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福克纳作为意识流文学大师,在《喧哗与骚动》中,创造性地运用意识流手法,并运用有限的视角,使小说中四个独立人物用各自的方式看待现实,因而每个人都生活在各自的现实中。时间在这里由一种特殊的形式呈现,过去、现在、将来交织在一起,使小说充满了“不确定性”。主人公、情节、语言和主题的“不确定性”使文本隐含后现代主义的特征和后现代主义的特征。
关键词: 《喧哗与骚动》 后现代主义 不确定性
后现代性体现的是一种思想风格,它置疑理性、真理、客观和统一性等传统的经典概念,否定宏大叙事和终极性解释,推崇非本质主义、非理性主义和非中心主义,认为世界是偶然性、多样性和不稳定性的随意堆砌,人们对精神上的空虚与困惑,人生观和世界观异变为怀疑主义、虚无主义和享乐主义。福克纳的《喧哗与骚动》后现代性解读有利于我们直观地了解后现代性特征,深层次地把握小说文本及其背后的社会文化。
一、《喧哗与骚动》主人公的后现代性
《喧哗与骚动》与传统小说不同的是在文中没有十分清晰特定的主人公。尽管康普生家族本身一部分符合悲剧主人公的经典定义——他虽然曾经地位显赫,但是拥有走向毁灭的性格缺陷。然而,典型的悲剧主人公,经历了认识错误并承认错误的过程[1],而康普生家族所有子女却没有经历这一过程。有些评论家认为班吉是小说中的主要人物,因为他客观地叙述并见证了小说中的主要事件,小说题目本身更多地直指他。如果从哪个人物影响更大的角度来说,那么我认为凯蒂毫无疑问是小说的主人公,因为可以说,其他人物都围绕着她在写。在全篇的独白世界里,作者代替她说话,使主人公失去自主地位,不仅从“自己眼中的我”,而且从“他人眼中之我”,进行双向的艺术思考,使主人公不可替代,不被物化,从而突出主人公的“独立性、内在的自由、未完成性和未论定性”。
二、《喧哗与骚动》情节不确定性的后现代性
福克纳在《喧哗与骚动》中,抛弃传统小说的连贯、逻辑和有机,运用错综复杂的心理时间叙事事件情节,让过去与现在纵横交织,难以分辨。巴赫金认为:“对话实际上可能在小说的任何组成部分,任何内在和外在的因素,比如不同人物性格、视角、事件、时间、地点等等之间进行。正是这种对话使得小说变得‘不规则’和难以确定”,“它造成了复调小说本质上的不确定性”[2]。
三、《喧哗与骚动》主题的后现代性
福克纳作为意识流文学大师,使四个独立人物用各自的方式看待现实世界,每个人都生活在各自的现实中,使小说涉及政治、历史、宗教、社会伦理和婚姻等,充满了“不确定性”。不同的人可以从不同的角度加以理解和认识,挖掘出不同的主题。这种主题的不确定性,给了读者很大的理解空间,让读者无限地想象、推理和探索,例如,我们可以演绎出这些主题:批判资本主义近代文明对“人性美”的毁灭;歌颂黑人的精神美;南方贵族价值体系的土崩瓦解;反对奴隶制和种族偏见等。
四、《喧哗与骚动》语言的后现代性
后现代主义作家认为文本是语言的游戏,注重语言风格的变化,凸显语言上的不确定性。《喧哗与骚动》就具有典型的语言不确定性,这正是福克纳高超写作技巧的表现,真正艺术地表达了文本中不同叙述者的内心世界。在小说的第一部分(班吉部分)中,福克纳的语言风格是简单的。然而,在转向描写昆丁复杂的心理时,他所使用的语言风格迥异。在这一部分中,我们发现他所使用的是长而复杂、难以理解的句子。要表达昆丁自杀前的意识活动,即他那脑海里涌动而无法说出来的语言不得不让福克纳下一番工夫。在杰生这一部分,福克纳使用了既不同于班吉,更不同于昆丁的语言体。他的语言简约而口语化,就像是在与人交流,在讲述自己的故事。对于善良的迪尔西,福克纳精心使用了一种安静而客观的风格。
五、结语
福克纳作为成功的作家,有着自己的风格,这是他艺术独创性的集中表现,也是他艺术成就的一个重要标志[3]。通过对《喧哗与骚动》小说的文本细读,我们对小说中后现代性的种种“不确定性”有了比较清醒的认识。如此一部不打算提供任何趋向性结论的小说,无不传达出无处不在的感受、蓄意混淆的效果,要求叙述者与读者共同努力,以求获得文本中不确定的伤感。这也许是不确定性所具有的文学魅力。福克纳通过小说的种种不确性向我们展示了整个后现代的精神危机和人文困惑。他对传统小说封闭、意义及结构形式的大胆突破与创新,无不体现了后现代精神。
参考文献:
[1]汤学智.80年代后现代主义寻踪[J].文艺评论,1998(6).
