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7-2012香港回归15年金融纪事

来源 :中小企业投融资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dzsw200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Financial affairs of Hong Kong in the past 15 years
  SMEIF广州编辑部 摄影/林卓军 美编/罗志佳 统筹/钮海津
  1997年7月1日,这一天永远铭刻在全体中国人的记忆里:香港回归祖国。
  可是,就在香港回归的两年前——1995年,美国《财富》杂志刊登题为《香港之死》的封面文章,预言回归后的香港将无以为继、日渐衰落;
  12年后——2007年,还是《财富》杂志,勇敢地发表了题为《哎呀,香港根本死不了》的文章,坦承当年的预言完全错误。
  尽管如此,两次金融危机的过程都如惊涛骇浪,既难以忘怀又催人奋进。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期间,香港被国际投机势力列为狙击对象;而在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的时候,香港却成为相当一部分国际资金的避风港,美国《时代》杂志还创立了Nylonkong(“纽伦港”,即纽约、伦敦、香港三大国际金融中心)这个新名词。
  香港不死,香港健在!
  香港回归15周年专题报道01
  中央政府采取了一系列措施促进香港发展
  SMEIF编委会
  今年7月1日是香港回归15周年纪念日。近一年来,SMEIF记者多次在香港采访,从中领略了香港的生机和新貌。今天,我们以欣喜的心情推出这辑香港回归15周年专题报道,回顾和述评香港15年来的业绩,展现香港繁荣稳定发展的15年、“一国两制”事业取得巨大成功的15年、谱写香港历史新篇章的15年。
  香港回归祖国15年来,在国家现代化建设中发挥了积极作用。香港是内地最大的外商直接投资来源地和内地企业最大的境外融资中心。
  国务院总理温家宝说:“在这15年当中,香港走过的路也不平常,遇到了两次金融危机。但是在特区政府领导下,港人共同努力战胜了金融危机,香港至今仍保持着国际金融中心的地位和高度的自由经济”。
  香港保持了原有制度和生活方式
  截至2011年底,香港在内地投资总额累计5267.1亿美元,占同期内地吸收境外投资的45.1%,港资企业在内地吸纳了数千万劳动力就业。
  1993年以来,内地企业通过在香港上市,累计筹资31946亿港元,不仅筹集了发展资金,而且对转变企业经营机制,提高管理水平发挥了重要作用。
  香港回归祖国15周年来,中央政府坚定不移地贯彻“一国两制”方针和基本法,支持特区政府依法施政,香港保持了原有的资本主义制度和生活方式不变,基本法律不变。同时,中央政府采取了一系列措施促进香港发展。
  2003年以来,中央有关部门与特区政府签署了《内地与香港关于建立更紧密经贸关系的安排》(CEPA)及8个补充协议,推出了对原产地为香港的产品全面实行零关税、对港开放47个服务贸易领域、开放内地居民赴港“个人游”、允许香港发展人民币业务等重要举措。
  中央确保香港繁荣稳定
  2011年李克强副总理访港期间,宣布了一系列支持香港发展、深化两地合作的政策措施。中央政府驻港联络办主任彭清华称,中央政府推出一系列支持香港发展的措施利国利港。
  2003年以来,中央有关部门与特区政府签署了《内地与香港关于建立更紧密经贸关系的安排》(CEPA)及8个补充协议,推出了对原产地为香港的产品全面实行零关税、对港开放47个服务贸易领域、开放内地居民赴港“个人游”、允许香港发展人民币业务等重要举措。2011年李克强副总理访港期间,宣布了一系列支持香港发展、深化两地合作的政策措施。1997年内地占香港整体出口的市场不到35%,现在已经达到52.4%。
  中联办主任彭清华说:“中央政府支持香港,当然是显示了中央确保香港繁荣稳定的坚强决心,同时也是着眼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这样一个大局,应该说是互利共赢的。中央支持香港发展,既是香港的需要,也是国家的需要。实际上香港在国家发展过程中也发挥了独特的作用。香港已经成为内地最大的外资来源地,是内地企业最大的境外融资中心,也是内地重要的贸易伙伴和出口通道。”
  一个国家两种货币完全可行
  7月1日上任的香港特别行政区行政长官的梁振英曾用一个形象的例子道出了中央政府对香港的支持及“一国两制”的创造性。他说:“回归前美国诺贝尔奖的经济学家费里德曼教授来中国访问,香港记者就问他,你对1997年后香港继续使用港币你怎么看?他说我不管你一国两制,(反正)一个国家里面不可能有两种货币并存。他的这句话确实道出了香港很多老百姓的担心。(然而)1997年香港法定货币还是按照基本法落实了,是港元,而且是自由流通,自由兑换,港元和人民币并存。我们用事实证明了一个国家里面有两种货币是完全可行的。这个例子很生动的说明一个国家两种制度的创造性和可行性”。
  中央政府一诺千金
  在香港,听到港人说得最多的一句话便是“背靠内地,有中央支持”,此话是港人的由衷感言。1998年初,朱鎔基总理在“两会”记者招待会上表态:“中国中央政府将不惜一切代价,维护香港的繁荣稳定和联系汇率制度。”一诺千金,中央政府和内地人民给予了香港最有力的支持,在香港走出经济困境中起到了巨大的作用。
  全国人大代表、香港工会联合会会长郑耀棠先生回忆说:“在一次人代会上,时任国家主席的江泽民参加了香港组的讨论,我们几个代表提出了为促进香港旅游发展,(应)取消内地旅客配额的建议,江主席听到后对港澳办主任廖晖说:马上办理。中央政府这么支持我们,让我们非常感动”。
  如郑先生所言,内地游客配额取消之后,赴港游的内地游客人次不断上升,带动了香港的零售业,珠宝、钟表、相机和化妆品的销售额都有20%至50%的提高。据估计,内地取消游客配额及放宽内地人士商务签证期限一项,就给香港带来了超过15亿港元的收入。
  除旅游之外,中央政府对香港的支持从来没有间断过:如人民币汇率始终保持稳定,成为香港战胜金融风暴的后盾;对香港提出的筹划发展成为法律仲裁中心表示积极的支持;港粤跨境交通正逐步地改善,港深通关时间延长、实施24小时通关、简化出入境手续、包括港币支票双向联合结算的开通,都为两地的人流、物流、车流及资金流动创造了条件。香港向中央提出设立“自由贸易区”的建议后,中央也立即责成有关部门为“更紧密经贸关系”和香港开始了磋商,这对香港经济的提升和“珠三角”地区的发展都将起到很重要的作用。   港人对香港未来的信心在不断增强
  香港金利来集团有限公司董事局主席曾宪梓先生接受记者采访时说:“回归前,不少港人都移民到外国去了,现在又纷纷地回到香港,甚至到内地去发展,这一跑一回说明了祖国在香港人心中地位的变化,也说明了港人对香港未来的信心在不断增强。任何国家在发展中都会遇到风浪,但没有祖国,哪有我们香港的今天!”
