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今天晚上(2019年4月24日)讨论张建伟发在《华文月刊》上的两篇小说,请允许我在这里讨论三个方面的问题。这三个方面的问题是:一、关于对张建伟小说的发现和推出;二、一个编辑面对他编发的作品被研讨时一般应持的态度;三、关于小说的世界或者小说描写生活的境界。
第一个问题:关于对张建伟小说的发现和推出。
现在大陆写作者,包括网络写作,数以千万计,这还是保守说法,真实的情况可能要以亿计。就给纸质媒体投稿的作者看,也不会少于百万之多。《华文月刊》收到的稿子,以日计算,平均几十篇,最多的一天一二百篇。实事求是地说,稿子如海,而令人眼睛一亮的稿子不多。张建伟的小说《野狗“萨摩耶”》是令我们眼睛一亮的作品。我说它令眼睛一亮,并不是这篇小说好到了什么程度,而是,它是一篇形式和内容都可圈可点的小说,他的形式不是独创,以前有作家探索过,写过,他的内容也不是独一无二,写狗,写动物,这样的小说也不少,外国有,中国也有,可是像他这样以狗的视角把人的世界和狗的世界混合一起写,写到这种程度,不多。首先是王总编看到这篇稿子,他觉得挺好,让我看,我们两人形成共识:都认为这是一篇难得的小说,宜予以重点推出。另一篇小说《炸油条的人》,写了一个相貌丑陋且智力不健全的人,有些魔幻的色彩,故事虽然简单,但是写得也不错,同样值得同时推出。可是,王总编有顾虑,认为我们二月号刚刚推出了陕西作家林喜乐,三月号再推张建伟,也是陕西的,一连两期推陕西,是不是让人看了以为我们没有谁可以推出了?或者,让陕西的作家看了,会产生其他想法?我说,好东西就是要推出,我们做杂志是没有省域之别的,如果陕西再有好的作品,四月号、五月号照推。我们有我们的原则,我们的宗旨是通过我们的努力,从《华文月刊》走出大作家、大诗人、大评论家,我们重视名人,不薄新人,看作品不看人。为了出好作品,出好作家,谁的非议都可以不考虑,而且非议不等于正确。况且,我相信,只要是好作品,大家都会理解我们的做法。就这样,王总编最后下了决心,继二月号重点推出林喜乐后,三月號重点推出张建伟。其实,我倒是认为,连续两期重点推出陕西作家,是陕西作家的骄傲,说明陕西文学的丰厚和高度,陕西文学也像陕西的地理一样,处处是高原,而且高峰也不时出现。
第二个问题:一个编辑面对他编发的作品被研讨时一般应持的态度。
一个编辑所编发的作品被社会看好,研讨,或者热议,对于一个编辑来说,就是得到了社会的认可。都说夫贵妻荣,编辑则是作家成名便跟着沾光。那么,他编发的作品被研讨了,在这样的场合他会有什么反应呢?他一般应该采取什么态度来参会?我的看法是,他应该带着耳朵倾听。对,是倾听!这时候全神贯注倾听是他最应该持有的态度,也是一个好的、谦虚的、还要求更上层楼的编辑必须的态度。他要倾听每一个发言者的讲话内容,把他们的要点记录下来,以充实自己的视野,鉴别自己所编发的作品的优劣之处,为以后选稿提供一个鲜活的参照物,他没有必要在这个时候解读这个具体的作品。鉴于此,今晚的讨论我就不准备对张建伟的两篇小说多谈什么了,我只想说,我想听听大家的意见。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大家的意见不管是什么,对于编辑来说都是有益的,听可取长,用则补短,是大有利于今后的鉴别能力的提高的。
如果我的发言到此结束,老师和文友们必定会十分失望。为了弥补这一缺憾,我想就小说讲几句闲话。那就是第三个问题:关于小说的世界或者小说描写生活的境界。
小说的理论,自古而今,浩如烟海,其著述车拉船载,汗牛充栋,不计其数。这不计其数的小说理论有用吗?说有用也有用,说无用也无用,但是归根结底还是有一些作用的。不管他是什么奇谈怪论,都有一定借鉴作用,理论指导实践嘛。可是,任何人的理论再好,你都不可能原封不动套用,不走样地运用,一点一滴都照着去做。那样,绝对出不来作家,更不要说大作家了。小说可以教,那是技巧的传播,最多是心智的点拨,不会达到灵魂的深度。而小说必须达到灵魂的深度才能够立得住,传的开,留得下。不过,历来的名家都好以导师自居,讲些什么小说作法之类,好像不讲就不足以证明他的高明。其实不然,不说小说作法的小说家不一定不是好的小说家,只有不写小说的人、或者写小说写到江郎才尽的人才喋喋不休讲小说作法。
