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高中生活

来源 :散文选刊·下半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xxxxssss11112222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上高中那年,我14岁。
  我家离校近30公里,只能“寄宿”。往返校之路,成大问题。现在想,我艰难的人生之路,就是从那时开始的。
  县城往校所在地的班车,经我的乡镇,每天一趟。我相邻生产队有个叫“宁师傅”的长者,是该线的班车司机,吃“商品粮”,每月领工资。在当地,那时,对多数“面朝黄土背朝天”的祖祖辈辈农民来说,这宁师傅,算“有本事”的“名人”,他儿子在同一趟车上当临时售票员。父亲通过关系,让我认识了这父子俩。目的只有一个:省下往返校的1元车票(单程5角)钱。每次上、下车时,我只用眼神跟售票员交流。因明目张胆打招呼,其他乘客,既会谴责我“逃票”,也会说售票员“以权谋私”,结果有两种:要么我补票,要么其他乘客都不买票。
  能否坐上这趟免费的班车,得靠运气:有时,车从县城始发时就被挤爆,经我乡镇时,根本就不停,如果有下车的,司机要么提前停,要么过了停车点几百米才停,当发现停车时,我便使出浑身解数,氣喘吁吁地跑到车前,宁师傅又停下,将关闭了的车门又打开,让我上车。有时,宁师傅轮休,当临时售票员的他儿子也轮休。所以,那两年间,也就免费坐过十次八次吧。
  人们常说,受人滴水之恩,得以涌泉相报。我离乡几十年后,每年的回乡探亲休假,都会买几条烟,提几瓶酒,去看宁师傅父子俩,遇上过年过节,我会每人塞三五百元钱,以示节日的问候和祝福。说不上“感恩”,但对于我,不该忘记“免费的午餐”!
  免费的班车坐得少,走路往返学校,就是最寻常不过的了。近30公里的路程,步行需五六小时。走路时,脚起泡、浮肿、出血,是常事。路上饿了,忍着,既身无分文,也没食物可买。碰上下雨,被淋成“落汤鸡”,也勇往直前,朝家或学校的目标前进。
  然而,时间长了,累了,便有了“爬车”的念头。爬车危险。但那时,无知者无畏。手扶拖拉机,小巧,速度相对较快,尤其是在平路或下坡时,爬车都不安全。有些司机,当发现你要爬车时,他突然加大动力,让拖拉机“突突突”直冒黑烟地往前狂奔,要么就走“S”型,让你有些害怕,不敢贸然爬车。所以,通常情况下,我们所爬的车,是大型拖拉机,而且,只通过车的正后方爬车。这种车,往往有驾驶室,防日晒雨淋。司机一般很难发现后方有人爬车。该车车身较长,拖挂的车厢较大,空间比较宽敞,爬上去后,坐下或蹲下都很方便。但我们无论是爬车还是下车,通常会选择车在上坡时进行,因此时车的速度较慢,动力显得不足,上、下车时都较安全。
  父亲每月给我30斤大米,10块钱。这样就算是解决了一个月的生活问题。但常入不敷出,捉襟见肘——“打背躬(缺钱少米)”,在当时,便是一件司空见惯的事了。
  学校虽有食堂,但几乎餐餐吃的都是冬瓜、南瓜和海带,被同学们形象地比喻为吃的是“东南海”,10人一桌,一盆饭,分成10份,每人一份“三角形”的三两米饭。也许是油水太少,或米饭太少,或正值我们十五六长身体的时候,总而言之:吃不饱!常感到饥饿!因饥饿,所以生气,人,一生气,就变丑陋,用现在的话说,是“套路”。后来上大学,英语老师照这“套路”,教我熟记“饥饿(Hungry)”、“生气(angry)”、“丑陋(Ugly)”三个英语单词。因吃不饱,常挨饿,我和同学们一样,每次回家,总会从家里带上一大包茴(红薯)丝,饿了就充饥;有时也用开水冲泡茴粉,或用米炒黄后磨成的米粉,还有同学从家里带来的毛栗……这些主食也好,副食也罢,只要能吃,都成!至于去镇上的馆子,喝五分钱一碗的甜酒,吃一毛钱一碗的“光头面”,或一毛七分钱一碗的“肉丝面”,那真是一种偶然的满足。
