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音乐不可以不自在
莫西子诗今年35岁,而几乎到了27岁的时候,他还没有想过自己会成为一个音乐人。2007年左右,他在钟鼓楼附近做导游,冬天很冷,又是淡季,薪水也少,他有点灰心丧气——“我当时就想,跑这么远来到底图什么呀。内心就挣扎,准备跑回家”。
他在朋友的店里呆着,店里有把吉他——在这之前他就会弹琴了,他抱着吉他,看到路边很多摆摊的人,“别人都很卖力地在那里忙碌,我觉得,大家不都一样嘛,都很努力,很平凡,我来都来了,现在跑回去肯定会被笑话”,就这么想着,脑中就很自然地有了一段旋律,歌词也来了,这就有了莫西子诗写的第一首歌《阿皆咯(不要怕)》,“风起了/雨下了/荞叶落了/树叶黄了/春去秋来/心绪起伏/时光流转/岁月沧桑/不要怕/不要怕/无论严寒或酷暑/不要怕/不要怕/无论伤痛或苦难/不要怕/不要怕”。
这首歌后来被山鹰组合演唱,之后在《中国好声音》,吉克隽逸再次演唱了这首歌。而对莫西子诗来说,这首歌让他发觉:“创作这个东西真的有意思,你可以忘记所有的东西,沉入自己的状态。”
这之后,他不断写出新的作品,大部分时候,他用彝语歌唱,“我弹琴,第一出来的还是母语的东西,不是中文的东西”,他写《星星是夜晚路上的眼睛》、《丢鸡》,带一些质朴的孩童气息,“鸡丢了/客人来了怎办/姑娘来了怎么办”,
“我创作的时候,心里即使没有词,也有画面,我是去描述这个画面。”
他也为别人的诗作谱曲,比如他在《中国好歌曲》演唱的《要死就一定要死在你手里》,这是一首狂热的情歌,俞心樵的诗作写着:“不是你亲手所杀的/活下去就毫无意义/你呀你/终于出现了/我们只是打了个照面/这颗心就稀巴烂/整个世界就整个崩溃/今生今世要死/就一定要死在你手里。”當时他与女友两地相隔,强烈的思念被诗歌触动,他抱着吉他谱出曲子。
对他来说,“灵感没有说来源于什么,创作都是自然发生的”——从胡兰成写的《中国的礼乐风景》中,他找到了一个更完善的表达,“音乐不可以不自在”。
本真的状态
莫西子诗个子小小的,总是穿着蓝色、灰色或者棕色等等暗色调的衣服。采访前两天,他随便进了一个理发店剪了头发,有点像齐刘海儿了,他不适应,拍照的时候总是下意识地拨弄着额前的头发。
他就是以这副朴素的样子走上《中国好歌曲》的舞台,到了总决赛,导演组希望他能穿件亮一点、闪一点的衣服,可最后他还是穿了件土黄色的衬衫。
他觉得这样比较像他自己,就像他的名字:莫西是姓,子诗是名——意思是“太阳的光芒”,但他很快更正说,“没有‘太阳的光芒’那么夸张,可能‘太阳的光’比较合适,因为彝族是很含蓄的,可大可小,它就是一个自然里的东西”。
他也喜欢喜欢做手工,麻布包、皮包,一针一线,最后做出来,“跟写歌拿到作品,意思是一样的,你做手工的时候你可以全身心地静下来,手工的东西看得见摸得到,就感觉自己回到一个很本真的状态,能触摸到土地”。
在音乐里,他有狂热的爱恋、对原野的呼唤,可是跟他交谈,他格外地柔和,少有激烈的话。还有一些小小的玩笑——
“莫西子诗的名字很美啊!”
“这是音译过来的,也可以翻译成‘尸体’的‘尸’。”
“你是一个感性的人吗?”
“也可以倒过来讲。”
当他一翻身坐上大树的树干,又用川地方言和同为四川人的门卫老张大开玩笑:“看!母猪上树了!”