  全球最自由开放的经济体和最具发展活力的地区
  回归15年来,香港成功抵御了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非典疫情,特别是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的冲击,推动了经济平稳发展。香港的国际金融、贸易、航运中心的地位得到了进一步巩固和提升,被公认为全球最自由开放的经济体和最具发展活力的地区之一。
  15年来,香港国际金融中心地位得到进一步巩固。目前,英国标准普尔公司将香港信贷评级列为最高的“AAA”级,从1997年到现在已连升三级,体现了世界商界政界对香港经济的信心。在亚洲,只有香港和新加坡得到“AAA”评级。
  香港回归15周年专题报道02
  回归15年金融大事记
  SMEIF资料室
  1998年金融危机 中央宣布人民币不贬值
  1998年香港受到亚洲金融危机的严重冲击,国际“金融大鳄”利用亚洲金融危机狙击港元,扰乱香港的金融市场秩序,香港金融体系一时风雨飘摇。在关键时刻,中央政府多次郑重、坚决地宣布人民币不贬值,坚决支持维护港元的联系汇率制度,给予特区政府有力的支持。
  香港成功度过亚洲金融危机,捍卫了港元联系汇率制度,在与内地政府经济部门的联手抗击下,保障了香港的经济安全和稳定。
  1998年7月1日,时任国家主席的江泽民同志向世界庄重宣示:中央政府全力支持香港特区政府所采取的应对措施,特别是坚决支持香港特区政府维护香港的联系汇率制度,保持香港大局的稳定。
  1998年新国际机场建成 对港保持航运中心地位发挥作用
  1998年7月6日,香港新国际机场投入使用。香港国际机场在过去数年客运量增长强劲,2006年机场客运量及货运量分别达4440万人次及360万吨,飞机起降量达28万架次。香港国际机场的国际客运量位列全球第5,国际货运量更高居首位。香港国际机场对香港保持航运中心地位发挥着重要作用。2001年撤销“利率协议” 进入市场资金供求决定利率的时期。
  2001年7月3日,香港银行业利率协议实行最后阶段的撤除。
  从这一天起,实施了30年的“利率协议”正式全面撤销银行间。至此,香港银行业存款利率管制时代宣告结束,进入了新的真正由市场资金供求决定利率的时期。
  2003年经济低谷 中央给港送CEPA等各种大礼
  由于接连遭遇亚洲金融危机、“911”恐怖事件的影响和非典疫情,香港经济到2003年陷入低谷。为此,中央采取了一系列支持香港经济发展的政策措施。
  2003年6月29日,《内地与香港关于建立更紧密经贸关系的安排》(CEPA)在香港签署,港人称之为“雪中送炭”。据透露,CEPA磋商的最后阶段正是香港非典疫情肆虐之时,胡锦涛、温家宝等中央领导为此多次指示中央政府有关部门加快磋商步伐。
  2003年6月29日下午3:00,温家宝总理与前任香港特首董建华签署了《内地与香港关于建立更紧密经贸关系安排》CEPA,建立起CEPA经贸合作机制。
  2003年,香港特区政府加入了泛珠三角区域经济合作。2004年6月初,首届“泛珠三角区域合作与发展论坛”在香港举行,内地9省区和港澳特区“9+2”区域经济合作正式登场,香港加强与内地经济合作有了新平台。
  中央政府同时推出内地居民赴港“个人游”计划,2003年7月首先开放广东省4个城市居民以个人身份赴港旅游,有力促进了香港旅游业复苏。截至2007年5月,“个人游”计划已在内地49个城市实行,共有约2048万人次的内地旅客以“个人游”方式到港旅游,带来逾百亿港元消费收入。
  2003年11月,中国人民银行宣布同意为在香港办理4类个人人民币业务(即存款、兑换、汇款及人民币银行卡)的香港银行提供清算安排。一个月后,中国银行(香港)被委任为香港人民币业务清算行。
  在中央政府的支持和香港各界的努力下,香港经济从2003年下半年开始走出低谷。2003年至2006年香港经济增长分别达3.2%、8.6%、7.5%和6.8%。
  2004年银联开通 内地居民在港可用银联卡
  2004年1月18日,中国银联开通银联卡香港受理,内地居民可以在香港使用银联卡,包括购物以及在带有“银联”标识的ATM机上提取现金。
  2004年2月,香港银行正式开办人民币业务,标志着近年来香港金融业中最值得关注的一项业务扬帆起航。
  2005年开设人民币账户 港人可在内地支付消费性支出
  2005年12月,香港人民币银行业务范围扩大。央行同意在香港购物、餐饮、住宿、交通、通讯、医疗、教育等7个行业的“指定商户”开设人民币存款账户。香港居民可开设人民币支票账户,并可用支票在每个账户每天8万元人民币的限额内,在广东省支付消费性支出。香港居民个人人民币现钞兑换最高限额由6000元提高至2万元,香港居民个人人民币汇款最高限额提升至8万元。
  2006年入国家规划 国家支持香港国际金融中心地位
  2006年全国两会通过的《十一五规划》首次把香港纳入其中,明确表示国家支持香港发展金融、物流、旅游、信息等服务业,保持香港国际金融、贸易、航运中心地位。
  2006年工行在港上市 香港交易所集资额居全球之冠
  2006年,中国工商银行成功在港上市,开了A+H股上市的历史先河。香港交易所因内地大型企业的上市而跃为全球集资高地,集资额居全球之冠。
  2007年内地金融机构可在港发金融债券
  2007年1月10日,内地金融机构经批准后可以在香港发行人民币金融债券。   2007年7月,国家开发银行在港成功发行第一笔人民币债券。迄今为止,大约40笔离岸人民币债券在香港发行,总金额约800亿元人民币。发债主体由最初的内地金融机构,扩大至2009年的财政部及香港银行在内地的附属公司,随后进一步扩大到普通企业及国际金融机构。
  2009年香港金融业最大资本:持续发展香港人民币离岸业务
  2009年6月,央行与香港金融管理局就内地与香港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试点业务签署补充合作备忘录,允许香港企业与上海、广州、深圳、东莞和珠海的企业以人民币作为贸易往来结算货币。香港成为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的唯一境外试点地区。中银香港为人民币贸易提供清算服务,并于当年7月6日完成首笔人民币贸易结算交易。中银香港随后还与东盟及其他相关地区多家商业银行签署“人民币贸易结算业务清算及结算协议”。
  2009年9月,财政部首次在香港发行60亿元人民币国债。这是中国国债首次在内地以外地区发行,也是首次在内地以外发行人民币计价的主权债券,具有重要意义。此举有助于香港人民币离岸业务发展。
  2010年2月,香港金管局对香港人民币业务的监管进行诠释:人民币资金进出内地必须符合内地相关法规和要求;只要涉及的人民币不回流内地,香港的银行可自由决定如何运用其人民币资金,发展人民币业务。此举有助于简化程序和增加灵活性,可进一步支持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业务发展。
  2010年6月,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试点地区“扩容”,由上海和广东的4个城市扩大到20个省区市,试点业务范围包括跨境货物贸易、服务贸易和其他经常项目人民币结算。参与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的境外地域不再受限制。
  2010年7月,央行与中银香港签署新版清算协议,允许人民币存款在香港的银行间往来转账,香港的银行为金融机构开设人民币账户和提供各类服务不再有限制,个人和企业相互之间也可以通过银行自由进行人民币资金的支付和转账。
  2010年8月,央行宣布允许香港人民币业务清算行等相关境外机构进入内地银行间债券市场试点投资,从而拓宽境外人民币的投资渠道。随后,工银亚洲、交通银行香港分行、中国农业银行香港分行和中国建设银行香港分行等多家境外机构获得批准。
  2011年1月,央行发布境外直接投资试点管理办法,规定凡获准开展境外直接投资的境内企业,都可以人民币进行境外直接投资。同时,内地银行的香港分行或代理银行,可以从内地取得人民币资金,向进行投资的企业发放人民币贷款。
