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众所周知,语文传统教学内容就在于“听、说、读、写”这四个方面。然而,在现代化教育这一大背景下,国家基础教育小学语文新课程标准把这四个方面统一规为“口语交际”教学。这种新型整合和统一规口,不仅切实地体现了语文启蒙教学的本质性目标,而且充分地反映了融“语言文化知识与语言表达思维”为一体的价值和意义,由此也非常直接地表明了“口语交际”在语文启蒙教学过程中的重要性和必要性。“教学资源”是从事课程实践活动的重要支撑。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教学资源的开发与利用对整个课程活动起着不容忽视的决定性作用。那么在当前新教育形势下,小学语文口语交际教学资源开发与利用的实际生长点在哪儿呢?笔者试对此作出简要性阐述。
一、善于以“课本内容”为依托,努力开发一切可利用资源
众所周知,基础教材是从事课程教学活动的主要依据,口语交际训练同样也不例外。所谓“口语交际”教学,说白了一句话,就是训练小学生的“说话”意识和“表达”能力。不仅如此,在初期化训练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当以“课本内容”为主要依托,并通过各类途径和有效方式,善于对小学生进行多种话题的相互讨论与交流引导。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尽可能地把课文资源以“图文互动”的形式呈现出来,让小学生像“讲故事”那样,分别在“小组讨论+集体交流”范围内,开展相互之间的“看图说话”活动。如此而为,不仅可以有效激发小学生的兴趣和热情,而且有利于在淡化形式中变相地降低口语训练的实质性难度。以《要是你在野外迷了路》课文为例。在课堂教学过程中,笔者除了组织并引导小学生说一说“太阳光照南”“北极星指路”“大树叶稠密”“沟渠雪融化”等课文现象,还让他们联系自己的生活经验和实际认知,努力寻找并且相互交流其它方面的“大自然语言”现象,这种“内外互动”的训练效果自然是不言而喻的。
二、善于与“教学活动”相链接,努力实现多样化口语训练
就小学生群体而言,语文教师要善于把与各类教学活动巧妙地联系起来,让口语交际训练活动显得相对自然起来,并且充满无限的活力现象。如此而为,不仅有利于淡化纯口语交际形式,变相地降低教与学的难度,而且有利于从潜移默化中努力攫取“1+1>2”的双赢教学效果。比如,在每一次习作教学过程中,让小学生首先進行个体酝酿,然后在一定范围内开展相互之间的讨论与交流,实现学习资源的共享和促进,最后在自我修正中完成习作任务。再如,在教学《半截蜡烛》过程中,笔者以“我眼中的人物形象”为题,让小学生对伯诺德夫人母子三人的心理、行为、人物形象等进行触摸和评价,既促进小学生的进一步理解和深化,又训练他们的口语交际能力。除此之外,还可利用清明节、端午节、儿童节、教师节、国庆节、重阳节、元旦节、春节等一些重大节日,积极开展与之相应的故事讲述、主题演讲和专题辩讨等活动,让小学生自觉主动地参与其中,并且开展相互之间的竞赛与评比活动,从而不断地放大“以赛激趣促说”的良好效应。
三、善于以“生活元素”为涵养,努力保持活水源头的现象
“语文的外延与生活的外延相等”。这就是说,语文学科及其教学活动始终离不开生活元素的丰富涵养和有效滋润,两者之间相互渗透并有机地融合起来,既可促进学生更好地学用结合,又能为教学相长源源不断地注入活力元素。其实,“口语交际”训练又何尝不是如此呢?俗话说:“一方水土养好一方人。”在小学语文教学过程中,教师可就“我眼中的家乡美在哪里?”“我家乡的特色资源主要有哪些?”“我家乡的风景名胜有哪些?”“我家乡的风俗民情有哪些?”“我家乡的民谣俚语有哪些?”“我家乡的故事传说有哪些?”等主题内容,在小学生收集与整理基础上,不定期地开展“宣传与演讲”等活动。由于这些素材都发生在日常性的学习与生活之中,而且都是由小学生通过耳闻目睹和实际收集而来的,既非常熟悉又热情高涨,因此他们不仅肯说、乐说,而且能够言之有物、滔滔不绝起来。再如,教师还可在语文课堂教学的前三、五分钟时间内,开辟一个“课外语文学习大杂谈”这样的活动专栏,让小学生把“我在校园内的喜怒哀乐现象”“发生在我家庭生活中的一些趣事”“我的大自然知识拾趣”等尽情地说出来与大家共享,从而为他们提供“口语训练”的宽广时空。
