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意德:“掘金”原始热带雨林

来源 :科学导报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fugle090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叫不上名字的植物抱团生长,盘根错节的藤蔓相互缠绕,斑驳的阳光从局促的叶隙中挤了进来。一脚踩下去,厚厚的枯叶发出“嘎吱”脆响。这里有2亿多年前与恐龙同时代的活化石植物——树蕨(杪椤),也有多达20余种罕见的国家级保护动物。
  这里是海南岛西南部的尖峰岭国家森林公园,坐拥中国现存面积最大、保存最好的热带原始森林,其植被的完整性和生物物种的多样性,吸引大批科学家前来研究。
  尖峰岭森林生态系统国家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站长李意德,在这个人迹罕至、蛇虫遍布的“热带北缘生物物种基因库”中,30年来潜心深挖生态研究富矿,执着探秘热带雨林。
  最初的梦想紧握在手上
  作为中国仅有的两个热带雨林国家级生态站之一,海南尖峰岭森林生态系统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已走过30个年头,李意德见证了这一路的艰辛和所获。
  “巨型乔木、板根、老茎生花、滴水叶尖和粗大的木质藤本植物组成的‘空中花园’,热带雨林特有的现象强烈吸引着我。”时隔多年,李意德依然记得,初次来海南岛神奇的热带原始雨林采集标本,丰富多样的植物种类带给自己的震撼和触动。
  为保证长期连续地开展热带雨林生态系统研究,实验样地几乎都设在了无人烟的原始热带雨林。“如果在某个实验点固定开展调查研究工作,就必须提前带好帐篷,备齐充足的干粮——饼干和榨菜,以保证观测数据的科学性、真实性。”李意德说,坚持几个月的固定调查工作是家常便饭,不可预知的危险也会如影随形。
  某次野外实验,李意德和同事在原始林溪流旁搭建了一个葵叶帐篷,一个多月间,开启日出观测、日落休息的循环模式。“有天夜里忽然下大雨,从人到帐篷被浇了个透。还好有茂密的热带雨林保护,溪流水没有暴涨,否则后果不堪设想。”
  此后,李意德与我国著名森林生态学家、中科院院士蒋有绪携手攻关“海南尖峰岭热带森林生态系统的研究”;与中科院院士方精云联手进行系列热带森林碳汇,以及热带森林对大气氮、磷沉降的影响等生态系统功能研究……
  忍得了枯燥、受得了清苦,李意德的热带雨林生态系统研究之路,一步一个脚印走得扎实而坦然。
  为低碳竞争打上科学印记
  顺着清澈的溪流,一条狭长的小径通向丛林深处,走在前面的护林工人停了下来,挽起裤管,用手拍掉一只趴在脚脖子上的蚂蟥,拨开前面的枝条继续前行。
  小道两旁,遮天蔽日的大树上都挂有标牌,记录着树的种名、胸径和坐标。“一个标牌就是一棵树的身份证。”李意德说,尖峰岭大样地中50多万棵树,每5年要全部测量一次,这需要30人昼夜不停工作一年多,测量面积有92个足球场般大。
  如今人们心驰向往的海南,因森林覆盖率、空气质量等多项全国领先的指标,曾连续5年位列全国低碳竞争力首位。李意德始于20多年前的热带森林碳汇能力测量研究,成为如今海南形成低碳竞争力的源泉之一。
  所谓碳汇能力,就是森林系统吸收和存储空气中二氧化碳的能力,它与森林覆盖率基本呈正相关。李意德说,尖峰岭的热带雨林中每公顷林地1年吸收固碳达2.38吨,约相当于8.8吨二氧化碳气体,远高于马来半岛热带雨林每公顷每年1.24吨的吸收固碳能力,碳汇能力为全球热带雨林最高。
  探索未知世界的执念
  连续野外工作数月,住的是帐篷、吃的是馒头饼干咸菜,饮河溪水,还要忍受热带雨林中蚊虫蛇鼠和蚂蝗侵扰……
  李意德30多年的坚守,迎来了厚积薄发中绽放的荣耀:获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二等奖,被评为科技部“全国野外科技工作者先进个人”……
  在李意德的带领下,目前尖峰岭生态站建立了完善的生物多样性监测区域样地系统,证实了热带雨林具有强大的碳汇能力和应对全球气候变化的功能,对中国热带地区的森林生态恢复以及可持续管理具有重要科学意义和实践价值。
  “尖峰岭获得的成绩,是老、中、青三代科研人员携手奋进的结果。老一辈科学家坚持长期不懈努力、坚韧不拔的科研态度和默默无闻的工作精神,一直激励着中青年科技人员。”李意德说,尽管当今野外监测手段先进,自动化程度高,但许多观测项目仍需研究人员亲临野外获得第一手数据。
  “早些年,我进来常常迷路,却发现自己不断回到原点。后来我找到一个方法,就是听水流的声音,然后顺着往下游走就能找到出口。”早年的囧事已成经验,李意德不禁嘿嘿笑出了声。
  “现在部分监测指标大多采用自動化设备监测,出现的危险程度自然降低了。但自动监测仪器设备出现故障时,我们还是一如既往地前往监测点监测。”李意德说,保证每一次监测数据的完整性,是尖峰岭人的责任,更是使命。
其他文献
