寻常生活的审美言说

来源 :美术界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dnuwjz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青年画家张琳以寻常生活为题材的绘画,之所以引起我们瞩目,在于她把寻常生活现象,都指向了内心情绪的表达。她在作品中,意欲表现的是当代女性寻常生活和内心情绪的丰富性及其精神状态;作品同时表明,在审美意义与个性化生活感受和体验中,包含的正是寻常生活所存在的生命意义。
  由此可见,张琳是一位善于在寻常的、现实生活中发现美的形式,并敏感于审美创造的女画家。
  显而易见,张琳从女性视角出发,在“以技入境”的前提下,我们的寻常生活与当代女性形象在她笔下被表现为“形神兼备”与“风姿清俊”,人物形象焕发着健康、充实与蓬勃的时代气息,如《乡》《归》《美朵》《彝族珂妈》等作品中少数民族女性的朴实与勤劳、忠厚与率真的品格表现;《格桑花儿开》《煦日如妆》《凉山絮语》作品中的当代女性的性情流露与对现实生活的美好憧憬、向往;而在《雪》《品茗》《玻璃窗前的梦幻剧》《假日》《致青春》《岁月静好》《信》等作品中所表现的青春女性寻常生活状态,自然也流露出画家在不动声色中所要表达的生命态度和生命情调,其中不乏画家自己的心路历程,生活理想与态度,因为,张琳的作品中表现的都是她置身其中的生活。
  在看似对寻常生活表象的表现中,实际上显示出张琳的独特洞察力和很高的悟性。看得出,在这些娴熟而又朴素的表现中,倾注了她对当代女性生存与理想的真挚爱意,显然,张琳是以女性的温情关注现实生活的画家,借助艺术创造完成自己精神生命的延续,在纷纭繁复的现实中,努力寻找一种纯情,并守护着女性精神的“伊甸园”。因此,张琳“平视”的绘画视角、温情的艺术态度,不事张扬的表现,都给我们以深刻印象。
  这是张琳心灵深处的情绪。
  因此,这种意识贯穿她几乎所有的作品之中,并被她表现的十分真挚和从容,轻松而洒脱,进而凝聚为这个时代女性的“梦”。在画家编织的梦境中,不论是山乡女性,还是城市女性,都充满着浪漫的诗意和抒情的氛围,并始终都洋溢着一种安静与淡定的,散文般的诗情,且摒弃了城乡的差异,她专注的只是对人和文化自身的深入与形式化的表现。
  从对生活的现实感受和体验出发,张琳的艺术取向是接近其导师何家英先生的,但在实质上,其不同又是显而易见的;她读博士时,师从南开大学尹沧海先生,言传身教、名师高徒,几年间,张琳的艺术日渐精进,令人刮目。因为,在张琳的作品中,充满着对个体价值的希望與追求,譬如,艺术表现上的阳光感、丰满的生命与文化关怀,指向的是一种现代人的“梦境”——幸福与获得。即是说,张琳的“文化关怀”更多的是一种“人间关怀”,落脚在“人的价值”上。因为,她的创作从未离开人的存在环境,从未离开对精神渴望的展现。
  她的代表作《玻璃窗前的梦幻剧》,是很能说明问题的。以写实手法表现的青年女性在商场玻璃窗前的映照,在光怪陆离与琳琅满目中,他们心态各异,情绪复杂,这正是市场经济背景下成长起来的一代人,普遍心态的象征性表现,她们创造并生活在新的存在空间中,而她们各自的生活中充满了具有“巴洛克风格”的视觉的和触觉的意象,具有着明显的直觉和感性相通的精神气息,蕴含着希冀、企盼、向往与要求,以及由此而来的“梦幻”感。
  在“以形写神”的表现中,迷惘与虚无本身就是青春的表情,也是丰富的与难以测度的内心情绪表达,张琳以“似与不似之间”的间离手法,融入了现代感,使作品的现实叙述性逻辑发生无情节的逆转和起伏跳跃,在有限画面中的安静、淡然的意象产生了若即若离和有意无意的平静与安祥的意味与形式感。显然,画家在这里奉献给我们的是这个时代女性们的“梦”,梦境由她们自己编织,在玻璃窗前,他们各自独立,却又构成具有现代意义的梦幻剧的意象整体,没有激情的情绪节奏,带来的是人生思考,但画面整体场景并不黯淡,虽无光鲜的色泽,却纯粹精致,韵味无穷。