  2011年4月,长实分拆旗下北京东方广场上市的人民币REITs(房地产信托基金)获香港证监会通过。市场传言保荐人已于本周一开始路演推介,名为汇贤房托的首只人民币IPO于2011年4月11日至19日公开招股,4月29日在港交所挂牌。
  回顾过去近20年,人民币由最初的不准在内地以外地区流通,到逐步流入周边经济体,并在近年来成为贸易结算货币乃至投资货币,人民币伴随着中国内地的开放及经济高速发展而不断走向国际化。
  作为中国的特别行政区以及全球重要的金融中心,香港在人民币国际化进程中扮演着独一无二的角色。利用这一机遇发展人民币离岸业务,无疑将成为香港金融业未来能与纽约、伦敦竞争的最大资本。 (摄影/SMEIF记者林卓军)
  香港回归15周年专题报道03
  回归15年金融关键词
  新华
  中银香港高级经济研究员王春新和香港浸会大学经济学家麦萃才解读15年来有关香港经济发展的10个关键词,以此回顾这15年香港的进步之路。
  关键词1:金融危机
  王春新:15年来全球金融危机不断,香港虽难免受到冲击,但经受住了严峻考验,期间金融业创造的增加值劲升逾1.5倍。
  麦萃才:作为世界金融中心,香港15年里遭遇过两次金融危机。亚洲金融危机爆发时,由于香港采用与美元挂钩的“联系汇率”,港元跟美元转强,导致香港楼价大跌,失业率上升,市民生活困难。但随后“个人游”和CEPA的实施,香港经济开始复苏。而2008年全球金融海啸对香港金融市场也有直接的影响。
  关键词2:房价
  王春新:过去15年,香港房价从1997年的高位持续六年下跌,至2003年跌幅超过六成,导致众多家庭遭遇“负资产”,其后又一路回升,近期又连创历史新高,风险不断加大。房子问题已成为香港最大的民生问题,关系到长远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如何解决将考验新一届特区政府的智慧。
  关键词3:个人游
  王春新:2003年香港经济遭遇“非典”疫情陷入低谷,中央果断出手相助,推出“个人游”,为香港市场注入“源头活水”。去年“个人游”旅客高达1834万人次,是香港旅客增长的主要动力。
  麦萃才:“个人游”逐渐成为香港旅游业的重要支柱,在一些传统的旅游区如广东道、铜锣湾等,旅游业兴旺。
  关键词4:人民币
  王春新:2004年2月,香港银行正式开办四项人民币业务,标志着香港金融发展史上一个新的里程碑——人民币离岸中心建设正式启动。8年多来,香港离岸人民币业务从无到有,从小到大,已经形成了包括人民币存贷款、兑换、汇款、贸易结算、债券、IPO等业务在内较为完整的市场体系。
  麦萃才:根据国家规划,香港会作为人民币的“离岸中心”,很多人民币业务可以在香港得以发展,现在香港人民币存量达6000亿元以上,人民币在香港的应用将越来越重要及普遍。
  关键词5:CEPA
  王春新:CEPA不但为国家通过制度安排扩大对外经贸合作积累了经验,更为香港经济注入了强心剂。CEPA对香港大部分具优势的现代服务业敞开了大门,为香港服务企业提供了广阔舞台。
  麦萃才:CEPA是中央为了“挺港”而作出的决策。其进行方式主要有两方面,一方面是内地可以借助香港在对外贸易方面及金融领域方面的经验发展经济,另一方面是香港的企业得到更多的机会拓展内地市场,增强盈利机会。
  关键词6:融合
  王春新:15年来香港与内地的经济融合,从广东等沿海地区到扩大内陆、从市场自发行为到政府推动,成为推动经济增长的主要力量。国家“十二五”规划更首次把港澳独立成章,支持香港巩固和提升国际金融、贸易、航运中心地位,尤其是发展成为离岸人民币业务中心和国际资产管理中心,这有助于香港经济进一步腾飞和繁荣发展。   麦萃才:香港作为中国的一个城市,回归之后,两地合作越来越频繁。香港与内地经济融合是互惠互利的。
  关键词7:首次公开募股(IPO)
  王春新:15年来,大量国企和民企赴港上市,筹集资金逾2000亿美元;加上一些国际知名企业来港挂牌,推动了香港资本市场迅猛发展,国际化程度和国际地位得到不断提升。近几年香港IPO金额均居于全球首位,其中主要是内地企业的贡献。未来内地企业来港上市仍有很大发展空间。
  麦萃才:随着内地企业越来越国际化,其资金来源需要分散,而香港股市能够提供充足的非人民币资金,供内地企业海外应用。
  关键词8:走出去
  王春新:改革开放30多年来,内地涌现出一批有实力、渴望走出去拓展国外市场的企业;近期这些企业不断加快向外发展步伐,但由于缺少海外投资经验、人才和专业服务,走出去风险也很大,香港正好可以提供这方面的支持。近年来内地企业不断利用香港走出去,使内地对香港投资占全部对外直接投资的六成,说明未来香港这个平台可以发挥重要作用。
  关键词9:内销
  王春新:内地逐步成为全球最重要的市场之一,香港企业也把目光投向内地,纷纷学习内销“攻略”,建立内销渠道。香港可从推动港企优势产品扩大内销、拓展进口分销业务以及推动内地完善消费者保障等方面入手协助内地扩大内需,并抢占内地这一最具潜力的市场。
  关键词10:雷曼债券
  王春新:美国雷曼兄弟于2008年9月破产,导致香港购买雷曼迷你债券的投资者遭受损失。由于特区政府、监管机构、零售银行和投资者密切配合,展开深入调查、检讨和赔偿,有效阻止了事件扩散和危机蔓延。
  麦萃才:香港证监会及金融管理局因此对监管体系及法例进行改革,主要是强化金融业的监管力度,并通过协商、仲裁来补偿受影响的投资者。
  香港回归15周年专题报道04
  回归15周年 金融诸事密集
  钟淑
  中国财政部将在香港发行230亿元人民币国债
  国家财政部6月14日宣布,经国务院批准,财政部定于今年6月在香港发行230亿元人民币国债。
  财政部曾分别于2009年、2010年和2011年在港发行60亿元、80亿元及200亿元人民币国债。官方称,财政部2012年继续在香港发行人民币国债并稳步扩大发行规模,体现了中央政府对香港经济社会繁荣稳定发展的大力支持。
  本轮在港发行国债中,通过香港债务工具中央结算系统(CMU)面向机构投资者招标发行155亿元,包括3年期70亿元、5年期55亿元、7年期10亿元、10年期10亿元、15年期10亿元;通过柜台零售方式面向个人投资者发行2年期55亿元。
  同时,按照CMU招标确定的同期限人民币国债中标利率,面向国外中央银行定向发行20亿元。
  值得注意的是,本轮国债在港发行时间选在香港回归15周年庆典之前。财政部称,人民币国债的发行,将深化内地与香港的财政金融合作,推动香港债券市场的基础设施建设,促进香港债券市场的发展。
  业界普遍认为,在港发行人民币国债,还将推动人民币在周边国家和地区的结算和流通,推动人民币的区域化和国际化进程。
  将向合格机构提供人民币流动资金安排
  香港金融管理局表示,将向本地可参与人民币业务的合格机构,提供人民币流动资金安排,以巩固香港作为离岸人民币中心的地位.此举将有助于本地金融机构有更稳定的人民币来源。
  金管局发布通告指出,自6月15日起,人民币业务的参加行将透回购协议,获得人民币流动资金,期限为一星期,合格抵押品为外汇基金票据、债券,香港特区政府债券以及中国政府在香港发行的人民币债券。
  金管局助理总裁刘应彬称:“此措施有助于香港资本市场活动,并强化香港作为离岸人民币中心的地位”。
  他同时强调,此举并不意味着香港出现任何流动性问题,反而可视为是长期措施,让银行未来一旦遭遇任何资金需求时,都有信心能获得后援。“这会让(参加行)有更强的信心,提供更好的服务予他们的客户,无论是本地或海外”,刘应彬向记者说。
  金管局未在通告中标明利率水准,仅表示,将参考市场利率决定。金管局同时表示,为让参加行有更大弹性计算人民币流动资产与短期负债期限配对,决定以人民币流动资产比率来取代风险限额,即日起认可机构的人民币流动资产比率须维持在不低于25%的水平,计算基础与法定流动资产比率相同。
  随着伦敦等亦表露成为人民币离岸中心的意图,香港面临不小竞争。
  在7月1日香港回归纪念日之前,香港多家报章引述国家发改委副主任张晓强称,中央将会继续推出挺港措施,发改委并会在民生、金融等七大方面支持两地谋求互利;并继续支持境内机构赴港发人民币债券,支持香港发挥人民币结算中心的独特作用。
  联系汇率制度仍然是最适合香港的货币政策