四、善于与“群文阅读”相融合,努力扩大口语交际新渠道
最近两、三年以来,悄然兴起于校园内的“群文阅读”活动,是新形势下先进教育理念和语文教学行为的集中性体现。它不仅打破了传统意义上“单篇阅读”教学的片面性和局限性,而且能为新课程小学语文的“口语交际”训练提供了又一条非常重要的渠道。以《卖火柴的小女孩》课文为例,笔者在教学结束后,要求小学生在课外时空进一步地阅读《安徒生童话》的其它篇目,然后集中时间进行相互之间的故事讲述。再如,教学辛弃疾的《清平乐·村居》时,笔者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本着以“同一主题”为中心的导向性策略,组织小学生引入了杨万里的《宿新市徐公店》和《舟过安仁》、袁枚的《所见》、韦庄的《与小女》、贺知章的《回乡偶书》、范成大的《四时田园杂兴》、吕岩的《牧童》、白居易的《池上》和《观游鱼》等一些描写儿童生活情趣的古诗词作品,并且在此基础上,让小学生自主选择并就其中的三两首诗词,积极开展小伙伴相互之间的“谈认识、说体会”活动。
五、善于与“影视形式”相结合,努力激发口语训练的情趣
第斯多惠曾经说过:“什么是教学艺术的本质现象呢?它其实不在于知识传授的本领,而是在于不断地激励、唤醒与鼓舞学生。”由于心智发育的规律性特征,小学生不仅具有求新、求异、求趣、求动的活泼生动心态,而且他们的求知欲望和模仿能力很强。比如,在看了某一部儿童影视剧之后,他们就会津津乐道地讲出来,并急于与其他小伙伴进行分享。还有许多小学生从电视、电脑里听了一首新歌后,他们很快地就会有声有色地唱起来,并急于唱给他人来共同欣赏。有鉴于此,笔者总是要努力提供适当的时空和机会,激励小学生把自己的“看、听、说、写”相互渗透起来,以积极有效地培养他们的“手、口、脑”互动能力。再如,受到了电视节目的启发,为了不断激励“听与说、读与说”的情趣意识,笔者引导小学生定期(一般是每月一次,或两月三次)开展“小不点挑战大语文”的班集体赛事活动。多少年来,诸如上述这些活动,已成了“语文阅读、口语训练”的保留节目。
综上所述,“教妇初来,教儿婴孩。”良好的口语意识和能力训练应当从小时候开始。只要我们高度重视、认真以待,并持之以恒地训练下去,小学生的“听说口语”能力必然走向良性发展的道路上来。
一、善于以“课本内容”为依托,努力开发一切可利用资源
众所周知,基础教材是从事课程教学活动的主要依据,口语交际训练同样也不例外。所谓“口语交际”教学,说白了一句话,就是训练小学生的“说话”意识和“表达”能力。不仅如此,在初期化训练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当以“课本内容”为主要依托,并通过各类途径和有效方式,善于对小学生进行多种话题的相互讨论与交流引导。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尽可能地把课文资源以“图文互动”的形式呈现出来,让小学生像“讲故事”那样,分别在“小组讨论+集体交流”范围内,开展相互之间的“看图说话”活动。如此而为,不仅可以有效激发小学生的兴趣和热情,而且有利于在淡化形式中变相地降低口语训练的实质性难度。以《要是你在野外迷了路》课文为例。在课堂教学过程中,笔者除了组织并引导小学生说一说“太阳光照南”“北极星指路”“大树叶稠密”“沟渠雪融化”等课文现象,还让他们联系自己的生活经验和实际认知,努力寻找并且相互交流其它方面的“大自然语言”现象,这种“内外互动”的训练效果自然是不言而喻的。
二、善于与“教学活动”相链接,努力实现多样化口语训练
