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做好了迎接下一场类似1918年大流行性疾病的准备了吗?

来源 :书香两岸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tiny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致命流感:百年治疗史》
  作者:杰瑞米·布朗
  译者:王晨瑜
  出版方:方寸丨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出版年:2020年3月
  大多数专家认为,下一次疫情的爆发只是个时间问题。奥特姆的故事有助于把我对未来的思考集中在三件事上:我们对病毒的认知、对病毒的应对措施以及我们对下一次疫情所做的准备。
  首先,在抗击流感的斗争中,我们所取得的最大成就,是知道了流感的起因。1918年,当数以百万计的人卧病在床、奄奄一息的时候,我们对几乎造成世界末日的罪魁祸首一无所知。它可能是细菌,可能是我们呼吸的空气,又或许是因为缺少阳光,或许是与天体排列同样神秘的事物。在一个世纪之内,我们发现了病毒的存在,根据其结构和作用对它们进行分类、跟踪,了解其传播和变异的方式,甚至拍下了很多照片。在北极,我们挖出了1918年携带流感病毒的尸体,然后在实验室里把病毒拼凑起来,我们破译了它的基因组成,并在一片争议声中,将其复活。但是,如果我们无法根除流感,那么始于19世纪中叶,以抗生素和疫苗的发明为代表的医学革命就无法完成。
  同样令人印象深刻的是我们应对病毒的方式。我们的战斗储备中最重要的新工具在对付病毒方面也无济于事。这些工具包括用于治疗流感后可能出现的并发症的抗生素、重症监护病房、肺病患者必须使用的呼吸机,以及了解急诊护理和传染病来龙去脉的专家。1918年的流感病毒摧毁了许多城市,使城市经济几乎陷入瘫痪。当时没有有效的治疗方法,人们唯一能做的就是在等待病人康复或死亡的时候进行言语安慰。江湖医术越来越多,甚至像放血术这样的主流疗法也更有可能让病人死亡,而不是治愈病人。如今的情况却截然不同。
  但是我们仍然缺乏一种有效抗击流感病毒的药物。人们目前只能通过抗病毒药物来应对。然而,往好了说,这些药物的效果有一定的争议性;往坏了说,这些药物根本没什么效果。我们迫切需要研发一种能够彻底摧毁病毒的安全有效的药物。几十年来,人们一直在为实现这一目标而努力着。
  但我们依然心有余而力不足。对于流感,我们能够做出反应,但仍然缺少应对措施,缺少我们真正需要的一种药物。1918年,我们采取了应对措施,但我们没有做好准备。今天,我们更善于防患于未然。美国每个州都制订了应对流感大流行的计划。这些计划涉及方方面面,比如获取疫苗、协调医院在学校体育馆和疗养院设立辅助治疗场所,等等。就联邦政府层面而言,国家战略储备中心储存了数百万剂流感疫苗和抗病毒药物。美国卫生与公众服务部在2017年更新了《流感大流行计划》,长达50多页。“大流行性流感不是理论上的威胁,准确地说,它是一种反复发生的威胁。”该计划的前言中写道,“即便如此,我们也不知道下一次大流行性疾病何时会爆发,也不知道它会产生多么严重的后果。”
  每年的流感疫苗是人们做好疫情预防准备的一个关键要素,但它的有效性几乎不会超过50%。尽管人们一致认为高危人群应该接种疫苗,但我们仍然没有足够的理由来迫使政府制定其他决策,比如健康的成年人是否应接受常规疫苗的接种等。获得必要的证据需要我们付出高昂的代价,但囤积那些价值可疑的疫苗和药物的成本却微乎其微。
  我们目前的预备方案是假定会出现另一场与1918年大流行性疾病规模相似的疫情。许多专家担心这场疫情比其他潜在的健康危机带来的影响更大。那么,在过去的100年内,1918年的悲剧为什么没有重演呢?在现代医学取得巨大进步的今天,我们是否有必要因为过去的创伤以及对未来的焦虑,而担心一种极不可能发生的情况?
