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活教材,体验生成

来源 :数学学习与研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uroragame_luoxl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本文结合人民教育出版社高中数学必修2(B版)2.2.2节“点到直线的距离”一节的课例习题教学设计阐述了教师在教学活动中,站在学科总体目标的高度,结合学情提炼与梳理教材,活用教材,用活教材,才能找到最适合学生学习的学习方法和学习过程,才能更好地提升了自己运用教材的能力.
  【关键词】点到直线的距离;教学设计
  笔者在教学实践中根据对教材和学生的分析,在维果茨基的“最近发展区”理论指导下将教材例题、习题进行必要改编或补充,提高教学效率的同时以便学生更好地自主构建新知.
  一、教材分析
  作为“直线的方程”的最后一节内容的“点到直线的距离”,是学生在学习了直线相关知识的基础上,实现由平面几何的几何度量关系过渡到解析几何的代数计算的完整范例,为后面学习直线与圆的位置关系和圆锥曲线奠定了基础.通过点到直线的距离公式的探究与应用过程,让学生进一步体会用代数方法解决几何问题的思想.
  二、学情分析
  知识基础:学生已经掌握了两点之间的距离公式,直线的倾斜角、斜率、直线方程和两直线的位置关系等相关知识.能力基础:学生对利用代数方法研究几何问题有了初步的认识和体验,但对代数式的化简能力和抽象思维能力需要进一步培养.
  三、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目标:掌握点到直线的距离公式及其简单应用;会求两平行线间的距离. 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体验公式的推导过程,使学生体会由特殊到一般、从具体到抽象的数学探究方法,渗透数形结合、转化化归等思想,提高用代数方法解决几何问题的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通过小组合作探究解决问题的过程,培养学生探索精神,提高合作意识.重点:点到直线的距离公式及其简单应用.难点:点到直线的距离公式的推导.
  四、教法学法
  教学方法:学生是知识意义主动的建构者,“只有针对最近发展区的教学,才能促进学生的发展”,为了帮助学生完成自主构建新知,结合本节课的知识结构特点,采用问题探究式教学法.学习方法:利用导学案自主探究的基础上合作交流.
  五、课例习题设计
  本节课教材直接给出了求点P(x1,y1)到直线l:Ax By C=0(A2 B2≠0)的距离公式的一种推导方法,并且运算化简技巧较强,学生理解和接受难度较大,不利于学生发散思维能力的培养.为了分散难点,提高学生参与的广度和深度,通过调整引例充实内容,将公式的推导过程分三个层次完成:
  第一层次 特例引路,启发思维.在回顾初中“点到直线的距离”定义中的垂线段的长后教师提出以下问题:
  问题1:求点P(1,2)到直线l:x-2y 2=0的距离.学生独立思考后小组讨论,
  代表展示、讲解解决问题的方法和步骤.(学生可能利用直线关系转化为两点距离或
  者利用构造三角形、构造目标函数等方法,教师点评)
  【设计意图】教材直接呈现求点P(x1,y1)到直线l:Ax By C=0(A2 B2≠0)的距离,对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和对代数式的运算能力要求较高.问题1是具体化的问题,起到了“垫脚石”的作用.可以实现以下目的:(1)使学生体会数形结合、转化等数学思想方法,培养学生发散思维能力;(2)为公式的推导做了铺垫,完成对教学难点的初步突破;(3)给学生探索的时间和空间来体验数学再发现的过程,提高合作意识.
  第二层次 顺藤摸瓜,推导公式.问题2:求点P(x1,y1)到直线l:Ax By C=0(A2 B2≠0)的距离.学生分小组合作进行公式推导.因为有问题1的引路,会有多数学生选择求垂足坐标的方法,但在有限的时间里多数学生并不能得到最后结果,因此教师屏幕展示这种方法的推导过程.
  (1)结合|PP0|=(x1-x0)2 (y1-y0)2的结构特点,是否有简化运算的方法?
  (2)可以不求垂足P0的坐标吗?
