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实验)》中指出,要“建立发展性评价体系”,要“通过建立对学生发展性评价性体系,改进校内评价,实行学业成绩与成长记录相结合”。
新颁布的考试招生改革方案中把开展学生综合素质评价作为学生升学的参考,无疑为学校推进素质教育注入了“强心剂”。
我们围绕“综合素质评价”体系的內涵开展以下三个方面的学生综合素质评价工作。
一、学生学业修习状况与学分认定
(一)学业修习状况学分认定
按照《辽宁省普通高中综合素质评价手册》的要求,学生学业修习状况评价要求以学分形式呈现,其内容由三部分组成:修习时间、修习过程表现和模块考试成绩。
(二)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开设及学分认定
第一,研究性学习课程的开设及学分认定。
研究性学习是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中最重要的组成部分,为必修课程,共15个学分。研究性学习的课程设置:每周安排3学时,安排在每周日下午。高一学生在一学年内完成1个研究性课题,高二学生在一学年内完成2个研究性课题,每个课题5个学分,共计15学分。
第二,社会实践课程及学分认定。
社会实践课程规定一学年内必须参加为期1周的社会实践,我们采取集中安排与分散进行相结合的方式。原则上高一集中安排一周军训,高二集中安排一周社会劳动实践,高三可由学生自主分散进行。
学分认定:社会实践共6个学分,高一军训和高二、高三社会实践时间不少于一周的各得2个学分。认定程序:学年末汇总原始材料,上交《社会实践活动登记表》,由班主任根据学生参与的时间和态度评定学分,上报德育处或团委审核,最后由学校学分认定委员会认定。
(三)选修Ⅱ课程的开设与学分认定
按照《普通高中课程方案》要求,选修II课程主要是学校根据当地社会、经济、科技、文化的发展需要和学生的兴趣开设若干模块,供学生选择。我校的课程设置中规定在高二年级开始开设选修II课程。具体做法如下。
一是选定授课教师:每个学科选出1~2名教师,每个教师选定2~3个题目,汇总讲题印发给学生,供学生选课。最后依据学生的选课意向排定教学班,实行真正的走班上课。二是鉴于我校的实际情况,我们把选修课集中安排在每学年下学期高三学生离校后,具体时间在6月10日到7月10日。三是加强教学班的管理,授课教师同时兼任临时教学班的班主任,每节课认真做好学生出勤记录。四是开设校内“名师讲坛”,选修II课程的每个模块或专题结束后,组织考试验收,认定学分,载入学生档案。
二、学生基本素养的评价
学生基本素养评价的基本操作程序是:学生自评→小组互评→家长评价→教师评价→通知评价结果,公示评价等级→申诉复议→学校审核确认→形成学生基本素养评价报告单记入学生档案。
三、学生个性特长发展评价
我们采用了“展示型成长记录袋”即“最佳成果型成长记录袋”的方式进行。
第一,展示型成长记录袋收集的内容。
展示型成长记录袋中收集的是由学生自己选择的最满意的反映学习进步的重要资料,即最好或最喜欢的作品,包含有对最好作品的说明及选择该作品的理由。成长记录袋的创建基本上由学生自己去完成、保管。在实施成长记录袋时,教师要指导学生在收集反映自己学习进步成果时,要充分体现学生个性的东西,体现个人的情趣、特长等,所有资料要真实,记录要详实。
第二,成长记录袋建立的基本步骤。
一是通过校本培训,使参加实验的教师明确应用成长记录袋评价的意义及方法。二是通过致家长的一封公开信,使家长明确应用成长记录袋评价的意义以及如何建立成长记录袋。三是开设专题讲座,指导学生如何收集成长记录袋的内容。四是学生在导师的指导下,确定要收集的内容;分学段或学期制作成长记录目录;制作一份个性化的个人简历,将上述内容装在成长记录袋首页。五是按照计划有意收集反映自己学习和进步的最佳成果,撰写对该作品的说明及选择该作品的理由。对实物型作品,有条件的同学可将实物拍成照片收集。六是每个学期结束交导师指导,主动征求导师的意见和建议,每学年结束时个人要做出书面总结和反思。七是导师的指导与反馈。导师对学生制定成长记录袋的主题、作品和数量,以及学生对作品的自我反思、选择说明等方面进行定期的指导。指导除了要求学生按照目标建立成长记录袋外,还需要有计划地对学生的一些作品或反思结果进行反馈,提出作品的长处与不足,同时必须要提出改进建议。八是成长记录袋的交流展示。
在几年来的实践中我们体会到有些问题还需要我们做更深入的研究,只有这样才能真正把学生的综合素质评价与教师的专业成长和学生的健康成长紧密联系在一起.