  对待这个问题,人们持有两种态度:悲观主义态度和乐观主义态度。对悲观主义者来说,下一次流感疫情貌似是致命的、不可避免的。新闻媒体充斥着悲观主义者,因为悲观主义容易制造头条新闻。从杂志到有线新闻,再到我读过的几乎每一本有关流感的书,都明显流露出一种担忧:大流行性疾病不可避免。
  以下是悲观主义者可能站住脚的几个主要原因:
  专家提出了警告。他们了解流感,并一直致力于研究流感病毒。我们应该重视专家的话,因为他们对待流感是认真的。
  1918年的大流行性疾病以及1957年和1968年的流感疫情,证实了致命流感浪潮的发生并非仅仅停留在理论上。我们完全有理由假设,过去的疫情在未来真的会重演。
  最近还出现了其他流行性疾病,比如“非典”、埃博拉病毒和寨卡病毒。这些病毒使我们对未来可能发生的事情有了一定的認知。
  这些疾病不分国界。流感也没有国界。自1918年至今,国际旅行业获得飞速发展。过去,从美国到英国需要在海上航行5天时间。今天,同样的行程,乘飞机只需要6个小时。我们以惊人的速度在世界各地穿梭,我们携带的病毒也是如此。
  尽管我们对流感了解甚多,但仍有许多亟待探索的知识。例如,我们不知道为什么1918年的病毒偏爱年轻人,或者为什么它对我们中的一些人来说只是一种轻微的疾病,但对另一些人来说却是致命疾病。如果不了解病毒的这些特征,我们就无法为此做好充分准备。
  家禽数量迅速增加。虽然与家禽相比,禽流感在野鸭和野鹅身上更为常见,但我们饲养和消费的绝大多数禽类更有可能传播禽流感。再加上国际旅行的因素,可能会带来致命的后果。
  流感容易在人群密集的地方传播。1918年,共同住在拥挤不堪的房子或公寓里的家庭成员很快就感染了这种病毒。
  今天,非洲、亚洲和拉丁美洲很多居民依然生活在拥挤的住房里。美国也不能幸免,大约有300万美国人生活在拥挤的环境中。在纽约,将近9%的家庭—超过28万个家庭—居住环境过度拥挤。在美国,即使你住宽敞的房子或公寓,也可能每天早上都要和几十个人一起乘坐地铁或公交车去上班或上学。
  以上这些因素表明,大流行性疾病无法避免。但在得出这个结论之前,我们不妨给乐观主义者一个机会。我们有充分的理由相信,1918年的灾难不会重演。随着时间的推移,重疾或大流行性疾病的致命性越来越低。2009年爆发的猪流感疫情表明,我们可能高估了它的严重程度。关于疾病的严重性,过去、将来都会出现很多的炒作。   每年都有人死于流感,但过量死亡(excess deaths)的人数—尤其是因为特别令人讨厌的流感病毒致死的人数—并没有增加。这种现象可能与我们自己的干预措施关系不大,但与病毒本身的进化压力脱不了干系。病毒容易传播,强效的病毒能迅速夺去宿主的生命或使其卧床休息,之后病毒就不大容易传播了。从流感病毒的角度来看,繁殖和传播的最佳对策是使患者免于患上严重的疾病,新感染的患者继续与健康的人打交道,这样,病毒通过咳嗽和打喷嚏进入新宿主的机会大大增加。在这方面,进化理论站在我们这一边。在气候温和的时候,病毒繁殖的机会大增。温和型病毒不会导致一场大流行性疾病的爆发。
  人们认为1918年流感大流行性疾病非常罕见,还有一个原因是,某些条件必须完全巧合,病毒才会产生致命性。病毒必须从鸟类身上传播到猪宿主身上,然后再传给人类。这需要一组特定的基因交换和基因突变。如果不具备这些条件,病毒就不会产生如此强的致命性。病毒还必须具备良好的传播条件。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拥挤不堪的军营和军舰、工人们工作的工厂、群众居住的廉价公寓都提供了这些条件。
  今天,导致大多数人死亡的细菌感染问题已经被抗生素解决。权衡这些证据后,我不确定自己究竟该加入哪一方。是悲观主义者,还是乐观主义者?各方都有令人信服的理由。
