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年轻研究生辅导员培养研究生高“向师性”的思考

来源 :教育与职业(下)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vlon126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如果研究生对辅导员缺乏“向师性”,就会使得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丧失前提条件。文章回归教育“原点”,论述了辅导员工作中进一步增强研究生“向师性”的重要意义以及年轻研究生辅导员增强研究生“向师性”的策略,以期推动研究生辅导员队伍发展、增强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
  [关键词]研究生辅导员 研究生 高“向师性”
  [作者简介]陈翱(1981- ),男,山西临汾人,华南农业大学研究生院培养办公室,讲师,硕士,研究方向为思想政治教育管理。(广东 广州 510642)
  [课题项目]本文系2016年广东省高校党建研究课题“基于博士研究生人才培养视角下的服务型党组织建设路径研究”(项目编号:2016BKYB3)和2015年广东省德育创新项目重点课题“创新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方法”(项目编号:2015DYZZ011)的阶段性成果。
  [中图分类号]G64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3985(2016)24-0085-02
  “向师性”是指学生在教育活动中,听从教师教导、趋向于教师并对教师存在依附感的心理状态。研究生辅导员是高校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和日常管理工作的组织者、实施者和指导者。党的十八大报告指出,要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这对在研究生育人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的研究生辅导员队伍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思想政治教育是一种意识形态教育,在一定程度上具有灌输性,倘若研究生对辅导员缺乏“向师性”,缺乏对辅导员人格魅力的认同,那么师生之间不可能有正确的相互关系,思想政治教育也就丧失了前提条件。
  2012年一项基于北京市20所高校的实证调查表明,研究生对研究生辅导员的“人格魅力”选择“满意”或“比较满意”比例的总和甚至不足60%。研究结果使我们不得不再次面对这样一个教育“原点”的话题——如何增强研究生对辅导员的“向师性”?因为只有解开这个问题,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问题才能迎刃而解。那么,研究生辅导员如何才能获得如前苏联教育家马卡连柯所说的“一种不可怀疑的长者资望及其力量与品质”?笔者认为,一是研究生辅导员要充分理解学生“向师性”对自身工作的意义;二是研究生辅导员应从工作方法和能力提升的角度树立良好威信以培养学生的高“向师性”。
  一、辅导员工作中进一步增强研究生“向师性”的重要意义
  1.中国共产党思想政治领导地位的必然要求。思想政治教育首先是政治方向教育,这一点最鲜明地体现了思想政治教育主导性的本质。分析梳理辅导员管理制度的演化,尽管辅导员的称谓经历了“政治指导员”“政治辅导员”到“辅导员”的改变,但其加强党在高校的领导、维护高校和社会稳定、引导大学生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旗帜的基本职能没有变。能否真正有效地进行思想政治教育,是关系到党和国家前途与命运的大问题。如何凸显以坚定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为核心内容的思想政治教育在国家安全中的“生命线”作用,如何及时并持续回应西方文化潮流和文化渗透给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带来的巨大冲击和现实挑战,这些工作都是辅导员的核心使命。如果研究生对辅导员缺乏“向师性”,辅导员工作将力不从心,难以完成使命。
  2.高层次知识水平群体思想政治教育的基本要求。思想政治教育是一种观念形态教育,属于社会意识范畴,在一定程度上具有灌输性。事实上,理论灌输法,依然是思想政治教育最主要、最基本的方法。研究生群体是具有高知识层次、高文化水平、高专业技能的群体,自主性成长、创新性成长在这个群体中体现得尤为明显。研究生自我意识强烈,具有思维的批判性和怀疑性,敢于用最新的知识装备去解决实际问题。如果研究生对辅导员缺乏“向师性”,就会对辅导员实施的思想政治教育重视不够、关注不多、共鸣不强,辅导员的教育和管理就会陷入自说自话、言者谆谆、听者藐藐的尴尬境地。
  3.“导师负责制”模式下思想政治教育的迫切要求。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研究生培养实行的是“导师负责制”。尽管近年来部分高校尝试实行“导师组”制,但就研究生培养过程而言,导师在研究生的心目中有着不言而喻的巨大影响,研究生对其导师有着强烈的“向师性”。我们无意从互相竞争博弈的角度去论述导师和辅导员可能出现“纳什均衡点”,即导师和辅导员均采取“单干”策略之于研究生的影响。现实中更多的问题在于,部分导师未能充分发挥其在研究生思想教育中的作用,与此同时,研究生辅导员又无力补位,造成研究生思想教育的严重弱化。导师对研究生思想教育重视不够、关心不多,究其原因,一是导师没有时间和能力做好研究生的思想教育工作;二是在目前高校科研成果的导向下,导师“重科研、轻思政”的观念仍然比较普遍。研究生辅导员资历浅、专业知识相对薄弱、在学校的话语权相对较弱,如果疏于在导师及研究生中树立威信,无法培养研究生对其的高“向师性”,那么将很难在研究生导师缺位、失位甚至错位时,承担起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双主体之一的职能和角色。
  4.研究生自身“向师性”特点的内在要求。研究生教育作为高等教育的末端,处于人生“展望期”的受教育者——研究生,其“向师性”与其他阶段的受教育者相比,呈现出明显不同的特点:一是“学生感”弱化、“社会性”增强。研究生基本上都具有16至22年的教育经历,多年受教育经历和逐步步入“成家立业”年龄,使得他们不再像小孩子那样对老师充满神圣感和神秘感。研究生感觉自己既像学生,又不像学生,不再凡事由老师决断,社会属性和社会意识越来越强烈。二是“依赖感”降低、“关注感”增强。研究生喜欢独立思考,变得不再人云亦云,已不会把希望和收获完全寄托在老师身上,取而代之的是重视自身努力和自我学习。随着自我意识的增强,研究生“向师性”的趋向属性更多地转化为平等交往的情感渴望,他们渴望得到老师对其个体的关注,关注自身作为“社会个体”的属性而非“教育产品”的特性。上述特点使得教育者们共同面临着再树学生“向师性”这一教育原点问题。
其他文献
[摘要]由于“中国梦”是大学生信仰教育的主线、“中国梦”的本质要求与大学生的信仰教育内容一致、“中国梦”引领大学生为实现梦想努力奋斗,“中国梦”应当作为代大学生信仰教育的着力点。在“中国梦”语境下,大学生信仰教育要遵循理论性与实践性相结合、个体性与社会性相结合、理想性与现实性相结合的原则,要通过加强信仰环境的营造、信仰队伍的建设和教育体系的创新等途径对大学生进行信仰教育。  [关键词]中国梦 信仰
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聚焦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对于坚持依法治校、加强大学治理具有重要指导意义。大学,作为特殊的社会组织和学术共同体,必须形成持续激发师生创新活力的环境和文化。这决定了坚持依法治校、加强大学治理的中心环节是构建以人为本的制度激励机制。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高等教育快速发展,取得了巨大成就。但由于起步晚、底子薄、基础差,办学水平与世界一流大学相比仍存在较大差距,尚不能满足建设创新型国家的迫切
本文通过介绍无线腐蚀监测技术在硫磺回收装置的使用及运行情况,对其价值及效益做出了评价。
本文通过对现有40万吨合成氨装置主压缩机组驱动系统分析,指出了其中存在的问题。针对性提出采用电气驱动替代"锅炉+汽轮机"驱动的新思路;通过对两种驱动形式的经济性比较,技
近日,合肥智能机械研究所和合肥工业大学联合研制成功一款新型的“人工皮肤”,这是我国首次研制出的用于监测“三维力”的机器人触觉传感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