就小学生群体而言,语文教师要善于把与各类教学活动巧妙地联系起来,让口语交际训练活动显得相对自然起来,并且充满无限的活力现象。如此而为,不仅有利于淡化纯口语交际形式,变相地降低教与学的难度,而且有利于从潜移默化中努力攫取“1+1>2”的双赢教学效果。比如,在每一次习作教学过程中,让小学生首先進行个体酝酿,然后在一定范围内开展相互之间的讨论与交流,实现学习资源的共享和促进,最后在自我修正中完成习作任务。再如,在教学《半截蜡烛》过程中,笔者以“我眼中的人物形象”为题,让小学生对伯诺德夫人母子三人的心理、行为、人物形象等进行触摸和评价,既促进小学生的进一步理解和深化,又训练他们的口语交际能力。除此之外,还可利用清明节、端午节、儿童节、教师节、国庆节、重阳节、元旦节、春节等一些重大节日,积极开展与之相应的故事讲述、主题演讲和专题辩讨等活动,让小学生自觉主动地参与其中,并且开展相互之间的竞赛与评比活动,从而不断地放大“以赛激趣促说”的良好效应。
三、善于以“生活元素”为涵养,努力保持活水源头的现象
“语文的外延与生活的外延相等”。这就是说,语文学科及其教学活动始终离不开生活元素的丰富涵养和有效滋润,两者之间相互渗透并有机地融合起来,既可促进学生更好地学用结合,又能为教学相长源源不断地注入活力元素。其实,“口语交际”训练又何尝不是如此呢?俗话说:“一方水土养好一方人。”在小学语文教学过程中,教师可就“我眼中的家乡美在哪里?”“我家乡的特色资源主要有哪些?”“我家乡的风景名胜有哪些?”“我家乡的风俗民情有哪些?”“我家乡的民谣俚语有哪些?”“我家乡的故事传说有哪些?”等主题内容,在小学生收集与整理基础上,不定期地开展“宣传与演讲”等活动。由于这些素材都发生在日常性的学习与生活之中,而且都是由小学生通过耳闻目睹和实际收集而来的,既非常熟悉又热情高涨,因此他们不仅肯说、乐说,而且能够言之有物、滔滔不绝起来。再如,教师还可在语文课堂教学的前三、五分钟时间内,开辟一个“课外语文学习大杂谈”这样的活动专栏,让小学生把“我在校园内的喜怒哀乐现象”“发生在我家庭生活中的一些趣事”“我的大自然知识拾趣”等尽情地说出来与大家共享,从而为他们提供“口语训练”的宽广时空。
四、善于与“群文阅读”相融合,努力扩大口语交际新渠道
最近两、三年以来,悄然兴起于校园内的“群文阅读”活动,是新形势下先进教育理念和语文教学行为的集中性体现。它不仅打破了传统意义上“单篇阅读”教学的片面性和局限性,而且能为新课程小学语文的“口语交际”训练提供了又一条非常重要的渠道。以《卖火柴的小女孩》课文为例,笔者在教学结束后,要求小学生在课外时空进一步地阅读《安徒生童话》的其它篇目,然后集中时间进行相互之间的故事讲述。再如,教学辛弃疾的《清平乐·村居》时,笔者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本着以“同一主题”为中心的导向性策略,组织小学生引入了杨万里的《宿新市徐公店》和《舟过安仁》、袁枚的《所见》、韦庄的《与小女》、贺知章的《回乡偶书》、范成大的《四时田园杂兴》、吕岩的《牧童》、白居易的《池上》和《观游鱼》等一些描写儿童生活情趣的古诗词作品,并且在此基础上,让小学生自主选择并就其中的三两首诗词,积极开展小伙伴相互之间的“谈认识、说体会”活动。
五、善于与“影视形式”相结合,努力激发口语训练的情趣
第斯多惠曾经说过:“什么是教学艺术的本质现象呢?它其实不在于知识传授的本领,而是在于不断地激励、唤醒与鼓舞学生。”由于心智发育的规律性特征,小学生不仅具有求新、求异、求趣、求动的活泼生动心态,而且他们的求知欲望和模仿能力很强。比如,在看了某一部儿童影视剧之后,他们就会津津乐道地讲出来,并急于与其他小伙伴进行分享。还有许多小学生从电视、电脑里听了一首新歌后,他们很快地就会有声有色地唱起来,并急于唱给他人来共同欣赏。有鉴于此,笔者总是要努力提供适当的时空和机会,激励小学生把自己的“看、听、说、写”相互渗透起来,以积极有效地培养他们的“手、口、脑”互动能力。再如,受到了电视节目的启发,为了不断激励“听与说、读与说”的情趣意识,笔者引导小学生定期(一般是每月一次,或两月三次)开展“小不点挑战大语文”的班集体赛事活动。多少年来,诸如上述这些活动,已成了“语文阅读、口语训练”的保留节目。
综上所述,“教妇初来,教儿婴孩。”良好的口语意识和能力训练应当从小时候开始。只要我们高度重视、认真以待,并持之以恒地训练下去,小学生的“听说口语”能力必然走向良性发展的道路上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