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系列实验设计教学主线的创新尝试

来源 :化学教与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WCSS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以“燃烧条件探究”、“烧不坏的纸巾”、“烧杯罩灭烛火”、“酒精雾化燃烧”、“面粉粉尘爆炸”等五个系列实验串成教学主线,在每一个实验中又能运用系列问题驱动学生的学习。教学主线明晰,问题驱动有效,教学特色鲜明。
  关键词:燃烧;活动探究;问题驱动;教学反思
  文章编号:1008-0546(2014)06-0060-02 中图分类号:G633.8 文献标识码:B
  doi:10.3969/j.issn.1008-0546.2014.06.022
  在苏州市高新区“缪徐名师工作室”专题活动中,笔者开设了题为“常见的化学反应——燃烧”的研讨课,赢得了较好的反响。现将这节课的一些做法和想法呈现出来,以供同行们研究和探讨。
  一、教学设想
  “常见的化学反应——燃烧”是“沪教版”九年级化学课本中第四章第一节的标题。教材中这节内容主要包括“燃烧条件”、“完全燃烧与不完全燃烧”、“爆炸”、“灭火”四个知识点。在以往的教学过程中,感觉这节课知识较为零散,缺少一条贯穿课堂的教学主线。为了帮助学生掌握有关燃烧的基本知识,理顺这一节中四个知识点之间的关系,就有必要将本节教学内容进行优化和整合。
  新课程标准把燃烧这部分教学内容放在一级主题“化学与社会发展”下面,这意味着我们不仅要在课堂上让学生参与探究活动,还要让学生将所学的知识与生产、生活中的实际联系起来,从中体会到化学科学与社会发展的关系,使他们认识到学习化学的重要性。
  为了让学生在课堂上能够主动学习,积极思考,一方面要设计好探究实验,利用实验设置认知冲突,使学生迅速进入学习情境;另一方面还要设计好课堂教学中的问题,并让这些问题按一定梯度呈现出来,以促使学生不断探索、不断学习。
  二、教学过程
  新课导入:我们在生活中和化学实验中经常见到燃烧。请同学们说一说,燃烧从本质上来看是一种什么变化?燃烧的主要特征是什么?(燃烧是一种发光发热的剧烈的化学反应,也是我们经常要利用的一种化学反应)。这节课让我们一起来研究燃烧。
  1. 活动与探究1:燃烧的条件
  问题提出:大家都知道水火不相容,热水中的白磷能燃烧起来吗?
  教师演示:白磷在水中燃烧的对比实验——
  (1)先在集满氧气的玻璃瓶中注入少量热水,再加入一小块白磷,塞好瓶塞。(屏幕投影实验装置图以及白磷的相关信息)
  (2)用力振荡玻璃瓶,瓶内水中出现火光,有大量白色烟雾产生(五氧化二磷固体以及五氧化二磷与水生成的磷酸小液滴)。
  (3)另取一只集满氧气的玻璃瓶,在集满氧气的玻璃瓶中注入少量冷水,再加入一小块白磷,塞好瓶塞后振荡。
  学生活动:观察与思考——
  (1)观察上述实验中白磷是否燃烧起来。
  (2)思考:①热水中的白磷一开始为什么没有燃烧起来?不打开瓶塞,怎样让水中的白磷燃烧起来? ②为什么振荡以后热水中的白磷燃烧起来了?其他条件不变,把玻璃瓶中的热水换成冷水再振荡,白磷能燃烧起来吗?③振荡后冷水中的白磷为什么没有燃烧起来?
  (3)归纳物质燃烧所需的条件。
  过渡:下面让我们利用刚才学到的知识来表演一个小魔术,这个魔术的名字叫“烧不坏的纸巾”,请一位同学上来和我一起表演。大家能找出纸巾烧不坏的秘密吗?
  2. 活动与探究2:烧不坏的纸巾
  教师演示:将一张餐巾纸用镊子夹取,浸入无水乙醇,取出后点燃。将另一张餐巾纸浸入60%的酒精溶液,取出后点燃。燃烧结束后,用手拿没烧坏的纸巾展示。
  学生活动:观察与思考——
  (1)观察点燃后的现象以及燃烧结束后两张纸巾是否都完好。
  (2)思考:①实验中有哪些物质是可燃物?实验刚开始时打火机点燃的是什么物质?②利用燃烧条件分析,其中一张纸巾烧坏的原因是什么?另一张纸巾完好无损又是为什么?((3)缺少燃烧条件中的任何一个,物质能燃烧起来吗?
  师生活动:互动、交流。
  过渡:知道了燃烧所需的条件,我们也就不难得出灭火的方法。
  3. 活动与探究3:灭火的原理
  教师演示:在讲台上点燃一支蜡烛,将干净的烧杯倒扣在蜡烛火焰上方,直至蜡烛熄灭。
  学生活动:讨论蜡烛熄灭的原因。
  学生活动:讨论与交流——还可以利用哪些方法使蜡烛熄灭,这些方法破坏了燃烧的哪些条件?