慢一些
莫西子诗的不少作品里都表现出对悠远家园的怀恋,但他并不认为这就是原生态,“我的作品很强烈,有山歌的感觉,又跟传统的东西很不一样,我也加入了唢呐、鼓、吉他这些比较现代的东西”。
更深入地了解他,你会发现,他歌唱的不仅是自然与旷野,他对人际间的真诚情感更为关注。
和俞心樵的结识,就是自然而诗意的。莫西子诗并没有看过他的诗,两人共同出现在一个朋友的聚会上,大家在一个屋顶上喝酒弹琴,俞心樵和一些人唱起了歌,《Country road take me home》、《Blowing in the wind》,莫西子诗被这种怀旧的气氛感染,也跟着唱了起来,“大家互相有好感,他就送了我一本他的诗集”。
他写了一首歌叫《知了只叫三天》,翻译成汉语是:“你与我/相遇难/相知也难/忧伤和快乐那么短暂/就像/知了只叫三天。”他解释说:“今天咱们在一起,可能就是一瞬间的事情,咱们很想和对方成为朋友,可是很多事情就是心想事难成,因为陌生这个词就是没有办法不存在,这让人心里面很伤感。”
他的经纪人阿勇是白族,阿勇告诉他,白族有一个习俗,只要喝同一条河里的水,大家就都是亲戚。他听了感动得不行。
可是在现实生活中,“住在我隔壁的人家,大家都擦肩而过,你甚至没有勇气打招呼,你看到他们脸若冰霜,害怕碰钉子”。
有时候,他甚至觉得这个疯狂世界已经失序了——一天他出地铁口,倾盆大雨落着,红绿灯前水泄不通,没有人愿意让谁一步,他写了一首《投胎记》:“这条河下/风卷着风/暴雨里/疯癫的动物狂奔着/要投个好胎/谁也不会让谁一步/路漫漫哦/慢一些/听大地的呼声/轻盈地舞蹈。”
他梦中的原野、最美的家园,不仅仅是大凉山,而是一个人们可以“听大地的呼声/轻盈地舞蹈”的纯粹世界。
莫西子诗今年35岁,而几乎到了27岁的时候,他还没有想过自己会成为一个音乐人。2007年左右,他在钟鼓楼附近做导游,冬天很冷,又是淡季,薪水也少,他有点灰心丧气——“我当时就想,跑这么远来到底图什么呀。内心就挣扎,准备跑回家”。
他在朋友的店里呆着,店里有把吉他——在这之前他就会弹琴了,他抱着吉他,看到路边很多摆摊的人,“别人都很卖力地在那里忙碌,我觉得,大家不都一样嘛,都很努力,很平凡,我来都来了,现在跑回去肯定会被笑话”,就这么想着,脑中就很自然地有了一段旋律,歌词也来了,这就有了莫西子诗写的第一首歌《阿皆咯(不要怕)》,“风起了/雨下了/荞叶落了/树叶黄了/春去秋来/心绪起伏/时光流转/岁月沧桑/不要怕/不要怕/无论严寒或酷暑/不要怕/不要怕/无论伤痛或苦难/不要怕/不要怕”。
这首歌后来被山鹰组合演唱,之后在《中国好声音》,吉克隽逸再次演唱了这首歌。而对莫西子诗来说,这首歌让他发觉:“创作这个东西真的有意思,你可以忘记所有的东西,沉入自己的状态。”
这之后,他不断写出新的作品,大部分时候,他用彝语歌唱,“我弹琴,第一出来的还是母语的东西,不是中文的东西”,他写《星星是夜晚路上的眼睛》、《丢鸡》,带一些质朴的孩童气息,“鸡丢了/客人来了怎办/姑娘来了怎么办”,
“我创作的时候,心里即使没有词,也有画面,我是去描述这个画面。”
他也为别人的诗作谱曲,比如他在《中国好歌曲》演唱的《要死就一定要死在你手里》,这是一首狂热的情歌,俞心樵的诗作写着:“不是你亲手所杀的/活下去就毫无意义/你呀你/终于出现了/我们只是打了个照面/这颗心就稀巴烂/整个世界就整个崩溃/今生今世要死/就一定要死在你手里。”當时他与女友两地相隔,强烈的思念被诗歌触动,他抱着吉他谱出曲子。