  教师引导学生分析目标式和已知式的特点,提出整体代换的思想.即可将x1-x0和y1-y0分别视为一个整体.构造关于x1-x0和y1-y0的两个方程式:
  然后让学生完成后续推导过程,体会一下设而不求,整体代换的方法在简化运算中的作用.
  【设计意图】让学生体会公式的推导过程、培养学生的运算能力的同时培养学生灵活分析、锲而不舍的钻研精神.
  第三层次 分析公式,加深认识.对于点到直线的距离公式d=Ax1 By1 CA2 B2.
  思考问题:(1)此公式对应的直线方程是什么形式?(2)公式结构特点是什么?(3)点P在直线l上时成立吗?
  【设计意图】通过学生思考回答,使学生理解公式适用的范围,把握公式的形式特点.
  以上三个层次的探究过程,符合学生的认知发展规律,逐步突破了教学难点.为了逐步完成教学目标,在公式的应用环节,设计了公式的直接应用和灵活应用两个层次的题目,对教材例题进行了巧妙的改编,并补充了相应的巩固练习.
  例1 求点P(1,-1)到直线l:x-2y 2=0的距离.
  巩固练习 1.求点P(-1,2)到以下直线的距离.
  (1)l:2x y=5;(2)l:y=2x 1;(3)l:x=-2.
  2.点P(4,m)到直线3x-4y-1=0的距离为3,求m的值.
  3.在x轴上求与直线3x 4y-5=0的距离等于5的点的坐标.
  为了让学生熟悉公式的使用,例题是公式推导环节中的引例,学生直接套用公式求解,体验应用公式解题时的简捷性,并以此规范解题步骤,然后引导学生总结求点到直线距离的计算步骤,渗透算法思想.
  巩固练习题组1是教材习题的改编.需要先化为直线方程的一般式,再套用公式,第(3)题也可数形结合解决.此题组由学生独立完成后回答交流.巩固练习2、3是逆用公式的题目,公式中有点的坐标、直线方程的系数及距离等6个量,可知五求一.小组合作后展示解题过程,教师点拨评价.
  【设计意图】通过此阶段的例题和练习,使学生掌握公式结构及使用公式应注意的问题,熟练运用公式.
  例2 探究两平行直线 l1:Ax By C1=0,l2:Ax By C2=0(C1≠C2)之间的距离公式,并给出证明.
  巩固练习 1.求两直线l1:2x y 1=0,l2:2x y-3=0的距离.
  2.求两直线l1:2x y 1=0,l2:4x 2y-6=0的距离.
  首先,在小组合作探究后学生黑板板演,其余学生在导学案上完成.引导学生分析两平行线间的距离公式的特点,然后进行巩固练习.
  【设计意图】将教材中的例题2将平行线间的距离转化为点到直线的距离,既是对点到直线距离的灵活运用,又让学生充分体验数学中的类比、转化的思想.巩固练习1让学生直接套用公式,而第2题必须注意应用公式时应先化简,有梯度的让学生构建出新知的正确使用过程.
  六、设计特色
  1.本节课的设计在尊重教材的基础上又创造性地使用教材,在“最近发展区”理论指导下通过由特殊到一般,具体到抽象的探究问题的过程使学生在充分的体验和感悟中经历了公式的形成及巩固过程,感受到了多种数学思想方法的应用.
  2.通过体验公式的推导过程,使学生在探究新知的“勇于探索,锲而不舍的”钻研过程中培养学生的运算能力和发散思维的能力.
  教师要做到“活用教材,用活教材”就必须在教学设计中,不仅重视结论,而且重视学生对生成结论的过程的体验,要着眼于学生的数学素养和数学能力的提高来采用最适合学生学习的学习方法和学习过程,这样才会在促进学生的长远发展的同时更好地提升了自己运用教材的能力.