  教师总结:常用的灭火方法及其原理。
  过渡:(展示刚才灭火实验中用过的烧杯底部)同学们知道烧杯底部的黑色物质是什么吗?它是如何形成的呢?
  4. 活动与探究4:燃烧的分类
  学生活动:观察与思考1——
  (1)观察烧杯底部残留的物质。
  (2)阅读书本P94完全燃烧和不完全燃烧部分。
  (3)思考在烧杯内蜡烛的燃烧经历了怎样的变化。
  学生活动:观察思考2——
  (1)讨论:不完全燃烧和完全燃烧有哪些异同点?不完全燃烧会带来哪些危害?为什么直排式燃气热水器不能安装在通风较差的浴室里?
  (2)讨论:公交车上的柴油发动机在采用增压技术和减小喷油嘴孔径后,为什么能减少“黑烟”的排放?
  (3)归纳:能促使不完全燃烧转变为完全燃烧的方法。
  过渡:提供充足的氧气、增加可燃物与空气(氧气)的接触面积可以促使可燃物发生完全燃烧,如果氧气与可燃物的接触面积过大,又会引发怎样的燃烧现象呢?
  5. 活动与探究5:燃烧的现象
  教师演示1:点燃用喷雾器喷出的酒精雾状液滴。
  学生活动:描述现象,分析原因。   教师演示2:面粉粉尘的爆炸实验。
  学生活动:观察与思考——
  (1)粉尘爆炸实验中加入的生粉还能用哪些物质代替?点燃酒精棉团的作用是什么?为什么塑料瓶底的开口处要盖上纸片?吹气使粉尘扬起的目的是什么?
  (2)粉尘爆炸和气球充气过足发生的爆炸,从本质上来说一样吗?
  (3)要避免面粉加工厂发生爆炸,应采取哪些措施?实验室里大家在点燃氢气等可燃气体之前为什么要检验纯度?
  教师讲解:爆炸虽然可怕,但是如果对爆炸进行深入的研究,爆炸也能被我们所利用。
  (投影:图片展示爆炸力学的奠基人、定向爆破、开矿爆破的图像)
  课堂小结:学生利用燃烧条件和本课所学知识,设计一张有关燃烧的知识结构图,然后总结发言。
  三、教学反思
  本节课教材上安排了三个实验,笔者又增设了两个实验,并将这些实验串联成了教学主线。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本节课的实验设计主要产生了以下几个方面的功效:
  1. 利用实验创设情境,突破教学重点
  在“燃烧条件”的教学中,笔者利用创新的探究实验,以“不打开瓶塞,怎样使瓶内被热水淹没的白磷燃烧起来?”激活学生的思维。脑筋急转弯似的问题和新颖的实验装置很快吸引了学生。在学生思考出解决方法后,用力上下振荡玻璃瓶,使热水中的白磷在与氧气接触后,发出点点火光,产生白色烟雾,出现了“水火相容”的一幕,让大家都感到不可思议。然后趁热打铁,用冷水中的白磷作对比,引导学生探究燃烧的条件。已被实验激发出强烈求知欲的同学们在互相交流、讨论的气氛中很快得出了正确的结论。
  2. 利用实验衔接过渡,理顺知识脉络
  在学习完灭火原理后,笔者利用熄灭蜡烛实验中,烧杯底部残留的黑色物质,引出完全燃烧和不完全燃烧的问题,使“灭火”和“不完全燃烧”之间的过渡显得流畅、简洁。通过帮助学生回忆,烧杯内蜡烛熄灭时火焰的变化情况,使大家认识到不完全燃烧与氧气是否充足有关,理顺了知识脉络。另外,点燃喷雾器喷出的雾状酒精液滴,虽然是一个很简单的小实验,却也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这个实验做完后,紧接着提了一个问题:如果氧气很充足、可燃物与氧气的接触面积又很大,燃烧又有可能产生哪些现象呢?),为后续的粉尘爆炸实验做了很好的铺垫。
  3. 利用实验联系实际,解决简单问题
  本节课在学生讨论出熄灭蜡烛的方法后,让学生动手进行实验,在实验中加深对燃烧条件、灭火原理的理解,找出切实可行的灭火方法。而后再变换实验情境,将学到的灭火原理与方法运用到真实的情境中,解决“油锅起火处理”、“酒精灯打翻应急”、“野炊后熄灭余火”等实际问题,提高了学生运用化学知识、科学方法,分析和解决简单问题的能力。
  当然,本节课的教学也存在一些不足。首先是课堂提问。在难度的把握、梯度的设置、诱导的方法等方面还有待于进一步提高。其次是课堂评价。课堂教学评价应采取多样化的评价方式,可以是语言、肢体语言或书面评价;可以是自评、他评和互评;可以是及时评价,也可以是延时评价等等。而本节课的评价形式相对单一。再次是实验的成功率。试讲时白磷在热水中振荡的实验很成功,既看到了火星又看到了白烟,而在正式上课时只看到了白烟,影响了实验的效果。究其原因,是自己还没有把握好振荡玻璃瓶的幅度和力度。在今后的教学过程中,笔者将不断反思,不断改进,为构建情智共生的化学课堂做出不懈的努力。
  参考文献
  [1]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义务教育化学课程标准(2011版)[S]. 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
  [2] 缪徐. 让学生在主线引领和问题驱动中温故知新 [J]. 化学教育,2013,(11):44-46
  [3] 缪徐. 论初中化学实验教学中的两类问题[J]. 化学教学,2013,(7):54-57
