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改革开放是二十世纪末中国实行的改革经济政策,对外开放政策,是邓小平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根本方针。改革开放是在新时期下党带领人民实行的新的伟大革命,目的是要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努力实现国家现代化,让中国富裕起来。改革开放需要促进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关键词:改革开放实践马克思主义哲学
一、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实践唯物论思想对改革开放实践的指导
在反对“两个凡是”,确立新时期党的思想路线的过程中,邓小平坚持和运用了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实践唯物论思想,开创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事业。“两个凡是”最早是在1977年2月7日的《人民日报》、《红旗》杂志、《解放军报》的社论《学好文件抓住纲》中提出的。“两个凡是”是毛泽东的接班人和政治遗产继承者华国锋为了稳定形势和巩固自己的政治地位而提出的主政方针。 具体是指凡是毛泽东说的都是对的,凡是毛泽东的指示我们必须坚决执行。“两个凡是”一提出,尚未恢复职务的邓小平就以大无畏的理论勇气和求实精神,提出了旗帜鲜明的反对意见。1977年4月10日,邓小平致信党中央,郑重提出: “我们必须世世代代地用准确的完整的毛泽东思想来指导我们全党、全军和全国人民”。实践的观点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首要的最基本的观点。实践活动作为人类“在一定的物质的、不受他们任意支配的界限、前提和能动下能动地表现自己”的活动,人“不仅使自然物发生形式变化,同时他还在自然物中实现自己的目的”。因此,实践是人与外部自然之间的一种客观的关系,一种物质性的否定性关系。认识归根到底是以实践为基础的,实践不仅使以认识为源泉,而且是认识的真理性、客观性的标准;认识来源与实践,又必须回到实践,所以实践的观点不仅使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本体论的首要的基本的观点,也是马克思主义哲学认识论的首要的基本的观点,这两个方面在实践的基础上获得统一。
二、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物质生产观点对改革开放实践的指导
在改革开放的理论依据和社会主义本质的问题上,邓小平坚持了马克思关于生产力是社会发展的最终决定力量、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及上层建筑进而决定整个社会形态本质的历史唯物主义思想,把对社会主义的认识推向深入。生产力是人们利用自然、改造自然和生产物质资料的能力。它由人的因素即劳动者因素和物的因素即生产资料构成,其中劳动者是决定性的因素。随着社会的发展,科学技术、管理、信息等对生产力的作用与日俱增;但它们不是独立的实体,只有通过人和物才能对生产力发挥影响。生产力是人类社会发展的最终决定力量。 生产关系是指人们在物质资料生产过程中结成的社会经济关系,它是人们最基本、最主要的社会关系,决定了其它社会关系。生产关系有广义和狭义之分:狭义的生产关系是指人们在直接的生产过程中、即物质资料生产四个环节中的“生产”环节中所建立起来的关系;广义的生产关系是指它人们在物质资料生产的全过程中、即生产、分配、交换、消费全部四个环节中所发生和结成的各种经济关系。
三、马克思主义哲学关于人类群众和个人在历史发展中的作用对改革开放实践的指导
在改革的依靠力量和判断是非的标准问题上,坚持马克思主义关于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的唯物史观,并重新恢复了党的群众路线。唯物史观认为, 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我们党把这一基本理论贯彻到具体的实践中去,形成了“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群众路线。群众路线和实事求是都是毛泽东思想活的灵魂。“一切为了群众”是群众路线的基本出发点和最终归宿。在改革开放的过程中,我们党始终把人民利益放在首位,把人民利益的实现作为判断改革得失成败的标准。邓小平指出:“正确的政治领导的成果,归根结底要表现在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上,人民物质文化生活的改善上。”在改革开放过程中,我们党始终把尊重人民的创造精神放在第一位,始终把人民利益实现的程度作为判断改革得失成败的最终标准,始终坚持从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出发谋改革、促发展。坚持群众路线,就必须坚持以人为本。马克思主义认为,“整个所谓世界历史不外是人通过人的劳动而诞生的过程”。人是社会的主体,社会发展的核心和主轴是人的发展,离开了人的发展就谈不上社会的发展。马克思、恩格斯在《共产党宣言》中指出:“代替那存在着阶级和阶级对立的资产阶级旧社会的,将是这样一个联合体, 在那里,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的自由发展的条件。”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马克思主义关于未来社会的初级形式,坚持以人为本就是“要以实现人的全面发展为目标”。人民群众在社会变革中的决定性作用,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人民群众创造历史的自觉程度也不断地提高,他们的基本愿望和要求越来越符合历史的必然性,他们的历史主动性和创造性必将日益充分的发挥出来,当大多数人民群众不能再忍受陈旧的生活形式,决意创造新的生活形式时,表明社会矛盾已经极端尖锐化,生产力将冲破旧的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的束缚,社会变革就必然发生。人民群众之心不可违,这是人民群众创造历史的决定作用在观念上的表现。
马克思主义是指导我们思想的理论基础,我们必须要在现代化建设和改革开放的实践中,坚持运用和发展马克思主义。江泽民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七十周年大会上指出:“只有大力提高全党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水平,才能在错综复杂的矛盾和斗争当中驾驭全局,掌握主动权;才能更好的坚持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避免犯‘左’的或‘右’的错误;才能不断总结群众创造的新鲜经验,做出新的理论概括,把现代化建设和改革开放胜利地推向前进。”
参考文献:
[1]邓小平文选: 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第39页
[2]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第202页
[3]肖前.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大学出版社,2009,第56页
[4]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2卷〔M〕. 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