其他文献
随着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教师的教学理念得到不断更新,教学内容的组织、教学策略的选择等方面出现了许多新的变化,课堂上师生、生生之间多向互动,呈现高度开放的状态,也由此对教师的教学机智提出更大的挑战. 然而,在一些课中我们经常发现:对于课堂上学生的活跃思维,一些创造性的想法,有时教师不能给予恰当的评价引导,浪费了宝贵的教学资源;有的老师则一味迎合学生,被学生“异想天开”的生成牵着鼻子走,致使教学目标偏
【摘要】应用数学课更注重数学思想的本质和数学的实用性,在教学中要关注数学在各专业的渗透和直接作用,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不断改进和创新,培养学生严谨的逻辑思维能力、创造性思维能力和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关键词】数学教学;教学实践;改革尝试  高等职业教育中作为公共基础课的高等数学,是学生在校学习有关专业知识、专门技术,提高文化素质及获取新技术、新知识能力的重要基础.高职数学教育不同于普
【摘要】 数学学科是一门实用性非常强的基础学科,它既来源于生活,而又服务于生活.现实生活中处处充满着数学,我们要能从这些活生生的例子中建立数学模型,再来探究这类数学知识所具有的性质,最后再回归生活,用我们所学的数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可以说生活中的典型数学案例,为初中数学教学提供了很多而有效的载体.本文作者从现实生活中的“抽奖”游戏活动出发,对运用生活案例开展有效教学角度出发,实施初中数学课
从特殊化、极限化到一般通法的思考
伴随着教学改革的不断推进,对课程教学提出了新的要求,提倡小组协作、自主探究式的教学方法,注重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进而为终身教育打下扎实的基础. 数学概念是数学知识体系的基本组成部分,也是研究成果的综合体现,它是学科精髓. 数学概念课教学在数学教学中占据着重要的位置,且新课改中也明确规定,初中数学教师应注重概念教学. 处于初中阶段的学生,其生活经历和知识积累有限,外加数学教师的思维惰性和惯性,仍旧沿
【摘要】 学习主体在探析实践活动中,需要树立自觉思考、能动探究、自主思维的数学探析意识和数学学习技能. 数学探索能力是学生学习掌握数学知识的重要能力组成部分,也是教者素质教育的重要任务. 本文作者对初中生数学学习能力的培养,从几个方面进行简要阐述.  【关键词】 初中数学;探索能力;学习能力;培养方法  學习活动,需要学习对象进行艰辛的动手操作和认真的思索辨析等实践活动. 众所周知,数学学习活动,
【摘要】二次根式历来是教学中的一个难点,新修订的初中《代数》第三册,虽然降低了教学要求,但是对于初二学生来说要比较好地理解和掌握仍有一定的困难在等着,在教学过程中发现存在很多问题.如:对概念理解不够深透、特点不明确、忽视了限制条件、化简思路不开阔不灵活、解题思路不清晰、循规蹈矩、墨守成规、缺乏综合分析问题和探究问题的能力等等.由于以上问题的存在,导致了学生在学习二次根式这部分内容时,简单直接的内容
【摘要】 估算教学被动地跟着教材走,大部分学生虽然能进行简单的估算,但估算意识还是相当淡薄,主动进行估算的习惯远未形成. 经常是题目里有“大约”二字则一律估算,没有“大约”二字就一概不估算. 如果仅仅依赖教材编排的估算内容,还是不能很好地培养学生的估计意识并使之养成估算习惯的. 我们需要努力挖掘教材和生活中隐含的估算题材,把“简单”的内容上“复杂”,这样才能更有效地开展低年级估算教学.  【关键词
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数学》教材四年级上册第81,82页“笔算除法”一课,是两、三位数除以整十数,商是一位数的笔算除法. 教材通过例1、例2分不同图书的两个情境,把笔算除法教学放置于解决实际问题之中,通过摆小棒、分方格突破难点——确定商的位置. 这一内容,是在学生已经掌握了除数是一位数的除法笔算方法以及除数是整十数的口算、估算除法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  我校教研组确定此课为集体备课、磨课的内容.
新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个体的学习是知识意义的主动建构,而非被动的接受. 是个体利用已有的认识结构,对外界进行主动的选择、加工、建构自己知识意义的过程. 这表明学生有效的学习必须建立在个体对学习内容的有效认同和学习过程的有效参与上. 事实也同时表明:学生在课内对学习的有效参与程度往往是造成个体间学习成绩巨大差异的主要原因之一. 那么如何促进学生有效参与呢?现结合数学课堂教学从三个方面谈一些粗浅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