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存的悖谬与荒诞

来源 :世界文化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dyx760126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卡珊德拉》是德国当代著名作家克里斯塔·沃尔夫(1929—2011)的巅峰之作。小说取材于古希腊神话故事和英雄传说,尤以《伊利亚特》为依据,叙述三千多年前的特洛伊战争。它是对神话的颠覆性重述,也是对历史的重写,借古喻今引发读者对于西方战争文化心理和价值的怀疑,并用悖谬的方式为我们展现了现代人的生存困境。本文主要论述《卡珊德拉》中生存的悖谬与荒诞,从局外人和局内人,谎言与自欺,荒诞与真实这三方面来剖析希腊、特洛伊两方人民的生存的悖论与荒诞,探讨现代人的生存困境和出路。
  局外人与局内人
  卡珊德拉是特洛伊国王普里阿摩斯和王后赫卡柏的女儿,阿波罗神殿的女祭司。受到阿波罗的追求,被赋予预言能力,又因为她拒绝了阿波罗的追求,被咒诅无人听信她的预言。她一方面属于统治阶层,想要与权力妥协和解,看到虚假的真相,却不能说破。一方面作为祭司,拥有权力受人敬重,却又无人听信她的预言,与社会疏离。卡珊德拉存在着身份认同的迷茫,她在身份与职责之间处于两难境地。作为普里阿摩斯最爱的女儿,特洛伊的公主,她需要融入他们,她应该顺从父亲的命令,顺从大多数,和他们一起成为“我们”。但作为阿波罗神庙的女祭司,一个预言家,她有预言能力,她有权甚至应该告诉人们实情。每次她想要说出实情,却要被统治者孤立,“宫廷是我最亲切的地方,他们避开我。我热爱的宫廷内院无人与我说话。我是有道理的,然而孤苦伶仃。”而人民宁愿被愚弄相信谎言,也不相信她说的话。她被整个社会疏离了,她成了“局外人”。作为特洛伊人,普里阿摩斯最爱的女儿,她爱自己的父亲,爱自己的国家,爱自己的人民。她不想忤逆父亲,更不想失去父亲。“一个特洛伊没有国王普里阿摩斯,我的父亲,对于我也就什么都不存在。我的另一部分,服从和忠于国王、完全与之协调的那部分,每天晚上我都以沉重的心情带着这一部分回到城堡里。我是坚持‘我们’不放的,不过我的‘我们’容易识破,十分虚弱,而且越来越微不足道,因而对我来说‘我自己’就变得不可感觉。”她试图依照父亲的命令,顺从他的意见,成为一个“局内人”,与他们成为我们。
《卡珊德拉》

  可见,卡珊德拉的处境是悖谬荒诞的,作为国王的女儿,她爱自己的父亲,她不想违背父亲,想和统治阶层、老百姓成为“我们”,成为一个能融入家庭和国家的“局内人”,但作为女祭司,她不能容忍谎言和欺骗,她说出预言和真相,就被统治阶层疏离,又无人相信她的预言,坚持自己她将被整个社会疏离,成为“局外人”。她在身份与职责间徘徊,在局外人与局内人之间游离。
  谎言和自欺
  特洛伊的统治者用谎言欺骗人民,同时他们也在自欺,这又构成了这部小说中人的又一生存悖谬。特洛伊人和希腊人为了海伦打了十年的仗,可是海伦并不在特洛伊,他们为了一个幻影而战争,为了一个不相关的女人而牺牲。百姓总是生活在统治者的谎言当中,没有人告诉他们实情,祭司、先知们“总提些不痛不痒的问题,除了天气、畜瘟、疾病和地上的收成之外,还会有什么呢?”百姓“不了解其他的情况,因为别人只让他们知道这类问题。这些人是谁哪?是诸神?是国王?还是局势?”百姓只知道帕里斯将最美的海伦从希腊国诱拐过来,“从而消除了由于从前抢走国王的姐姐而强加在我们威力无比的国王普里阿摩斯身上的耻辱……百姓沿街喝彩欢呼。我目睹这一消息变成了真事。而且普里阿摩斯又获得一个新的头衔:‘我们威力无比的国王’……一件事情说得久了,人们最终也就信了。”百姓只知道帕里斯是英雄,只知道他们的国王威力无比,他们不知道这里没有海伦,也不知道先知卡尔卡斯是自愿留在希腊的,更不知道这一切都是谎言。而且这一切都是统治者的阴谋,“你的父亲什么也想要,赫卡柏对我说,他同時想达到一切目的”,统治者为了自己的目的用谎言欺骗百姓而战,同时他们也在自欺,他们的谎言说给百姓,也说给自己。“我当时感觉到,国王对反对战争的一切理由,他已经像瞎子似的一概不知,而军队将领的那句话:我们打赢了,更使他变成聋子和瞎子。”但为一个幻影而战争必将失败,他们像一群蚂蚁盲目地冲向死亡。