[5]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 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6]马克思主义党的建设理论学习纲要:〔M〕.当代中国出版社,1991
关键词:改革开放实践马克思主义哲学
一、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实践唯物论思想对改革开放实践的指导
在反对“两个凡是”,确立新时期党的思想路线的过程中,邓小平坚持和运用了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实践唯物论思想,开创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事业。“两个凡是”最早是在1977年2月7日的《人民日报》、《红旗》杂志、《解放军报》的社论《学好文件抓住纲》中提出的。“两个凡是”是毛泽东的接班人和政治遗产继承者华国锋为了稳定形势和巩固自己的政治地位而提出的主政方针。 具体是指凡是毛泽东说的都是对的,凡是毛泽东的指示我们必须坚决执行。“两个凡是”一提出,尚未恢复职务的邓小平就以大无畏的理论勇气和求实精神,提出了旗帜鲜明的反对意见。1977年4月10日,邓小平致信党中央,郑重提出: “我们必须世世代代地用准确的完整的毛泽东思想来指导我们全党、全军和全国人民”。实践的观点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首要的最基本的观点。实践活动作为人类“在一定的物质的、不受他们任意支配的界限、前提和能动下能动地表现自己”的活动,人“不仅使自然物发生形式变化,同时他还在自然物中实现自己的目的”。因此,实践是人与外部自然之间的一种客观的关系,一种物质性的否定性关系。认识归根到底是以实践为基础的,实践不仅使以认识为源泉,而且是认识的真理性、客观性的标准;认识来源与实践,又必须回到实践,所以实践的观点不仅使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本体论的首要的基本的观点,也是马克思主义哲学认识论的首要的基本的观点,这两个方面在实践的基础上获得统一。
二、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物质生产观点对改革开放实践的指导
在改革开放的理论依据和社会主义本质的问题上,邓小平坚持了马克思关于生产力是社会发展的最终决定力量、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及上层建筑进而决定整个社会形态本质的历史唯物主义思想,把对社会主义的认识推向深入。生产力是人们利用自然、改造自然和生产物质资料的能力。它由人的因素即劳动者因素和物的因素即生产资料构成,其中劳动者是决定性的因素。随着社会的发展,科学技术、管理、信息等对生产力的作用与日俱增;但它们不是独立的实体,只有通过人和物才能对生产力发挥影响。生产力是人类社会发展的最终决定力量。 生产关系是指人们在物质资料生产过程中结成的社会经济关系,它是人们最基本、最主要的社会关系,决定了其它社会关系。生产关系有广义和狭义之分:狭义的生产关系是指人们在直接的生产过程中、即物质资料生产四个环节中的“生产”环节中所建立起来的关系;广义的生产关系是指它人们在物质资料生产的全过程中、即生产、分配、交换、消费全部四个环节中所发生和结成的各种经济关系。
三、马克思主义哲学关于人类群众和个人在历史发展中的作用对改革开放实践的指导
在改革的依靠力量和判断是非的标准问题上,坚持马克思主义关于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的唯物史观,并重新恢复了党的群众路线。唯物史观认为, 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我们党把这一基本理论贯彻到具体的实践中去,形成了“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群众路线。群众路线和实事求是都是毛泽东思想活的灵魂。“一切为了群众”是群众路线的基本出发点和最终归宿。在改革开放的过程中,我们党始终把人民利益放在首位,把人民利益的实现作为判断改革得失成败的标准。邓小平指出:“正确的政治领导的成果,归根结底要表现在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上,人民物质文化生活的改善上。”在改革开放过程中,我们党始终把尊重人民的创造精神放在第一位,始终把人民利益实现的程度作为判断改革得失成败的最终标准,始终坚持从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出发谋改革、促发展。坚持群众路线,就必须坚持以人为本。马克思主义认为,“整个所谓世界历史不外是人通过人的劳动而诞生的过程”。人是社会的主体,社会发展的核心和主轴是人的发展,离开了人的发展就谈不上社会的发展。马克思、恩格斯在《共产党宣言》中指出:“代替那存在着阶级和阶级对立的资产阶级旧社会的,将是这样一个联合体, 在那里,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的自由发展的条件。”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马克思主义关于未来社会的初级形式,坚持以人为本就是“要以实现人的全面发展为目标”。人民群众在社会变革中的决定性作用,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人民群众创造历史的自觉程度也不断地提高,他们的基本愿望和要求越来越符合历史的必然性,他们的历史主动性和创造性必将日益充分的发挥出来,当大多数人民群众不能再忍受陈旧的生活形式,决意创造新的生活形式时,表明社会矛盾已经极端尖锐化,生产力将冲破旧的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的束缚,社会变革就必然发生。人民群众之心不可违,这是人民群众创造历史的决定作用在观念上的表现。
马克思主义是指导我们思想的理论基础,我们必须要在现代化建设和改革开放的实践中,坚持运用和发展马克思主义。江泽民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七十周年大会上指出:“只有大力提高全党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水平,才能在错综复杂的矛盾和斗争当中驾驭全局,掌握主动权;才能更好的坚持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避免犯‘左’的或‘右’的错误;才能不断总结群众创造的新鲜经验,做出新的理论概括,把现代化建设和改革开放胜利地推向前进。”
参考文献:
[1]邓小平文选: 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第39页
[2]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第202页
[3]肖前.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大学出版社,2009,第56页
[4]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2卷〔M〕. 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
[5]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 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6]马克思主义党的建设理论学习纲要:〔M〕.当代中国出版社,199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