门艺术。因为翻译一篇文章并非是一些词语的翻译,同样是挖掘和阐述词语背后隐藏的信息和内容。每一个字或者词都伴随着它的意义,尤其是在一个固定的背景下,它的意思就更加明确了。所以,一个真正的译者,就是可以准确抓住背景下这些字或者词的意思,然后准确地用目标语表述出来,这是一门艺术,因为专业译者看到的不是文字和语言本身,而是透过它们看到它们所承载的实质的东西。他们不仅要可以抓住源语言的细微之处,也要了解语言中所包含的文化内容。
如果译者是以目标语为母语的人,那么他可以使用自己语言中最地道的表达来完成自己的翻译,而不是通过查找字典去堆砌一些词汇。比如在法国,里昂的人把塑料袋说成 “sac”,而在图卢兹,人们更喜欢说 “poche”。尤其在文学作品中,译者如何准确地将作者笔下的语言和文化转化成目标语便是一个难题。因为一旦找不到合适的转化,那么呈现给读者的译文就会显得不知所云。有时候我们理解了原文作者所写的东西,却苦于找不到一个可以与之完美对应的目标语表达,那么,以目标语为母语的译者这时候就可以更为轻松地应付这样的问题。
四、结语
翻译作为一项技能,同时可以确切地说是一门艺术。如果掌握不好这门艺术的实质,那么翻译出来的东西就没了价值,甚至会引发很多问题。而翻译的是指问题永远都是“信”这一要求,关于“达”和“雅”,都要建立在“信”的基础上,才能达到艺术的境界,否则翻译就失去了存在的价值。
参考文献
[1] 许钧.《翻译论》.湖北教育出版社,2003.
[2] 许钧.《当代法国翻译理论》.湖北教育出版社,2004.
[3] 罗顺江,马彦华:《汉法翻译教程》.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
[4] 刘宓庆.《新编当代翻译理论》.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