  香港金融管理局总裁陈德霖在出席一活动后向记者提及,前金管局总裁任志刚稍后将发表一篇有关联系汇率的文章,里面提到联汇制度如果要检讨和改变,可以考虑一揽子货币挂钩、与人民币挂钩或浮动汇率制度。
  陈德霖说:“其实这些意见以前也有一些学者提出过,而金管局过去也曾就这些意见,作深入的研究和分析,但结论一直是,以香港细小和开放型的经济体系,联汇能保持汇率稳定,仍然是最适合香港的制度,这看法也是国际货币基金会(IMF)多次表示肯定和支持的”。
  香港自1983年以来即实行港元与美元挂钩的联系汇率制度,过去亦多次成功令香港在国际金融危机中顺利渡过,但随着美元近年在量化宽松影响下走弱,港元也跟随贬值,加上中国内陆经济对香港的影响愈来愈大,市场不时有意见提出港元应与美元脱钩。但政府和金管局的立场一直都是维持联汇制度不变。
  人民币离岸政策成最高领导人携带的贺礼之一
  今年7月1日是香港回归中国15周年纪念,又恰逢新一届香港政府正式上位,国家主席胡锦涛专程来港庆贺.对香港国际金融中心地位至关重要的人民币离岸市场发展政策,也成为最高领导人携带的贺礼之一,开始密集出台。   这些政策的出台不仅显示中央对香港作为人民币离岸中心的坚定支持,也为推动人民币国际化进一步发展创造了更为宽松的环境。
  这些政策包括金管局进一步优化香港银行间市场人民币流动性、新一期国债本月在港发行并首次定向外国央行、提高香港居民每日兑换人民币上限等。
  “前期国内政府部门的人已经来调研过了,香港的银行也提了不少建议。七一前,可以看到政策密集出台”,一位中资银行在香港的交易人士称。该位人士指出,增加人民币在港流动性是即将公布的各项政策的核心。流动性也就是所谓的资金池规模,是推动各类产品和业务推进的关键,此前估计今年底会超过1万亿甚至更多,可最近几个月却是连续下降的,“这让香港很着急”。
  香港4月底人民币存款连续第五个月减少,至5,524亿元,环比下降0.4%。香港金管局宣布将以回购的形式向市场提供短期人民币流动性,期限为一星期,合格抵押品为外汇基金票据、债券,香港特区政府债券以及中国政府在香港发行的人民币债券。金管局同时表示,为让参加行有更大弹性计算人民币流动资产与短期负债期限配对,决定以人民币流动资产比率来取代风险限额,认可机构的人民币流动资产比率须维持在不低于25%的水平,计算基础与法定流动资产比率相同。
  “上述两项政策都是为了增加市场的流动性”,东方汇理的高级战略分析师张淑娴称。她认为,该政策也有利于中国财政部新一期国债在港的发行。
  财政部发行230亿元的国债旨在增加人民币在港流动性
  国家财政部在七一前公告称,将于6月内发行230亿元的国债,期限为2至15年,并首次定向外国央行发行20亿元。消息人士表示,香港将于近日宣布扩大本地居民每日人民币兑换上限,以及每日向内地银行账户汇款上限等措施,旨在增加人民币在香港的流动性。
  另有中资银行的一位交易员表示:“短期看不会有太大的影响,毕竟人民币升值预期没有了...,但长期看,减少了摩擦成本,有利于香港人民币存款的缓慢增长”。
  香港证监会推措施支持金融纠纷调解中心
  香港证券及期货事务监察委员会(证监会)6月21日公布,修订《证券及期货事务监察委员会持牌人或注册人操守准则》后,受证监会及香港金融管理局规管的金融机构,须参与金融纠纷调解计划,并告知客户其拥有将纠纷转介予金融纠纷调解中心处理的权利。
  此外最新修订还包括将客户交易指示的电话录音的保存期,由三个月延长至六个月;禁止在工作地点使用流动电话接受客户交易指示;规定第三方须获得书面授权方可利用客户账户发出交易指示。
  与金融纠纷调解中心有关的修订将于6月19日生效,其他修订将于12月1日生效。有关修订将于6月1日或之前刊登宪报。
  金融纠纷调解中心负责管理的调解计划,以“先调解、后仲裁”方式解决纠纷,为有需要的消费者提供费用较相宜的途径,快捷地处理他们与金融机构之间的金钱纠纷。
  香港回归15周年专题报道05
  创造崭新历史的15年
  中联办主任彭清华回顾香港回归历程
  SMEIF资料室
  香港人的生活依然“港味”十足
  中央人民政府驻香港特别行政区联络办公室主任彭清华至今仍清楚地记得回归前他到香港,那时,商场的营业员、出租车司机基本上都不讲普通话,内地人到香港观光、购物,总有种不自在的感觉。如今,不仅香港的公务员、出租车司机能讲一口流利的普通话,到港的内地年轻人也会拿着商品问营业员:“几钱”(粤语“多少钱”),就像在自家门口购物般自如。
  “这15年是‘一国两制’实践取得巨大成功的15年,是香港保持繁荣稳定的15年,是两地交流合作日益密切、两地同胞感情不断加深的15年,是创造崭新历史的15年”,中央人民政府驻香港特别行政区联络办公室主任彭清华日前回顾香港回归历程时说: “‘一国两制’在香港已深入人心,爱国爱港成为社会主流价值,香港同胞的国家和民族认同感日益增强,对国家和香港前景充满信心”。
  在彭清华眼里,回归15年香港变了又未变国外媒体的悲观预言阵亡,香港的活力依旧坚挺;香港与内地的联系更深入了,香港的制度、香港人的生活依然“港味”十足。
  彭清华表示,只要香港各界继续贯彻胡锦涛主席提出的“集中精力发展经济,切实有效改善民生,循序渐进推进民主,包容共济促进和谐”的总要求,发挥“一国两制”制度优势,抓住国家“十二五”机遇,开拓进取,香港就一定能克服各种困难和挑战,在国家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进程中,作出新的贡献,创造新的辉煌。
  抵御住两次金融危机和一场“非典”
  彭清华说,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后,香港经济连续五六年处于低迷状态;而这次国际金融危机发生后,香港经济不过1年多就走出低谷,实现强劲复苏,公共财政持续增长,失业率降至历史低点,应对经济风险和改善民生的能力明显增强。
  彭清华表示,这三个现象说明15年来,香港特区在中央政府和祖国内地大力支持下,成功抵御亚洲金融危机、“非典”疫情以及国际金融海啸的冲击,经济总体保持了良好发展态势。
  彭清华说,正如温家宝总理在今年“两会”记者招待会上所说,香港回归15年来的发展变化,证明了“一国两制”、“港人治港”、高度自治具有强大的生命力。
  彭清华同时表示,当前香港也面临着新的困难和挑战,在经济、社会和民生领域存在不少深层次问题,但香港具有良好的基础和特殊优势,背靠祖国,具备克服困难、化危为机的有利条件。他说,新一届特区政府提出了“稳中求变”的施政理念,受到香港社会和市民的认同,“我对香港经济发展持乐观态度”。
  “香港和内地的交流日益密切、同胞情谊不断加深。这是‘一国两制’的制度设计所蕴含的能够同时造福内地和港澳的一种内在动力和独特优势”,彭清华说。
  “惠港”措施利港利国
  彭清华说,香港能取得今天的经济成就,是香港同胞善于抓住机遇、灵活应变、自强不息的结果,同时也离不开国家的支持。回归15年,特别是2003年以来,中央大力度、高密度、宽范围地出台支持香港发展的举措,充分体现了中央对香港的重视和对香港同胞的关怀。   有人把中央支持香港发展的措施形容为“送大礼”。彭清华说,这一说法某种程度上反映了香港同胞对中央政府“挺港”“惠港”措施的赞誉之情。但客观地讲,不能简单地看作单方面的“送礼”,这些政策措施既是香港发展的需要,也是国家发展的需要。
  他说,1978年以来,香港在参与国家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中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香港是内地最大的外商直接投资来源地和内地企业最大的境外融资中心。截至2011年底,港资企业在内地投资总额累计5267.1亿美元,占同期内地吸收境外投资的45%,港资企业在内地吸纳了数千万劳动力就业。
  彭清华说,近年来内地与香港的合作呈现一些新特点,洽谈服务业合作的多了,考察城市建设和社会管理的多了,开展人才引进与培训的多了,联合进行海外推介的多了,利用香港资本市场上市融资的多了。这说明,在内地的发展中,香港能够发挥作用的领域更多了,扮演的角色更加丰富多彩了。