  学校饭菜的油水实在太少,同学们纷纷从家里带“菜”来校,像油渣粒、炸小鱼、腌酸菜等,其中,腌剁辣椒萝卜、豆腐乳,是同学们常捎来的“美食”。
  学校附近,有一个姓“刘”的老头儿,个高,偏瘦,眼小,总是笑眯眯的,同学们都称他“刘大爷”。刘大爷原是校食堂烧锅炉的,刚退休。因他了解学生的伙食状况,所以,在中、晚餐时,他时常在家做些菜来校食堂卖。卖菜时,常系一条蓝色的围裙。最常见的菜,便是五分钱一份的“煎豆腐”、一毛钱一份的“荷包蛋”和两毛钱一份的“油炸小鱼”。对于“油炸小鱼”,我有时要求他一毛钱也卖给我,他说行,不过数量得减半。我常为他少给我一条鱼、半条鱼甚至一勺汁、一勺汤,与他争得面红耳赤。即便如此,下次,照样去买他的菜。因那时,他做的是独家生意,我不去买,再没有第二个地方了。
  那时,大部分同学家在农村,又较穷。有的学生常吃“白米饭”——就是“只有米饭,没有菜”的那种。刘大爷看在眼里,记在心里。时常在卖菜时特意留下一部分,免费送给那些吃白米饭的同学。同学们心存感激。每到开饭时,刘大爷从远处走来,同学们便奔走相告:刘大爷又来了!
  刚考上高中那阵子,父亲和我,高兴了一会儿。但对于“知识改变命运”、“出人头地、跳出龙门、吃商品粮”等问题,及父亲“望子成龙”的美好愿望,父亲从未向我直截了当地提及,我是云里雾里、懵懵懂懂。不言而喻:那时,父亲和我,属于“没有眼光的人”。
  我先天愚钝。这是不争的事实。要不,我小时,大人也好,小孩也罢,都叫我“大笨砣”?!但后天不努力,是主因。既不懂“举一反三”、“触类旁通”、“不耻下问”的学习方法,也没有“头悬梁、锥刺股”、“笨鸟先飞”的学习精神,更没有“凿壁借光”、“闻鸡起舞”的学习态度。高中两年,一晃便结束了。
  那时,每年的7月7日,是全国“高考日”。但我们那届,试行了高考预考制度,即:在高考前,先预考,只有通过预考的,才有资格参加高考。那年4月底,我参加预考后落选。
  我的高中生活,始于1978年9月,止于1980年5月。
  责任编辑:青芒果
其他文献
在众多诗歌意象中,“夜”,无疑是最普遍的,也是最庞大最安静的。我最初读到梅森的《听夜集》,至今已有两三年了,初读时,也只是粗略翻阅了一下,并没有“心里长草、静思往事”那样去细品研读。现作者准备将其出版,我这才重新读学起来。我在想,“夜”的意象,在诗性意义上是否具有一定的普世价值,如果是的,那么“听夜”,是不是在听苍穹天宇之音?答案自然是肯定的,用作者自己的诗句就是“寰宇间回响着声声嘶鸣”。别看石头
期刊
雨,又落了下来  在芭蕉叶上再次得到确认:后来它才意识到,前置的雷声  并非多余,  你不要以为,当风又一次擦干暮云,  嘀嗒声会越来越小。  被打湿一次就够了?  叶片上的灰尘,大概不曾料到,雨水如此无情地  激浊扬清。  无所谓爱,或者恨,  雨是摧枯拉朽的,时光之手渐渐松开——  跌落在根上的一阵阵鸟叫。  有时,它带着寒气,  却未必逼人。当然,交谈与唠叨必不可少,  雨,又落了下来,  
期刊
我被憨厚的一声鸟鸣唤醒。這是高远的夜天中一只独飞的夜鸟。我为这发现喜悦之极。如果描摹那声息,似可写作“嚯尔——,嚯尔——”有一种低音铜管乐器发出的亮丽。同时,让我不无感觉滑稽的是在听到的每一声啼鸣之后,必有地面某处棚户煞有介事地两声朝天的狗吠附丽,像是从善如流的对答。我品味着这鸟兽的歌吟。说实话,我一向敏于捕捉这纯然的天籁。在听腻了歇斯底里的人声喧嚣之后,这样充溢着天趣的音响,让人产生一种认同感。
