银光熠熠之蕴涵

来源 :文物天地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gusterlyb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苗族是一个苦难深重、坚忍不拔的民族。由于各种缘由,苗族无奈放弃了自己曾经生息的东部平原水乡,一路逶迤迁徙到以高原山地为主的西南腹地。顽强的苗族同胞在这里繁衍生息,凭借自己的勤劳智慧创造了丰富灿烂的民族文化。其中,叹为观止的就是穿在苗族姑娘身上华美端庄、绚丽多彩的服饰及银饰。苗族有一句俗语叫做“无银无花,不成姑娘;有衣无银,不成盛装”。穿戴银饰成了美丽苗族姑娘锦上添花的首选,略施粉黛的俊俏脸庞在光华熠熠的银饰装点下,更显得华美典雅。银装上颈饰和衣摆等吊饰“汆汆汆”的撞击声如清泉般流淌,亦如玉石落地般清脆,使人赏心悦目,耳目一新。苗族如此钟爱银饰,并非偶然。苗族认为,银是无毒的,如遇上毒会变黑。因此,苗族若上坡劳作,或是走亲访友,中途如遇水源,想饮水时,取出银来,放在水里试试观察银子是否变黑。如有小孩生病感冒,用煮熟发烫的鸡蛋取出蛋黄,用银饰包在蛋白内,外用一张布包好在孩子身上翻滚,也能驱病。在苗族眼里,银饰不仅能祛病,还能驱邪。苗族老人去世后,都会在他(她)的棺材内放置一些许银屑,能为老人在阴间驱邪。
  人类学家泰勒说,“文化是知识、信念、艺术、道德、法律、风俗以及作为社会成员所获得的各种能力和习惯的复杂总体。”正如此说,苗族的文化观念也在左右着它的审美观。苗族银饰主要分布在中部方言区的清水江、巴拉河、都柳江等流域,在绿水青山的古朴苗寨中,看到苗族姑娘穿着繁缛奢华,顶着极其重量、佩戴宽大奇特的银饰,不难看出,苗族追求以多为美、以重为美、以大为美。依据贵州省博物馆现存藏品来看,苗族银饰纷繁璀璨,造型美观,锻造技艺巧夺天工,不仅呈现了瑰丽多彩的艺术世界,也蕴含着苗族社会历史变迁和宗教习俗、祖先崇拜、自然崇拜、故事传说等。现择部分馆藏苗族银饰作简单介绍。
  苗族银饰的头饰很丰富,有银角、银马花、头花等。其中西江银角最具有代表性。其宽约85、高约80厘米,饰件高度超过佩戴者身高的一半,在世界上极为罕见。银角主纹为二龙戏珠,珠为中间的浮雕“福”字,两角顶端为装饰性的花纹。银角宽大,雄伟壮观,乍一看很象一对牛角。其实,据苗族歌师龙梅英回忆,20世纪50年代妇女戴这种银饰苗语叫Det deik(逗对),Det为戴,deik为鸟的翅膀。老人家还说,以前的这个银饰没有现在这么宽大,是直接插在苗族姑娘的发髻上,而现在银角被银匠加宽加大,因为同水牛角极其相似,现在的人们也就不约而同把这种银饰叫做Det gab(戴角),gab之意为角。仔细观察,这个银角中间的棕叶式为鸟尾,宽大的两侧为鸟的翅膀,其尖顶两端还要插上白羽毛。究其原因,这正是苗族祖先图腾崇拜的体现。苗族自称“Ghab nes”,nes之意为鸟,这是古代部落族称或是氏族族称的遗风。其祖先图腾崇拜物为鸟,如果深谙《苗族古歌》,便不难了解苗族为何用鸟来作头饰装饰品。苗族认为世界上的一切动物、植物、山川河流等都具有灵性,都是有生命的,所有物质一切平等,只有用它们的形象来装饰自己,才能借用这些力量来庇佑自己的家族人丁兴旺,家族繁衍。在《苗族古歌》里,蝴蝶是从枫树心里飞出来的,她与水泡游方谈恋爱,生下12个蛋,蝴蝶不会孵蛋,枫树树枝就变成一只鹊宇鸟替蝴蝶孵蛋,孵出了苗族始祖姜央、龙、虎、牛、蛇、大象等动物。在这里,人和动物都是兄弟,是平等的。苗族把鸟作为装饰戴在头上,就是对祖先的崇拜。因此,苗族姑娘只能穿戴,不能继承,认为姑娘把银角带到夫家,就把护佑家族繁衍的神性祖先带走了,对娘家的家族兴旺发达有影响。