  他表示,中央政府出台一系列措施,支持香港发展经济、改善民生,既体现了中央坚决维护香港长期繁荣稳定的决心和诚意,也是服务国家发展大局的需要,利国利港,互利共赢。
  两地交流深化是大势所趋
  彭清华在采访中回应了香港与内地往来中近来出现的个别摩擦现象。他说,这些问题的产生有客观原因,不必大惊小怪。两地有着不同的历史境遇、文化氛围、社会制度、法律制度和生活方式,经济发展阶段不同,发展水平也有一定差距。本地人和外地人在某些问题上产生了一些矛盾,这是很多地方在不同时期都存在的现象。
  去年,内地访港旅客已达2810万人次,相当于香港常住人口的4倍。彭清华说,如此大规模的人员往来,有一些摩擦在所难免。这些矛盾和摩擦,绝不是两地交往的主流。
  彭清华表示,解决存在的问题,一是要正确看待和尊重彼此差异,相互体谅,相互尊重,做到和而不同、求同存异。二是要理性做好疏导工作,对一些偶发事件要客观解读,积极疏导,而不要意气用事,无限放大,甚至因噎废食。三是要完善合作机制,加强沟通协调。
  他表示,每当香港经济民生遇到严重困难的时候,中央政府和内地民众都及时出手相助;每当内地同胞遇到严重自然灾害的时候,香港市民无论男女老幼、富贵贫弱,都慷慨解囊,奉献爱心。这充分体现了两地同胞血浓于水的骨肉亲情。
  香港与内地的区域合作更加紧密
  香港作为亚洲重要的国际都会,将进一步加强与珠三角地区分工合作,更好地发挥各自优势,共建优质生活圈,增强区域经济可持续发展能力,打造更具综合竞争力的世界级城市群。两地企业联合“走出去”,通过优势互补,以联合投资、联合投标、联合承揽项目等方式加强合作,提高两地企业的竞争力,共同开拓国际市场。
  对于因商贸而产生的香港和内地的一些摩擦,“我认为,这些问题的产生有其客观原因,不必大惊小怪。解决存在的问题,一是要正确看待和尊重彼此的差异,相互体谅,相互尊重,做到和而不同、求同存异;二要理性做好疏导工作。对一些偶发事件要客观解读,理性分析,积极疏导,而不要意气用事,无限放大,火上浇油,甚至因噎废食;三是要完善合作机制,加强沟通协调”,彭清华说。
  粤港合作联手珠三角打造世界级城市群
  彭清华强调:“中央的一系列措施,直接促进了香港经济的发展与民生的改善。例如在生活保障方面,目前内地供应的猪、牛、鸡占香港市场70%以上,东江水占香港淡水供应的75%以上,大亚湾核电站向香港供电占香港社会用电量的25%。内地已成为香港最主要的生活资料和能源供应地。
  “可以看到,区域经济合作中的一些基础设施瓶颈和体制性障碍也消除了。回归以来,通过大型跨境基础设施建设,优化了珠三角地区的基础设施布局,为建构区域现代流通网络奠定了基础。这些都推动了内地与香港的合作,尤其是与珠三角的区域经济合作向全方位、宽领域、高互补的方向发展。
  香港回归15周年专题报道06
  光荣与奋斗
  首任香港特首董建华的路径回顾
  HEXUN 和讯
  1996年12月11日,400人的香港推选委员会委员们的选票被一个个地显示在一块板上。随着董建华名字下由一横一竖组成的“正”字逐渐增多,董建华,这个船商的儿子,当选为香港特区首任行政长官。
  之前,人们对董建华的认识,更多的在于他是“船王”董浩云的长子,以及他把董氏家族的产业从生死边缘拯救回来的传奇故事,而董建华忠厚的形象和处世风格,也在商界为人所知。但这个以船为生、很少涉足政治、行事低调的商业巨子会走上政治舞台,却是很多人未曾料到的。
  豪门一度濒危
  生于上海的董建华,1949年随父亲到香港,1954年负笈英国,在利物浦大学学习航运,获得理学士学位。“我读的大学不是好学校,成绩又大多是C。”在讲究文凭的香港,董建华如此说起自己的读书生涯中“不光彩的历史”,可以看出他的坦率。
  毕业后,为了磨炼董建华的刻苦精神,父亲让他去美国通用公司做一个普通职员。在美国工作近10年后,1969年,董建华返回香港,管理董氏家族的董氏东方海外公司。他以在西方学到的现代经营方式,积极促使家族生意向多元化发展,同时主张现代化管理,并继承了其父的人情味管理方式。在商场如战场的香港,正因为董建华有着良好的人际关系,在他最困难的日子里不少朋友伸出援救之手。
  早在1986年的夏天,他就走过了人生的最低谷。董氏东方海外公司濒临破产边缘,甚至两个弟弟在美国念书的学费,董建华也寄不出去了。在赶去参加最后一次债权人会议之前,他一度决定自戕,在机场打电话给朋友说:“如果我死了,请你照顾我的家人”。
  但是奇迹就在当天发生了,债权人会议令董建华和他家族的事业起死回生。与其父相比,对于此前缺少光环的董建华,这件事情在外人看来是他最传奇的经历。
  1985年,董建华受邀担任香港基本法起草委员会咨询委员会委员。1992年3月他又被委任为中华人民共和国第一批香港事务顾问人员之一。1992年彭定康对香港政局大改组,董建华等一批新人进入“行政局”。这标志着董建华正式介入政治、行政管理。   1996年10月18日,董建华正式宣布参选,他说:“今天对我来讲,是很重要的日子”,“放弃家族生意很舍不得,不过这是人生的一条路,我有更重要的任务” 。
  1997年7月1日,随着英国米字旗在香港缓缓落下,五星红旗和香港紫荆花区旗升起,香港进入一个新时代。作为主权回归的象征之一,首位香港本土华人行政长官董建华宣誓就职。在未来的日子里,他将在怀疑的眼光下,同样也带着期待,肩负使命,去实践“一国两制、港人治港”的试验,向世人证明,香港回归后会越来越好。
  董建华的“好”
  对于香港的这位首任特首,虽然人们对他有这样那样的批评,但就“董生”、“董伯伯”是个好人的看法却是一致的,就连他的反对者们也不例外。
  曾有人对董建华说:“你是好人,好人不应该做特首。”但董建华不同意这种说法,说:“特首必须是个好人!因为,好人是做特首一个很重要的条件,好人都正直、讲原则,而且做人做事是要有目标的。”
  香港是个言论自由的地方,批评者的言辞往往非常过火,但特首从不骂人,也从未公开动怒。
  “董建华就像一棵‘许愿树’,各人都将自己的欲望寄托在他身上,他本人也尽力讨好各人,满足他们的愿望,结果连许愿树自己也累坏了。”香港学者刘细良认为,香港的政治环境需要靠“古惑仔”的精神去生存,而董建华的“好人”作风,及以道德感召施政,与香港的“古惑仔”性格显然不符。
  2002年,时任总理的朱镕基在人民大会堂香港厅回答记者关于“董建华是好人政府”的提问时,笑称:“现在好人难当啊!”
  董建华的“坏”
  “好人”已经难做,董建华任特首的这几年,香港又连续遭遇天灾人祸。这让董建华左支右绌,步履维艰,或者可以说,作为特首的董建华,运气也太差了。
  1997年香港回归时,香港房地产价格大涨,许多人买不起、买不到。下车伊始,董建华提出“每年建房八万五千单位”的施政目标。但就在这时,亚洲金融风暴袭击香港。有人开始说,在金融风暴扫荡楼市的时期,这一计划无异于雪上加霜。这个计划很快就搁置下来。
  在香港尚未回归的1997年4月,香港暴发禽流感。到1998年1月,18人受禽流感病毒H5N1感染,死亡6人。这是世界首次发生人感染禽流感病例,人们担心,一场大灾难即将来临。这一年,香港杀鸡130万只!
  此后,禽流感还时不时地到来。2003年,突如其来的“非典”更是让香港经济跌入无底深渊。“这个是我做特首过程中最难过的一段时间,为什么呢?因为每天一个报告,多少人又感染了,多少人又死亡了,自己总是觉得这工作做得不好,因为我是家长,所以责任是最大的,我经常说对这个事情我很难过,总是觉得我自己要负上最大的责任,到今天我还会想起这种事情,觉得非常难过”,董建华说。
  7年特首生涯中,董建华遭遇了无数挑战:中药港数码港计划、公务员减薪、23条和居港权、港府高官辞职等,让董建华不断处在非议中。
  特首的政绩
  对于董建华7年特首的政绩,香港《大公报》等媒体曾有论述,说他成功落实“一国两制”的创举,也处处维护了香港的利益;成功应对金融危机和非典危机,推动经济转型和发展;签署《内地与香港关于建立更紧密经贸关系的安排》(即CEPA)正式实施,让内地向香港敞开更为广阔的市场;关心民生疾苦、重视培养人才,向外推介香港,落实高官问责制,等等。
  虽然人们有不同的看法,但香港逐渐摆脱阴影,走向复苏这一点却是不可否认的。到了2005年,香港在过去一年中的经济增长已经达到7.5%,在经历了长达七年的低迷和徘徊之后,香港已经开始走出经济危机的阴霾。