对他来说,“灵感没有说来源于什么,创作都是自然发生的”——从胡兰成写的《中国的礼乐风景》中,他找到了一个更完善的表达,“音乐不可以不自在”。
本真的状态
莫西子诗个子小小的,总是穿着蓝色、灰色或者棕色等等暗色调的衣服。采访前两天,他随便进了一个理发店剪了头发,有点像齐刘海儿了,他不适应,拍照的时候总是下意识地拨弄着额前的头发。
他就是以这副朴素的样子走上《中国好歌曲》的舞台,到了总决赛,导演组希望他能穿件亮一点、闪一点的衣服,可最后他还是穿了件土黄色的衬衫。
他觉得这样比较像他自己,就像他的名字:莫西是姓,子诗是名——意思是“太阳的光芒”,但他很快更正说,“没有‘太阳的光芒’那么夸张,可能‘太阳的光’比较合适,因为彝族是很含蓄的,可大可小,它就是一个自然里的东西”。
他也喜欢喜欢做手工,麻布包、皮包,一针一线,最后做出来,“跟写歌拿到作品,意思是一样的,你做手工的时候你可以全身心地静下来,手工的东西看得见摸得到,就感觉自己回到一个很本真的状态,能触摸到土地”。
在音乐里,他有狂热的爱恋、对原野的呼唤,可是跟他交谈,他格外地柔和,少有激烈的话。还有一些小小的玩笑——
“莫西子诗的名字很美啊!”
“这是音译过来的,也可以翻译成‘尸体’的‘尸’。”
“你是一个感性的人吗?”
“也可以倒过来讲。”
当他一翻身坐上大树的树干,又用川地方言和同为四川人的门卫老张大开玩笑:“看!母猪上树了!”
慢一些
莫西子诗的不少作品里都表现出对悠远家园的怀恋,但他并不认为这就是原生态,“我的作品很强烈,有山歌的感觉,又跟传统的东西很不一样,我也加入了唢呐、鼓、吉他这些比较现代的东西”。
更深入地了解他,你会发现,他歌唱的不仅是自然与旷野,他对人际间的真诚情感更为关注。
和俞心樵的结识,就是自然而诗意的。莫西子诗并没有看过他的诗,两人共同出现在一个朋友的聚会上,大家在一个屋顶上喝酒弹琴,俞心樵和一些人唱起了歌,《Country road take me home》、《Blowing in the wind》,莫西子诗被这种怀旧的气氛感染,也跟着唱了起来,“大家互相有好感,他就送了我一本他的诗集”。
他写了一首歌叫《知了只叫三天》,翻译成汉语是:“你与我/相遇难/相知也难/忧伤和快乐那么短暂/就像/知了只叫三天。”他解释说:“今天咱们在一起,可能就是一瞬间的事情,咱们很想和对方成为朋友,可是很多事情就是心想事难成,因为陌生这个词就是没有办法不存在,这让人心里面很伤感。”
他的经纪人阿勇是白族,阿勇告诉他,白族有一个习俗,只要喝同一条河里的水,大家就都是亲戚。他听了感动得不行。
可是在现实生活中,“住在我隔壁的人家,大家都擦肩而过,你甚至没有勇气打招呼,你看到他们脸若冰霜,害怕碰钉子”。
有时候,他甚至觉得这个疯狂世界已经失序了——一天他出地铁口,倾盆大雨落着,红绿灯前水泄不通,没有人愿意让谁一步,他写了一首《投胎记》:“这条河下/风卷着风/暴雨里/疯癫的动物狂奔着/要投个好胎/谁也不会让谁一步/路漫漫哦/慢一些/听大地的呼声/轻盈地舞蹈。”
他梦中的原野、最美的家园,不仅仅是大凉山,而是一个人们可以“听大地的呼声/轻盈地舞蹈”的纯粹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