  对我来说,各方似乎都言之有理。流感大流行没有爆发的年份是乐观主义者继续保持乐观的一个原因—不过,如果是悲观主义者,在这种情况下,会觉得我们是在侥幸地活着。
  当然,我们听到悲观消息的可能性更大。悲观主义者的声音更响亮:卫生官员都是根据最坏的情况来提出建议;互联网和有线电视上的新闻报道,总是使用恐吓战术来吸引我们的注意力。制造恐慌会让人产生焦虑。不要依据你的消息来源寻找关于流感的良好预测。如果在我们的生活中发生了很多类似于2009年流感季那样的疫情,也不必惊讶,因为2009年流感的严重程度和传播速度被过分夸大了。
  乐观主义者也面临着一个严重的问题。美国人尤其乐观,他们喜欢阅读关于幸福的书,喜欢远离麻烦和过去的消极情绪。但是疾病有自己的历史,如果我们不研究过去,就很容易身处险境。1918年确实具有爆发流感大流行的条件,从那时起,其中的一些条件已经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但同样真实的是,某些新的以及无法预见的情况可能会导致其他疾病的爆發。
  悲观主义者总是抱怨过去;乐观主义者总是期待着别样的未来;现实主义者生活在当下,他们观察事实,并在此过程中进行修正。当谈到流感时,我会加入现实主义阵营。我相信,我们可以反思人类遭遇流感大流行的经历,利用现有的知识、采取切实的行动防患于未然。
  为了做到这一点,我们需要考虑一个更为关键的问题。这个问题不会涉及医学、科学或政策,相反,它涉及的是我们的集体记忆。为什么我们不去做更多的工作来承认流感的历史演变?悲观主义者可能会沉溺于过去;而乐观主义者往往会忘掉过去;现实主义者利用对过去的认识来了解现在和未来。
  由于多年来一直致力于这项研究中,所以我得出了一个现实的结论:在将1918年的大流行性疾病留置于我们的集体记忆中这个方面,我们做得还不够。纪念1918年流感大流行一百周年,是朝着正确方向迈出了一步,但这只是很小的一步。改变我们对疾病所持有的警惕性,需要整个社会能够理解疾病的影响,了解疾病在过去带来的后果以及现在对我们造成的影响。当然,研究经费有助于改变这种结果,但在与疾病抗争的过程中,最重要的是在大学实验室和学术研讨会之外对其进行广泛的讨论和理解。
  我们纪念战争,但其他极具破坏性的事件也应留置于我们的集体记忆中。我希望在美国首都建造一座1918年流感大流行纪念碑,以纪念我们遭受的损失、反思我们所取得的成就,并提醒我们还有很多事情需要去做。这个世纪是灾难、自然灾害、世界大战、疾病以及冲突不断的世纪,也是一个大规模扩张、融合、全球影响、技术突破和取得医疗成功的世纪。流感大流行说明了这两个问题。人们的身体处于危险之中,而大脑仍停留在舒适区。这是人类的失败,也是人类的胜利。也许到1918年流感大流行纪念碑建成的时候,我们也在庆祝人类找到了治愈流感的方法。
其他文献
2月14日,中国外文局新星出版社出版了《站在你身后!—从特拉维夫到黄冈的384小时》,这是我国第一本讲述抗击新冠肺炎疫情故事的多语种图书。  农历大年初一,北京一家自媒体工作室“歪果仁研究协会”的创始人高佑思和他的朋友夏波波在距离北京万里之遥的以色列特拉维夫,开始了一场帮助中国抗击新冠肺炎疫情的紧急募捐。  “我们真的很想做些什么。”  工作启动之后,高佑思和夏波波发现,作为两个身在以色列的年轻人
期刊
此次新冠肺炎疫情最先在大陆爆发之时,恰逢中国传统的新春佳节,与大陆隔海相望的台湾尚沉浸在节日的喜庆中,感受未深。但随着春节假期结束,与大陆紧密联系的台湾也逐渐感受到了疫情所带来的冲击。随后,便是始料未及的全球扩散,对于台湾社会的影响更是渗透到了方方面面。  台湾与大陆在地理上一衣带水,在文化上同根同源,因此除了经贸往来之外,双方在文化交流上也颇为频繁而密切。而在此次疫情的冲击之下,两岸的出版交流也
期刊