  同样,西江银围额和银角作为传统头饰相搭配,苗语叫Wid geb,玉戈,这种饰品直接拴在姑娘额头发髻周围。起初,这种银围额是以红色的毕机布为底,现在毕机布极少见到,苗家妇女就用红色的绸缎或窝绒布作底。镶在红布面上的是12个水涡纹,每个水涡纹用细银丝缠绕而成,上、下各排列六个,两排水涡纹间饰六片长方形银花块。这对排列整齐的纹样由蝴蝶和水涡组成,只见水涡缠绕在蝴蝶其中,耳鬓厮磨,亲密无间,把《苗族古歌》中的蝴蝶与水涡成一家,蝴蝶生下12个蛋的情景作了淋漓尽致地再现。苗族把这些祖先图腾崇拜放在头饰上,显示了对祖先的崇拜,也深切期望这些神性祖先能护佑自己。也正因为如此,银围额在苗族地区也只是传男不传女。苗族老人也有玉戈围帕,但她们的玉戈围帕中的蝶纹和水涡纹都是由布做成,只有在重大节日里才会穿戴,老人去世后也会为其佩戴。
  银马冠,如今几乎流行穿戴于苗族的各个地区。苗语叫Tat nix,特你,也称银帽。银马冠高40厘米,重2106克,由四层纹样组成。最下层为细丝垂吊的银花和锥形银坠,佩戴时形成流苏垂至眉问。第二层为浮雕人骑马,共12个。第三层为一圆形双鱼浮雕图,双鱼两边分别为两层纹样,下层为游龙,上层为游鱼。第四层最上面为小叶银花,花上有数只展翅蝴蝶。银马冠中的人骑马象征着财富、地位,而龙纹、鸟纹、花卉、鱼、虫等造型体现了祖先崇拜和生殖繁衍等文化内涵。
  仰欧莎银锁属于胸饰部位,流行于清水江流域。银链长22.6、锁面长12.6、宽6.8厘米。银锁形制为长方形,上面有乳钉纹,中间饰有抽象的鱼纹。这种银锁有着广为流传的故事:传说有个叫仰欧莎的姑娘,貌美如花,心地善良,还有副好嗓子,她动听的歌声常常唱得山地动容。苗寨山洞里住着一对猛蛇,村民不敢出入,仰欧莎凭借自己的智慧和胆识把蛇打死,救了村民们。太阳往里听到仰欧莎见义勇为的故事,便到人间来,见到仰欧莎如此美貌,便生爱意,仰欧莎看到往里英俊潇洒,顿生情愫。一对年青人互定终身,往里送给仰欧莎一对银耳环作定情物,仰欧莎也打了一对银锁送给往里,愿把他的心锁住。据说银锁就是她们的定情物,如今在剑河太拥村还有苗民佩戴这种银锁,它体现了苗族青年追求美好爱情和幸福生活的强烈愿望。
  西江苗族压领,通长22.5厘米,重1100克,压领为双股银链,下吊半圆形银牌。银牌正面浮雕双狮戏球纹,下部边缘吊12串蝴蝶细丝连椎形银坠,11串古钱吊穗及响铃。这副压领光华熠熠,纹饰精美,吊饰的响铃随着佩戴者移步而发出清脆的声响。苗族压领为锁的变形,其内涵是锁住佩戴者的生命及灵魂,不要让它飞走,以使幸福安康。压领中的纹样有蝶纹、鱼纹、鸟纹等,是苗族永恒不变的主题,即对祖先的崇拜和对生命繁衍的渴望。   苗族除了重视胸饰以外,对背饰也很讲究。苗族在背部的装饰是由每片独立的银片组成,最少的为13片,遵循着以多为美的这一审美原则,这些银衣片把苗族姑娘背部装饰得满满当当,纹样也极其丰富,和其它部位装饰一样,有蝴蝶、鱼、龙、鸟等纹样。这一块祖先姜央银衣片,宽10.5厘米,重18.6克,表面錾刻形似庙宇内有一人物,人物两侧有两只翘尾的鱼,人物最下边有云状的纹样。这个人物就是人类始祖姜央,庙宇似的建筑是姜央所在的天门。《苗族古歌》中的“洪水滔天”这样唱道:雷公和姜央争当大哥,相生怨恨,雷公便放洪水淹没人间,姜央用他的聪明才智去到了天上雷公的家。这块银衣片就是姜央在天门的情形,苗族制作这样的纹样,不仅是对始祖姜央的崇拜,姜央两旁观身的鱼,也体现了佩戴者企望他们的家族生生不息。