英国《自然》杂志8月31日发表的一篇生物学论文称,美国科学家发现,肠道菌群会产生名为N-酰基酰胺的小型有机复合物,它们与5种不同的人类G蛋白偶联受體(GPCR)相互作用,参与生理活动的各个方面,包括免疫、行为和代谢,而这正是人类微生物组影响生理健康的背后机制。  研究团队分析了小鼠数据和细胞数据,表明这些细菌代谢物会激活一种名为GPR119的GPCR,它们有可能调节小鼠的代谢激素和葡萄糖稳态。上述
期刊
沙场,三军列阵。刚下演兵场的战旗、战士、战鹰、战车,接受最高统帅检阅,米秒不差。  南海,惊涛骇浪。世代漂泊在这里求妈祖、讨生活的渔民,如今无论到哪块海域、哪个岛礁,都在祖国俯瞰之中。  汶川,山崩地裂。震中映秀20多小时音讯全无,突破死亡线赶到的部队,第一时间发出100余字短报文,字字千金。  街头,车水马龙。行色匆匆的人们,随时能精准找到最近位置的旅馆、小吃店、共享单车,“出门一时难”成为过去
期刊
健康是促进人类全面发展的必然要求,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基础条件。实现国民健康长寿,是国家富强、民族振兴的重要标志,也是全国各族人民的共同愿望。11月1日,以“共创共享,开启大健康时代”为主题的2017中国(太原)第五届世界健康大会在山西太原开启,来自近40个国家和地区的2000余名健康领域的专家学者莅会交流,为推动健康事业发展献言献策。  中国工程院院士 俞梦孙:  新时代的卫生与健康工作 人民健康系
期刊
牛津大学学者与英国约翰·拉德克利夫医院的医生合作研发了一种改进的磁共振成像扫描技术,能更有针对性地检测中风风险,比起现有方法准确性更高。  据这份已刊登在《美国心脏病学会杂志》的报告介绍,团队为了评估新技术的效果,在26位有中风风险的病患接受手术前利用这一技术检测了他们颈动脉中斑块的胆固醇水平,然后等他们完成手术并移除了斑块后,团队再查看了这些斑块的实际胆固醇含量,結果与新技术检测数据相符。
期刊
点点滴滴话健康  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营养与健康所科技处处长何丽:  合理膳食才能养身健胃  专家简介  何丽: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营养与健康所科技处处长、研究员,硕士生导师,从事营养与慢性病研究及健康管理工作二十多年。  什么是膳食模式和平衡膳食模式?膳食模式是指膳食中各类食物品种、数量以及比例和消费的频率。平衡膳食模式是中国营养学会膳食指南修订专家委员会根据中国居民膳食营养素参考摄入量、中国居
期刊
新华社电 记者王浩宇 郑昕 当全运会吉祥物“津娃”和智能机器人“优友”结伴在3D版的《潞河督运图》上破浪前行时,科技和人文在全运会的赛场上相映成趣。而这一场“穿越”,仅仅是本届科技感十足的全运会的一个小小场景。  从安保到后勤、从仪式到竞赛,全运会让人们见识了不少颇具科技含量的小惊喜。跳出“体育生”的视角,如果从“理科生”的眼中来看全运会,遍布天津全运各个角落的“黑科技”又有哪些呢?  拿过“金球
期刊
清华大学电子工程系黄翊东教授团队成员刘仿副教授,带领科研人员研制出了集成自由电子光源的芯片,在国际上首次实现了无阈值切伦科夫辐射,是我国科学家率先实现的重大理论突破,加速了自由电子激光器小型化进程。相关研究论文近期發布在国际权威期刊《自然·光子》上。  评价认为,实验结果颠覆了传统自由电子光源需要大型电子加速器的固有范式,使得在芯片上研究飞行电子与微纳结构的相互作用成为可能。
期刊
当前,智库在我国很“热”。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中国特色新型智库建设,中国智库获得了良好的发展条件,智库建设迎来了前所未有的机遇。同时,我们应清醒地认识到,智库建设并非朝夕之功,需要多年的努力和不懈的坚守。纵观智库世界,一家智库的成长,大都经过了相当长时间的建设、磨合、积累。如果急功近利,反而会事与愿违。  智库建设要健康行进、可持续发展,需要准确理解和深刻把握智库的功
期刊
这两年,在电商的冲击之下,不少实体零售店人气滑落,关店成潮,行业前景显得有些黯淡。于是,许多传统的零售商纷纷开始“触网”,做起了电商,寻求线上线下融合发展。然而,最近一些电商巨头却反其道而行之,加大了线下门店的布局。  零售行業任何一次模式的创新,都建立在提高效率、降低成本、改善体验的基础之上。电商之所以能从实体店手中夺走市场,在于互联网技术的驱动使得这种零售模式突破了时空的限制,从而丰富了商品的
期刊
笔者日前从中国农科院获悉,目前我国生物降解地膜研發有了长足进步,生物降解地膜的材料和产品已与世界先进水平相当,产品推广应用也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  2015年以来,农业部启动了“全国生物降解地膜评价试验”专项,在全国13个省(区、市)的30多个试验点,进行了8种农作物的生物降解地膜评价试验。3年的试验结果显示,我国生物降解材料和生物降解地膜研发都取得了很大进展,已从过去的跟跑世界先进水平进入到与之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