  而统治者不但欺骗百姓也欺骗自己,他们否认将要战败的事实,倾听着专门为他们谱写的颂歌“这些新的歌词都是自吹自擂、耸人听闻、阿谀奉承……一切庆典的重点从歌颂死去的英雄改为活着的英雄。……不歌颂活着的英雄而歌颂死去的英雄,会因此泄露出我们有多少人已被打死”。特洛伊宫廷豢养的圆梦人、预言家,这些所谓的通神者,屈服于权力,为了保全自己的性命和利益做出倾向于战争的预言,那些为战争歌功颂德的歌手、文人,把杀戮说成勇敢,把流血视作当然,永远看不见死亡,而人民被蒙蔽,成为权力舞台的木偶,他们盲目地欢呼、义愤,盲目地送命。统治者为了权力和利益欺骗民众,挑起战争,但战争一旦开始就不再受他们掌控,这些统治者在战争中变得麻木,也变得盲目,在歌功颂德的颂歌中麻木自己,欺骗自己。
  荒诞和真实
  在战争阴影下的世界以及生活都是荒诞的,人们都在盲目于什么东西,却找不到它的意义。十年的战争,随着时间的推移,人们甚至都忘了当初为什么打仗。战争使人麻木了,即使是胜利的一方的百姓也同样生活在盲目和荒诞之中。例如文中对胜利方希腊人的一段描写:“都是老人、妇女、孩子,对胜利表示厌恶。我现在从他们没有神情的眼睛中看到胜利的恶果。盲目地打了仗,是的,他们应该知道的一切,将在他们眼前发生,然而他们什么也不知道。”战争异化了战争中的人们。这里的“战争”实质上意味着一种异化了的生活,它像是一股强大的漩涡,人一旦卷入便会丧失对现实的判断力,丧失其自主性,社会的价值准则也就主宰了一切,人只能盲目地随着这股漩涡一直沉到深渊之中。   战争的烟云下,一切都是荒诞的,荒诞的时代不尊重活着的人,也不尊重死者。彭忒西勒亚战死后却被阿基琉斯强奸,这部作品完全是“反英雄”式的,把荷马史诗里英雄阿基琉斯塑造为“畜牲”,他不能征服这个活着的女人,却在她死后蹂躏她的身体。这样的故事是荒诞的,却也是战争年代现实的真实的反映。而且还进行荒诞的交易,“城墙下在作交易,天平的一头是一团粗糙的肉堆,它从前就是赫克托耳,我们的兄弟,另一头则是给谋杀赫克托耳的凶手的金钱。”把死者凌辱成肉堆,放在天平上交换金钱,如此真实的细节描写,却写出如此骇人听闻的荒诞现实。
  但在荒诞的世界里却有一些少数的真实的人,而这些真实的人却也被迫卷入这场荒诞。埃涅阿斯是真实的,可是在需要英雄的时代,他将要成为另一个权力社会的统治者。他带着特洛伊的剩余的百姓离开,却被视为背叛者。卡珊德拉是真实的,她能洞察自己,也能洞察他人,正如她自己所说的:“在我生命的最后时刻,我才能在自己内心说出这个秘密:因为我身上有每个人的东西,可我又不属于任何一个人,而且我理解他们对我的仇恨。”但是却没有人相信她的话,她被社会疏离成为局外人,被视为疯癫的人。伊达山的妇女们是真实的,但是她们不得不在对未来的畅想中等待即将到来的灾难和死亡。荒诞和真实构成了作品中又一生存悖论。
  悖谬的现代意蕴——现代人的困境与出路
  《卡珊德拉》取材于古希腊神话和《荷马史诗》的《伊利亚特》,这两者反映了古希腊人自由奔放张扬个性,追求个人生命价值,追求个人欲望的满足。正如波德莱尔诗中所说,古希臘是个“毫无掩饰的时代”,这里没有理性道德的约束,所以近代伟大思想家卡尔·马克思指出:“希腊人是正常的儿童。” 然而,当沃尔夫把这个耳熟能详的故事放在现代理性和道德之下,重新改写,重新审视,好像以大人的道德律例来要求一个儿童的故事,故事中的荒诞悖谬可想而知。《卡珊德拉》所反映的不仅仅是战争背景下人们的生存困境,也是现代人普遍的困境。
