种一棵树最好的时间

来源 :新青年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ang605631496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015年,玛格丽特·托姆收到了她高中的毕业证书,当学校的老师为她戴上毕业帽子的时候,她忍不住泪流满面,她哽咽着说:“我发自内心地感谢你们,你们不知道这一切有多难……”看到这里,也许大家会觉得奇怪,只是一张高中毕业证书而已,至于如此激动吗?可是,如果大家知道玛格丽特今年已经97岁,离她本来应该毕业的年龄相差79年时,一定会理解玛格丽特的喜极而泣,在钦佩的同时还会对她奇特的经历产生浓厚的兴趣。
  
  玛格丽特还是小姑娘的时候,很喜欢上学,活泼开朗的她不仅学习成绩优异,还交到了很多朋友。上了高中后,玛格丽特更加热爱学习了,而且她还无数次憧憬自己顺利高中毕业后,继续深造或者开始找工作的情景。
  但是,高一下半学年,玛格丽特的妈妈患了重病,需要有人照顾,而且玛格丽特的弟弟和妹妹都还年幼,也离不开大人的照料。无奈之下,玛格丽特只好离开学校,回到家里,承担起家庭的重担。
  让玛格丽特没有想到的是,这一次离开后,由于家庭事物以及结婚生子等各种原因,玛格丽特再也没有机会回到学校了。在平常的日子里,每一次回想起当年在学校里快乐的时光,玛格丽特仍会感觉很甜蜜,可与此同时,她又感觉很遗憾,遗憾自己没能够完成学业,也没有一个完整的高中生涯。
  这个遗憾伴随着玛格丽特度过了几十年,其实,中间有很多次,玛格丽特想过去她当年就读过的高中申请继续完成未完成的学业。可总是有各种顾虑困扰着她,“我都已经是三个孩子的母亲了,再去读高中会不会让人笑话?”“孩子都上大学了,我却去讀高中?”“我都八十多岁了,会不会来不及?”“如果时光能够倒回几十年,我一定要完成高中的学业!”
  种种顾虑让玛格丽特迟迟下不了决心,于是时光就在她的犹豫和懊悔中悄悄溜走了。直到玛格丽特90岁那年,她终于决定要去申领高中毕业证书。是的,以前错过就错过了,再懊悔也没有用,只有现在开始尝试弥补,才有可能在有生之年不留下遗憾。虽然已经有点晚了,但只要努力,美好就不会缺席,只不过会晚来一会儿——这又何妨呢?在今生赶来,就不算太迟!
  让玛格丽特没有想到的是,她之前就读的大急流城高中接到她的申请报告后,很快就同意为她颁发荣誉学位证书。当有人问为什么会在这么久之后授予一个老太太高中的毕业证书时,大急流城高中的负责人是这样回答的:用自己的一生来告诉人们什么是牺牲和奉献,这就是这个学校最核心的价值所在。
  终于实现愿望的玛格丽特更是动情地说:“种一棵树最好的时间是十年前,其次是现在。既然往事不可追,那就一定要抓住现在,哪怕已经97岁,也一样可以实现梦想。”
其他文献
历年考题“观念与意志”是近几年高考作文命题的高频主题。如:2015年,新课标卷II“最具风采人物”,上海卷“造就和谐自我”,北京卷“深入灵魂的热爱”,四川卷“老实人与聪明人’;20
三个月前,我们看到了这样一条消息,孤独已经成了年轻人的流行病。这也是老年人的痛苦。研究表明,在英国,严重的孤独症破坏了70万50岁以上男性和110万50岁以上女性的生活,这个数字
本诗采用赋、比、兴和倒叙、插叙的艺术手法,以女主人公追忆自己与青年男子氓的恋爱、婚姻、家庭生活展开情节。
夜幕已深,灯影彷徨,人迹寥寥,繁华落幕。下晚班的人们匆匆走在空旷的大街上,急促的脚步声宣泄着归家的心切,无心再去享受这份属于自己的片刻宁静。但到了拐角口,他们却刻意地放慢脚
英国著名学者培根说过:“读史使人明智。”中国亦有古语:“以铜为鉴,可以正衣冠;以人为鉴,可以明得失;以史为鉴,可以知兴替。”由此可见,多读史书能够开启智慧、明辨是非,这是古今中外
小学时,母亲是如何逼我读书,而我又是如何不肯读书、老想着打棒球,一直是我最深的记忆,也是我们母子之间的较量。邻居大婶看我那么爱打棒球却没有手套,觉得我可怜,于是在我生日时偷偷帮我买了棒球手套。但母亲根本就不准我打棒球,就连拥有手套也会惹她生气。   我家只有两个房间加一个厨房,一个房间四叠半,另一个房间六叠。根本没有“自己的房间”这类时髦玩意儿,没处藏手套。不过走廊尽头,有个勉强算是院子的地方,
紫案焚香暖吹轻,广庭清晓席群英。无哗战士衔枚勇,下笔春蚕食叶声。乡里献贤先德行,朝廷列爵待公卿。自惭衰病心神耗,赖有群公鉴裁精。
这是讲正心。说明心不正的几种情况。【名句】心不在焉,视而不见,听而不闻,食而不知其味。此谓修身在正其心。所谓修身在正其心者,身有所忿懥,则不得其正;有所恐惧,则不得其正;有所好
“葡萄美酒夜光杯,欲饮琵琶马上催”“千呼万唤始出来,犹抱琵琶半遮面”……在一些脍炙人口的唐诗宋词中,常常会出现“琵琶”这一意象。我们习惯上觉得,琵琶是传统的民族乐器,其实
前段时间翻看报纸,偶然间发现了一个高频词语——“工匠精神”。网上查阅资料得知,“工匠精神指工匠对自己的产品精雕细琢、精益求精,使其更完美的精神理念”。我很难在头脑中将