一是建立学生发展性评价,全程跟踪学生的学习过程,在关注学生学业成绩的同时,更要关注的是和学生学习品质形成有关的学习态度、学习纪律、作业完成情况、课堂学习状态和学业成绩等诸要素,从关注结果评价向关注过程评价的转化。
二是成长记录袋的建立,为教师最大程度地提供了有关学生学习与发展的重要信息,有助于教师将评价与教育、教学融合在一起,与课程和学生的发展保持一致,提高了评价的效度。同时,需要引导教师以及家长从单纯关注学生考试名次,转向关注学生全面发展,学会欣赏学生。在此基础上,还要鼓励学生要全面地了解自己,特别是感受自己的不断成长与进步,由此培养学生的自信与对学习的兴趣,促进学生不断进步。
三是《成长记录袋》和《学生学业修习状况》是学生综合素质评定的重要依据,要把对学生综合素质评价的过程转化成为学生本人、学生之间、教师和家长共同参与的交互活动,使评价结果能够最大限度地反映学生的真实发展情况,并被学生所接受。
四是在课改中学分不仅仅体现结果,它主要是一个过程,要重视对学生平时学业修习情况的考查,更要研究学分在教学管理中的作用。
五是新课程实施后,如何评价教师的教学行为,成绩在评价教师中到底应占多大比重,其他因素对评价教师是否具有科学性和可操作性等。
新颁布的考试招生改革方案中把开展学生综合素质评价作为学生升学的参考,无疑为学校推进素质教育注入了“强心剂”。
我们围绕“综合素质评价”体系的內涵开展以下三个方面的学生综合素质评价工作。
一、学生学业修习状况与学分认定
(一)学业修习状况学分认定
按照《辽宁省普通高中综合素质评价手册》的要求,学生学业修习状况评价要求以学分形式呈现,其内容由三部分组成:修习时间、修习过程表现和模块考试成绩。
(二)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开设及学分认定
第一,研究性学习课程的开设及学分认定。
研究性学习是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中最重要的组成部分,为必修课程,共15个学分。研究性学习的课程设置:每周安排3学时,安排在每周日下午。高一学生在一学年内完成1个研究性课题,高二学生在一学年内完成2个研究性课题,每个课题5个学分,共计15学分。
第二,社会实践课程及学分认定。
社会实践课程规定一学年内必须参加为期1周的社会实践,我们采取集中安排与分散进行相结合的方式。原则上高一集中安排一周军训,高二集中安排一周社会劳动实践,高三可由学生自主分散进行。
学分认定:社会实践共6个学分,高一军训和高二、高三社会实践时间不少于一周的各得2个学分。认定程序:学年末汇总原始材料,上交《社会实践活动登记表》,由班主任根据学生参与的时间和态度评定学分,上报德育处或团委审核,最后由学校学分认定委员会认定。
(三)选修Ⅱ课程的开设与学分认定
按照《普通高中课程方案》要求,选修II课程主要是学校根据当地社会、经济、科技、文化的发展需要和学生的兴趣开设若干模块,供学生选择。我校的课程设置中规定在高二年级开始开设选修II课程。具体做法如下。
一是选定授课教师:每个学科选出1~2名教师,每个教师选定2~3个题目,汇总讲题印发给学生,供学生选课。最后依据学生的选课意向排定教学班,实行真正的走班上课。二是鉴于我校的实际情况,我们把选修课集中安排在每学年下学期高三学生离校后,具体时间在6月10日到7月10日。三是加强教学班的管理,授课教师同时兼任临时教学班的班主任,每节课认真做好学生出勤记录。四是开设校内“名师讲坛”,选修II课程的每个模块或专题结束后,组织考试验收,认定学分,载入学生档案。