  卡珊德拉困境也是现代人的困境,卡珊德拉所产生的社会疏离感,她在局外人与局内人之间的徘徊,她艰难的身份认同正体现了现代人对社会的陌生感、孤独感和恐惧感,这些是现代主义文学的永恒主题。在异化的现代社会中每个人是孤独的,每个人都是一个局外人,与周围人与集体疏离。正像海明威所说:“每个人都是一座孤岛”,这正是现代人的悖谬处境。卡珊德拉的不被相信和理解不正是现代人之间人情冷漠,彼此之间有着深厚的隔膜的真实写照吗?正如现代作品中所表现的那样,人们变得无法沟通,人不理解别人也不被人理解,每个个体的人都感觉孤独无依,被社会疏离。

  《卡珊德拉》扉页上写着萨福的一句诗:“无拘无束的厄洛斯已摇动我的身心,又苦又乐,一个模糊不清的人。”这句诗很好地诠释了那个荒诞和悖谬的世界里人们的盲目,那些被贪婪冲昏了头脑在狂热的欲望中变得盲目的人,到头来自己也不知道自己在追求什么。这些人又和那些陷入谎言与自欺中的统治者们有什么区别?他们为了自己的欲望欺骗百姓,发动战争,为一个虚幻的理由打仗,到头来自己也不知道为什么打仗,“假如我们是一群蚂蚁就好了:全体盲目地冲向河沟,投水自尽,于是为少数幸存者搭起一座桥,而这些少数幸存者就是新的民族的精髓。像蚂蚁一般走向火海,冲入水中,走向血的急流。只是为了不必再看。看什么呢?我们自己。”许多现代人正是如此,盲目地沦为生活和工作的奴隶,为了活着而活着,找不到生活的目的,异化成为机器。人在悖谬的社会中被异化,变得盲目,被各种人事物所控制,这正是《卡珊德拉》中表现出来的战争阴云下人们的悖谬的状态。所以《卡珊德拉》不止是一部借古讽今,反对战争的作品,它更揭示出现代人的生存困境,以悖谬的方式来表现生活的荒诞,以荒谬来反抗荒谬。
  小说不仅描绘了社会的悖谬与荒诞,展示了现代人的生存困境,还刻画了一群真实的人,他们是特洛伊的精髓,也为现代人生存困境提供了出路。“那时隐时现的伊达山,山坡上的洞穴,还有斯卡曼德河以及它的河岸。对于我们这就是生活的世界,没有比它更美的地方了。一年四季,树木发出清香。我们的生活无拘无束,每一天都有新的欢悦。天高皇帝远,城堡管不到这里。”在这里婢女和公主是平等的,这里没有阶级地位和权力,没有金钱和欲望的诱惑,这里的人是真实的,他们渴望着生活,渴望着未来。“我们从未停止学习。每个人把自己特有的知识传授给他人。”“由于时间有限,我们不把时间浪费在次要的事情上。于是我们着重于主要的事情,着重于我们自己。”伊达山和宫廷城堡是完全两个世界,这是作者在荒谬的世界中开辟的世外桃源,也是为现代人的困境提出的出路。
其他文献
黑白表达  艺术特色: 阴冷黑暗的城市里鱼龙混杂,阴谋在地下蛇行,危险一触即发——这是法国动画片《复活》给人的第一印象,它黑白对比强烈的视觉风格很容易让人想起漫画感十足的真人电影《罪恶之城》。不同的是,《复活》的制作方法更加特别。它采用动作捕捉技术,先进行真人拍摄,然后用电脑软件逐帧重建,制作成动画。从策划到制作完成,历时七年之久。凌厉风格包裹的是一个关于人类生存的古老命题:青春永驻乃至永生不死,
英国女孩莎拉·哈泽尔格罗夫灿烂地笑着,谁也不会想到,16岁的她经历过大大小小17次心脏手术,凭借坚强的意志创造出了“生命奇迹”。  早产5周的莎拉,一出生就被查出患有左心室发育不全综合征等一系列心脏疾病。出生仅3天,莎拉就因主动脉狭窄而接受了首次心脏手术。她的母亲尼基回忆说,当时女儿小小的身体被导管缠绕,医生甚至开出“病重通知书”,但莎拉挺了过来。到今天,她陆续经历了17次心脏手术,最近一次成功地