  这个时候,董建华选择离开。2005年3月10日,董建华向国务院递交辞职信。对董建华的劳苦,香港人是知道的。当上香港行政长官之后,董建华有个外号叫做“7-11”,后来更是“4-11”,意思是凌晨4点就起来工作,晚上11点才睡觉。辞职,对董建华个人而言,算是个解脱。
  辞职后的董建华当选为全国政协副主席,进入国家领导人行列。十年弹指一挥间,在人们的视野中,他和善的笑容,微胖的身材依然如故,只是当年的青丝已变为白发。
  有评论说,董建华的时代意义将会在以后的时间显现出来。(摄影/SMEIF记者林卓军)
  香港回归15周年专题报道07
  光荣与感慨
  香港特首曾荫权谈香港回归后发展的感想
  SMEIF广州编辑部
  “中国的发展全世界都看到了,国家已踏上富强文明大国的轨道。这是不容争议的事实。我对香港、对国家的未来充满信心,也是充满骄傲的”, 即将完成7年任期的曾荫权谈起香港这些年的发展成就,语气神情透出一种轻松。
  7月1日,曾荫权在这一天卸任特首职务。同时,香港特区将迎来回归15周年。
  曾荫权表示,香港和内地有很多可以互相学习的地方,香港将为祖国的繁荣发展做出更大贡献。谈起香港回归后的发展历程,曾荫权表示,“一国两制”给香港带来巨大发展空间。
  回归15年来香港发展得很好
  “香港的人均GDP1997年是2.7万美元,现在大约是3.5万美元”,“作为世界上一个成熟的金融体系,这样的上浮还是不错的”,曾荫权说,香港作为国际金融中心的地位和交易额,与1997年完全不可同日而语。首次融资在港上市的公司,已经连续3年超越纽约和伦敦。香港是全世界第三大的海运转口港,航空客运世界第三,货运世界第一,“我们相信,香港目前的经济地位,已是全世界的最前沿”。
  标准普尔信贷评级香港是最高的3A评级,从1997年到现在已经升了3级,“香港经济自由度全球第一,美国传统基金会连续18年将香港评为全世界最自由的经济体系”, 曾荫权说,还有让我们兴奋的是,最近瑞士世界经济论坛评出区域金融发展指数,香港名列第一,“这是有史以来首个亚洲城市获得这个评级”。
  政制发展方面,曾荫权表示,今年的第四任行政长官选举就已经“更加民主”,将选委会扩大到1200人。此外,“定下了普选的时间表,也是一个很大的成果”。   根据2007年12月29日全国人大常委会通过的决议,香港在2017年可以普选产生行政长官,在行政长官实现普选之后,可以普选产生立法会全部议员。
  总结香港政治、经济、民生的发展变化,曾荫权说:“虽然仍面临不少挑战,我们也取得了显著的进步”。
  曾荫权说,前不久世界经济论坛发表的区域金融发展指数显示,香港的排名由之前的世界第四位首次跃居世界首位,超越美英,是首个亚洲城市获得这一评级。应该说,15年来,香港经济取得了很大发展。1997年,香港人均GDP(本地生产总值)2.7万美元,现在是3.4万美元。当然,这没法和内地比,但在一个比较成熟的经济体中,能取得这样的增长是很不容易的。在数据之外,经济的发展质量同样让人高兴。比如,标准普尔的信贷评级,香港目前是最高的3A,从1997年到现在,升了三级,也是最高的一级,在亚洲只有香港和新加坡得到了这一评级。再比如,世界银行对183个经济体的营商环境排名中,2012年香港排名第二位;香港连续18年被评为全球最自由经济体。
  香港市民从经济发展中获益
  民生方面,“香港实施了最低工资,增加了社会保障,改善了医疗服务,还推出了新的就业交通补贴。此外,针对最底层的基层市民生活,香港还推出了关爱基金,长者交通优惠很快也将实施”,“香港失业率从2003年‘非典’时最高的8.7%降到目前的3.43%左右,几乎是全民就业”,曾荫权说:“这与经济发展是密不可分的。同时,我们还实施了最低工资制度,增加了社会保障,改善了医疗服务。针对基层市民,我们推出了新的就业交通补贴;还推出了一个关爱基金,关爱底层市民的生活。本届政府在医疗方面财政支出增加了40%,社会福利方面增加了28%,这是很大的数额了。当然,这仍然不够,在民生方面,香港还要继续做下去,要继续保持经济稳定和活力,增强竞争力,在此前提下,要尽量把更多的资源投入到民生方面”。
  香港建设人民币离岸结算中心进展良好
  曾荫权说,5年前我们国家的对外贸易差不多都是用美元来结算的,后来随着贸易的发展,出于便利以及降低金融风险的考虑,逐渐开始使用人民币结算。目前,国家差不多9%的对外贸易是用人民币结算的。其中的8.5%,也就是九成多是在香港结算的。2008年,香港的结算额是19亿元人民币;2011年,这个数目变成了19000亿元人民币,3年增长了1000倍。对香港来说,这是一个巨大的惊喜。人民币离岸结算业务,一方面使得香港可以从中直接得利,而更重要的是,香港的银行业可以就此开展金融衍生产品服务,比如债券及金融服务产品,等等,这对增强香港的国际金融中心地位,好处是显而易见的。
  “一国两制”所产生的效果是互利共赢
  香港为什么可以取得这些成就?曾荫权说,离不开港人不屈不挠和自强不息的拼搏精神,同时国家对香港的支持也非常重要。他把香港“背靠祖国”的优势归纳为8条:
  ——香港服务业可以免税进入内地;
  ——个人游为香港提供了超过一半的境外游客;
  ——与珠三角的合作为香港经济注入活力;
  ——国家支持香港兴建港珠澳大桥、港深高铁,有利香港发展;
  ——“十二五”规划将港澳单独成章;
  ——国家支持香港成为人民币离岸中心;
  ——国家对食品、淡水、能源方面的支持,保证了香港的稳定;
  ——国家支持香港以独立成员身份参与国际舞台。
  曾荫权指出,回归以来中央支持香港把经济、政治稳定下来,较以前更坚实更稳妥。当然,香港对国家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也发挥了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截至目前,内地企业在香港上市融资超过3.3万亿港币。我相信,“一国两制”是一个伟大构想,所产生的效果是互利共赢的。
  “同时,香港对国家的改革开放也做出了巨大贡献”,曾荫权说:“香港是内地最大的外来投资者,其中包括对各省市的投资”,他说:“从1997年到现在,内地的机构和企业在香港证券市场和债券市场的融资已经超过3.3万亿港元,这是个巨大的数目,所以‘一国两制’创造的是对国家、对香港的双赢局面”。
  香港在各方面的效率都很高
  曾荫权表示,客观地说,香港在各方面的效率都是很高的,当然也包括香港特区政府的行政效率。我们有一个比较健全的公务员制度,各方面的管理,包括港口的管理、程序的管理方面都是世界一流的。但是,我们从来不敢自满。因为港人对政府行政效率和公共服务水平的要求也在不断提高,我们要跟完美比较。这是我们面对的挑战。
  我期望未来香港会继续不屈不挠、自强不息
  曾荫权说,回归15年来,凭着背靠祖国、面向国际的优势,香港取得了稳步发展,保持了香港的繁荣稳定;在国家与国际接轨的过程中,香港扮演了不可代替的重要角色。我期望未来香港会继续不屈不挠,自强不息,以拼搏的精神把握每一个机会,巩固自身优势,为祖国的繁荣做出更大贡献,“我多年的公务生涯中,一个强烈的信念就是相信香港人,我相信香港人是理性的,相信他们可以求同存异,寻求共识,有事情发生可以应对挑战,香港崇尚自由,尊重法制,要公平正义、廉洁、多元和包容,这是香港的核心价值,保护这个价值我从未摇动过,它一直是我施政的原则和信念”。
  为香港服务是我一生的光荣
  对于如何评价自己7年来的执政的提问,曾荫权这样回答:“我为香港人服务已经超过45年,期间,确实有高低起伏,既经历过困难,也品尝过成功的喜悦。其中的一点经验就是,随着科技的发达和社会的开放,越来越难掌握不断变化的民情,大众重视的是短期可见的利益,但是作为政府要为社会长远的利益筹谋,两者之间不停地发生矛盾;我们的施政是在阳光下,挑战蛮多,面对这样的发展变化,我从未让自己放松过。自我评价是一件蛮危险的事情,这个应该留给社会和历史来做,但作为公职人员,能够与香港人一起走过曲折但前途光明的路,这是我一生最大的光荣”。
  “我答应了香港人做好这份工作,我争取每分每秒做好这件事。我一定做到最好,对我自己负责,对香港负责。这是我40多年来的最后冲刺”,曾荫权说。(摄影/SMEIF记者林卓军)   香港回归15周年专题报道08
  《中小企业投融资》与香港商协会往来紧密
  SMEIF记者/钮海津 林卓军