2]Hassan,Ihab.The Postmodern:Essays in Postmodern Theory and Culture[M].Columbus:Ohio State University Press,1987:126.
[3]巴赫金.陀思妥耶夫斯基诗学问题[c].巴赫金文集.北京:三联书店,1992:218.
关键词: 《喧哗与骚动》 后现代主义 不确定性
后现代性体现的是一种思想风格,它置疑理性、真理、客观和统一性等传统的经典概念,否定宏大叙事和终极性解释,推崇非本质主义、非理性主义和非中心主义,认为世界是偶然性、多样性和不稳定性的随意堆砌,人们对精神上的空虚与困惑,人生观和世界观异变为怀疑主义、虚无主义和享乐主义。福克纳的《喧哗与骚动》后现代性解读有利于我们直观地了解后现代性特征,深层次地把握小说文本及其背后的社会文化。
一、《喧哗与骚动》主人公的后现代性
《喧哗与骚动》与传统小说不同的是在文中没有十分清晰特定的主人公。尽管康普生家族本身一部分符合悲剧主人公的经典定义——他虽然曾经地位显赫,但是拥有走向毁灭的性格缺陷。然而,典型的悲剧主人公,经历了认识错误并承认错误的过程[1],而康普生家族所有子女却没有经历这一过程。有些评论家认为班吉是小说中的主要人物,因为他客观地叙述并见证了小说中的主要事件,小说题目本身更多地直指他。如果从哪个人物影响更大的角度来说,那么我认为凯蒂毫无疑问是小说的主人公,因为可以说,其他人物都围绕着她在写。在全篇的独白世界里,作者代替她说话,使主人公失去自主地位,不仅从“自己眼中的我”,而且从“他人眼中之我”,进行双向的艺术思考,使主人公不可替代,不被物化,从而突出主人公的“独立性、内在的自由、未完成性和未论定性”。
二、《喧哗与骚动》情节不确定性的后现代性
福克纳在《喧哗与骚动》中,抛弃传统小说的连贯、逻辑和有机,运用错综复杂的心理时间叙事事件情节,让过去与现在纵横交织,难以分辨。巴赫金认为:“对话实际上可能在小说的任何组成部分,任何内在和外在的因素,比如不同人物性格、视角、事件、时间、地点等等之间进行。正是这种对话使得小说变得‘不规则’和难以确定”,“它造成了复调小说本质上的不确定性”[2]。
三、《喧哗与骚动》主题的后现代性
福克纳作为意识流文学大师,使四个独立人物用各自的方式看待现实世界,每个人都生活在各自的现实中,使小说涉及政治、历史、宗教、社会伦理和婚姻等,充满了“不确定性”。不同的人可以从不同的角度加以理解和认识,挖掘出不同的主题。这种主题的不确定性,给了读者很大的理解空间,让读者无限地想象、推理和探索,例如,我们可以演绎出这些主题:批判资本主义近代文明对“人性美”的毁灭;歌颂黑人的精神美;南方贵族价值体系的土崩瓦解;反对奴隶制和种族偏见等。
四、《喧哗与骚动》语言的后现代性
后现代主义作家认为文本是语言的游戏,注重语言风格的变化,凸显语言上的不确定性。《喧哗与骚动》就具有典型的语言不确定性,这正是福克纳高超写作技巧的表现,真正艺术地表达了文本中不同叙述者的内心世界。在小说的第一部分(班吉部分)中,福克纳的语言风格是简单的。然而,在转向描写昆丁复杂的心理时,他所使用的语言风格迥异。在这一部分中,我们发现他所使用的是长而复杂、难以理解的句子。要表达昆丁自杀前的意识活动,即他那脑海里涌动而无法说出来的语言不得不让福克纳下一番工夫。在杰生这一部分,福克纳使用了既不同于班吉,更不同于昆丁的语言体。他的语言简约而口语化,就像是在与人交流,在讲述自己的故事。对于善良的迪尔西,福克纳精心使用了一种安静而客观的风格。
五、结语
福克纳作为成功的作家,有着自己的风格,这是他艺术独创性的集中表现,也是他艺术成就的一个重要标志[3]。通过对《喧哗与骚动》小说的文本细读,我们对小说中后现代性的种种“不确定性”有了比较清醒的认识。如此一部不打算提供任何趋向性结论的小说,无不传达出无处不在的感受、蓄意混淆的效果,要求叙述者与读者共同努力,以求获得文本中不确定的伤感。这也许是不确定性所具有的文学魅力。福克纳通过小说的种种不确性向我们展示了整个后现代的精神危机和人文困惑。他对传统小说封闭、意义及结构形式的大胆突破与创新,无不体现了后现代精神。
参考文献:
[1]汤学智.80年代后现代主义寻踪[J].文艺评论,1998(6).
2]Hassan,Ihab.The Postmodern:Essays in Postmodern Theory and Culture[M].Columbus:Ohio State University Press,1987:126.
[3]巴赫金.陀思妥耶夫斯基诗学问题[c].巴赫金文集.北京:三联书店,1992:2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