  苗族的手饰、耳饰等亦种类繁多,款式多于上百种,这里就不逐一论之。从苗族银饰手工艺来说,苗族工匠已经达到炉火纯青、登峰造级的地步。苗族银饰细件制作工艺极其繁杂,有化银、注银、锻银、造型、雕刻、煮银、洗刷抛光等阶段,每个阶段又有具体的工序和细节。全部流程有一二十道工序。
  苗族银匠要打制一件精美饰品,都要经过极其繁复的工作。首先,将银币或银锭放入耐火泥烧制成银窝,银窝加热后化成银液,再根据需要将银液注入大小长短小同的银槽让其变冷凝固,将其倒出来放在铁墩上,用铁锤打成银片或银条,才开始造型。造型有扯丝、压型、剪花等。扯丝是根据所需银丝的大小,在扯丝板上的众多孔中选择相当大小的孔,然后将银条的一端穿进扯丝板孔中,用扯丝大铁夹将银条从孔中扯出,便成与孔形粗细的银丝。压型是将银片夹在所需印花样式的凸凹两块锡模型问按紧,放在铁墩上,用铁锤在其上锤儿下,银片上便呈现出所需的模型花样。但这种花还是比较粗糙的,要想做得更精细,还需要雕刻。此外,剪花也属于造型的一种,首先将打成的银片剪成各种式样的花纹,再把镊子镊成各种花样。当这一切就绪,就进入雕刻阶段。雕刻时,将银片固定在以松香为主,并适当混合桐油、猪油、细砂熬制而成的松花板上,根据纹样的需要选用各种不同齿的小凿齿(一般有几十把),用雕刻锤在其上敲击就形成各种与小凿齿一样的花纹。雕刻完毕,还要将银片、银花、银丝一一用牛胶粘合起来,粘紧后置于盛有明矾水的铜锅中煮,煮后用铜刷洗净,一件白花花的银饰就活脱脱地出现在人们眼前。
  苗族银匠倾尽心血来打造的每一件饰品,用精美绝伦来形容亦不为过。它不仅展现了苗族银匠的精湛工艺,也折射了苗族妇女智慧的心灵、脱俗的审美,乃至整个苗族对自己历史的尊崇都一一地在银饰里再现。苗族银饰所透视出的文化内涵,对人类学、美学等学术领域都有着较高的研究价值。
  (责任编辑:阮富春)
其他文献
传统中国山水画主要有水墨、浅绛、青绿等形式,而青绿山水画又有大青绿、小青绿之分。前者多勾廓,少皴笔,着色浓重,装饰性强;后者是在水墨淡彩的基础上簿罩青绿。(邵洛羊主编:《中国美术大辞典》,上海辞书出版社,2002年12月第1版,第24页)美术史一般认为,中国山水画先有设色,后有水墨,青绿山水画为其初始形态和古典样式。青绿山水设色一般使用精制的矿物、植物颜料,其中矿物颜料以胶矾为媒介剂,植物颜料以水
期刊
艺术市场深度调整已历有时,偏安西南一隅的云南典藏面对严峻的市场环境和巨大压力,不急不燥,沉着应对,一方面顺应市场变化,及时调整营销模式结构,合理配置运用有效资源;另一方面则省时度势,结合全国尤其是西南市场的特点与新老客户的消费取向,在拍品征集和场次设置安排等方面突出地缘优势和品牌特色。本次20周年的纪念秋季拍卖中,没有急功近利做面子工程,而是实事求是,稳扎稳打,根据市场的现实合理定位统筹全局。  
期刊
贵州省地处我国西南腹地,为高原山区地形,沉积岩分布广。在数亿年的地球演变过程中历经沧海桑田、海水进退,虽然我们现代人类没能亲眼所见这一海陆升降的壮丽场面,但此过程却给贵州留下了丰富的古生物化石。  贵州古生物研究起步较早,据现有文献记载,在19世纪末德国研究者富合司(P.Fuchs)于1898年在贵阳市青岩镇采集到一些三叠纪化石,由另一德国研究者考肯(E.Koken)于1900年描述并发表论文。由
期刊