  《玻璃窗前的梦幻剧》令人瞩目之处,在于作为写实工笔人物画,超越了写实逻辑的情景演绎,它颠覆了情节和叙述性,解构了三维空间场景,它依靠的是近于平面空间的无情节的人物关系和层次感,营造的是毫无剧情的“剧情”,毫无诗意的诗意,让我们看到了“间离”后的美学价值,作品焕发出告别古老传统的现代精神。
  我个人非常欣赏这样的作品。因为,画好一张有主题、有形式、有内容的作品,对张琳来说,是不难的,难的是在无故事的地方发现生活本质和真谛,而这正是张琳的优势所在。她善于在写实的手法中进行观念的置换,如作品《玻璃窗前的梦幻剧》等,体现出画家的善于在具象意象的组合中,营造同一时间中的多个空间叠加,不露声色的颠覆了写实绘画的逻辑关系,如《煦日如妆》等。体现出她更善于在无主题与无中心的画面运思中,表达当代人的内心情绪和精神状态,赋于作品以深长的耐人寻思的意味,如作品《等待的心情》《假日》《品茗》等。可以肯定的说,当代文化语境的丰富与多样,给了张琳这一代画家以滋养、启迪和提升,使她得以通过自己的方式表现当代女性的现实生活,她笔下的人物多在安静、沉默与平淡的情绪和状态中,展示出对生活和生命状态的思考。
  做为具有学院学术背景的青年画家,张琳基础扎实、功力深厚、视野开阔、思维敏锐、修养全面、中西融通,因此,她在寻常生活的女性生存情态中,发现了现实的诗情,而且数年来,她坚持自己的“平民”立场,演绎着这一主题,执著于情绪化的形式求索和内心意绪的表现,她善长女性内心情绪的意象化刻划,并显示出老道的功夫与能力,而且不露声色,以一种淡定从容的温情,为作品贯注了自然、平实、精炼的韵致,由此形成了她的风格。具象的写实手法是张琳基本的形式语言与风格,但她从不故弄玄虚、不玩花活,靠着画面内在张力给人留下难忘印象。   阅读张琳的作品,一个明显的感觉是,她把当代女性的“梦”,置于生活和人性的根基上,在安静、温情,甚至忧郁与伤感中,表现出某种隐秘的感情流动、憧憬和向往。
  精神的健康、内心的澄明,使张琳的人生选择是朴素与纯净的,她不做时代的“异乡人”,自觉置身于现实生活之中,感受现实生活、体悟现实生活的温暖,观察现实生活,发现现实生活中的真善美;因而,张琳笔下的现实生活与现实生活中的女性们,没有乏味的异样面目,她们的开朗、亲切、平实与淡定,昭示着她们的文化来源和精神源头。
  读张琳的作品,一种现实生活的悠长意蕴在心底生发,可以肯定的是她让我们看到一种建立在本土之上的“梦幻”“理想”与“诗与远方”,一种新的感受世界的方式出现在我们面前。
  张琳很年轻,勤勉聪慧,脚踏实地走下去,定会有可观的收获!
  在祝愿她的同时,也寄予厚望!
  辽宁鞍山人。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中国工笔画学会理事,天津市美学学会书画美学专业委员会副秘书长,中国女画家协会会员。2008年毕业于天津美术学院中国画系,并考取天津美术学院硕士研究生,师从何家英教授,主攻工笔人物画,2012年毕业获硕士学位。2013年至2016年就读于南开大学,師从尹沧海教授,攻读艺术与艺术品投资专业,获博士学位。现为中国国家画院博士后,导师为杨晓阳。
  作品多次入选全国性美术展览并获奖。
  出版有《张琳画集》。作品发表于《美术》《美术报》《中国工笔》《中华书画家》《中国书画报》《国画经典》《神州墨韵》《华夏艺术报》《艺术与投资》等报刊。
其他文献
【摘要】千店万画艺博会是时代催生的构想,它尊重我们所处时代的特征,以满足所处时代文明需求为基本出发点,并希望对既有艺博会模式存在的问题有所触及,有所改善。本文力图从艺术与人类文明的关系角度分析艺博会的起源、发展和现状,再从所处时代人类文明的需求出发,去探索一种之于艺博会的发展,乃至于艺术发展的新的生命能量,并由此形成一种关于艺博会模式的新构想。  【关键词】艺博会;千店万画;艺术;审美  仅从现象
期刊
期刊