其他文献
摘要:以配制一定质量分数的氯化钠溶液为例,介绍抛锚理论在化学基础实验教学中的实践过程,并对实践过程进行了反思。  关键词:抛锚式教学:基础实验;溶液配制  文章编号:1008-0546(2019)05-0069-03  中图分类号:G633.8 文献标识码:B  doi:10.39690/j.issn.1008-0546.2019.05.021  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实验对于化学学科的重
摘要:以苏教版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化学1专题4第一单元“SO2的性质和作用”的教学设计为案例,展示了支架式教学在高中元素化合物教学中的应用,说明了支架式教学在学生的模型认知、实验探究能力等方面的促进作用,以及对学生在最近发展区获得发展的推动作用。  关键词:支架式教学;建构主义;元素化合物;最近发展区  文章编号:1008-0546(2019)04-0035-04  中图分类号:G632.4
On Monday, snow made the front page of the newspaper. James and his sister, Ashley, helped Dad collect fallen branches for firewood. But a warm breeze blew dry leaves around the yard.  This isn’t hot
摘要:利用pH传感器和电导率传感器进行数字化实验,通过测定Ag(NH3)2OH和Ag(NH3)2NO3溶液pH和理论计算的方法,证明了向AgNO3溶液中加氨水制备的银氨溶液主要成分并非Ag(NH3)2OH而是Ag(NH3)2NO3。  关键词:数字化实验;银氨溶液;Ag(NH3)2OH;Ag(NH3)2NO3  文章编号:1008-0546(2016)05-0000-00 中图分类号:G632.4
摘要:根据建构主义的指导思想,学生在学习科学概念之前头脑中存在着大量的相异构想。概念图作为表征学生认知结构和促进学生有意义学习的工具,它可以被用来诊断、转变学生的相异构想。探讨了概念图作为教学策略、学习策略在学生“电解质”概念相异构想转变中的应用,并利用概念图技术对应用效果进行了评价,得出了以下结论:概念图是促进学生有意义学习和概念转变的有效工具;概念图有助于学生形成良好的认知结构。  关键词:概
摘要:以“氧化还原反应(第一课时)”一课为抓手,在精准把握课程标准的基础上,充分发挥教学内的教育功能,确立“宏观辨识与微观探析”、“证据推理”为本课重点培育的核心素养。依托课前测试深入了解学生原有认知水平,课内以问题为导向、学生活动为主线,课后发挥后测的评价功能,就如何有效落实学科核心素养进行了教学探索。  关键词:氧化还原反应;核心素养;学生活动  文章编号:1008-0546(2019)06-
身体要求  潜水是一项对身体要求很宽松的运动,基本没有年龄限制。除了心脑血管疾病、肺病、糖尿病、气喘、耳鼻疾病患者不适合之外,一般游客都可以尝试潜水。  一般游客能承受的压力在3米左右,超过3米就会觉得耳朵涨痛,这是由于水压造成的。初尝潜水要量力而行,一定不能上浮或下潜太快,否则可能对肺部和耳膜造成伤害。    潜水装备  潜水的装备包括潜水镜、呼吸管、潜水服、浮力调整器、真空压缩气瓶、空气压力调
1976年,主演过《虎口脱险》的法国国宝级喜剧大师Louis de Funès再次塑造了一个让观众难忘的“资深吃货”形象。这部老电影将一位捍卫美食如生命的美食杂志主编形象刻画得淋漓尽致。在电影中,他不仅乔装改扮四处暗访餐厅引发笑料连连,还父子齐上阵抗击来势汹汹的快餐势力并最终取得胜利。让人眼花缭乱的烹饪手法、引人垂涎的精美食物与美酒,即便到了三十多年后的今天,仍然被美食分子所津津乐道。这部老电影成
一、氢能源小车制作背景  普通高中课程改革提出化学教育的目标为培养学生五大关键核心素养。其中培养学生“科学精神与社会责任”是指:具有终身学习的意识和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崇尚真理,形成真理面前人人平等的意识;关注与化学有关的社会热点问题,认识环境保护和资源合理开发的重要性,具有可持续发展意识和绿色化学观念;深刻理解化学技术、社会和环境之间的相互关系,赞赏化学对社会发展的重大贡献,能运用已有知识和方法
摘要:2015年参加江苏省优质课的老师们通过精心准备,向大家展示了27节围绕课本、关注生活、突出能力培养的优质课。作为收获颇丰的听课者,笔者对几堂课略作评析,希望能和大家一起分享他们的创新成果。  关键词:优质;整合;生活;能力  文章编号:1008-0546(2015)12-0000-00 中图分类号:G633.8 文献标识码:B  doi:10.3969/j.issn.1008-0546.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