我这样说,不是说小说理论没有用,而是提请大家注意,不要过分相信那些小说理论,要根据自己的实际,有所选择地消化一些东西,化为己用,不要一听说某某来讲小说了就相信得一塌糊涂,那样可能就毁了你。所以,对于我下边说的,大家也就姑妄听之吧。
我以为小说描写的生活有五种境界。
第一种境界是写书生活。这个比较容易做到,例如我们常说的,生活气息浓,细节真实,故事可信,人物栩栩如生,等等,都是。这个的功夫在于临摹,临摹生活。一个作家,只要是认真观察和思考生活了,基本都可以做到。诚实的现实主义者大都属于这个层次。我无需多说。
第二种境界是拔高生活。拔高,并不是都往好处拔高,有时候也是往坏处拔高,那就是歪曲生活。这个层面许多作家也做到了。一些所谓批判现实主义作家,他们把现实描写得一团漆黑,比现实更黑暗、更混乱、更可恶,还美其名曰深刻。有的则相反,大唱“后庭花”,无原则虚构,把牛粪写成鲜花,让正常的人双眼迷糊,让没有辨别能力的人双腿跟他走,这其实和恶意毁坏一样是推动世界末日到来。但是,拔高生活,还应该是中性词,或者有其褒的意义,那就是升华生活。作为小说的一个境界,这才是它的本义。生活这个东西在小说里确实有拔高一些的必要,即源于生活高于生活是也。这方面,中外小说家成功的例子很多,我也不一一详谈了。
第三种境界是跳出生活。小说是小说家创造的一个崭新的世界,一个只属于某一个小说家的世界,这个世界一定和现实世界不一样。我们平时的思维模式、思维定势,是正常的生活秩序,是千百年来形成的程式。比如编辑看稿子,什么故事性、人物形象、细节等等,那些是小儿科,可是我们的编辑们却每天、每月、每年、每一个都这样看稿子,选稿子。尤其令人不解的是现在的年轻编辑更这样看稿子、选稿子,故事不新跌宕起伏、情节纠缠反复的、人物形象不所谓鲜明的,哪怕是再新颖、再优秀的稿件,对不起,一边去。我这里说的还不是那些量人看稿的编辑,还是好的编辑。也许会有人会对我嗤之以鼻,说哪位大作家的经典著作不是编辑的功劳呢?你怎么可以这样说?我就这样说了,相信大家心里有数。这是我们时代为什么不能出现世界级大家的原因之一。莫言等是个例、特例,不能代表一般。作家应该跳出生活,跳出生活不是和生活保持距离,而是在深入生活的基础上的提高,是真正的高于生活,是俯视生活的一种境界。跳出生活的作品当下已经不少,那些网络小说中玩穿越的,还有魔幻的,神秘的,等等,大家可以浏览,可以用心想一想。
第一个问题:关于对张建伟小说的发现和推出。
现在大陆写作者,包括网络写作,数以千万计,这还是保守说法,真实的情况可能要以亿计。就给纸质媒体投稿的作者看,也不会少于百万之多。《华文月刊》收到的稿子,以日计算,平均几十篇,最多的一天一二百篇。实事求是地说,稿子如海,而令人眼睛一亮的稿子不多。张建伟的小说《野狗“萨摩耶”》是令我们眼睛一亮的作品。我说它令眼睛一亮,并不是这篇小说好到了什么程度,而是,它是一篇形式和内容都可圈可点的小说,他的形式不是独创,以前有作家探索过,写过,他的内容也不是独一无二,写狗,写动物,这样的小说也不少,外国有,中国也有,可是像他这样以狗的视角把人的世界和狗的世界混合一起写,写到这种程度,不多。首先是王总编看到这篇稿子,他觉得挺好,让我看,我们两人形成共识:都认为这是一篇难得的小说,宜予以重点推出。另一篇小说《炸油条的人》,写了一个相貌丑陋且智力不健全的人,有些魔幻的色彩,故事虽然简单,但是写得也不错,同样值得同时推出。可是,王总编有顾虑,认为我们二月号刚刚推出了陕西作家林喜乐,三月号再推张建伟,也是陕西的,一连两期推陕西,是不是让人看了以为我们没有谁可以推出了?或者,让陕西的作家看了,会产生其他想法?我说,好东西就是要推出,我们做杂志是没有省域之别的,如果陕西再有好的作品,四月号、五月号照推。我们有我们的原则,我们的宗旨是通过我们的努力,从《华文月刊》走出大作家、大诗人、大评论家,我们重视名人,不薄新人,看作品不看人。为了出好作品,出好作家,谁的非议都可以不考虑,而且非议不等于正确。况且,我相信,只要是好作品,大家都会理解我们的做法。就这样,王总编最后下了决心,继二月号重点推出林喜乐后,三月號重点推出张建伟。其实,我倒是认为,连续两期重点推出陕西作家,是陕西作家的骄傲,说明陕西文学的丰厚和高度,陕西文学也像陕西的地理一样,处处是高原,而且高峰也不时出现。
第二个问题:一个编辑面对他编发的作品被研讨时一般应持的态度。