揭秘人:  徐桦君老师(浙江省特级教师、功勋教师,长期担任浙江省高考作文阅卷小组组长)    嘉宾:  马春兰老师 (中学高级教师,曾获第四届全国中小学生创新作文大赛优秀指导奖、“全国校园文学优秀辅导老师”称号)    作文题  阅读下面的材料,以“我生活在之中”为题作文。  如果一个孩子生活在恐惧中,那么他就学会了忧虑;如果一个孩子生活在讽刺中,那么他就学会了自卑;如果一个孩子生活在鼓励中,那么
所谓“仿用题”,就是在一定的语境中,根据语言表达的需要,参照题干所提供的句式,另造一个或多个句式相同、与上下文内容相互衔接的句子。由于仿用题涉及语法结构、修辞手法、表达方式、语意连贯、风格和谐等方面的知识,能考查同学们理解、运用语言的能力,想象能力,认识事物的能力以及人文素养,因此在高考中出现的频率很高。    一、仿用题的主要形式  1.命题式:变换例句的主体,仍按照例句句式进行仿写。如:  标
“夏洛特姑娘”的故事是西方文学和艺术中的常见题材,尤其是在19世纪末20世纪初的英国,以此为题材的诗歌、绘画作品更是佳作迭出、情态各异。  “夏洛特姑娘”是中世纪骑士传奇《亚瑟王和圆桌骑士》的故事中的一个小小的插曲:在亚瑟王的王宫所在地卡麦勒城附近,有一座盛开着百合花的小島,名叫“夏洛特”。有一位美丽的少女被仙女囚禁在島上的高塔中,几乎没有人知道她的存在。囚禁她的仙女告诉她,亚瑟王的王宫有一个魔咒
晨练  阿拉雷每天晨练前都要先热一下身。他一般会站在一棵大树下,两手抓住一根树枝,做几个引体向上。  一天,小high晨跑路过这里,停下来看着阿拉雷,大摇其头:“老兄,这样是不顶用的,你得用锯子!”    预防感冒  小high全身湿透,冷得直打哆嗦。  阿拉雷责怪道:“仅仅为了捞回一顶帽子,你就跳到那冰冷的江水中?要知道,你会冻死的!”  小high:“我知道,但我非得捞回我的帽子不可!冬天不戴
迷惘鱼: 终于到了这最后的时刻!兴奋,紧张,还有些茫然,我能感觉到血液里流淌着的那股冲动。  晴天: 迷惘鱼今天怎么跟诗人似的!  迷惘鱼: 到了该说拜拜的时候了,唉……  想飞: 你觉得分别的时刻已经来到了吗?不!高中生活绝不会因为高考结束而结束,它在你我的记忆中将永远绚烂!  晴天: 天!一个比一个深沉!  想飞: 晴天,看看这熟悉的校园、教室,这些熟悉的脸庞、身影……它们都将永远留在每一个人
野间宏(1915-1991),日本“二战”结束后出现的重要文学流派——“战后派文学”的代表作家,日本战后文学史上不得不提的重要作家。当我们思考日本现代文学时,都无法绕过这位反思“二战”、试图革新日本现代文学文体、改变日本文学创作内容的求新变革的作家,他的创作对日本现代文学的影响巨大且深远。  发表于1948年1月的《崩溃感觉》被野间宏称作“实验小说”,是战后初期系列作品中的最后一部。从总体来看,这
天气渐渐暖和起来,学校里到处飘着香樟树的叶子。这种四季常青的乔木在春季落叶的习性给了这个南方小城另一种风情。我每天踩着这些深绿色的叶子走过食堂,走过教学楼,走过长长的晨跑路线。  高考倒计时日历一页一页地减少,与之相呼应的是气温每天都在一度一度地上升。不知道是谁在4月22号那页上写了大大的“毕业”两个字,弄得我们一时间感慨万分,好像忽然发现了高考迫在眉睫而离别近在眼前。学校广播台一天到晚放着《同桌
19世纪末20世纪初的欧洲,思想文化界发生着翻天覆地的大变革,各领域的大师辈出,比如哲学家尼采、诗人里尔克以及心理学家弗洛伊德,无论哪一位都是巨擘。尼采的集大成之作《查拉图斯特拉如是说》,里尔克的热情洋溢情诗,乃至于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学说——彼此之间都存在着千丝万缕的联系,这除了因为学术本身,有趣的是还缘于一位女性。  她就是令欧洲文化界为之震动着迷的著名作家、思想家露·安德烈亚斯·莎乐美。  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