疫情当前,做好宣传教育和舆论引导工作是出版人责无旁贷的任务,广东教育出版社亦积极作为。以社长、总编和资深市场图书编辑、发行为核心的防疫主题图书攻坚小组,针对“新冠病毒”的选题策划和营销进行了周密部署,务求将最正确的病毒防治知识及时传达给每一个人。  其中,《写给孩子的新冠病毒科普绘本》一书自2月5日面世以来,便因其精准的读者定位、精美的画风、准确的科普知识和暖心的故事,获得了来自读者的热烈关注和追
期刊
《钢琴的重量》  设计:所以设计馆  插画:Akira Kusaka  责任编辑:李艳芬  特约编辑:李岩  产品经理:李一巍  出版方:大鱼读品·北京联合出版公司  开版:32开平装胶订  用纸:外封和腰封,170g轻型涂布纸;内封,200g轻型涂布纸;内文,80g轻型胶版纸  特殊工艺:外封腰封过亮油  “面对冰天雪地的俄罗斯极北的森林,背对读者的金发少女在弹奏着一架黑亮漆、黄铜踏板的博兰斯勒
期刊
《建构视觉文化的13人》  设计:王志弘  出版方:脸谱  本书收錄了日本知名设计杂志《idea》设计师的对谈。首先书籍尺寸就引人注目,手掌可以掌握的大小让人可以随时投入书中的精彩对话,精实的厚度以线装解决厚书不好翻阅的问题,主视觉展现王志弘设计风格,以《idea》杂志名标准字加上对谈设计师之名为元素排满封面,整体画面简洁好看,又暗藏许多装订细节。
期刊
《私恋失调》  封面设计:尚燕平  版式设计:侯明洁  插画:黑色小狗  责任编辑:杨爽  出版方:中信·春潮  尺寸:32开,无特殊工艺  无论在何种媒介里,“爱情”都是永恒的主题,人们向往它的纯粹、甜蜜、恒久,向往木心笔下那句“从前的日色变得慢,车、马、邮件都慢,一生只够爱一个人”。但在向往之外,在我们所处的急速变化的时代里,年轻人的爱情被加速着前进,却迟迟走不到终点,争吵,矛盾,猜忌,疯狂,
期刊
文房文化事业有限公司是由杨玉清先生创立于2000年的文化出版公司,初期包含了“彩虹森林工作室”“福人居工作室”等附属品牌。经过20年的不断发展和调整,至今公司旗下拥有“文房文化”“福地出版”“小文房”“桔子”等四大品牌,各自负责不同品项的书系出版品。  以“关怀孩子、引领孩子进入阅读世界、培养孩子良好品格”为目标和宗旨,文房文化在20年来的努力奋斗之下,持续出版孩子需要的图书。值得一提的是,文房坚
期刊
2020年伊始,全国上下齐心抗击新冠肺炎疫情,广东教育出版社(以下简称“粤教社”)在保障供给教育素材的同时,也发现挖掘图书选题,陆续紧急策划出版了针对少儿、大众读者的《写给孩子的新型冠状病毒科普绘本》《不一样的春节日记:钟南山爷爷给学生的新冠肺炎防护手册》《钟南山谈健康》《口罩里的春天:最美生命教育青少年读本》等图书,为丰富学生的精神生活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提供教育保障  这个特殊的春天,全国
期刊
十五年前,书业界基本上是需大于供,书业界到处布点,扩大规模,以求收获更好的效益;出版社争先恐后地出书,以求占有更大市场。业界以外的不少人误以为经营图书比其他业务好,也纷纷投资书业或直接“入伍”书业,很快图书市场就出现了供大于求的现象。因为市场竞争,书业大打折扣甩卖,利润空间越来越小,生存成了行业大问题。  近五年来,网络书店、电子书城异军突起,夺走了实体店半壁江山。而且,因为他们进货量大,付款又快
期刊
疫情之下,青苑书店是如何自救求生的  2020年1月12日,我们书店的公众号上发布过一个年度总结,在过去的一整年里,我们一共组织了33场线下书友会活动,最早的一场是在2019年2月17日,也就是说,这三十多场活动,是我们在不到十个月时间里完成的,频次之高,密度之大,可能在全国独立书店中都很少有。我们为什么要做这样一个总结呢?并不是要“晒成绩单”,而是想以此为契机,为2020年做一个更好的规划。这是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