青花作为我国传统瓷器品种,已有上千年的历史。唐代是青花瓷的开创时期,元代即在景德镇发展成熟,明清两代青花成为瓷器生产的主流品种。  1963年12月,贵州省博物馆专家简菊华经文物专家王世襄先生介绍,在北京宝古斋文物店购得一件青花盖罐。此器曾请故宫博物院冯先铭、南京博物院宋伯胤及中国历史博物馆沈从文三位专家鉴定,均认定为明代景德镇万历窑瓷器,并认为此盖罐器形大气,有绝对年款,与贵州史事有关,是件绝好
期刊
戴进(1388-1462年),字文进,号静庵,又号玉泉山人,生活在明代前期洪武、永乐、宣德、正统、天顺年间,终年75岁。  戴进出生于浙江钱塘(今杭州)一个民间职业画师家庭,其父是职业画工,永乐时曾征为金陵宫廷画家。戴进从小受家庭熏陶,也喜欢绘画。  戴进传世人物画很少,《达摩至慧能六代像》卷是他幸存的早年作品,可看出他早年工细谨严的画风与当时流行的雄健一路的南宋院体画风接近。中年时,由于画艺超群
期刊
兰花是中国传统名花,是一种以香著称的花卉。它幽香清远,一枝在室,满屋飘香。其花素而不艳,亭亭玉立,姿态端秀,别具神韵。古人赞曰:“兰之香,盖一国”,故有“国香”的别称。兰花的花叶、花形、花香皆可赏。其叶终年常绿,多而不乱,仰俯自如。兰花以其叶、花、香独具“四清”——气清、色清、神清、韵清,给人以极高洁、清雅的优美形象,备受人们的喜爱,与竹、菊、梅合称“四君子”。古人常把诗文之美喻为“兰章”,把友谊
期刊
文房是中国传统文人著书立说、修身养性和燕闲清赏的重要场所。文房用具则投射出中国传统文人特有的品性与根骨。它们所代表的,是一种古雅的生活方式,一种旷逸的生活态度和一种致精的生活追求。  “文房”之名,源起于南北朝,专指当时国家典掌文翰之地。及至唐代,“文房”一词始渐指代文人书房。而文房用具从狭义上说,当属笔、墨、纸、砚。其肇于先秦,兴于唐宋,盛于明清。这些与文人情趣不可分离的文房用具,伴随着隋代科举
期刊
晓柱是个有想法、有实力的优秀青年画家。七届全国美展上有一幅《白洋淀》很引人注目,那是幅很有个性的作品。在八届全国美展优秀作品展上,晓柱的《欢乐的果园》引起了很多人的关注和评委的争议。生动的画面,独特的手法,众多人物有序而灵动的组合形成一种畅快的动感,一股清新欢快的田园气息扑面而来。人物形态各异,纯净、质朴中透着乐观和诙谐,穿插自然的果树和山地营造出一个特定的欢乐空间,结构丰富,墨彩交融,已经从简单
期刊
存世元代青花瓷器的数量可谓屈指可数,目前全球仅四百多件,国内考古发现和博物馆收藏约一百多件。其中绘有人物及故事情节的,更是凤毛麟角,因此湖北省博物馆收藏的出土元青花“四爱图”梅瓶和武汉市博物馆收藏的传世元青花“四爱图”梅瓶格外引人关注。  湖北省博物馆馆藏的元青花“四爱图”梅瓶(以下简称“前者”),2006年出土于湖北省钟祥市明代郢靖王墓。墓主郢靖王朱栋是明太祖朱元璋第二十三子,生于洪武二十一年(
期刊
贵州省博物馆珍藏的宋人墨迹——《信宿帖》,是北宋名臣韩琦仅存的书迹。  韩琦,字稚圭,相州安阳(今河南安阳)人。在北宋仁宗、英宗、神宗三朝为官,封魏国公,卒谥“忠献”。他作为当时重要的军事将领,曾多次率兵抵御西夏元吴的进攻,战功显赫。史书记载他“为陕西西路经略安抚、招讨使,屯泾州。琦与范仲淹在兵间久,名重一时,人心归之,朝廷倚以为重,故天下称为‘韩范’。……琦相三朝,立二帝,厥功大矣。当治平危疑之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