二、学生基本素养的评价
学生基本素养评价的基本操作程序是:学生自评→小组互评→家长评价→教师评价→通知评价结果,公示评价等级→申诉复议→学校审核确认→形成学生基本素养评价报告单记入学生档案。
三、学生个性特长发展评价
我们采用了“展示型成长记录袋”即“最佳成果型成长记录袋”的方式进行。
第一,展示型成长记录袋收集的内容。
展示型成长记录袋中收集的是由学生自己选择的最满意的反映学习进步的重要资料,即最好或最喜欢的作品,包含有对最好作品的说明及选择该作品的理由。成长记录袋的创建基本上由学生自己去完成、保管。在实施成长记录袋时,教师要指导学生在收集反映自己学习进步成果时,要充分体现学生个性的东西,体现个人的情趣、特长等,所有资料要真实,记录要详实。
第二,成长记录袋建立的基本步骤。
一是通过校本培训,使参加实验的教师明确应用成长记录袋评价的意义及方法。二是通过致家长的一封公开信,使家长明确应用成长记录袋评价的意义以及如何建立成长记录袋。三是开设专题讲座,指导学生如何收集成长记录袋的内容。四是学生在导师的指导下,确定要收集的内容;分学段或学期制作成长记录目录;制作一份个性化的个人简历,将上述内容装在成长记录袋首页。五是按照计划有意收集反映自己学习和进步的最佳成果,撰写对该作品的说明及选择该作品的理由。对实物型作品,有条件的同学可将实物拍成照片收集。六是每个学期结束交导师指导,主动征求导师的意见和建议,每学年结束时个人要做出书面总结和反思。七是导师的指导与反馈。导师对学生制定成长记录袋的主题、作品和数量,以及学生对作品的自我反思、选择说明等方面进行定期的指导。指导除了要求学生按照目标建立成长记录袋外,还需要有计划地对学生的一些作品或反思结果进行反馈,提出作品的长处与不足,同时必须要提出改进建议。八是成长记录袋的交流展示。
在几年来的实践中我们体会到有些问题还需要我们做更深入的研究,只有这样才能真正把学生的综合素质评价与教师的专业成长和学生的健康成长紧密联系在一起.
一是建立学生发展性评价,全程跟踪学生的学习过程,在关注学生学业成绩的同时,更要关注的是和学生学习品质形成有关的学习态度、学习纪律、作业完成情况、课堂学习状态和学业成绩等诸要素,从关注结果评价向关注过程评价的转化。
二是成长记录袋的建立,为教师最大程度地提供了有关学生学习与发展的重要信息,有助于教师将评价与教育、教学融合在一起,与课程和学生的发展保持一致,提高了评价的效度。同时,需要引导教师以及家长从单纯关注学生考试名次,转向关注学生全面发展,学会欣赏学生。在此基础上,还要鼓励学生要全面地了解自己,特别是感受自己的不断成长与进步,由此培养学生的自信与对学习的兴趣,促进学生不断进步。
三是《成长记录袋》和《学生学业修习状况》是学生综合素质评定的重要依据,要把对学生综合素质评价的过程转化成为学生本人、学生之间、教师和家长共同参与的交互活动,使评价结果能够最大限度地反映学生的真实发展情况,并被学生所接受。
四是在课改中学分不仅仅体现结果,它主要是一个过程,要重视对学生平时学业修习情况的考查,更要研究学分在教学管理中的作用。
五是新课程实施后,如何评价教师的教学行为,成绩在评价教师中到底应占多大比重,其他因素对评价教师是否具有科学性和可操作性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