  2012年2月5日,本刊获省政府邀请参加了由广东省委副书记、省长朱小丹率广东省代表团假座香港会展中心举办的广东省2012年(香港)新春宴会。中央驻港有关机构、香港特区政府、省有关部门和各地级以上市政府、驻港中资机构负责人、本刊主要负责人以及香港各界代表1300多人参加了宴会。宴会上,本刊常务副社长、盛世传播董事长马舜英(右2)、本刊副社长雷国全(左1)与曾接受本刊专访并登上本刊封面的中国侨联副主席、亚洲金融集团董事长陈有庆(中)再次重逢,共叙合作情谊。
  2012年2月5日,本刊常务副社长、盛世传播董事长马舜英(右)与本刊指导单位省港澳办主任,时任广东省人民政府副秘书长,现任中共梅州市委副书记、梅州市市长谭君铁(左),全国政协委员、香港广东社团总会主席王国强(中)就新一年中小企业的发展及金融服务方面的问题进行了交流。
  2011年5月至6月期间,本刊在省政府港澳办的支持下,常务副社长、盛世传播董事长马舜英(右2)、总编辑钮海津(左2)、常务副主编唐道银(右1),广东中小企业融资与上市促进会副秘书长连坚雄(左1)在“大珠三角发展论坛”与香港中华总商会会长、铜紫荆星章太平绅士蔡冠深博士(左3)交流大珠三角经济发展情况并合影留念。
  2011年5月至6月期间,本刊在省政府港澳办的支持下,常务副社长、盛世传播董事长马舜英(右2)、总编辑钮海津(左2),广东中小企业融资与上市促进会副秘书长连坚雄(右1),到香港拜访了潮属社团总会林枫林秘书长(左3)、蔡平主任秘书(左1),双方交流了在粤港澳合作方面的意愿和细项并合影留念。
  2011年5月至6月期间,本刊在省政府港澳办的支持下,常务副社长、盛世传播董事长马舜英(中)、在港拜访了香港中华厂商联合会常务会余立明先生(左)、会董冯彦先生(右),并进行了投融资方面的业务交流。
  香港回归15周年专题报道09
  回顾:香港成功抵御亚洲金融风暴
  1998年香港金融保卫战与政策救市
  花荣
  回归后不久 亚洲金融危机不期而至
  1997年7月2日,亚洲金融风暴在泰国揭开了序幕。泰铢大幅度贬值,东南亚各国包括菲律宾、马来西亚、新加坡、印度尼西亚以至韩国、日本也受到泰国的影响,纷纷宣布货币贬值。香港作为一个亚洲金融中心自然也不能幸免。
  1997年7月刚刚成立的首届特区政府即遭遇严峻挑战。这年下半年,亚洲金融危机爆发,香港经济遭到重创。1998年8月14日,曾荫权宣布决定干预股市及期指市场,动支上千亿港元,买下市场6%的股权,成功击退炒家们的疯狂沽售,将恒生指数推高1200点,致使炒家认赔离场,其中索罗斯旗下基金的损失就达七八亿美元。
  初战告捷 香港成功抵御亚洲金融风暴
  这是一场以金钱、意志和智慧为武器的你死我活的金融大战,前后共有三次激烈的战役。危急的时刻,国务院总理朱镕基向海内外郑重承诺:“中央将不惜一切代价维护香港的繁荣稳定。”海外媒体称之为“给香港金融界打了强心针”。
  1997年7月,美国著名金融家索罗斯旗下的对冲基金运用索罗斯独创的反射理论,在亚洲各国和地区发起了持久的连番狙击,并获得了极大的成功,使这些国家和地区几十年来积存的外汇一瞬间化为乌有。在这些国家的金融大战结束后,索罗斯把矛头对准了港元,开始有计划地向香港股市及期市发动冲击。
  港币实行联系汇率制,联系汇率制有自动调节机制,不易攻破。但港币利率容易急升,利率急升将影响股市大幅下跌,这样的话,只要事先在股市及期市沽空,然后再大量向银行借贷港币,使港币利率急升,促使恒生指数暴跌,便可象在其他国家一样获得投机暴利。自1997年10月以来,国际炒家4次在香港股、汇、期三市上下手,前三次均获暴利。1998年7月底至8月初,国际炒家再次通过对冲基金,接连不断地狙击港币,以推高拆息和利率。很明显,他们对港币进行的只是表面的进攻,股市和期市才是真正的主攻目标,声东击西是索罗斯投机活动的一贯手段,并多次成功。
  炒家们在证券市场上大手笔沽空股票和期指,大幅打压恒生指数和期指指数,使恒生指数从1万点大幅度跌至8000点,并直指6000点。在山雨欲来的时候,证券市场利空消息满天飞,炒家们趁机大肆造谣,扬言“人民币顶不住了,马上就要贬值,且要贬10%以上”,“港币即将与美元脱钩,贬值40%”,“恒指将跌至4000点”云云。其目的无非是扰乱人心,制造“羊群心态”,然后趁机浑水摸鱼。8月13日,恒生指数一度下跌300点,跌穿6600点关口,收市时跌幅收窄,但仍跌去199点,报收6660点。其势与沪深股市2001年下半年的情况非常相似,天天响地雷,周周都下跌,“推倒”趋势震撼人心。
  在压低恒生指数的同时,国际炒家在恒指期货市场积累大量淡仓。恒生指数每跌1点,每张淡仓合约即可赚50港币,而在8月14日的前19个交易日,恒生指数就急跌2000多点,每张合约可赚10多万港币,可见收益之高!
  为了维持香港金融市场的稳定,香港政府几经考虑,终于决定调巨资加入战场,与这些疯狂的国际炒家展开激战,这是一场以金钱、意志和智慧为武器的你死我活的金融大战,前后共有三次激烈的战役。
  第一回合战役:与对手展开股指期货合约争夺战
  8月13日恒指被打压到了6660底点后,港府调动港资、华资及英资入市,与对手展开针对8月股指期货合约的争夺战。投机资本是空军要打压指数,港府是红军则要守住指数,迫使投机家事先高位沽空的合约无法于8月底之前在低位套现。港府入市后大量买入投机资本抛空的8月股指期货合约,将价格由入市前的6610点推高到24日的7820点,涨幅超过8%,高于投资资本7500点的平均建仓价位,取得初步胜利,收市后,港府宣布,已动用外汇基金干预股市与期市。但金融狙击手们仍不甘心,按原计划,于8月16日迫使俄罗斯宣布放弃保卫卢布的行动,造成8月17日美欧股市全面大跌。然而,使他们大失所望的是,8月18日恒生指数有惊无险,在收市时只微跌13点。   第二回合战役:与对手展开转仓战迫其付出高额代价
  双方在8月25日至28日展开转仓战,迫使投机资本付出高额代价。27日和28日,投机资本在股票现货市场倾巢出动,企图将指数打下去。港府在股市死守的同时,经过8天惊心动魄的大战,在期货市场上将8月合约价格推高到7990点,结算价为7851点,比入市前高1200点。8月27日、28日,港府将所有卖单照单全收,结果27日交易金额达200亿港币,28日交易金额达790亿港币,创下香港最高交易记录。
  但投机资本并不甘休,他们认为港府投入了约1000亿港币,不可能长期支撑下去,因而决定将卖空的股指期货合约由8月转仓至9月,与港府打持久战。从8月25日开始,投机资本在8月合约平仓的同时,大量卖空9月合约。与此同时,港府在8月合约平仓获利的基础上趁胜追击,使9月合约的价格比8月合约的结算价高出650点。这样,投机资本每转仓一张合约要付出3万多港币的代价。投资资本在8月合约的争夺中完全失败。
  第三回合战役:推高股指期货价格迫对手亏损离场
  港府在9月份继续推高股指期货价格,迫使投机资本亏损离场。9月7日,港府金融管理部门颁布了外汇、证券交易和结算的新规定,使炒家的投机受限制,当日恒升指数飙升588点,以8076点报收。同时,日元升值、东南亚金融市场的稳定,使投机资本的资金和换汇成本上升,投机资本不得不败退离场。9月8日,9月合约价格升到8220点,8月底转仓的投机资本要平仓退场,每张合约又要亏损4万港币。9月1日,在对8月28日股票现货市场成交结果进行交割时,港府发现由于结算制度的漏洞,有146亿港元已成交股票未能交割,炒家得以逃脱。
  此役胜利,一举稳定了香港金融市场。对于1997年至1998年的香港金融危机,以及最后香港特区政府入市赶走世界金融大鳄索罗斯,迄今仍为众多投资者所津津乐道。
  香港回归15周年专题报道10
  总结:香港回归十五年的金融实践经验
  苏伟文 香港恒生管理学院商学院院长
  人民币跨境使用给香港带来商机
  十五年前香港回归时正是滂沱大雨,亚洲金融市场也是山雨欲来。在1997年7月2日,对冲基金冲击泰国,在外汇市场狙击泰铢,泰国央行起初死守泰铢汇价,但在投机压力太大下宣告失守,泰国无论在货币汇价和股票市场上皆遭受到重创。对冲基金后来食髓知味,接下来对其他亚 洲国家和地区施以狙击,新加坡、马来西亚、印尼、韩国、菲律宾和台湾等地,都遭到对冲基金狠狠的攻击,各地经济都是遍地哀鸿,香港也不例外。那时香港的股市大幅下跌,楼价更曾大跌七成,负资产造成不少社会问题。幸好在中央政府的支持下,香港得以渡过这个难关,中央政府开放内地旅客自由行来港,给香港的经济注入了新的动力。自由行除了振兴了香港的旅游业之外,更重要的是通过自由行,令香港其他行业也因此而重获生机,例如零售业就因而得到很大的支持。自由行也催生了内地与香港的更紧密交流,自由行的出现,令人想到两地经济接轨的商机,也令相关配套的中介业务有了全新的发展路向,而其中重大的发展是人民币的跨境使用、内地企业走出去和内地企业境外上市。