一个编辑所编发的作品被社会看好,研讨,或者热议,对于一个编辑来说,就是得到了社会的认可。都说夫贵妻荣,编辑则是作家成名便跟着沾光。那么,他编发的作品被研讨了,在这样的场合他会有什么反应呢?他一般应该采取什么态度来参会?我的看法是,他应该带着耳朵倾听。对,是倾听!这时候全神贯注倾听是他最应该持有的态度,也是一个好的、谦虚的、还要求更上层楼的编辑必须的态度。他要倾听每一个发言者的讲话内容,把他们的要点记录下来,以充实自己的视野,鉴别自己所编发的作品的优劣之处,为以后选稿提供一个鲜活的参照物,他没有必要在这个时候解读这个具体的作品。鉴于此,今晚的讨论我就不准备对张建伟的两篇小说多谈什么了,我只想说,我想听听大家的意见。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大家的意见不管是什么,对于编辑来说都是有益的,听可取长,用则补短,是大有利于今后的鉴别能力的提高的。
如果我的发言到此结束,老师和文友们必定会十分失望。为了弥补这一缺憾,我想就小说讲几句闲话。那就是第三个问题:关于小说的世界或者小说描写生活的境界。
小说的理论,自古而今,浩如烟海,其著述车拉船载,汗牛充栋,不计其数。这不计其数的小说理论有用吗?说有用也有用,说无用也无用,但是归根结底还是有一些作用的。不管他是什么奇谈怪论,都有一定借鉴作用,理论指导实践嘛。可是,任何人的理论再好,你都不可能原封不动套用,不走样地运用,一点一滴都照着去做。那样,绝对出不来作家,更不要说大作家了。小说可以教,那是技巧的传播,最多是心智的点拨,不会达到灵魂的深度。而小说必须达到灵魂的深度才能够立得住,传的开,留得下。不过,历来的名家都好以导师自居,讲些什么小说作法之类,好像不讲就不足以证明他的高明。其实不然,不说小说作法的小说家不一定不是好的小说家,只有不写小说的人、或者写小说写到江郎才尽的人才喋喋不休讲小说作法。
我这样说,不是说小说理论没有用,而是提请大家注意,不要过分相信那些小说理论,要根据自己的实际,有所选择地消化一些东西,化为己用,不要一听说某某来讲小说了就相信得一塌糊涂,那样可能就毁了你。所以,对于我下边说的,大家也就姑妄听之吧。
我以为小说描写的生活有五种境界。
第一种境界是写书生活。这个比较容易做到,例如我们常说的,生活气息浓,细节真实,故事可信,人物栩栩如生,等等,都是。这个的功夫在于临摹,临摹生活。一个作家,只要是认真观察和思考生活了,基本都可以做到。诚实的现实主义者大都属于这个层次。我无需多说。
第二种境界是拔高生活。拔高,并不是都往好处拔高,有时候也是往坏处拔高,那就是歪曲生活。这个层面许多作家也做到了。一些所谓批判现实主义作家,他们把现实描写得一团漆黑,比现实更黑暗、更混乱、更可恶,还美其名曰深刻。有的则相反,大唱“后庭花”,无原则虚构,把牛粪写成鲜花,让正常的人双眼迷糊,让没有辨别能力的人双腿跟他走,这其实和恶意毁坏一样是推动世界末日到来。但是,拔高生活,还应该是中性词,或者有其褒的意义,那就是升华生活。作为小说的一个境界,这才是它的本义。生活这个东西在小说里确实有拔高一些的必要,即源于生活高于生活是也。这方面,中外小说家成功的例子很多,我也不一一详谈了。
第三种境界是跳出生活。小说是小说家创造的一个崭新的世界,一个只属于某一个小说家的世界,这个世界一定和现实世界不一样。我们平时的思维模式、思维定势,是正常的生活秩序,是千百年来形成的程式。比如编辑看稿子,什么故事性、人物形象、细节等等,那些是小儿科,可是我们的编辑们却每天、每月、每年、每一个都这样看稿子,选稿子。尤其令人不解的是现在的年轻编辑更这样看稿子、选稿子,故事不新跌宕起伏、情节纠缠反复的、人物形象不所谓鲜明的,哪怕是再新颖、再优秀的稿件,对不起,一边去。我这里说的还不是那些量人看稿的编辑,还是好的编辑。也许会有人会对我嗤之以鼻,说哪位大作家的经典著作不是编辑的功劳呢?你怎么可以这样说?我就这样说了,相信大家心里有数。这是我们时代为什么不能出现世界级大家的原因之一。莫言等是个例、特例,不能代表一般。作家应该跳出生活,跳出生活不是和生活保持距离,而是在深入生活的基础上的提高,是真正的高于生活,是俯视生活的一种境界。跳出生活的作品当下已经不少,那些网络小说中玩穿越的,还有魔幻的,神秘的,等等,大家可以浏览,可以用心想一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