期刊
与往日书  乌鸦是有神性的  在冬天我们应该提前准备好卦爻  相机和微信,提前将往日加入朋友圈  将乌鸦的行踪  用小纸条,提前透露给巫师  它们上下翻飞,聚集,有着定数  或神谕。它们的叫声像助词  加重了人世沧桑与荒凉  它们站在雪地上  犹如钉子钉住大地冰冷的一角  避免村庄,被寒风吹走  似乎黑,压住白,邪压住正  它们跳跃的背影  恍惚一页图文并茂的檄文  抑或忏悔的家书  时光立此存照
期刊
细雨国清寺  全部挑檐和风铃 都在细雨中静默  在连绵的天台山 这一座隋代古刹  仿佛已经与群山融为一体  今日没有僧人的吟唱 只有游人的絮语  在一座殿堂和一座殿堂之间  轻轻响起——此地真的不敢高声语  就连那座高耸的隋塔 也保持沉默  在远处肃立 而我此时面对这棵1400年的  梅树 还能够说些什么呢  雨水已经湿润照壁 以及那几幅碑刻  黝黑的虬枝 如同龙的筋骨  从泥土深处 探向天空  
期刊
安静的上午  阳光从窗外射进来  我的心  在尚且安好的时光里沉寂下来  彼时,安静一直远离我  作为一台生活的发动机  我总是不停地开动着  即使遇到再安静的时光都要避开  以免这部机器  在火热的生活里,熄火  如今,这台热得发烫  与生活和解的机器  将在这样的一个上午  进行一次,间歇性的冷却  给香菜浇水的早晨  许多个早晨  我都看到香菜弯腰破土而出的姿势  看到一棵棵弱小的生命在伸腰
期刊
在赤道,一位小学老师努力地给儿童说明“雪”的形态,但不管他怎么说,儿童也不能明白。  老师说:雪是纯白的东西。  儿童就猜测:雪是像盐一样。  老师说:雪是冷的东西。  儿童就猜测:雪是像冰淇淋一样。  老师说:雪是粗粗的东西。  儿童就猜测:雪是像砂子一样。  老师始终不能告诉孩子雪是什么,最后,他考试的时候,出了“雪”的题目,结果有几个儿童这样回答:“雪是淡黄色、味道又冷又咸的砂。”  這个故
期刊
今年十一月初三,是叔叔三周年祭日。叔叔是一位极普通的退休工人,三年前因病离世,享年75岁。按老家规矩,办办三周年,五花八门的纸扎和高亢的唢呐再唤醒我对叔叔的回忆。  母亲说,叔叔救过我两次命。  叔叔是工人,虽然没有文化,但见过世面,经的事多,处事有方。我很小的时候,感冒了,发烧,农村没什么办法,灌点姜汤,被子盖上,发汗。当小孩的我不懂事,光哭,父母用被子捂住我,强制执行,慢慢地,乱哭乱蹬的我,渐
期刊
一门新的技能取走了月下的影子,对于这个陌生的时间期限,不需要剪刀,今天依然是在冬季。  1  印有特殊图案的,用蓝色的笔,写黑色的字,蹿同黑色的影子,在半卷残光的月白下,更确切点,在门口的桂花园区里,分不清苍老又或强壮的大树桩旁,静静坐着。  誓词是一种审判,巨响复归于沉寂之后,把凌晨四五点的星空冰冻在黎明前夕,一页写上当天的景色,一页叙述着旧物,踩过的碎石灰尘,那一突然飘过的落叶,飞过鸟兽,路过
期刊
人的生命有时比草木还脆弱短暂。这不是口头上轻飘飘说说而已。  生命的消失,往往并不像你想象的那么遥不可及。每个人的生命都是一路艰难走来却又一晃而过。我们都应加倍珍爱生命,加倍珍爱家人,加倍珍爱亲朋好友,加倍珍爱所有与你相遇相识的人,让爱绽放在生命的全过程。  冰心老人对此说得很透彻:“爱在左,同情在右,在生命路的两旁,随时播种,随时开花,将这一径长途点缀得香花弥漫,使穿林拂叶的人,踏着荆棘,不觉得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