我与刘杰先生虽不经常见面,却一直默默关注和探究着他的花鸟画作品。他“外师造化,中得心源”,其写意花鸟画将东西方艺术表现元素相互融会贯通,创造出一种新的意境,使作品产生出一种新的魅力,具有鲜明强劲的艺术表现力和感染力。  拜读《刘杰中国花鸟画作品集》和《刘杰国画作品集》,所显示的意象感很是独立,水与墨的交融总是不期而遇,碰出许多欣喜;他把传统笔墨气韵和西方色彩构成进行了融会贯通,创造了新的意境;他西
期刊
当代架上作品公认的界限划分仍然是以杜尚以后的艺术为参照,波普艺术与抽象表现绘画等等相继产生拉开序幕。之后的艺术评论区分传统绘画与当代绘画前提就是物性与人性的转换。绘画本体与用体的相生关系,物体性的描绘逐渐转向物象的直接表达,构成了当代几乎所有绘画作品的共性。也许这也是以客观实体为本体的艺术形式与精神客体之间的矛盾转换。莫沁杰的绘画带有明显的“体象生用”的当代绘画的审美特征。“体”就是根本的,第一性
期刊
国春是多年的朋友,其画如其人。  他的工笔画以农村田间地头的山野花卉为题材,不仅很好地继承和发展了中国传统工笔画的精髓,而且在观念方面有了一个新的突破。食古而化,师法自然,并融入了现代审美要素,展现了花鸟万物在自然界中生命的自然之美,赋予了工笔画新的生命活力。  在选材方面,一方水土养一方人,颇具地方特色的选材又一次证实了这句古话。由于国春出生在贵州,这里的风土人情,山花异草滋养了他,丰富了他的创
期刊
若以画家一生的时间为线,其不同时期的作品或可看成穿在这条时间线上的珠子,这些珠子的介质不论被界定为陶土、珍珠抑或是宝石,对于画家本人而言,它们都是以一种线性的不可逆的次序生成,且具有不可替代和不可重复性。它们是画家在某一特定时期、特定情境的创作实践的结晶。这些作品因画家于不同创作时期所处的社会情境以及对创作主题和表现形式有目的扬弃和探求等因素的影响会形成不同的风格和面貌。这些因素有时是同时作用,更
期刊
当代美术的研究,地方性、区域性的问题会越来越突出。写地方美术史最重要的是要解决在地性问题。我们不能够把地方美术史写成中国美术史的微缩版,特别是那种按照前后历史时期排列,再分门别类叙述,即所谓横排纵列的写作框架。这种框架对地方研究没有意义,不能解决问题,也没有针对性,只是资料的累积和汇编。有的地方写美术史就是这样做的。  我看了谢麟和孟远烘编著的《广西美术史》,有自己的特点,能够依据广西自身的历史现
期刊
【摘要】陈烟桥是中国20世纪三四十年代木刻版画首当其冲的领军人物,一生有着卓越的贡献,1958年他只身前往广西,为广西的美术事业建设铺下基石,其绘画风貌也随着地域和时间的变迁发生了改变。  【关键词】陈烟桥;广西  陈烟桥先生是中国20世纪三四十年代木刻版画的领军人物,从一开始受新兴木刻的启蒙与木刻结缘,到积极投身于新兴木刻运动之中,受到鲁迅先生在木刻理论上的孜孜教诲,陈烟桥在木刻上的进步是伴随着
期刊
【摘要】本文尝试分析至今仍活跃在世界艺坛且有重大影响的艺术家大卫·霍克尼(David Hockney,1937年出生)在20世纪60—70年代独特艺术语言风格的形成,从艺术家生活的时代环境等因素出发,借助于所能搜集到的资料,选取相关画作及文献材料,力求忠实于艺术家的真实状况与画家作品的客观面貌进行分析,阐明艺术家这一时期绘画作品的画面形式与内容特质。  【关键词】20世纪60—70年代;语言风格;
期刊
广袤大地必然有生存环境、生活习性的异同,由此而形成的多元文化左右着人们的精神生活、价值取向。地域对艺术特征的决定作用非常明显,这可以从我国不同地区的不同剧种中看到:从西部的藏剧、秦腔到中原的豫剧、梆子;从北方的二人转、京剧到南方的花鼓戏、黄梅戏、粤剧。同样,作为造型艺术之一的美术,则古有南北宗之说,近有海派、金陵画派、岭南画派等之分。不管是戏剧或者美术流派,它除了具有相同或相近的思想倾向、审美趣味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