  在国家的“十二五”规划里,已表明了人民币的跨境使用,是未来的一个重要发展方向,也是香港金融业的一个发展的趋势。人民币的跨境使用,其实是人民币国际化的一个步骤,国家没有大事张扬的说人民币国际化,而是说人民币跨境使用,是很明智和务实的,因为一个货币的国际化,并不是马上由政府说了算,而是在市场接受后的产物,是以摸着石头过河的形式来进行。在这个层次上,香港成熟的金融业就可在人民币的跨境使用上,给祖国略尽绵力,而在促进人民币跨境使用上,也给香港带来了新的商机。现时香港已是最有规模的人民币离岸中心,除了传统的人民币存款和借贷外,香港在以人民币定价的债券、房地产信托基金的发行和买卖,已经累积了经验,这是一个千载难逢的机遇,假以时日当人民币国际化有了成绩后,人民币业务会是香港作为国际金融中心的重要基石,相信未来在中央的支持下,香港的人民币业务会有更长足的发展空间。
  内企境外上市扮演重要角色
  内地企业走出去已是重要的发展路向,但内地企业要走出家门却不是一条坦途,我们不讳言的说,以前内地企业在海外收购上付出了不少学费,也有当了冤大头的例子,可是当一个国家经济发展到一个程度后,向外扩张是一个必经之路,问题是这条路该如何走下去。在这个层面上,香港的金融业也可以发挥其作用,因为海外并购需要的是专业服务,尤其是在金融上的专业顾问意见,更是不可或缺。香港在回归十五年的光阴里,也就以其金融平台,为不少内地企业走出去提供了专业顾问服务,而这等金融专业顾问,也开拓了香港金融业的另一个庞大空间。
  内地企业的境外上市,使香港的集资额连续数年冠绝全球,外国也将纽约、伦敦和香港被称为「纽伦港」,凸显了香港的国际金融地位。但我们要注意的是,「纽伦港」的出现,内地企业来港上市是一个最重要的因素。内地市场现时资金充裕,内地企业若是单单需要资金的话,实在没有需要来港上市,香港上市对内地企业的吸引之处,在于香港市场的国际化,尤其是市场监管和国际水平接轨,更是内地企业看重的地方。内地企业能够在香港上市,意味着其要接受一个国际监管标准,这对内地企业管理水平的提升,有很大的催化力量,一些学术研究也证实了在境外上市后,企业的管理水平逐年上升,这个效果是显著的,也是香港金融业的一个贡献。在未来的岁月里,香港会继续在内地企业境外上市上担当重要的角色。
  香港金融业要在对祖国发展上互惠互助
  香港的金融业受惠于内地的发展,由人民币的跨境使用,到内地企业的发展路向,香港的金融业都有所得益。然而,香港金融业除了享受着国家的机遇外,也要在祖国的发展路上提供帮助。香港金融业要在对祖国发展上互惠互助,才可以令香港金融业有持续的发展。
其他文献
“小微企业融资难问题不是货币政策的问题,而是货币政策传导机制的问题。我们需要冷静分析背后的真是情况是什么,要对症下药”。  近期如何应对欧洲主权债务危机持续和国内持久的通胀压力对经济的双重影响,2012年中国宏观经济的整体走势,新兴产业发展战略和金融环境建设等话题,成为专家们关心的热点。2011年11月22日,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副主任卢中原在由广州越秀产业投资管理有限公司主办的“2011越秀财富高
期刊
2011年12月26日,SMEIF记者日前从兴业银行官方网站获悉,兴业银行2011年第一期小企业贷款专项金融债(以下简称“小微债”)成功发行。据记者了解,这是银行间债券市场首只专项用于小微企业贷款的金融债,也是商业银行金融债券重新开闸后首支发行的债券。  2012年1月9日,第二届中国小额信贷机构联席会年会在北京召开,全国人大财经委副主任委员吴晓灵因工作冲突无法赴会,于是特意写了一篇书面致辞,“以
期刊
2011年12月1日,由广东中小企业融资与上市促进会主办,广州玩具和礼品行业协会及本刊协办的广州玩具和礼品行业协会会员联谊暨投融资交流活动在黄埔军校同学会旧址圆满举办。本刊常务副社长马舜英女士(前排右4)与广州玩具和礼品行业协会秘书长王铁先生(前排左4)及会员企业家们进行了深入交流,并于会后进行合影留念。(池艳秋 邓丽敏)  中国民营企业CEO高级研修班在京启动  2011年12月16日,中国
期刊
许多中小企业在缺乏资金的时候都尝试过申请银行贷款,但是往往因为缺乏银行要求的抵押物而未果。这种情况下,担保融资就成为了它们的第二选择。担保融资的优势在于,它降低了银行的放贷风险,使银行可以放心地给中小企业发放贷款。这种融资方式大大降低了中小企业融资的门槛,因而获得中小企业的普遍青睐。下面,我们可通过以下案例来认识担保融资的操作特点。  案例一  成立于1999年的A公司是中关村科技园区的一家高新技
期刊
中国工商联并购公会和国浩律师事务所的统计显示,截至2011年11月12日,遭遇停牌退市的中国概念股达到42家,其中,28家被勒令退市,6家完成了私有化退市,1家主动退回OTCBB场外市场交易,1 家因破产而退市,另有6家企业的股票被停牌至今。难道造成这一困境的真的只是中国企业的诚信问题,亦或这背后的还隐藏着玄机?  中国企业在美国被做空背后的有着比较复杂的背景与因素。当然,中国企业有诚信问题是不容
期刊
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以下简称“入世”)十周年之际,龙永图特意佩戴上了中国色的红领带。坐在北京国贸大厦自己的办公室里,龙永图向包括SMEIF记者在内的媒体人回顾中国入世十年来取得的种种成就时,表示可以为中国入世十年来的表现打九分。  谈起那扣掉的一分,一向高调健谈的龙永图突然严肃起来:“我觉得九分是指中国入世十年来,对入世文件字面上的那些承诺都做得很好,但是有些关于大的原则的承诺还没有完全做到。比
期刊
2011年11月27日,由商务部会同33个部门历时两年制订的《服务贸易发展“十二五”规划纲要》(以下简称《规划》)正式发布。《规划》确立了“十二五”期间中国服务贸易发展的5个目标、7项战略任务、8项保障措施以及30个重点领域。近日,SMEIF记者就《规划》的相关问题采访了商务部服务贸易和商贸服务业司司长周柳军。  增幅11%为保底目标  SMEIF:根据《规划》提出的发展目标,到2015年,我国服
期刊
张文献:服务中小企业发展是重中之重  当前的中小企业面临着一些新情况和新的问题,国家和省委省政府抓紧研究出台了一系列扶持中小企业的政策,国务院也专门出台了“国九条”,所以关注和重视小企业的发展,是当前工作的重中之重。  广东2011年以来,在中小企业和民营经济发展方面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当前总体来讲,中小企业的基本面是好的、健康的,当然,我们也看到存在的一些局部的、苗头性的问题和困难。2011年前三
期刊
在北京市中关村的一家名叫3W咖啡的咖啡店里,正在举办“电商与传统行业结合商机”的项目路演活动,不到10位的创业者正在台上激情澎湃地进行着项目路演,台下众多的投资者一边用心倾听,一边等待时机发问。  据说咖啡店是最受投资人和企业欢迎的一个场所,很多项目与资本的对接都在咖啡店进行。尤其在今年,以粘合投资人和创业者为定位的3W咖啡、车库咖啡、贝塔咖啡几乎在同一时间和同一地点开张。算上把“创业孵化”内涵延
期刊
2011年11月17日,由湖北省政府、科技部、中国人民银行、中国银监会、中国证监会、中国保监会、武汉市政府联合主办的为期两天的“2011中国?武汉金融博览会暨中国中部(湖北)创业投资大会”上,湖北省委副书记、省长王国生出席论坛并作了主题演讲。科技部副部长王伟中、中国人民银行行长助理李东荣、中国证监会主席助理吴利军、中国保监会纪委书记陈新权、中国银行业协会专职副会长杨再平、瑞银投资银行亚洲区主管金弘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